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526272829303132 / 3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一:孝: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451#

“孝”是个会意字,意思是上面一半是个“老”字,下面一半是个“子”字,表示指上一代和下一代是一体的,分不开的。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表示过去无始;下一代还有下一代表示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是一个整体。
“孝”是世出世间一切善法的根。
父亲在某日聊天中说,在我刚会走路的年纪最喜欢在家门口等着他下班回来,而我每天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父亲是当时唯一一个可以带我出去玩的人。
于是拖着疲惫身躯回到家的父亲不得不接受我等他回家而索要的报酬,回家后将装着文件的包放在一旁,带着我在大院里到处乱跑。
当时的我已经上了学,懂了一点事理,听完父亲的吐槽涌上心间的除却暖意还有一丝愧疚。
也许此间可以理解出何为“孝道”:乃是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
基于互相感激,感情才得以维持的长久。所谓“母慈子孝”,即是显著一种通俗的因果关系,便是讲述的一种理想状态。如此每个人都能获得自己想要的,关系才能稳固。
TOP
452#

孝道乃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那其有何用?
从历史发展过程中来看,孝道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首先是修身养性。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因此,儒家历来以修身为基础。
其次是家庭和谐。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家庭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而在维持家庭和谐的所有因素中,子女与父母的关系可以说是最主要的,因此维持和谐的家庭关系离不开“孝”字。
第三则是报国敬业。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导报国敬业。《宋史·岳飞传》中道:“初命何铸鞫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 儒家认为,实行孝道,就必须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达于至高无上的国君。虽然其对国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蕴藏其中的报效国家和爱国敬业的思想则是积极进步的。
最后是塑造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于诸子百家,历代都有损益变化,但孝道的思想和传统始终统领着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成为古代世界文明延续至今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孝道文化。
TOP
453#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做人、立身以及处世的基本要求。我们生活中最直接的孝就是孝顺父母、尊敬父母、报答父母。
TOP
454#

孟子在《离娄篇》中指出,世俗所说的不孝有五种:
一是懒得劳动,不肯做事,也不能供养父母;
二是喜欢赌博喝酒,爱好喝酒,不顾父母的生活:
三是贪得货财,私心妻子,不愿供养父母;四是
放纵耳目的欲望,嗜好声色娱乐,致使父母受辱;
五是依恃勇猛有力,喜欢和人家打斗争讼,以致危害父母的安宁。
TOP
455#

孝在孔子那里 是一种对父母的敬爱的伦理意识,曾子将孝发展成为一种抽象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准则 使其成为道德的总和只有通过孝道才能体现仁爱;讲求仁义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掌握适宜的程度;讲求忠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真正合乎忠的要求;讲求信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合乎真正的信实;讲求礼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对礼有真正的体会;讲求强大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真正表现出坚强。
TOP
456#

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早已在数千年前就有的美德,是值得我们华夏儿女用一生的经历去完成的神圣使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从一出生,父母就已给予了我们最珍贵,最值得我们爱惜的身体。当我们第一次受伤时,父母总是心疼地为我们包扎,仿佛比自己受伤还难过。我们无法体会到父母亲一天天的衰老,从黑发到白发,从紧俏的皮肤到渐渐变粗糙的脸,岁月将这份爱的见证深深地刻在他们的脸庞上。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幸福,“孝”是一时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中相交的链条,一旦断裂,则永无连接。也许是一座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碗喷香的米饭,也许是一件是一件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干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记的金钱,也许是含着体温的一枚一元硬币。但是“孝”的`天秤上,它却一样贵重。
浩浩江河,忘不了源头;参天大树,忘不了根须;乌鸦反哺,羊羔跪乳,大自然都懂得不忘在自己背后默默付出的动物与事物,我们人类又怎能忘记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呢?
世事沧桑,岁月无情,而人却有着一颗知恩图报的心灵。就是因为这颗纯粹的心,世上才会一直有着“孝”这个美好传统。
TOP
457#

何为孝?孔子认为孝心的本质是敬,而孟子认为孝心的本质是爱。毋庸置疑尊敬和爱戴父母都是非常重要的,我曾看到过一句话"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无孝子",古代贫苦人家的子女给不了父母好的生活环境,所以古人认为孝应该是一份孝心,是内在的。而我觉得孝应该更偏重于“迹”,即个人的所做所为,有孝心固然重要,但我们更应该将孝付诸于行动上,贫穷家庭是做不到让父母吃好喝好,但他们能做到帮父母分担生活的压力,把最好的都给父母,而不是止步于口头上的关心。因此,我理解的孝便是尽自身所能,报父母之恩。
TOP
458#

问何为孝,我想可能大家都会说孝就是赡养父母,尊敬父母。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很多人说赡养父母但是其实都没有做到,在父母老后,可能他们只是给父母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却没有真正注意到老人的需求,很多老人在晚年的时候其实都是孤独的,特别是子女在外工作,平时没有太多的时间去陪伴父母。老人缺少了陪伴就会患得患失。当然,现在生活压力大,年轻人肯定会忙碌于工作,但是也请记得关心一下家中的老人,有时候你的一句问候可能可以让他开心一整天。还有一些人,他们连父母的基本物质保障都未达到,虐待老人,为了家产争得你死我活,伤透了老人的心。所以赡养父母要用心,别让你的父母寒心。
TOP
459#

