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89101112131415» / 5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赡养父母 [复制链接]

166#

对于好多子女把父母送敬老院的问题,我觉得政府要尽量完善敬老院里的娱乐措施,给他们多提供精神上的东西。老人最怕的应该是寂寞吧,他们更需要的是我们的关心。所以我觉得子女应尽量不要让老人一个人。他们生活的环境在好,或许也抵不过子女的关心和孝敬。
TOP
167#

  许多人拜佛,到寺院磕头烧香,其实父母就是我们的活菩萨,爱他们,尊重他们吧,常回家看看,理解他们的唠叨,哄哄他们开心;“儿是父母心头肉”,无论你多富有,官做多大,你依然在他们的心中是孩子,你分分秒秒都让他们牵肠挂肚,所以善待珍惜父母赐予我们的生命及每一寸肌肤,认真过好每一天,这也是对父母的一种孝。
TOP
168#

用孔夫子的话自勉:“入则孝,出则悌,谨有信,泛爱众,以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以仁之本欤”。
TOP
169#

提到赡养父母,我不由自主的想到这句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出自汉·韩婴《韩诗外传》原文是:皋鱼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学,游诸侯,以后吾亲,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间吾事君,失之二也;与友厚而小绝之,失之三矣。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吾请从此辞矣。意思是叹息是皋鱼在父母死后有感而发的。皋鱼周游列国去寻师访友,故此很少留在家里侍奉父母。岂料父母相继去世,皋鱼惊觉从此不能再尽孝道,深悔父母在世时未能好好侍床,现在已追悔莫及了!
TOP
170#

赡养父母是每个子女的责任。小时候父母辛苦的养育我们,那种无悔的付出应该铭记在我们心中。

我们长大后就应该孝敬父母,回报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

TOP
171#

在我们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时候,是父母给了我们物质生活的一切,给了我们所有的关爱。当我们有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就要开始报答父母,尽自己的所能来赡养父母。“子欲养而亲不在”告诫我们要随时存有赡养父母的心,不要贪图一时的放纵娱乐而忘记赡养父母的责任,等到想起来时,一切都晚了。所以,要时常存有感恩的心,赡养父母。
TOP
172#

百善孝为先 万恶淫为源 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则生平极不欲为者,皆不难为。
有时,我想给母亲买点儿补养品,老人家说什么都不肯;过年过节买件衣服吧,父母总说衣服不少,老了要什么样子,这些还可以穿吧。其实,父母并不需要子女做什么,只要有空陪着说说话,拉拉家常,心里就不寂寞;看到子女都过得很好,就是他们最大的快乐。
所以人生在天地之间,《论语》记先师之言曰:三十而立。为何是三十才称为“立”?“立”,是以人伦人道人理立在天地之间。以德行道理立,断然不是以“财利”立。人生到三十岁的年纪,非但自己为人子女,并且已作人父母,应上知人子之道,下知为父母之道。关于人为何而来?如何而来?将往何处?当做何行?这些根本的知识,应有一番体认。这种体认,并非一定用文字文章文采编织成锦绣出来,比如乡间的老人,他们不识字,却行善积德,友待乡邻。这种知识,不是从书本而来,不是从锦绣文章而来,而是数十年为人之行的体认。因为“道不远人”(《中庸》),根本的道理是最简单易行的。这就是,《论语》中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文”在“行”之后,这是根本的次序。
TOP
173#

孝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传统观念。中华孝道有以下八条行为准则:赡养父母长辈,敬爱父母长辈,继承父母之志,,,,等等。增子说:父母生下自己,儿女不孝自杀,父母养育了自己,儿女不敢自暴自弃,父母保全了自己。儿女不敢损伤。所以走水路时乘船而不游水,走陆路时走大路而不走小路。能使身体完好无损,以便守住祖庙,就可以叫做孝了。

孔子说:爱自己亲人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尊敬自己亲人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以亲爱恭敬之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化施之于百姓,所以孝字对我们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来说,,一定要遵从和延续下去,,只有这样才能是我们的传统和风俗立于不败之地。也才能体现我们对晚辈和父母的尊重。
TOP
174#

