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4445464748495051 / 5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赡养父母 [复制链接]

691#

赡养父母。“赡”是供给人财物的意思,养是养育。在我们成长为一个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完整的人之前,是父母在赡养子女,在父母需要的时候就由子女来赡养父母,并且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也应该在精神上回馈父母。保证父母衣食无忧,并且尊敬理解父母,不让他们担心。
TOP
692#

子女要赡养老人,是法律规定,也是传统的良好风尚。根据《婚姻法》、《老年权益保护法》的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的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
TOP
693#

    孝顺、赡养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百善孝为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是流传至今的一句颇有教育意义的话。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流传几千年成为我们当今时代所推崇的社会主义美德。曾子在《礼记》中说道:幸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曾子说:“孝有三点,大孝是尊重父母,其次是不使自己的言行给父母带来耻辱,再次是能养活父母。” 在我们小的时候是我们的父母幸苦将我们拉扯大,他们为我们付出了所有,在他们年老失去劳动能力的时候,我们应该自觉的承担起赡养父母的责任。
     赡养父母并不仅仅是指给父母吃穿,更要给予父母更多精神上的关怀,多花时间陪他们。现下很多人在父母年老的时候将他们送进养老院,这种行为无疑是不孝的,年老的父母就像年纪很小的我们一样需要家人的关怀和陪伴。赡养父母,是不能等待的事情,世间最遗憾的事情莫过于“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以工作忙碌为借口,而忽视了父母的存在,而冷落了父母的情感。在闲下来的时候,多多陪伴在父母的身边,拉拉家常,让他们享受到天伦之乐的亲情体验也是难能可贵的。
TOP
694#

总的来说,“孝”价值是中华民族的显著标志。往大了说,“孝”是中华民族的大经大法,乃至于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也发展出了具有丰富中国文化特色的佛家“孝”文化;往小了说,“孝”是中国人自身修养的“必修课”,如果在这方面做的不好的话,往往会引发负面的社会评价与生活体验。因而,在科技日新月异的现代,即使个人的选择增多、越来越多的家庭其成员四散分布,“孝”依然是大多数中国人所必须努力经营好的人生课题。这也是中华文明得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后编辑湖北大学曾诚 最后编辑于 2021-09-04 01:18:00
TOP
695#

孝是我国优良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一直是广为流传的中华美德。孟子有言:“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以五种不孝的行为作为反面例子,希望人们以此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不顾父母养”则是不仁,以私欲存于心中,障碍一切善行,因此孝是为仁之本,也是人之为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孟子又言:“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这句话就是在强调要孝敬父母,在父母身边尽孝。
TOP
696#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敬老、爱老、孝老,一直是我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现在很多农村地区都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许多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把年迈的父母留在农村地区,甚至老人在子女成群的情况下也无人照料,子女互相推诿、产生矛盾,而老人就成了部分不孝子女的受害者。
如果说在封建社会,子女对于父母的孝顺更多地靠道德去维系,而在社会风气追求个人享受、人性自私化的今天,道德显然已“力不从心”。我认为,部分社会个体既然已经堕落,就不必徒然慨叹世风日下、道德沦丧,而应该使法律成为刚性存在,补道德之不足,成为高悬不孝女子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把子女对于父母的赡养义务打包,只要子女出现不孝行为,就对子女整体进行制裁,环节少,程序简单,基本事实易于求证,对子女形成潜在压力,使他们能够主动地、体贴地赡养父母。有了法律外部的强大压力,把年迈父母与不孝子女间的矛盾转移为子女间的矛盾,这就改变了此前与不孝子女间的冲突中父母所处的弱势地位,大大维护了父母的权益。
当然,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我们每个人都应有高度的自觉去践行中华民族的优秀孝文化。
TOP
697#

后世对儒家之道最大的误解,是认为儒家的伦理,是单向的伦理,子女和百姓只负有忠孝的义务,而父母和国君,对子女和百姓没有爱的责任。并进一步曲解成愚忠愚孝,这是对儒家伦理根本性的误解。儒家认为,父母生了孩子,如果不去把他教育成才,这种父母是祸害。因为教育不好的孩子,他先祸害自己的家人,再祸害整个社会。怎么才是父母对孩子最大的爱护呢?以道齐家,把孩子教育成才,教育成仁人君子,教育成治世贤能。所以说,孝的问题,首先是父母的责任,其次才是孩子的义务。如果孩子不孝顺,那一定是父母的过错,因为他们不懂得以道齐家,以道教子。
并且儒家认为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不一定是要子女给父母提供最好的衣食住行条件。更重要的是态度和那一份孝心。
TOP
698#