在四书中,关于孝的解释中,孝为仁的发用、君子之道、人之大伦。
(一)孝为仁的发用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者也,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孟子曰:“仁之实,侍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离娄上》)
“仁”作为儒家理想中 的政治原则,又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仁作为构建社会秩序的根本,以孝悌作为仁具体的发用来维护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有德行的君子重视孝悌,以孝作为根本就生出了仁道。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大概就是仁道的根本了。可见,儒家将孝悌作为仁的发用,由孝悌而生发仁道之心。孟子也说仁的本质,就是侍奉双亲;道义的本质就是顺从兄长。由此可见,孝作为仁的本质,是仁在家庭伦理当中的具体的体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右第十九章》) “亲亲,仁也。”(《孟子•告子下》)可见仁人都将作为道德修养的重要地位,以孝亲当做行仁的表现。
2.孝为君子之道之一
“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以事父未能也……”(《中庸•右第十二章》)
“尧舜”儒家多次称赞为“圣人”,为后世中国政治之典范和道德之标准。在谈论“尧舜之道”时,中庸究其根本就是“孝悌”,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孔子在《中庸》中强调:“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宗庙飨之,子孙保之。”孔子赞扬舜是一个大孝子,有尊贵的品德,崇高的地位等功绩。表面上是赞扬圣人,实则是希望人们能够像圣人那样践行圣人的道路,遵循孝悌的本义。作为普通人,即便不能达到圣人那样,但依然可践行君子之道来修养自身的品德。其中“孝”君子之道首要重视的事情,也是君子首先要孝敬父母,由此才能与“事君”、“事兄”、“乎朋友”这四个方面成就君子之道。这四个方面是当时君子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先立己才能达人,以“事父”作为最先紧要的事情。
3.孝为人之大伦
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之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孟子曰“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之,则孝悌忠信。”(《孟子•尽心上》)
    圣人,尧舜这样的人。司徒,管土地,人民以及教化之事的官职。在古代就有专门掌管教化的官职,可见对人伦教化的重要性。在教化人伦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孝”,父亲和孩子之间要有亲,父亲疼爱儿子,儿子孝敬父亲;而后便是君臣之间有义,君主对待臣子有义,臣子侍奉君主以忠;然后便是夫妇之间职责有别、长幼之间有序、朋友之间有诚信。孔子和孟子多次强调孝作为人伦首要重点,如“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孝”作为君臣父子、夫妇朋友人伦当中,有着最高道德典范,设定了子与父应该达到的道德目标。儒家思想中的孝亲观宏大且深远。人类对先后、大小的排序意象突出孝观念的重要性,由孝敬父母扩展至友爱兄弟、忠于君主,以及推己及人地尊敬他人父母、爱护他人子女,都是从个人的体验出发,将情感移至旁人,这种移情过程在认知隐喻的视阈下理所应当。中国传统孝观念在所有道德观念中处于首要位置,孝文化并不局限于一个一个小的家庭,而是一个一个社区甚至整个国家的理念。
TOP
460#

