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3132333435363738» / 5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赡养父母 [复制链接]

511#

讲一个小故事:明朝时候,浙江绍兴山阴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娶了一个童养媳名叫刘兰姐,年仅十二岁,却很明事理对家人十分恭敬殷勤。她婆母王氏动不动就冒犯长辈经常骂祖母“老不死”将其视为包袱,言辞十分粗野。一天深夜,刘兰姐来到王氏的闺房长跪不起,王氏大吃一惊问其缘故刘兰姐答道:“儿媳担忧婆母不敬太婆母.日后媳妇将视为榜样待您老了,也把您视为包袱那时您会多么伤心啊!太婆母长命百岁是我家的大幸,恳求您三思而行呀!”王氏听后恍然大悟.边流泪边叹气说:“良言使我收益不浅啊!”于是痛改前非,对待祖母温柔恭顺。而刘兰姐对待王氏亦是如此。
TOP
512#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传统美德,指儿女要敬爱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顺承先人的心意,是一种稳定家庭伦常关系的表现。赡养父母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
时代在发展,但赡养父母的基本原则不容改变。父母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成长,给了我们最真挚的爱。工作再忙,也不能成为我们的借口。赡养父母,天经地义。连父母都不赡养的人,与畜生没有什么区别。打电话永远没有常回家看看给父母内心带来的爱多。赡养父母,要带有最真挚,这是作为儿女的基本道德伦理。让父母颐养天年,拥有健康幸福的晚年,这是孝道的原则。
TOP
513#

早在《尚书•酒诰》中就提出了“嗣尔股肱,纯其艺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长。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意思是说,臣民之所以努力种植各种谷物,是为了事奉他们的父兄。农功既毕,牵着牛车将谷物运到远处去贸易,也是为了奉养他们的父母。这里就提出了赡养父母的道德问题。《诗经》上也有很多篇章,一再强调子女应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如《诗经•小雅》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出我腹我”。意思是说:爹生我,娘养我。抚摸我,爱护我,养大长大教育我,照顾我啊挂念我,出门进门抱着我。因此,子女赡养父母,也是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作为儒家经典的《孝经》,更是把赡养父母作为庶人的主要孝道,指出:“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可见,传统儒家伦理对于赡养父母十分重视。有时候,甚至超出了道德范围而以法律形式加以保证,规定不孝在法律上要受到处罚。《孝经•五行章》有:“五行之属三千,罪莫大于不孝”的说法,规定对不孝者要“斩首枭之”。
美籍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博士获奖后打电话给母亲报喜,母亲在电话里淡淡地说:“这是好消息,不过我想知道,你下次什么时候来看我?”这就是一个母亲对孩子最大的期望,你的荣誉对她只是安慰,你什么时候回家,才是她真正的幸福所在。利意大的亚米契斯也说:“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很多老人更加渴望精神赡养。所谓精神赡养,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对老人在感情、心理等方面给予关心和帮助,使老人得到更多的温暖,享受更多的愉悦。
据报道,有的父母因为子女长时间不回家,而设立探望奖、吃饭奖;有的父母与不回家的子女对簿公堂;还有的老人靠坐公交听乘客聊天解闷……人到晚年,除了需要赡养,更加渴求亲情关怀。在一定意义上讲,精神赡养比物质供给更重要。“常回家看看”比赡养费更能打动人心。因此,我们应该将“精神赡养”落实在尽孝行动中,让老年人能充实快乐地安享晚年,孝亲更要敬亲,多以孝敬之心给予老人心灵上的慰藉,多做点让老人欢喜的事情,别轻易地对老人发脾气,让老人受气。“精神赡养”最重要的就是做到对父母亲情备至,“常回家看看”。其次,我们应该做到理解、宽容和体贴。老年人的内心深处,总希望得到社会和家人的理解、认识和尊重。如果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他们的性格便可能变得孤僻、偏执,以至出现某些意想不到的精神症状。同时,一旦身体出现不适,会使他们精神上感到压抑。所以,多对老年人给予理解、宽容和体贴,是非常必要的。
孔子的学生子路因贫穷对父母生前没能好好供养,死后不能体面安葬而非常伤感。子路曰:“伤哉贫也,生无以为养,死无以为礼也”。孔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为孝也”。孔子安慰子路,父母活着的时候,尽管是吃稀粥、喝白水,只要能使父母有个好心情,这也算是尽孝了。其实,尽孝的更高境界就是让父母开心、安心、放心、顺心。只有懂得感恩父母的人,才能算是一个完整健全的人。用一颗感恩的心让父母开心,用一颗真诚的心让父母顺心,用一颗报恩的心让父母放心,衣食供奉和精神赡养并举,使老人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才是尽孝的更高境界。
TOP
514#

