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4567891011» / 35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三、中华经典教育的现代价值 [复制链接]

106#

中国文学博大精深,中国文化也源远流长。中国是世界上古老的国家之一,有几千年历史,也有几千年的智慧。诸子 留下来的著作也让我们后世人引以为豪。古代教育虽然有些不足之处,但是学习的氛围啊思想啊态度啊目的啊都特别的单纯和明确!!!
TOP
107#

Mark
TOP
108#

我十分认可陈杰思先生的观点。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与他民族最显著的区分点。而中华经典则是中华精神的最好的记录铅字本,学习中华经典是培养民族情结的最佳途径。一个没有民族凝聚力的国家,是无法长扬于世界之林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国在走向国际化的进程中要更加注重凸显民族化,弘扬国学也是我们走向世界的一个很好的举措。

现今的中国教育体系更加注重理性思维的培养,往往忽视了传统的文化。我不得不说这是教育的缺失,因而弘扬国学是十分紧迫和必要的。中华经典教育不仅要面向学龄前儿童,也要拓宽到面向全社会,要营造全民学习国学的良好氛围。现今定义的中华经典已经过了千年历史的洗礼依然长存,必然有它的合理性,当然在实际的学习中,我们还需辩证地对待。

TOP
109#

        现当代,世界各地出现中国国学热,这不仅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更体现了我国传统回归意识的逐步提高。

        2005年,韩国将端午节申请为该国世界遗产,这为我国回归传统的意识觉醒。国学不仅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一种发展。提醒我们不忘本,去开拓。例如经典国学《弟子规》,告诉我们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这都是个人素质的必备条件,以史为镜,可以知不足,我们应该支持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但同时,我们要自动摒弃传统文化的糟粕部分,如君权主义,封建思想以及女权的践踏。

       国学的回归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我们要掌握方法,正确发扬国学!

TOP
110#

国学的现实意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句能做为《论语》开章的第一句,不简单啊,是告戒修道的人要精进,不要光说不练,要以身行去印证,印证的同时,对同道之人的心态是怎样的,对道不同的人应持有的心态都交待清楚了。
以此如如不动之心去学习,去印证,才能得论语之真道意。
悦:是发自身心的一种愉悦
乐:是与众同有的一种氛围
朋:通凤,古文凤,象形。凤飞,群鸟从已万数,故已为朋党字。此说假借也,朋本神鸟,以为朋党字。古时比喻有圣德的人 。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是指的发自内心的一种愉悦,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指的与众同有的一种氛围。
这两句是说的,因为闻道而习道,即而得道的一种成就感,与天人相互感应。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指的君子对于那些不能闻道,不能修道,无道可言的人的一种态度,对这些人表现出来的种种无道的行为,君子不会有任何的气恼.

孔子说:“学到君子为人之道的真谛,并在生活中加以印证实践,能得到发自内心的愉悦!
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如同有凤来仪之境,感得同道之人从四面八方来与之相应,为有同样的目标而乐在其中!
对于其它不能明道,知道的凡夫之人而没有任何的气恼,这是君子才有的境界啊!”

TOP
111#

     中华民族如何能在五千年立足并大部分时间处于引领世界发展的方向,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比拟的? 说到最后五千年绚烂文化使然。中华文化塑造了我们的民族气节,爱国主义精神,勤劳、勇敢创新精神。。。。。但是“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传承传统美德、提高人文素质、改良社会风气、提高汉语水平”这些中华经典教育的现代价值有多少人能看到。面对这些优良传统还有多少人为之动容?如果我们把最经典的东西都忘了,我们用什么教育后代?中华民族又怎样立于不败之地?
TOP
112#


   近年来,国学之风兴盛,各种中华经典教育如雨后春笋,竞相涌现,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鲜花与掌声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一片批评之声。批评者认为,这些经典之作已日益远离我们的生活,不适宜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

诚然,经典之作中确实存在一些迂腐陈旧的东西,需要我们认真辨析并加以剔除。然而,必须承认的是,其中所包含的主流思想还是好的,对我们是大有益处的。对当前诚信缺失,浮躁弥漫的社会更是一剂良药。

