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4142434445464748» / 5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赡养父母 [复制链接]

661#

赡养父母 时光苒苒青春不再,转眼间父母已霜鬓微白,看着父母一天天的苍老,许多有孝心的年轻人也想通过努力给父母的余晖添点温度与色彩,只是大多人会觉得无从孝顺起。大城市的老年人都有养老保险,农村的老人只要能动的,基本上是自食其力,父母不缺衣少穿;加上儿女们正青春年少,或求学外地,或谋生在外,或成家立业,肩负更多的责任与压力,生活的烦恼与压力已无暇顾及。于是,很多人会一边感叹树欲止而风不静,子欲养而亲不待,一边把孝顺这件事儿压到思维的某个角落,只在某个不经意间才会想起。
TOP
662#

孝敬父母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体现在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上,。孝敬父母,要从小事做起,要正确区分孝敬在不同场合的具体要求,并按这些要求去做。孝敬父母表现在方方面面。爱父母,心裏想的父母,理解,关心父母;行动上帮助父母,为父母分忧;努力学习,积极上进,让父母高兴……这些都是孝敬父母的表现。 亲情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试想,一个人如果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谁还相信他是个"人"呢? 又有谁愿意和他打交道呢? 《新三字经》里有一句:"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意深长。"其中提到的小黄香 汉代湖北省一位孝敬长辈而名留千古的好儿童。他九岁时,不幸丧母,小小年纪便懂得孝敬父亲。每当夏天炎热时,他就把父亲睡的枕席扇凉,赶走蚊子,放好帐子,让父亲能睡得舒服;在寒冷的冬天,床席冰冷如铁,他就先睡在父亲的床席上,用自己的体温把被子暖热,再请父亲睡到温暖的床上。小黄香不仅以孝心闻名,而且刻苦勤奋,博学多才,当时有"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赞誉。
TOP
663#

“孝敬父母”是我们尊敬神的必然延伸,是我们信靠神的结果。神命令作儿女的要孝敬自己父母,神没有说要孝敬那些行为好的、称职的父母,也没有只孝敬基督徒的父母,神说要我们孝敬自己的父母,不管是什么样的父母,只要是你父母,你应当孝敬他们。这条诫命对某些人来说,是很难执行的,尤其是那些被父母离弃伤害过的儿女。所以,“孝敬父母”需要我们凭信心而行,我们要相信:神把一对不完美的父母放在我们的人生中,一定有神的美意,一定与神要塑造我们成为祂要我们的样子有关。耶稣把人对待不善待他们的人的态度,作为划分罪人与义人的分界线。耶稣说:“你们若善待那善待你们的人,有什么可酬谢的呢?就是罪人也是这样行。”(路6:33)所以,“孝敬父母”在某种意义讲,是基督徒属灵品格的温度计。神也知道我们的软弱,所以让圣灵内住在我们心里,经常提醒和帮助我们,我们要做的是放下自己,顺服圣灵的带领。
TOP
664#

“孝敬父母”是社会稳定、国家强盛的基石。神把“孝敬父母”的诫命放在其他伦理道德标准,如不可杀人,不可偷窃之首;似乎告诉我们:你若要国泰民安,首先从孝敬父母做起。一个国家的强盛不在经济和军事,在于国家的道德力量。而一个国家的道德起源于家庭,因为一个人的基本品德,一个社会稳定的基本因素,如对人的爱和尊重,顺服权柄,持守承诺等,都来自于家庭中的培养。一个顺服和孝敬父母的青年,多半是个好职员,好军人。
TOP
665#

