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4445464748495051 / 5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赡养父母 [复制链接]

721#

赡养父母当然首先要让自己有足够的经济条件,不然父母岂不是跟着我们吃苦,我们可能听过最多的就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但这只是其一,还有一句是家中贫穷,不谋求当官发财,所以我们要赡养父母就要积极进取,努力给父母一个安定的晚年生活。
TOP
722#

孝体现在对自己的长辈上面,现在有很多的新闻报道出来都是女儿儿子对老人的赡养问题,不给老人养老送终,我生活在农村对这样的现象见过很多,前几天一个年近九十多岁的老人还在自己洗衣服,看着他双手颤抖,使不出力的挣扎,嘴上也只能念叨养个儿子有什么用。网上常说的幼儿园门口每天都有很多的人,而养老院门口却寥寥无几,我觉得现在这个现象很常见并且很糟糕,我们需要以身作则孝敬自己的父母
TOP
723#

“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这是《说文解字》这本书对孝的阐述。前一句是说晚辈对长辈的敬与养称为孝,孝是子女的本分。后一句主要说“孝”字写的就是老人与子女的关系。孝,一直以来都是中华人们心中的一大道德准则,而赡养父母就是孝的重要体现之一,父母养我小,我养父母老。古人云:“孝在质实是,不在于饰貌。”百善孝为先。孝,其人之本也。但是在这个快时代充斥的时代,大部分是轻度敷衍了事了,“孝”并不是满足父母物质条件的需求,而是要多加陪伴,每个人都满口孝道,但是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TOP
724#

1.孝者继承父之志
子曰:“ 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也。……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中庸》这句话是赞赏周公武王追崇先祖的德行,继承先祖的志向,讲述先祖的事情。尊敬亲长,即便是先祖逝去也像他们在世那样对待,可以称得上孝的极致了。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朱子说:“父在,子不得自专,而志则可知。父没,然后其行可见。故观此足以知人之善恶,然又必能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乃见其孝,然则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矣。”由此可见,当时身为子女要遵循父亲的意志,三年都不能违背父亲在世的命令。但尹焞曰:“如其道,虽终身无改可也。如非其道,何待三年?然则无改者,孝子之心不忍故也。”如果父亲的道是正道,终身不改也是可以的。如果父亲的道不是正道,又何必等到三年再改,但是不改的,是孝子不热心改变父亲的道。在后世学者曾论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多有争论。学者赞同尹焞的话,不孔子之意不是不改,当改的时候还是要改,要看父之道是否是正道。并不是所谓的“愚孝”。
2.孝者“无违”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听从父亲的命令就是孝。生死葬祭都按照当时的礼的表标准,孔子注重周礼,在侍奉双亲的始终都要按照当时的礼仪,不能僭越或者削减。宰我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问孔子三年的丧期太长了。孔子斥责宰我没有恩情,父母生下孩子,疼爱三年孩子才能脱离父母的怀抱,宰我竟然觉得三年的丧期太久了,宰我不仁。在现代人看来有可能会觉得孔子太过于注重“久丧”。但孔子并非本义,作为子女,感念父母的恩情是人之常情,又何必三年之期,而是应当时时感念父母的养育教导之恩。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父母爱子之心,无所不至,唯恐孩子有疾病。可见天下父母心,也进一步证实宰我的不孝。有人曾以为孔子太过于注重死后的事情,但在子路问事鬼神,问的是如何“祭之以礼”,“敢问死”问的是如何“葬之以礼”。孔子“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和“未知生,焉知死”的回答,强调的都是要“生,事之以礼”,即把行孝的重心放在侍奉活人即在世的父母身上。在《孟子•滕文公上》中曾子也情调过:“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作为今人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无违”,不能盲目的偏见。
3.孝者敬爱父母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养,饮食供奉为养。养狗和马也是养。如果赡养父母不含敬意,只提供饮食,那跟养畜生没有区别。这是孔子在警示弟子在对待父母要有敬,从心里面敬爱自己的父母,而不是像对待畜生那样养父母。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说侍奉双亲最难的就是脸色,只有深爱父母的孝子在赡养父母的时候面露温和,神态愉悦。这也是可以看出是敬爱父母的表现。《孟子•万章上》中孟子曰:“大孝终身慕父母。”孟子大赞顺从父母,爱慕父母的人为大孝之人。 在《论语•先进》中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孔子夸奖闵子骞是孝子,父母兄弟都夸奖他,可以看到闵子骞是真正的孝。孝敬父母,既要孝,又要敬,并且要面色温和,使父母愉悦。这里主要强调的是作为儿子的责任,但在《大学》中,子曰:“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作为子女要孝顺,作为父母要慈爱。止,通常理解为停止,人在道路上行走,到达要去的地方,就可以停下来了,在此处,目的地分别是孝与慈,做到了孝与慈就是达到了目的,可以停止。这里在道路上行至终点的意象成为理解孝顺与慈爱作为人子与人父应该拥有的最高道德品质,更加突出体现父慈子孝双向型伦理精神。
TOP
725#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赡养父母,是我们的责任,对待父母的态度,决定一个家庭的命运。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古代也是讲求孝道。很多名人都是孝顺父母的典范,比如一代帝王汉文帝,他的母亲卧床三年,他每天衣不解带的照顾自己的母亲,帝王都如此,百姓也会纷纷效仿。现代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孝顺也是从小要培养的好品质。每个人都要孝敬自己的父母。父母把我们辛苦养大,为我们付出的太多。但是很多孩子不懂事,他们不知道怎么孝顺父母。
TOP
726#