父母之于子女,有养育的义务;子女之于父母,有赡养的责任。文中所说,赡养父母,要做到勤劳务实、不贪图金钱享乐、不偏爱妻子儿女、不放纵欲望、不打架斗殴这五点,才能做到孝顺父母。我十分认同,我们与父母有着千丝万缕的情感纽带,我们为人做事,都应该心系父母,感恩父母,敬爱父母。瞻养父母,要体现在每一天的日常生活中,要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时间,要尽我们的所能照顾好父母。
TOP
699#

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便是其中一乐。作为父母的孩子,“孝”是一种单纯而朴素的情感表达,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子游问孝道,孔子说:“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够养活爹娘便行了。至于狗马都能够得到饲养;若不存心严肃的孝敬父母,那养活爹娘和饲养狗马怎样去分别呢?”这是孔子认为儿女的孝不应仅限于供养父母,让父母有吃有穿,而是应该对父母抱有一种纯真的敬爱之情。这其实是因为,父母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吃穿用度,而是发自内心的慈爱和教导,那么我们对待父母不应该仅存在于物质这个层面,而是要用更多地爱和尊敬去报答父母。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这两句话告诉我们,出门在外,应该让父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除了疾病,我们不应该做出让父母担忧的举动。这是孔子在教导我们要体贴父母,因为我们在父母的心中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父母是时时刻刻地关心我们在哪里,是否平安健康的人。虽然上大学的我们并不是离开父母很远,但是我们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父母对我们的担忧和牵挂。因此,我们要感恩父母对我们的真心的爱护和关切,即使以后要远走他乡,也要爱护好自己,及时跟父母报平安,让父母安心。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意思是: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能始终和颜悦色比较难,只在长辈有事的时候去帮忙,只在有酒饭的时候让长辈先尝,能算是孝吗?”在现实生活中,要儿女和颜悦色地对待父母,是很难做到的一点。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当我们在外交往的时候,无论是对待老师、同学还是朋友,我们都会尽量让自己保持一种温和、谦恭以及保持微笑的状态,哪怕是陌生人稍有冒犯,我们也会在理智和道德的约束下控制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但是令人感叹的是,当对待父母的时候,有一部分人是很难做到和颜悦色的,更不用说尽孝道了。自己在外面受了委屈,会回家发泄到父母身上,一旦父母做的事情令自己不满意便马上不高兴甚至发脾气,这些现象是在我们生活中真实存在的。这部分人对父母忍不住发脾气是仰仗父母会永远纵容他们,永远不会抛弃他们。但是实际上,孔子已经告诫过我们,“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我们能够与父母相处的岁月并没有多少。所以我们要在有限的生命岁月中对父母保持一个温和的态度,让每次的相聚都是美好的回忆,让父母在我们的孝敬下真正的开心起来。
TOP
700#

俗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中国历来便很重视孝,其实这是可以理解的。试问一个人如果不爱他的父母,他又能爱谁呢?还能指望他会爱国家、爱社会吗?鲁迅先生百年以前曾写过《我们怎样做父亲》一文,文中详细分析了父母之爱是怎样的,孩子的成长是怎样的。著名教育家在《什么是教育》中曾说过,“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其实爱人的能力也是。当一个婴儿呱呱坠地时,他最先对世界的认知便来自他的父母,在父母言传身教中,他慢慢地懂得了社会生存法则,慢慢地产生了父母终究会老去的意识。在这样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孝”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孝可以促进社会稳定、家庭和睦,可以维系亲情,可以让父母享受天伦之乐,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成为可能。
结合实际情况的话,众所周知,中国人一向信奉“养儿防老”的观念。这一点和西方有很大的不同。在自然界也是,当下一代具备了基本的生存能力,上一代大多会选择远离,而中国便不是这样。父母之所以相信养孩子可以养老,其中是“孝”这个纽带在发挥作用。
比如之前很有名的一个公益广告,讲的便是妈妈给儿子洗完脚后,又给自己的妈妈洗脚,儿子看到后,跌跌撞撞地打水去给妈妈洗脚。这一则公益广告体现的便是“孝”的光辉。
TOP
701#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赡养父母,是每一个人应尽的责任,汉文帝的母亲卧床三年,他每天衣不解带照顾自己的母亲,帝王如此,百姓更是。不论古今,赡养父母都是每个人永恒的责任,其实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父母在时,尽心尽力赡养孝敬,避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发生。
TOP
702#