"门前老树长新芽,院里枯木又开花。半生存了好多话,藏进了满头白发。记忆中的小脚丫,肉嘟嘟的小嘴巴。一生把爱交给他,只为那一声爸妈。时间都去哪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时间都去哪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歌词想表达的是,父母生我养我爱我,为我操心为我伤心为我愁,一辈子着实不易,而作为子女,往往因为不成熟,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懂得不理解父母,才会出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情况,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世界上最亲密的关系,因为是血肉相连,心心相通,而作为子女,不论有什么样的原因,在父母面前,更应该做的是学会去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去尊重他们,不论你有多么的不赞同他们的看法与思想,凡事都可以通过合适地交流与沟通解决,孝敬父母,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减少每一次顶嘴做起,加油!
任它桃李争欢赏,不为繁华易素心。
TOP
666#

       子路在这里说:“伤哉,贫也!生无以为养,死无以为礼也。”让我感触很深。中华民族是一个礼孝仁义的民族,儒家强调立身立心,以孝为先。孝道作为人伦道德之根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的生活规范。父母之爱、手足之情,是世上最纯洁高尚、不计功利的感情,友情是人世间最真切最朴素最珍贵的感情,是维系关系的纽带,也是社会人际交往的基础。在物欲泛滥、人情淡漠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固守心灵的这片净土,做一个守礼知孝的人。在物质上养老父母,精神上尊敬爱护父母。
TOP
667#

在中国传统伦理体系中,孝敬父母是一直在提倡的。所谓孝敬,有双重含义,一是孝,二是敬,其中敬是孝的一种较高的层次。所谓“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能养者是孝的最低层次,如果连能养都做不到,不可称之为孝;能养且能做到不辱,是第二种层次;第三也是最高的层次就是能养且尊敬。就目前现实来看,大多数人对待父母能做到“能养”,能养而能不辱者也不在少数,但是能养且能事事恭敬的对待父母的就不是很多。
TOP
668#

赡养父母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是责任,是培养我们担当和责任的一个最好途径,我们开始尝试承担责任了,我们的能力才能增长,我们对父母有慈悲心了,我们才能把这种感情投射到社会中去,在社会中我们才能赢得尊敬,干什么才有人支持,才能发展事业,一个人连赡养父母的责任都不愿意担当,那谁还敢跟你共事呢。
赡养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赡养,保证他们衣食住行无忧和健康这些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我们作为子女,更应该关注老人的情感需求和内心世界,精神赡养不可忽视。尊重老人,让老人发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时常嘘寒问暖,确保情感上的交流,消除他们的孤独与寂寞,让他们能有一个幸福的晚年。
TOP
669#

不孝者有五,虽然表现有所不同,但是全都归结到了一点,即“不顾父母之养”。在古代,如果不孝顺父母,会遭受周围人的唾弃,那时就连最高的统治者都会对父母毕恭毕敬,他所拥有的最高政治统治权,也不能使他在父母面前不敬。但是,到了现代,特别当人们被经济利益蒙蔽了心智之后,不赡养自己父母的情况比比皆是。甚至,有人殴打自己年迈的父母,或者为了得到父母的房产,而将父母赶出去。而当他们这么做时,却丝毫没有感觉到羞耻感。我们经常说要继承传统文化,但是这不能仅仅是将其记录在书中,需要我们去践行,要在人们的心里继承,将其作为我们心中的道德尺度,这样才能一直传承下去。
TOP
670#

赡养父母是我们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它体现的是我们对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赡养父母不仅表现我们要在金钱上给与父母,更多的是体现在在我们在行动上要好好善待我们的父母,不管多忙要经常回家看看父母,给父母做一顿好吃的饭菜,给父母洗洗脚,和父母聊聊天,了解近期父母的一个心声,时刻关注的心理状态和身体情况,当她们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要立刻出现在她们身边,做好子女应尽的本分。让父母时刻感受到我们的温暖,让她们觉得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她们的身边。因此,我们都应该赡养父母,爱护他们,陪伴他们。
TOP
671#