“孝”是中国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之一,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论语·学而》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意思是君子注重自己的本质修养,这个修养达到了,仁义道德也就具备了,而这个本质修养便是孝悌。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孝一直是社会发展的追求。孝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在先秦时期就已基本确定。《诗经》是先秦时期重要的文献,孔子在《诗经》孝行诗的基础上,提出“孝”是个人修养的重要内容,并且形成了完整的孝道观念。中国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意义.
TOP
727#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提到孝顺父母,赡养父母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父母爱子女是无理由无条件的,子女在父母年老时去赡养他们是应有之义。像上面所说,四肢懒惰、博弈好饮酒、贪图钱财偏爱妻女、放纵耳目以及好勇斗狠都是不孝的表现,而这几个方面也是警示儿女在日常生活中要勤劳上进,即使成家之后也不忘却父母的养育之恩,更要谨慎小心,克服不良嗜好,这既是孝顺父母的表现,也是自己的行为准则。核心是做好自己,那也就是孝了。
TOP
728#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抚养我们成长,到了父母晚年我们也应当赡养父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子女能给予父母较好的物质生活,比如能给父母买保健品、服装等,反映了子女对老人物质需求上的关注,老人的物质生活已基本得到满足,他们更需要心理关怀和精神赡养。子女要明白父母的真正需求去让他们欣慰,而不是在自以为"孝"的过程中自我感动。赡养父母不止意味着物质上的赡养,更需要精神赡养,多给予父母精神上的关怀,多陪陪他们聊天与他们进行沟通,理解他们内心所想所忧,为他们排忧解难,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赡养。
TOP
729#

赡养父母是中华的传统美德,父母对我们有生育之恩、养育之情,他们养我们小,我们也应该养他们老,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需要过多的证明。在我们生活中,赡养父母不仅仅是要给父母好的生活,还要有情感上的陪伴,即是关心父母的情绪,随着父母年纪的提高,不免会遇到许多不方便的地方,有可能老爱忘记事情、许多东西吃不了、走路慢……作为子女我们要学会体谅父母这些不便,帮助他们一起解决问题,不应该觉得麻烦,被父母感知到老人会伤心的,作为小辈,我们方方面面都应该学习,父母身体好、心情舒展,家庭会更加和睦,我们也能被感染到,不惧怕变老的未来,对未来充满希望,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
TOP
730#

现如今,春晚每年都会放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空巢老人数量已超过了1.3亿人。这触目惊心的数字总在询问我,何为孝?是过年后的突然冷清,是您拨打的用户暂时无法接通,还是没有递出去的那份家乡味道,都不是,正确答案应该是常回家看看,我们能做的就是多陪伴父母,像他们陪伴我们长大一样去陪伴他们变老,千万别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时候才追悔莫及。
TOP
731#