    著名企业家胡小林老师在学习《弟子规》的过程中日益带领企业走向成功的例子告诉我们经典文化是可以与企业并存发展的,两相并不违背。而在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理想,完善人的品格的教育上,经典教育更是功不可没。推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伟大的使命,任重而道远。

TOP
113#

谈到中华经典教育的意义,它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小了说,可以使人懂事明理,从大了说,能够弘扬民族精神。无论是拾金不昧、助人为乐,还是弘扬正气、为国争光,经典文化的影响直到今天仍然是我们做人做事的标杆。中国是世界公认的礼仪之邦,这其中,经典文化的影响可谓是重要原因,甚至我们可以说,接受经典教育的过程,也就是把自己生命的根须,扎根于丰厚的传统文化土壤的过程,也就是把自己从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变成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的过程,这也许就是经典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吧。

TOP
114#

“风气败坏、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精神萎靡等现象,需要尽快找到对治的方式。经典教育对社会风气的改良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华民族曾经是礼义之邦,而近现代以来“礼崩乐坏”,中华民族已丧失了这个荣誉称号。经典教育可以重建中华礼乐文化,为礼乐文明提供价值、理念与内在精神,重新获取礼义之邦的美名。第二,经典教育可以使经典语句进入人们的日常话语中,净化日常话语,使日常话语更加具有教化的功能。第三,经典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素养和人文素质,进而促进家风、校风、社会风气的转变。第四,经典教育可以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使家长能够使用经典所包含的道理教育教育孩子,使孩子能够“幼承庭训”,在启蒙教育之时能够端正,此即“正蒙”。”有道理!!!!!

[em05]
TOP
115#

   现代汉语是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基础,打不好这个基础,现代汉语的水平就难于提高。现代汉语中的每个词汇和成语,基本上都是以古代汉语单字的本义和引申义为基本单位而构建的,不了解每个单字的含义,就不可能准确把握现代汉语中的大量词汇和成语。汉语的字、词、句的组合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掌握古代汉语,才能更好地遣词造句,创造出优美的书面语言。

在学习汉语时,如果过多使用浅薄、缺乏文化内涵的现代作家的文章进行学习,学习的效率是很低的。“文以载道”,诵读中华经典可以使自己获取丰富的智慧,自己在作文之时,才会有丰富的思想内容,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否则,作文只能是无病呻吟,苍白无力。文言文应当在中文学习中保持50%以上的比例。英语学习应放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过量的英语学习挤占了专业学习和汉语学习、中华文化学习的时间。把西方文化教育置于中华文化教育之上,将英语教育置于中文教育之上,完全是本末倒置,数典忘祖!

诵读中华经典之时,不仅仅是发音活动,眼、口、耳、心、脑等多种感官并用,伴之以心灵体验与情感活动,可以提高人的体悟能力与审美能力。诵读中华经典可以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掌握各种语言表达方式,培养语感,培养形象思维能力,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以便用语言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TOP
116#

在学习中华经典时,要有主次之分。从流派上讲,经典教育应当以儒家经典(四书五经等)为主,道家经典(《老子》、《庄子》等)、佛家经典(《金纲经》、《六祖坛经》等)、其它诸子的经典为辅。因为,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体,一个人首先要读儒家经典,确立了基本的价值观之后,有了分辨能力和抽象思考的能力之后,再去读道家经典、佛家经典。因为,道家经典及佛家经典讲的是一些奥妙高深的道理,偏于某些方面,儿童时期难于理解,或者容易走偏。况且,道家经典及佛家经典的一些观点同儒家经典是不同甚至是对立的,让儿童面对不同的观点,可能会导致他们无所适从,难于形成稳定的心理品质。儒家经典讲的是“常道”,是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的道。而佛家经典、道家经典所讲的是特异之“道”,是人在特殊状态下遵循的道,其它诸子经典则讲的是偏于一隅的“道”或者是“技”。中国典籍有“经、史、子、集”的分类。国学有义理、辞章、考据三大类,故中华经典从内容上分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三字经》、《弟子规》等义理经典,《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典等文学经典,《春秋》、《史记》、《汉书》等历史经典三类。经典教育应以义理经典为主,以文学经典、历史经典为辅。义理经典与历史经典、文学经典相比较,义理经典是本,历史经典、文学经典是末。必须以义理经典为重,如果只背诵文学经典、历史经典而不诵读圣贤经典,则是弃本逐末的行为。诵读义理经典,体悟圣贤之道,才能理解并体会文学经典与历史经典中所蕴含的义理。否则,只能停留在表面文字层面,而不能体悟诗文中的精神。

