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4344454647484950 / 5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赡养父母 [复制链接]

676#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对父母恭敬并热爱父母,同时也应该定期探访自己的祖父母,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对他们应当更加恭敬,并热爱他们。
TOP
677#

提到赡养父母,就想到了孔子所说的:“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是说,如果孝仅仅是指养活父母而不尊敬父母,那么犬马同样也能得到人的养活,这两者就没有任何分别了。所以,赡养父母不仅仅只是在物质生活上使父母衣食无忧,还要衷心的尊敬父母。即使工作学习很忙也要多和父母交流,哪怕是一句简单的问候。同时也要尽量多陪伴他们,有很多人假期宁愿和同学同事外出都不愿陪伴父母,这确实是没有真正尽到孝道。
TOP
678#

世人所认为的五种不孝的表现归根结底就是不好好赡养父母,使其受到屈辱,遭受危害,并提出孝并不需要通过金钱来衡量,而是能够让父母生能感到愉悦,尽享天伦之乐,死之后也能安稳入棺,并不要多余的套棺,没有必要为了体现自己的孝道而做一些和自身实际经济情况不相符的事情。
这对于我们当今来说也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尽孝道固然是好的,但一定要结合实际,不能一味地去追求特殊和奢华,对待父母要尽到自己赡养的责任,这是作为孩子就应该做到的。更重要的是,赡养父母并不是供其吃穿就够了的,而是要注重他们的精神生活,让他们能够感到幸福,这才是真正的赡养父母。
TOP
679#

孔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 是为了矫正子路“贫也,生无以为养”的观念。毕竟,孝敬不是一件与金钱强挂钩的事情,养父母更不是养猪——主要在于喂饱。有一种观点说,孝敬就要尽可能地将最好的给予父母,这有点类似于家长说,我们尽可能给孩子最好的。但是,这种最好的,往往是你的视角的审视,未必是父母真实需要的。孝敬,更多的时候需要多与父母沟通,关心父母的真实需要,尤其有一些是遮遮掩掩的,不愿向我们明确表达的。或许,你会认为,对于子路的父母而言,“啜菽饮水,尽其欢”也未必是真正需要的。但其实不应该这么理解:前半句表明,孝敬不在于物质本身的丰盈与否;后半句的”欢“则是人类普遍的精神需求,这当然也是父母需要的,”尽其欢“意在强调精神上的关怀。
TOP
680#

小议《论语》的今日误读——“父母在,不远游”?

在我的印象里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日常聊天中用到这句话时,人们在“不远游”处便已经戛然而止,仿佛这句话便代表了孔子“迂腐”、“愚孝”的一面,然而这句出自《论语 里仁》的话重点在于后一句的“游必有方”。说的是父母在世的时候尽量不要远游使他们时常经受离别之苦,如果要远游则要告知自己去的地方或者说是安排好照顾父母的办法,而不是说因为要照料父母就得牺牲自我,这属实是后世人的误读。
  第一本句话传达的是儒家倡导的孝道,在于对父母的尊敬和照料,尤其是离家之时应当告知父母自己的位置和离开时间,不让父母为自己在何处而担忧;其次为了生计而离家是被儒家认可的,因为此类远游并非不负责任,而是为了赡养父母赚取必要的物质资料,这是应当应分的事,并非后人断章取义认为的“愚孝”,不可远游。
  即使是在现代,孝道仍然是中国人十分重视的内容。所以我们仍然要从儒家经典中继承优良传统品德,在正确理解名句的前提下获得感悟和理解。
TOP
681#