孝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优良的传统美德,古人认为认为不孝的表现有五种:四肢懒惰,不好好赡养父母,这是第一种;喜欢下棋喝酒,不好好赡养父母,这是第二种;贪图钱财,偏爱妻室儿女,不好好赡养父母,这是第三种;放纵耳目的欲望,父母因此受耻辱,这是第四种;逞勇敢好斗殴,使父母遭受危害,这是第五种。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孝这一精神之中最重要的便是对父母的一种赡养。发展到现代社会,赡养父母已经是列入法律的我们的一项义务。赡养,指子女或晚辈对父母或长辈在物质上和生活上的帮助。
我们人类这一物种建立起来了人类社会,是一个群体,而在这个群体之中又会有各种各样的分支,在各个分支之中血脉是联系各个成员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我们通过血脉的联系寻找到自己的归属连接组成一个或另一个家族,血脉使各个家族之间存在一种难以言喻的羁绊,是它帮助着我们更加的团结共度难关,促使我们加强对这个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家族成员之间互相帮助共同生活,群体保障着每一个个体在社会上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那么身为在其中有所获利的个体,我们就应该学会如何回馈群体,要做到回馈重要的一个先决条件那便是要有孝,而“孝“首先就要做到的就是赡养父母,父母给予你生命,自你生命开始形成的那一天就不断地为你提供营养,你诞生之后保障你的基本生存,帮助你教育你的人,也是他们的各种基因序列的排列组合和自然所赋予的那一部分天性构成了我们每一个人独有的天赋和能力,血脉使我们和父母之间有着难以言喻的一种深刻的联系,因此我们要做到孝重要的首要的就是赡养父母,他们是我们在诞生起的第一个给予我们的对象,我们自然的必要的要给予回馈,要回馈那么首先就是要保障父母在生存方面即衣食住行的基本无忧,我们只有这样之后才能更好的保障后续对父母的精神方面的赡养,确保他们的基本的情感需求得以满足。
TOP
732#

赡养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种道德和社会责任。父母养育我们长大,给予我们生命和爱,因此我们有责任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赡养父母不仅是一种孝道,更是一种社会责任,能够维护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 赡养父母也是法律义务。根据我国《婚姻法》、《继承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子女有赡养父母的法律义务。不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可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例如被法院判处赡养费,并可能受到社会的谴责。
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不仅是一种孝道,更是一种社会责任。通过维护家庭和谐、提供物质支持、解决矛盾和纠纷以及关注法律法规,子女可以履行赡养父母的孝道和法律义务,维护家庭和谐,促进社会稳定。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
TOP
733#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赡养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社会的一种价值观念。《孝经》中有“养亲尽孝”的教诲,“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赡养父母的话题也备受关注。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空巢老人,却不见应负起责任的子女们。
赡养父母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美德,更是一种社会责任。随着社会的变迁,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家庭赡养模式也面临着挑战。但是,无论社会怎样变化,尊敬和赡养父母的价值观念永远不会过时。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体现对父母的孝敬,不能说体现孝顺,应该是把孝顺刻入行动之中,我们多与父母聊聊天,分享彼此的生活,多抽出时间来陪伴也是极为重要的,把孝顺父母刻进灵魂之中,千万别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地步。
TOP
734#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首先,赡养父母是一种法律上的义务。我国法律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精神上,我们都应该尽力满足父母的需求,让他们能够安享晚年。
其次,赡养父母是一种道德上的责任。父母含辛茹苦地养育我们长大,为我们付出了无数的汗水和心血。在他们年老体弱的时候,我们应该怀着感恩之心,尽心尽力地照顾他们,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
此外,赡养父母也是一种人伦关系的要求。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关系是最为深厚的一种人伦关系,我们应该珍视这种关系,努力维护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在赡养父母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想法,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关爱和温暖。
总之,赡养父母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我们应该从法律、道德和人伦三个方面入手,用心照顾父母,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让亲情的力量成为我们永远的精神支柱。
TOP
735#

中国孝文化源远流长,人们普遍以孝为美。而在古代尤为重视孝道的实行,也特别注重一个人是否对自己父母的孝,而孝顺父母,最直接根本的就是赡养自己的父母,“你养我小,我养你老”,而由于在当代,中国普遍存在未富先老的情况,把养老的重担完全搁在子女身上,实在沉重。但是在面对这些也并不能够阻碍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并且在当下,也出台了相关法律对子女赡养父母做出了要求,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种孝道的传承。
著名思想家孟子曾经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不知不觉在日常生活中却出现了许多与赡养父母相关的不良事件产生,有的子女认为赡养父母是一件负担,一个累赘,而在这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之下,我们国家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而为什么会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到赡养父母,其实就在于,自古以来,孝道就是名为国家提倡的一种美德,也是子女对父母的爱,父母在艰难的情况下养育子女,那么子女在好的条件下也应该回馈父母,孝顺父母!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