一直都很喜欢古风,有时间要好好读读这些经典~~~

TOP
117#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这悠久的岁月中,积淀了很多优秀的文化和传统。自古以来,中国便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界,中华文化深刻的影响着全世界。特别是今天中国国力越来越强,汉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世界掀起了一股“汉语热”。作为中国人,这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反思我们自身,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的节奏越来越快,我们对知识的需求往往是功利性的,讲求实用,为了找一份好的工作,我们在刻苦的学习英文,把我们的母语抛在一边,读的经典越来越少,对传统文化越来越淡漠,这是值得我们警醒的!
TOP
118#

中国传统教育认为教育这一系统是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许多教育问题实质上是社会问题,必须把它置于整个社会系统中加以考察和解决。而教育问题的解决,又必然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如孔子十分重视教育,把人口、财富、教育当作“立国”的三个要素,认为在发展生产使广大人民群众富裕之后,唯一的大事就是“教之”,即发展教育事业。他从“国之本在家”的思想出发,重视社会道德和家庭伦理——“孝弟忠信”的教育,孔子看到了教育对于治理国家、安定社会秩序所发挥的重大作用。这种把教育放在治国治民的首要地位的认识,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提高社会道德水准看成是治国安邦的基础的思想,是十分深刻的。《学记》则把教育的社会功能概括为16个字:“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认定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涵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一是形成社会的道德风尚,形成良风美俗。这可称得上是中国传统教育关于教育的社会功能的经典性的概括和总结,至今仍不失其借鉴意义。
TOP
119#

     对于中华经典教育的现代价值,我从研读《论语》来说吧,《论语》是中华经典中的经典,我想大家没什么意见吧,我每天都坚持读下《论语》除了把它活学活用,最重要的是通过它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和高尚的道德信仰,我从《论语》中就学到了几点: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句话。前一句是说若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句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于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然是至理名言,意义重大。二、子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告诉我们想要先做事,必须先把做事的工具磨锋利。这就是我们做事的思想嘛。三、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孔子清楚地给我们归纳出了哪三种人作为朋友对自己有益,哪三种人作为朋友对自己有害。有益的朋友有三种人:一是正直的人,二是诚信的人,三是博学多闻的人。这就是《论语》教会我的择友思想。还有很多需要我学习的地方,比如:学习孔子那种“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宽容之心。学习那种“耻其言而过其行”的行为方式等等。《论语》的思想博大精深,真的值得我一辈子去研读它,一辈子去践行它。
TOP
120#

     对于中华经典教育的现代价值,我从研读《论语》来说吧,《论语》是中华经典中的经典,我想大家没什么意见吧,我每天都坚持读下《论语》除了把它活学活用,最重要的是通过它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和良好的道德信仰,我从《论语》中就学到了几点: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句话。前一句是说若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句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于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然是至理名言,意义重大。二、子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告诉我们想要先做事,必须先把做事的工具磨锋利。这就是我们做事的思想嘛。三、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孔子清楚地给我们归纳出了哪三种人作为朋友对自己有益,哪三种人作为朋友对自己有害。有益的朋友有三种人:一是正直的人,二是诚信的人,三是博学多闻的人。这就是《论语》教会我的择友思想。还有很多需要我学习的地方,比如:学习孔子那种“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宽容之心。学习那种“耻其言而过其行”的行为方式等等。《论语》的思想博大精深,真的值得我一辈子去研读它,一辈子去践行它。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