孝道是天经地义的,是人最重要的品行。中华孝道的内涵是:赡养父母长辈;敬爱父母长辈;继承父母之志;祭祀祖先,承袭祖先之德;事亲以礼;不自取其辱,不轻生毁己,以免危及父母;从义不从父,从道不从亲。发展到现在我们要意识到其中存在着一些弊端,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是对长辈的无条件服从,对晚辈的权利与人格的不尊重,尊卑观念严重,男尊女卑现象突出。因此我们学习孝道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根据仁、义、智、毅的原则进行纠正。来实行中华民族真正的孝道。
人以孝道的施行作为自己的根本,孝在官方上的定义是尽心尽力的侍奉父母,也可以理解为是在一定时期之内,晚辈在尊长去世之后所要遵循的礼俗。孝是一种感恩,是我们对赐予我们生命,给予我们初始人格培养塑造我们基本价值观的父母的一种物质和感情回馈,社会礼俗文化对我们的一种要求,是我们对社会礼乐制度的一种维护,来维护社会的稳定,更是个人对自我提升得追求,我们在小家的孝道之中学会孝顺父母,要在社会和正道的规范之下维护家族的和谐,联系着家族的成员,彼此共同生活,我们在这其中学习着孝,并且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孝之后,取得个人修养提升之后,把这一份小家之中落实学习得到的收获落实回馈到大家之中,回馈到人类这一个社会大家族之中,奉献出自己的所有收获,是我们的一种达成最后的自我成就之后进行的完善大家,构建人类社会的行为,做好大家的稳定才能维护好自己的家族,维护好自己的小家,这才能促使真正的孝稳定持续进行着,我们有礼的约束才不会使自己陷入到愚孝的境地之中,不会让自己的孝道陷入到一种自我满足的虚假境地之中,我们必须认识到孝的实现离不开社会的帮助。自身境界的修养,更是对自我的本质,本真的自我的一种追寻,来找寻到自己的真实状态的回归。在找到自己之后,能够做到以这一份自我这一份纯真本我来回馈帮助社会,这便是孝了。
TOP
461#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孝的理解源头大概出于《孝经》,孔子把孝的重要性列在了所有礼制之首。从书中内容来看,这种观点似乎是传承自《诗经》。孔子把不孝列为大乱之道,万恶之首。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毕竟对父母不孝的人对社会而言也是惹祸大于造福。母子之情是最强烈的社会连接关系,连这种关系都可以破坏的人,必然会破坏其它更弱的关系,以至于无法在社会合作中造福整体。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父母本身没有重大过失。如果父母本身有问题,这时候的孝就变成了愚孝!所以我们在遵循孝道的同时,也要辩证要思想地去看待。
TOP
462#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出现臣弑君、子杀父的乱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中荡然无存,此后孔子便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孔子在家庭伦理方面着重阐述“孝”的概念,“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就体现出他十分重视孝悌,强调培养人们具有孝悌的品德是最基本的,“孝”与“忠”是统一的,孝于宗族长辈就是忠于国家朝廷。若一国内人人讲求孝道,那么国家必定会减少很多犯上、作乱的事情,从而变得更加和谐稳定。“忠”“孝”二字让我想到历史上的岳飞母子:岳飞母亲深明大义,教导儿子精忠报国,岳飞也对自己的母亲很孝顺。他母亲留在黄河以北,他就派人去寻找,历经十八次反复,将自己的母亲从被敌人占领的故乡接出来。当他成为战区统帅时,仍侍母至孝。母亲去世后,岳飞三天不吃不喝,他曾说:“若内不克尽事亲之道,外岂复有爱主之忠?”
TOP
463#

         孝,在我国是历经长期发展,具历史及文化复杂性的概念,早初氏族社会,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顶多为求生存而尊敬生产知识经验丰富的长者,殷商时期祭祀活动固然频繁,多属对鬼神畏惧讨好的性质,不同于后世的“慎终追远”;周代形成维护宗族团结和父系权威的孝悌伦理;至孔子重塑孝道,将孝提升至人性论的高度一“仁孝”,标示儒家伦理道德情感,实具有双向性特点。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经.圣治章》)孝是人的天然的情感,但孝并不是现成的,并不是说,我想对父母好我就一定能对父母好。孝里面一定有“时”,真正的孝子,既发自内心地爱父母,也有“时”的智慧。举个例子,曾子的父亲打他,他不跑,他把自己对父亲的爱、敬、顺,给规则化了。孔子知道以后,大怒。如果不跑,要是让父亲把自己打死了,父亲就犯下了杀子之过。最后曾子也醒悟过来,如果父亲拿大杖打,就一定要跑,如果父亲拿个小棍儿打,就不应该跑。所以,孝不是规则化的,要根据不同的情境有所变化。

        “百事孝为先,孝是百善源”,在孔子看来,尊孝道、守孝悌乃仁之始、爱之初,德之本、行之道,是至德、本根、要道;只有从侍奉双亲、心守孝道开始,才能忠君爱国为民、建功立业报国,一个不孝敬父母的人不可能爱国爱社会,一个不孝顺长辈的人不可能遵从国家、服务社会,是谓不仁、不爱。在现实生活中 加大对孝文化的研究,强调孝道实践,能够唤起人性的复苏、激活生命的情感、增强生命个体对家人和社会的道德责任感,从而增强人们对商业文化负面影响的抗拒能力,使社会风气不断好转,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TOP
464#

《论语》中“孝”的概念主要指尊敬父母、孝顺父母、赡养父母等含义。以下是《论语》中关于“孝”的几个主要观点:

首先,“孝”是做人的基本道德之一。在《论语·学而》中,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句话表明,孝顺父母是基本的道德要求之一,是家庭和社会和谐的基础。

其次,“孝”是君子的必备品质之一。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这句话表明,君子应该以孝顺父母为根本,进而推广到对兄弟和朋友的关系,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此外,“孝”也是治国的重要原则之一。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孝慈,则忠。”这句话表明,政府应该提倡孝顺和慈爱,以培养人民的忠诚和道德品质,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综上所述,“孝”是做人的基本道德之一,是君子的必备品质之一,也是治国的重要原则之一。它要求人们尊敬父母、孝顺父母、赡养父母等,以达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TOP
465#

孔子所倡导的“孝”,是要发自内心的尊敬和和颜悦色。如果做不到,所有的举动都是粉饰自身巧言令色的行为。正如当下有一些针对青少年的感恩孝道的教育,他们组织一场声泪俱下的演讲,再让孩子去给爸妈洗脚捶背,好像这样就会学会孝道了。这种表演只会让人觉得非常的尴尬。外在的行为是容易做到的,内心的敬爱才是孝的关键,只有发于心,行于外,才是真正的孝。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