《孝经》的第二至第六章,分别论述了从天子到庶人五个不同等级的人实行孝道的不同方式。前四个等级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行孝,侧重于政治和功名方面的成就、作为,分别是“保天下”、“保社稷”、“保宗庙”、“保禄位”,而《庶人章》则说: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庶人之孝”,在儒家的孝道思想中,可能是比较“低级”的,然而,赡养父母,却是实行孝道的最起码的、最基本的方式。曾子曾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祭义》)“能养”虽然只是“其下”,却也是必不可少的。
TOP
703#

年少时,总觉得父母是万能的,面对自己处理不了的事情,自己会逃避过去,然后让父母去擦屁股,上大学时,沉迷于打游戏,不知不觉用的生活费高了,找父母要钱时,却被训斥一顿心怀不满,经历的事情越长似乎越能理解到父母的那种无可奈何,慢慢的体会到了那种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走,人生只剩归途。工作之后挣的钱也慢慢多了,但是能陪伴的时间却是越来越少了。
TOP
704#

赡养父母随着年龄的增长感触越来越深,记得小时候每次放暑假带着弟弟妹妹一起去父母所在的外地打工摆摊,每天都是摆到凌晨最后一个工厂下班才可以收摊回家,父母挣钱的辛苦只有你自己亲身的体会,一块钱一块钱的去挣,你才能体会到其中的不容易。不仅是赚钱不容易,生活也是简朴为主,尽量的去减少支出,只为在外面多省下一点钱,从起早贪黑,到日常的省吃兼用,住宿的捡漏,以及风雨无阻的奋斗,其实所求也不过仅仅是作为子女的我们,能生活的更好一点,将来可以存够钱在我们工作生活的地方买个房子,找个媳妇,可以说我们就是父母奋斗希望的根源,年轻的时候总觉得父母唠叨,也只是自己生活费用完的时候会主动联系一下他们,父母既担心给多了,自己会乱用钱以及不会主动联系他们,又担心自己的钱不够用,每次主动联系的时候也是寥寥几句,似乎总是在他们那寻求经济上的支持,周边的同学也都是如此,便以为一切都是那么理应如此。毕业自从参加工作之后,便觉得自己已是成年人,不应该找父母要钱,觉得凭借自己大学生的身份也可以赚点钱养家,没想到找了几个月都没找到工作,硬着头皮和朋友借了一千块钱勉强度过,过后便开始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工作几个月之后,便发现了存钱真的太难了,一千多的销售底薪,几乎没有休息日,一刻不停的联系客户,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也在一天天的更深刻理解父母挣钱的艰辛,作为一个工作的成年人,一年工作下来也只勉强存了几千块钱,不知道自己当初在学校每个月一千多的生活费父母是怎么省吃俭用存下来的。有时候看到身边的同学,原本都只是普通家庭,看着他们买新电脑手机等一些为了所谓兴趣爱好的电子产品和花里胡哨的聚餐KTV娱乐消费,心里也会默默的为他们背后的父母心酸,可能几千块钱对于一个没有出去努力工作存下来的人而言只是一个数字,但对于曾经的最开始的自己而言,那是几个月不休息,早上7点起来赶公交晚上8点之后下班,没有休息几个月能存下来的钱。每个生命都有自己该有的阶段,就像当初大学时候的自己,会忽视父母的感受,我们并不能决定他人该怎么做,但是最少自己要明白节俭的重要性,明白父母辛苦挣钱的不容易,不要做消费注意影响下的人群,也是尽孝的一种吧。
TOP
705#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孝顺父母,赡养父母,应该是我们一生所要做的事情,因为父母把我们生下来不容易,养我们更不容易,他们也有年轻的时候,有浪漫的时候,现如今我们长大成人,我们应该承担去赡养他们的义务,并好好孝顺他们,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