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现在有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父母并不缺乏养老的钱,他们自己有退休金,或者有子女每月提供的养老金,可是却缺乏子女的关心。只有物质的赡养远远不够得,还必须对父母保持尊敬。如果对父母不尊敬,那么赡养父母就与饲养家畜没有什么分别。父母心痛的不是没吃没喝,痛的是儿女的冷漠与无情。古语"婆媳两张皮" 意思是说FONT face=宋体>媳妇和婆婆是不可能和睦,而作为联系他们的我们,就应该尽量协调他们之间的矛盾,对父母我们要尊敬,对妻子我们要尊重.但事实上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并没有做到。对于父母与妻子的矛盾只是一味的数落父母而不是开导妻子,抑或不闻不问。只对于父母来说是多么大的伤害。自己儿子都比理解自己,还有谁呢?每位父母都会变老,父母养你小,你养父母老。现在高速发达社会和时间做主的年代,父母他们要的不是金钱,不是佳肴,而是我们的平平安安!我们的体贴和问候! 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就别提什么忠了。
孝,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古代到现代,人类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孝敬着自己的父母,并且做的非常让人羡慕。感恩父母养育情“感恩”你知道这两个字怎么写却不能认识到它的真正含义,从你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你的生命就倾注了父母无尽的爱与祝福,为你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或许,父母不能给我们奢华的生活,但是,他们给予了一个人一生中不可替代的——生命!他们往往为我们倾注了心血、精力,而我们又何曾体会他们的劳累,又是否察觉到那缕缕银丝,那一丝丝皱纹。感恩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去报答。
天地重孝孝当先, 一个孝字全家安, 为人需当孝父母。
孝敬父母,关爱他人
孔子思想的核心应该来说是“仁”而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排在首位则应该是“孝”。
在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中,亲情是很多关系的纽带,中国人讲,情、理、法,把情在第一位,而“情”这个范畴内,最直接最广泛的就是亲情,而亲情中最直接,最深刻就在于与父母儿女之间的骨肉之情。
父母给予你生命,单单这一点就是你永远也无法回报的。而有时父母抚养你一天天长大,是你的第一任老师,其间付出的心血是你永远也无法想象的,故而在其迟暮之年,你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好好地赡养他们吧,让他们衣食无忧,这应该是最基本的要求了。而如果一个人不赡养父母,那么我说,他已经没有了最基本的善恶观。这也许就是古人说百善孝为先的原因吧。
“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便从孝转化到了“仁”,可见,孔子的"仁"也是由“孝"开始的。所以说,“孝”是中国文化之核心所在
现在社会中,有很多现象,就是子女不赡养自己的父母,抛弃父母,嫌弃父母,甚至为了钱财跟生养自己的父母对薄公堂,闹得父母与子女断绝关系。不管是父母的错,还是子女的错,子女都不应该抛弃自己的父母,甚至杀害自己的父母,那是一种禽兽行为。父母辛辛苦苦把我们养大,对我们奉献了那么多,当他们年老时我们有义务照顾他们,赡养他们,让他们安乐地渡过晚年。在中国来说,这是每个子女的责任,因为父母把我们养大履行了他们的责任,我们赡养他们,也是我们的责任。
有时,当其他人提到西方人不需要赡养自己的父母时,我不觉得奇怪,因为当孩子年满18周岁时,父母就不再供养孩子了,就把孩子送入社会,让他们自己去追求生存和发展。所以,西方父母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工作和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他们也不会当心自己的孩子,因为这是对孩子最好的磨练。他们的理念是,自己不可能一辈子陪着自己的孩子,让孩子学会生存,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爱。父母年老,他们也不会和孩子住在一起,因为他们要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去逐渐新的家庭,他们靠着年轻时所挣的养老金也有能力养活自己。但在中国就不同了,中国父母把一生的心血都毫不保留地给了孩子,18岁后还供自己的孩子上学,当子女有能力是就应该有义务照顾年老的父母。赡养父母就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美德。
在过去的中国礼教的要求中,所谓的“孝道”指的是子女对父母的绝对的一种孝,换句话说,只可能有不是的子女,不可能有不是的父母。这个就说明了在过去的封建社会,子女赡养、照顾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种古代的道德认知对某个人来说可能不一定就是合理的,但这其实是封建时代保障老年人的一种手段,一种制度。就比如说,一句俗语“百善孝为先”也是特意的要把“孝”提高到诸德之中的最高位置,以彰显孝道在过去封建时代的重要性。
古人云:“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颌报之德,昊天罔极。”我们从父母那里获得生命,又为父母抚育成人,其德确实大如昊天,作为儿女赡养父母是对父母的回报。而儿女往往只注重物质而忽视了精神。论语曰:“父母在,不远游”思想,儒家的孝道,“不孝罪”以及“别籍异财”的规定,都反映了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不只是物质上的,还应有精神上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