赡养父母,言传身教

“不孝者,不顾父母之养。”生为子女,不管是出于何种现实的因素,还是本性的毁灭,都不应该不尽心尽力的赡养父母。近日新闻中爆出的一男子将自己79岁瘫痪母亲扔进废弃墓坑活埋事件,切实的体现出了一个社会现象,无钱无力的老人,在儿女眼中已经是废人,不再有价值,儿女对其不管不问,任其自生自灭。这种社会现象看似极其少见,但是却对后代有着很大的影响。俗话说“言传身教”,如果子女看见自己的父母这样对待老人,那么在他们的眼中,对年长的人也就没有了一份尊敬,会自然的以为老人就是一个没有用处的存在,更不用提孝顺了。我们仔细回想,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对我们都是能养好,一定竭心尽力。所以父母是我们最应该感谢的人,现今社会压力大,每个人都有无力的时候,但是不可以忘掉父母的养育之恩,更不能触犯法律,刻意的去抛弃父母。
TOP
682#

莎士比亚曾说“丑恶的海怪也比不上忘恩的儿女那样可怕。”《增广贤文》中有“羊有跪乳之情,鸦有反哺之义。”最以孝为善的人却有“子欲养而亲不待”,孝应当从一开始就付诸于行动,孝不止有赡养一种形态,赡养是孝的底线,赡养父母为人之本,莫让亲情对簿公堂。亲情的延续,需要以真心换真心,来不得半点虚假和功利。作为晚辈的子女,应感念父母的恩情,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和精神需求,通过尽心的赡养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让父母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TOP
683#

关于赡养父母这一话题,我的思考可能从一个家庭的媳妇这一角色出发。我们知道婆媳矛盾可能是影响这个社会不和谐的因素之一。那么作为儿媳有义务帮助丈夫赡养公婆吗?很多人认为儿媳和公婆一起生活,是一家人,应该对公婆有赡养义务,其实不然。从道德层面来讲,儿媳对公婆有赡养义务,但是这并不是法定义务。根据《婚姻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义务。我国法律上的父母子女关系分为两种:
1、自然血亲的父母子女关系,包括父母与婚生子女及非婚生子女;
2、法律拟制血亲的父母子女关系,包括养父母与养子女、有抚养关系的继父母与继子女。也就是说,儿媳对公婆、女婿对岳父母是没有法律意义上的强制性的赡养义务的。
我认为,虽然法律层面来说,儿媳、女婿对配偶的父母没有赡养义务,但作为一名有中华礼仪之美的国民来说,我们应该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把对方的父母当做自己的父母对待,帮助对方一起赡养父母,这样以来,家庭将会更加和谐。
TOP
684#

子曰:“今之孝子,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赡养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只是提供物质满足,如同养动物一样。父母抚养我们长大在他们年老体弱时,应该赡养老人,不仅仅是物质的满足,而且还有在精神上的藉慰。时常陪伴他们。
当今社会,不赡养父母的孩子也有很多,有的是经济情况太差,有的是家庭矛盾。不论是什么情况,孝作为中华传统的美德,赡养父母责无旁贷。
TOP
685#

孝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和道德基石,它甚至每时每刻地渗透在我们中国人的日常言行当中,而孝道最基本德要求就是赡养父母,在这里我来谈谈关于赡养父母的问题。首先,我认为赡养父母是每个子女最基本的道德良知和道德要求,而不是外在的规则,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们抚养成人,而我们赡养父母的这个行为正是出于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与感激,因此,我认为感恩之情是赡养父母最基本的动力与出发点。下面我来说说,如何赡养父母,首先,能够给予父母最基本的物质生活,即吃穿住行等,让父母能够享受尽可能好的生活条件,然而这样还远远不够,赡养父母最主要的一点是应该怀着一种尊敬的态度,除了满足父母吃饱穿暖这个最基本的需求以外,还应该着重关注父母的精神活动,即父母是否开心快乐,正如孔子所认为的,如果只是让父母吃饱,那么牛马等也可以让它吃饱,但父母不是,父母是人,更何况是我们要感激的人,因此,只是单纯地给予父母物质条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赡养父母,更重要的是让父母舒心愉悦,使他们安于晚年生活。
TOP
686#