关于赡养父母其实是回答了“我们从哪里来”这样一个的问题,生命源于父母之处。父母不仅给予我们血肉、给我们生的希望,将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中来;父母还含辛茹苦的养育、教育我们,照顾我们的衣食起居,在我们还无法走路的时候抱着我们,为我们付出,不求回报。那么在父母健在,需要我们的时候为其赡养是理所当然的。更何况,血缘亲情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割舍不掉的、自然而然的植根于人性的最为强烈的情感,是人之常情,也是人之根本。在儒家看来,人与人之间的血缘、亲亲之情是与生俱来的、最深的一种情感,当我们能够爱自己的亲人时,我们才有可能推己及人的去爱他人,而当我们能够仁爱他人时,我们才有可能爱惜万物。“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血缘亲情是人之根本,是百善之首,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血亲都不爱,那又如何能说自己懂爱、会爱他人呢?儒家认为,万物的本源是一,不仅仅是人,禽兽也和人一样,有血缘亲情,如:乌鸦反哺。而作为一个人,如果对于父母的付出不懂得感恩,无视父母的担忧、需求,只顾自己,那就连禽兽都不如。因此,孝顺、赡养父母,一直是我国从古代起就十分推崇的美德,君子唯恐“子欲养而亲不待”,故“父母在,不远游”,并由此产生了一套完备的孝亲理论。赡养父母既是人之常情的一种自然阐发,同时也是中国人“不忘本”的一种道德体现。但后人对“赡养”的本质的理解和发展有所偏颇,过多注重形式和外在的物质供养,反而忽视了内在真情实感的表达和对父母精神情感的关注、满足,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舍本逐末的攀比、作秀,这种异化在我们孝亲、赡养父母的过程中需要时刻关注和警醒。
TOP
672#

契嵩便把父母的地位与师、道等同起来,将其视作天下三“大本”之一:“夫道也者,神用之本也;师也者,教诰之本也,父母也者,形生之本也。是三本者,天下之大本也。白刃可冒也,饮食可无也,此不可忘也。吾之前圣也,后圣也,其成道、树教,未始不先此三本者也。”
TOP
673#

在社会号召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今天,孝顺一直是亘古不变的话题,从古代流传的二十四孝图来说,孝作为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一直是社会共同关注的道德价值主题。在个人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就选用“黄香温席”“哭竹生笋”的故事为儿童启蒙,无疑是将孝奉为了社会主流的伦理观,而在孝发展流传至今,对父母的赡养也一直是其中最主要的核心内容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怕是最大的可惜了吧,因为错过机缘,而没能好好的赡养父母。就像是当父母一天天年华老去的时候,作为子女的我们每一个日子都会在父母生命的城墙上放上一块厚重的砖头,直至砖块堆砌成墙,彼此相隔不见,父母也永远闭上了双眼。而心中有孝念的子女,则在送上一碗饭菜时,隔几天才不经意添上一块小小的瓦片。因此子欲养确实是需要从很早时候就开始启蒙的,否则若是亲不待,岂不是至生心头之憾。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今社会,孝都是我们从小就应明白的道德准则,它无关于一个人的价值评判能力的好坏,有时候还可能只是来自于本能,而我们需要重视这种本能,才能维护好小家,维护好心中温柔的春暖花开之地。
TOP
674#

《论语·为政》篇中有:“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让我陷入了自我反思,对父母如果不恭敬顺从,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赡养父母,在现代社会中可以说是一个颇受关注的话题。世人的不孝有五种,四肢懒惰,私妻儿等等。对于父母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一个人对于生养自己默默无闻付出的父母,不能做到心怀感恩,赡养父母,试问他如何才能做到“仁”,如何才能热爱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呢?
TOP
675#

“百善孝为先”,“孝”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弘扬的优秀传统美德,对每个人都影响深远。孝,首先是赡养父母,生育自己的恩亲,最应该竭尽所能地孝顺他们,“乌鸦反哺”“山羊跪乳”也是流传中华的尽孝故事。当然,尽孝,不仅是物质上,更应该是精神上的,孔子曾说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现在的所谓孝,认为能够供养父母就行了。照这样,连犬马也有人喂养着。如果不存孝敬之心,供养父母与喂养犬马有何区别?”这样也提醒了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孝。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