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3456789» / 35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三、中华经典教育的现代价值 [复制链接]

76#

经典是民族智慧的结晶,经典是历代圣贤的教导,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精华,经典是为人处世的典范,经典是历史验证的义理。经典具有原创性、典范性、权威性,是人类文明的珍品,是经过历史检验证明最有价值、最有教育意义的书籍,载负崇高的精神与智慧,向人们提供可供遵循的行为标准。刘勰说: “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文心雕龙·宗经篇》)一个民族的道德观和民族精神,不是由抽象的理论制造出来的,也不是某一个伟人主观想象出来的,而是如同地下大溶洞一样,是亿万年点点滴滴自然形成的,经典正是这些点点滴滴汇聚起来的精华。
TOP
77#

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上,十大义理是中华民族的人文成果,是中华民族亿万生命践行的成果,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汇聚。作为走在时代前沿的我们,应该继续学习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这十大义理涵盖了中华民族精神和道德观点点滴滴的精华,它教给读者生存的理论本领,告诉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应该怎样做,怎样为人处事。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到时空的限制,我们会很难全面地看到,即便看到了我们也不能准确地表达出来,然而,十大义理可以让我们明白。

十大义理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健康人格,提高人文素质,继承传统美德,振奋民族精神,当十大义理的经典语句进入到自己的心灵中,就潜化为内在的品格与行动准则,当你处于某一情景时,与此情景相联系的语句就能引导你的意识方向,为自己和别人提供了价值取向和行为指南。如果你不学习十大义理,当你遇到某一情景时,就会不知所措,没有指导性意见。

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系统全面地学习好中华十大义理,把中华民族好的东西继续留存下去
TOP
78#

儒家的仁最初本质是为了维护周朝礼法制度,孔子时期其表现为维护奴隶主的“礼”。随时变迁,孟子时期则表现为维护封建地主的“权”。直至西汉时期汉武大帝听从儒生董仲舒的建议,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仁”逐渐成为中国的精神文化财富。
TOP
79#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为孔子的学生,名参,少孔子四十六岁。由这一点我们看到,孔子回到鲁国讲学传道的时候,都是培养年轻的一代,同我们

的心情一样,怕自己死了以后,这个命脉,这个根本失传了。可见孔子是非常注意文化的传承的。

曾子在当时孔子的学生中比较鲁,鲁就是拙一点,其实并不是笨,只是人比较老实,不太说话,后来谪传孔门道统。他著《大学》,孔子的孙子子思著《中庸》,也是跟他学的,不过现在一般人拿《大学》、《中庸》,是因为它代表了孔子思想。《大学》是曾子作的,原来是《礼记》里的一篇,后来到唐宋的时候,才把它拉出来,变成了四书之一。所以把《大学》、《中庸》思想,就认为是孔子的思想,这是孔子思想的演变。孟子是子思的学生,孔子三传的弟子,这时已经到了战国时代。孟子的思想又与孔子的思想有些出入,孔子温文儒雅、修养极高;孟老夫子,有时好像卷起袖子伸出拳头,有点侠气,也有一谈就使气的味道,和他们所处的时代有关。这也代表了时代和文化思想的演变。

曾子说,我这个人做学问很简单,每天只用三件事情考察自己。要注意的,他做的是什么学问?“为人谋而不忠乎”替人家做事,是不是忠实?什么是“忠”,古代与后世解释的“忠”稍有不同,古代所谓的“忠”是指对事对人无不尽心的态度——对任何一件事要尽心地做,这叫做“忠”。这个忠字在文字上看,是心在中间,有定见不转移。“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我答应的事如果忘了,就是不忠,对人也不好,误了人家的事。“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与朋友交是不是言而有信?讲了话都兑现?都做得到?第三点是老师教我如何去作人做事,我真正去实践了没有?曾子说,我只有这三点。我们表面上看这三句话,官样文章很简单,如果每一个人拿了这三点来做,我认为一辈子都没有做到,不过有时候振作一点而已。

曾子这几句话,为什么要摆在这里?严格地说,这些学问不是文学,要以作人做事体会出来,才知道它难,这就是学问。

TOP
80#

中华经典的经常诵读对于提到我们的人文素养是尤为重要的。我们的先辈们从小诵读四书五经,这种经典文化的熏陶已经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因此古人行事往往遵守道德传统,不像今天的我们,没有了传统道德的束缚,敢做任何违背道德之事。我们常说社会风气败坏,世风不古,就是缺乏对经典的学习和传承。只有对经典经常诵读,从不间断,才能不断提到自身修养。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常年的累积,才能达到一个较高层次,就像身体器官,已经成为我们的一部分,坚持不懈的学习中华经典,是加强自身修养的必经之路。