赡养父母是传统孝道最基本、最经常的义务,孝的这一层含义是基于人的报恩观念之上的。每个人都是由父母所生,又是因父母的精心照顾而长大成人,这种生命创造及养护的客观事实使人类产生了报恩意识,即在自己的父母年老之后要竭尽全力赡养父母,让他们衣食无忧,过上好的生活。从奴隶社会起,供养父母成为孝道十分重要的内容。《尚书•康浩》中曾记载:“妹土嗣股舷纯,其艺黍稷,奔走侍厥考厥长。肇牵牛羊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其大意就是百姓努力耕种庄稼,勤种黍翟,是为事其父兄:到远处去做生意,是为用所得之物孝养父母。这里,“孝”与“养”联系在一起,可见两者关系之密切。到了封建社会,这一内容更加全面、具体。孟子曾提出世俗所谓孝的五种情况,即“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在这五种不孝的情况中,有三种均为“不顾父母之养”,这也可以从反面证明养亲是为人子的基本义务。供养父母并非只是照顾父母的饮食,还要求子女对父母的日常生活关心备至。就是说,首先要照顾好父母的日常起居,对于年事已高的父母,子女要牢记父母的年龄,父母患病期间,子女要精心照顾等等。
传统孝文化中,赡养为行“孝”的一部分,不仅仅要求子女在物质上能够赡养父母,同时还要求子女对父母长辈应“尊亲”、“弗辱”等精神层面赡养。传统孝文化中对于赡养的标准不再停留在物质层面,已升华至精神赡养层面,要求赡养父母还应让父母生活愉悦、受到尊重。《孝经•谏诤》章中,曾子问孔子:“敢问子从夫令,可谓孝乎?”,孔子答“夫有争子,则身不限于不义”,认为对于父母长辈的过错,应予以劝谏,否则为不孝。赡养关系,涉及两代人间的关系,而子女只有在内心对父母认同的情况下,才能在物质上特别是精神上最大限度的照顾父母,将赡养理念内化为个人意志。而“谏诤”原则为赡养双方处理代际关系提供了有力的途径,同时对于父母的劝谏,避免父母做错事,也属于精神赡养层面的赡养内容。
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社会老龄化加剧,然而,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还不健全,这就需要子女在养老上多做贡献。满足老人们的物质需要,并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这也是子女对父母,晚辈对长辈应尽的、基本的道德义务与社会责任。我国宪法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弘扬“孝”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解决目前家庭伦理道德中存在的缺陷问题,对于调整好家庭关系、促进家庭和睦、推动社会文明,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TOP
515#

关于“孝”,古人常常提及。“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此言出自《论语•里仁篇》,想必将孝道的思想放在关于“仁德”的探讨中最为贴切不过了。父母的年龄要时常放在心里,一方面因为其高寿而信欣喜,另一方面也因其高寿而恐惧。年少的时候不懂事,不太懂父母年龄意味着什么,或许那个时候自己尚小而父母还很强大,总认为父母就是天,会一直庇佑自己成长。直到将来的某一天,忽然发现自己还在成长而父母变得不再“无坚不摧”,他们似乎已经跟不上我们的步伐了。直到开始注意到年龄叠加的意义之时,才发现父母已经老去。“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多少欲行孝,却已无行孝的对象的人的痛处啊。每个人都知道父母只能陪我们数十载,不要再让“忙”成为不能陪伴的借口了。国家能够为养老分担一部分,所谓“赡养”,其实要求并不多,他们真正需要的,不过是来自家人的温暖而已。
TOP
516#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
传统孝道指的是以“善事父母”为核心内容的人们的行为规范。因而孝道观念的本初含义具有二重:一是生命的繁衍;二是祀祖祭先的尊祖意识和敬老意识。从孝道观念的发展来看,“善事父母”是孝道的后起之义,是孝道的狭义化。 春秋时期,以“善事父母”为核心的孝道观念日渐成为中国传统孝道观念的核心内容。孔子是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创始人。孔子在深刻总结春秋时期孝道观念发展演变的基础上,大力弘扬“孝生”的孝道观念,认为“孝生”是出于血缘亲情之爱的道德义务,并把“孝生”的孝道观念作为自己思想体系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孔子不仅极大地丰富和扩充了传统孝道思想的内涵,而旦论证了孝道思想的哲学依据;因而确立了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基本内容。 曾子是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不仅忠实地实践了儒家的孝道,而且在思想理论方面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丰富和发展了孔子的孝道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孝道思想体系。
从出生到现在,父母含辛茹苦的抚养我们长大,从不要任何的回报,他们只希望我们快快乐乐的长大、健健康康的成长,在外面受到任何的委屈,回家后父母用最耐心最温暖的话语开导我们,我们一天一天的长大,父母头上的白发也越来越多,我们应该好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他们是我们这辈子中最可爱的人!
TOP
517#