赡养父母
            如何尽孝?子游问孝,孔子怎么回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他说现在讲到孝道都认为可以赡养父母就叫孝。孔子这里批评说“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他说你养狗养马不也是养吗?你如果养狗养马跟养父母没什么区别这叫孝吗?不敬,何以别乎?敬重父母,有恭敬心的同时在物质上赡养父母,在精神上慰藉父母,才是真正的孝顺父母。常回家看看,常听听老人讲述他们过去的事,通过交流,走进他们的内心,让他们精神上保持愉快,对于老人的身体健康也是非常好的。
TOP
687#

父母生恩难报,唯有养恩可尽自己之力。难道还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吗?人是否孝敬以及赡养自己的父母,也是判断其品性的方式之一。父母养育儿女,含辛茹苦,不求回报,待到薄暮之年,垂垂老矣,我们便是他们唯一的依靠。赡养父母是我们的责任,不应该用一颗自私的心去对待对我们无私的父母。幼时,父母把最好的留给我们。待他们老去,我们也应该竭尽全力给父母最好的晚年。
TOP
688#

养亲与敬亲。孔子论孝,强调敬养父母。养亲就是奉养父母,保证父母物质需要的供奉,这是孔子孝道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传统孝道最基本的含义。父母含辛茹苦把子女养大,子女成人后应当不忘养育之恩,尽心竭力供养和照料双亲,保障父母物质生活的需要,使其安度晚年。当然做到这一点还远远不够,于是,孔子说: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保证父母吃饱穿暖,无饥寒之虑,固然重要,但这是连狗连马都能做到的事。如果不敬爱父母,只是养活,单纯地给吃给喝,这与狗养狗、马养马又有什么区别呢?因此,养亲与敬亲,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尽孝不单单是指对父母物质上的供养,而应是内心自然且自觉的意愿,重在内心的诚敬。与此相适应,表现在外表方面,对父母应和颜悦色、恭敬亲切,这是子女对父母挚爱的体现,也是孝道的第一要义。
TOP
689#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中国是礼仪之邦,是守孝悌之族,忠孝是古代人追求的两种境界与理想。
  赡养父母是人之本能,是天经地义的恒理。人,也正是因为这样遵守约定的一代代的传承着,才在宇宙中成为灵长。
  动物中有乌鸦反哺,幼羊跪乳,动物尚知回报父母,如此简单易懂的道理,人又岂能不懂?
  清华大学的一位教授说,在过去不存在遗弃老人的说法。这是那个被认为封建落后的古代社会的“倔强”,虽然落后贫穷,但是一切完整的体系保存完整,被人们严格遵守。如今,虐待老人、遗弃父母、争夺遗产的事例暴增,是人心不古,还是社会的沦丧?
  老师在讲解《孝经》时,开宗明义第一章中就提及——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如今人人都能做到分外爱护自己,却将哺育自己成人的父母抛之脑后,不管不问。这是文明的倒退。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一种悲剧,是人生的一大憾事。利用最好的时光争分夺秒的敬爱父母,莫等悔时才觉悟。这是做人的基本底线和道德标尺。
  在《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中提到过我们都耳熟能详的一句古诗——报得三春晖。如今的中华名族,要重拾优秀的传统美德,那就从孝做起!
TOP
690#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父母将我们从牙牙学语的儿童抚养长大,或许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会与父母有误解,有矛盾,也或许父母因为年龄和生活背景的差异与子女会有各种冲突,但是父母在子女没有生活能力的时候,将子女抚养成人,付出多却并不求什么回报,理所当然地,子女也应该在父母没有生活的能力的时候抚养父母,这不仅是法律上的义务,也是身为一个人应该有的最基础的道德,“百善孝为先”,孝是一个人立身之首,而当今社会对父母不孝的人越来越多,不孝的方式千奇百怪,甚至许多人将孝道视为文化糟粕,全社会对孝的重视度不够,孝观念的宣扬,应当从我们开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