TOP
81#

虽说现在的社会风气整个呈现出一种浮躁,尽管有些人或许从未受过经典教育的熏陶,但我们行事有一个共同的道德准则。但一部分人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屈服,渐渐地背离那些他们曾经奉为准则的良好思想。并不是说他们不懂传统,不珍惜经典的文化传承,而是社会越来越复杂,他们慢慢的迷失了方向。社会虽然是一个群体,它也是由个人组成的,一人一丁点儿的改变,对社会来说可以是很大的一个跨越。而我们的责任就是做好这个个人,把美好的品德坚持下来,把不好的行为,不好的思想摒除掉,共同创造出一个和谐健康的社会环境,倡导大家一同进步,让我们本性中的善良美好绽放光彩,奸诈算计不再无缝不钻。我想这也应该是我们学习经典价值的目的吧!
TOP
82#

我喜欢!
TOP
83#


中华经典教育的现代价值,在对于现今的中国大学生来说,可以说是干旱的土地遇到甘霖,大道理已经成为耳边风,成为无价值的东西,我们急需中华经典教育来认识教育的价值,太多的荒废,太多的无知,太多的低下,急需经典来弥补。

TOP
84#

中华教育的目的很明确,既要让我们不忘弘扬传统文化,也要让我们继承中华美德和精神,那都是我们中国人应该具有的美好品质,不应该就这种让它在历史洪流中丢失。但同时,改变哪些原本就存在的社会风气问题也是我们应该要为之努力并实施的目标之一。
TOP
85#

当文明古国的头衔在我们的守候中渐渐远去,我们才懵懂的发现中国经典在我们身上的缺失。昨天写一篇关于艾滋病防歧视的文章,如果我们都能够用理性启蒙和德性启蒙的观点去看待艾滋病,艾滋病患者又会多多少生的希望,他们还会在孤独中静静的死去吗?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势在必行,可是现今的教育制度是否允许我们推行这一理念?当高考成为一种手段,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TOP
86#

做人也有两种,做君子还是做小人。如果要做小人,只需要在世俗生活中和各种书本中学习各种处世的技巧,即重在做人之技。小人损人利己,最终是害己。中华义理经典,重在做人之道,目标是培养兼备仁、智、勇之德,兼有真、善、美之质的君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天下为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做人之道,只能在经典中找到。

TOP
87#

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传承传统美德、提高人文素质、改良社会风气、提高汉语水平。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很多都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这也是我们培养民族精神的保证,现在的我们更要把经典教育作为一种文化来继承发展,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更要学习好汉语,让汉语走向世界。
TOP
88#

以文字的形态存在于中华经典中,以个案的形态存在于历史与现实的具体的人身上。个案只能反映出中华传统美德的某个具体方面,而不能反映中华传统美德的全貌。中华经典是历代圣贤人物、志士仁人通过自己的生命实践而产生的智慧,通过精美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是“立德”与“立言”的产物。

中华民族曾经是礼义之邦,而近现代以来“礼崩乐坏”,中华民族已丧失了这个荣誉称号。经典教育可以重建中华礼乐文化,为礼乐文明提供价值、理念与内在精神,重新获取礼义之邦的美名。经典教育可以使经典语句进入人们的日常话语中,净化日常话语,使日常话语更加具有教化的功能。经典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素养和人文素质,进而促进家风、校风、社会风气的转变。

TOP
89#

传说有一种能力叫历史的尘埃,凡是被它加持过的宝剑无坚不摧,然而这些宝剑的外表却平凡而锈迹斑斑。经典教育恰是经过时间加持过的宝物,虽然看上去很普通,但正是五千的普通创造了它的不平凡。当世界掀起孔学热潮时,我们又该做什么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1-23 23:07:34编辑过]

TOP
90#

       中国文化传承了几千年,不可不谓之博大精深。但是中国古文化在当今社会被许多国人所遗弃。反而认为国外的便是精华,于是便有了所谓的哈日哈韩族。这真是一个悲哀!我们都是在中国的文化熏陶下成长的,是中国的这一方土地养育了我们,到头来我们却忘了本,这真这讽刺。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