回复 5楼陈玉宾的帖子

想到父母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提醒自己及时行孝。
TOP
518#

回复 14楼韩勇的帖子

的确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所以更该好好孝顺他们。
TOP
519#

受教了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
TOP
520#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我们总想着等有钱了再好好孝敬父母,等有时间了再好好孝敬父母,等有机会了再孝敬父母......可父母等不起,为人子女,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我们不应该等待,而是积极关心父母,一个电话,一句问候,都会让父母感觉温暖。
TOP
521#

我们应该 用真诚去对待每一个人,用真诚去感动每一颗心灵,更何况是我们的父母呢?赡养父母是中华民族一优良传统,我们要从现在开始,从小事开始,因为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同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TOP
522#

今年暑假太奶奶走了,爷爷是当地出名的孝子,一生侍奉他的母亲,但其实我知道他的心里是苦的,最近两年太奶奶身体就不好了,时常动不动就去医院,在人生的尽头就只是通过注射苟以续命了,其实爷爷看到太奶奶那样痛苦也很不忍心但是自己也不能为她承受痛苦,到后来太奶奶什么人也不认识了,对爷爷也有抵制的情绪,气恼的爷爷有时甚至有掐死他的可怕想法,但是看到太奶奶还在努力的活,想要活下去的欲望,还是什么也没有表现出来,就这样直到那个年老的女人连眼皮也睁不开身体渐渐发凉。在走后素来和太奶奶婆媳关系紧张的奶奶也时常怀念她,时常说着,之前一直照顾她,很多人要来家里看望,每天忙忙碌碌,如今那个一直和她吵架的人怎么就真的一下子没了,现在真的是无事可做了。我想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孝道吧。只有亲身经历才会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种令人心下一凛的触动感。
TOP
523#

“赡养父母”是我们的义务和职责,就连各国各地区的法律也都在里面提到这一点,这是无论哪个时代、无论哪个时空都奉行的准则。其实每个人都会尽着自己的能力去做到这一点。
但孔子说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大意是:现在许多人认为孝就是能养父母,让父母吃饱。其实你养狗养马也要让它们吃饱,如果只是给饭吃而不能真正孝敬父母,那跟养狗养马又有什么区别呢?这句话放到现在社会依然适用,很多子女只是在吃喝上满足父母,不陪伴父母、不体恤父母,的确如同养牲畜。其实老人并不太注重吃食,而是更注重你的心。多陪父母说说话、帮父母做点家务才是真正的赡养父母。正所谓孝敬孝敬,孝为心、敬为行。
TOP
524#

孝,不觉得需要什么严格的定义。父母与自己尽欢,生活即使困顿也能与父母得其欢乐,就可以算作孝了吧。
赡养父母,只是这样是不够的,其实大多数的父母需要的是陪伴,尤其是父母年纪的大了之后,越来越觉得儿女十分不开的,就好像小时候我们离开父母一会就会嚎啕大哭一样,生命就是我们从父母处得到的总归是要偿还的。
TOP
525#

    孝敬父母,赡养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时至今日依旧是必须提倡的社会公德。说到赡养父母这一话题,我们不得不从《诗经》、《论语》这类古书中说起。在《诗经·蓼莪》中说道:“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就是说可怜我的父母生我养我多辛老。又说道:“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就是说父亲父亲生了我,母亲母亲哺育我。抚育我啊爱护我,养我长大教育我。照顾我啊牵挂我,出出入入抱着我。想要报答父母恩,恩情如天报不了。
     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机会,费尽心力养育我们成人。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照顾他们赡养他们呢,难道真的要“ 民莫不榖,我独何害。”(即人人都能赡养父母,堵我父母不在了。)时才想起要赡养照顾父母吗?
    谈到《左传》的赡养父母,在《郑伯克段于鄢》中,郑庄公都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但还是既而悔之。并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在《晋灵公不君》中,见灵辄饿,问其病。曰: “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 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就是说赵盾到首阳山打猎时看见有个叫灵辄的 人饿倒了,便去问他的病情。灵辄说:“我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 赵盾给他东西吃,他留下了一半。赵盾问为什么,灵辄说:“我给 别人当奴仆三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活着。现在离家近了,请 让我把留下的食物送给她。“由此可见其孝心何以赡养父母为己任。
    不由得我记起来王铮亮的那首《时间都去哪了》:”门前老树长新芽,院里枯木又开花,半生存了多少话,藏进了满头白发。记忆中的小脚丫,肉嘟嘟的小嘴巴,一生把爱交给他,只为那一声爸妈。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