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个人生活中的朴素精神与节约精神,二是指公众生活中的廉洁精神。
“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教导人们,富贵要取之有道。有德君子向往富贵,但决不通过不正当手段来取得它;时刻想抛弃贫困和卑贱,但决不用不正当手段来摆脱它。孔子还坦然明志:“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对用不正当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看得如同天边的浮云一样轻。与其“不义富且贵”,宁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这种固守本心的坚定态度,是守廉的根本。
孔子对违背道德准则寻求富贵,助纣为虐的行为,旗帜鲜明地反对。季氏的财富超过了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鲁">鲁ersonName>君,而冉求听命于季氏,仍然不断替他搜刮,使他聚敛更多的不义之财。孔子闻之,怒斥冉求“非吾徒也”,并号召弟子们大张旗鼓地声讨他。
《论语》反对奢侈浪费的生活方式。孔子把人们的生活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健康的有益的;一种是不健康的有害的。他明确提出:“益者三乐是乐节礼乐,乐道人善,乐多贤友,益矣。损者三乐是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乐于用礼乐陶冶自己,乐于称道别人的好处,乐于多交贤德的朋友,是有益于身心健康和自身修养的;嗜好骄奢淫逸,嗜好放荡无度,嗜好吃喝宴乐,对身心健康和自身修养是有害的。我们加强自身修养,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戒除“损者三乐”,弘扬“益者三乐”。
古文中“廉”字含有考察、查访的意义。考廉、查廉自古以来是一个难题。孔子告诉我们从宏观上观察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廉洁操守的办法:“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考察一个人,要看看他所结交的朋友是些什么样的人;了解他的所作所为,看他干些什么;仔细观察他安于什么样的环境,有什么嗜好,以什么为乐。这样,这个人的内心世界就掩盖不住了,他的思想就可以掌握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气味相投的人才能经常来住。一个人的交往圈可以反映他的思想道德倾向。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是其内心世界的反映,也是判断一个人廉洁与否的主要依据。一个人的嗜好,集中反映他的价值追求。一个沉迷于奢靡生活的人,很难有高尚的价值追求。这就提醒我们,要守廉就应该慎交友,交贤友;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情趣,戒除不良嗜好;时刻端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