提到赡养父母,我不由自主的想到这句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出自汉·韩婴《韩诗外传》原文是:皋鱼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学,游诸侯,以后吾亲,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间吾事君,失之二也;与友厚而小绝之,失之三矣。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吾请从此辞矣。意思是叹息是皋鱼在父母死后有感而发的。皋鱼周游列国去寻师访友,故此很少留在家里侍奉父母。岂料父母相继去世,皋鱼惊觉从此不能再尽孝道,深悔父母在世时未能好好侍床,现在已追悔莫及了!
皋鱼以“树欲静而风不止”,来比喻他痛失双亲的无奈。树大不喜随风摆动太多,否则便枝歪叶落;无奈劲风始终不肯停息,而树木便不断被吹得摇头摆脑。风不止,是树的无奈;而亲不在则是孝子的无奈!
因为这缘故,后人便以“风树之悲”来借喻丧亲之痛。 我深受这句话的影响,很深,很深。个人认为自己是个懂得孝敬父母,绝对会赡养父母的人,所以也想告诉每一个和我一样的孩子,好好的对待你们的父母,不要拒绝义务和责任而不赡养父母,他们是你最最亲的人啊!更不要上演“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现在独生子女很多,父母把我们看做生命和爱的延续,我们怎能辜负他们。换位想下有天我们也会成为父母,假如你的孩子和你一样,你会怎样,也许你会找很多借口理由说你要丁克或者不婚,那是你的选择,但是人的选择也是会改变的,即便你做到了,那也是极个别,你生长中国这样的一个被传统文化熏陶了几千年的历史大国,你保证了你自己的“选择”,你是改变不了整个社会的主流人们所向的,所以不管我们愿不愿意,赡养父母是义不容辞的
TOP
175#

为人子女者,必将存有赡养其父母之心。没有父母,和来子女之说?

在我们还小的时候,父母不辞辛劳培养我们成人成才。因此,父母对子女有养育之恩。我们应该深深体会。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

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就以一个独立个体而存在,只因我们的能力不足而需要学习。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个老师。我们更应该以德报德、尽心尽力赡养父母。赡养父母并不只是给父母金钱上、物质上的享受。当子女成人成才有能力赡养父母时,父母早已走上了人生道路的后半程。物质上的享受已经不再是他们所追求的了,而是精神上的追求。在这个发展迅速的社会上时间是那么的宝贵,要每天时时刻刻陪在父母身边时不可能的。但是只要有心。父母是一定可以感受得到的。

TOP
176#

《论语》论“孝”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懿子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之后,樊迟为孔子驾车时,孔子告诉他这件事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不要违背。樊迟问: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在世时,要依礼来侍奉他们;当他们去世之后,又要依礼来安葬及祭祀他们)。

  此章的“无违”由孔子自己后面的说明看来,应是不违背礼的意思。

  至于为何孔子在此要分两段解释无违呢?有学者以为孟懿子的父亲孟僖子贤而好礼,所以孔子只要他能做到不违其父之志向行为就可以算是孝了。但是一般人的父亲言行未必一定合礼,此时子女就不应以不违背父亲为孝,而应该以不违背礼为孝了。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孟武伯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让做父母的只因为子女的疾病而忧愁烦恼)。

  此章有三种解释分述如下:1.使父母只担心子女的疾病,故须努力做好一切事情;2.父母只担心子女的疾病,故子女须小心保重自己;3子女应只担心父母的疾病,其它则不宜过分担心,否则反而会使父母不安。

  此章言外之意乃是因为疾病并非人力所能控制,其它各方面则人的主控力较强,所以作子女的必须在其它各方面勤勉努力表现良好,使父母不会因为除了疾病之外的事情,为子女担心操烦。

  事实上以今日医学的角度而言,疾病仍有一部份的成因或程度可以操之在己。例如有些传染性疾病有其地域性,能不去这些地方就应该尽量避免(泰伯篇的“危邦不入”或也与此有部份相同之意)。如果一定得去,有些预防措施就一定不该省略,如疟疾可以藉行前开始服药预防。另外也有些传染病与个人的行为有关系,当然也能且该禁力避免危险的行为,如性病。还有些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自己也应定时按医师指示使用药物,因为这与病情的控制相当有关;适当的饮食和运动也同样重要,同时也是可以操之在己的。还有一些健康行为,如:均衡的饮食、体重的维持等也与健康息息相关,这些应该也属自己可以注意的。

  由此观之,孔子此章之真意也许可以理解为:子女须尽全力做好每一件可以做好的事,以期使父母不因为子女多担操烦。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今日所谓的孝是指能够供养照顾父母。但是家中的狗和马也一样也有人供养照顾啊!假若心中少了敬意,那又如何可以分辨这两者呢)?

  此章的“至于犬马,皆能有养”有两解:1.狗和马也一样有人供养;2.狗和马也一样可以侍奉人;但若依第二种解释似乎就不须“有”字了。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晚辈长保恭敬和悦的神色是最难做到的。当有事时,年轻人去做;有丰盛美食时,由长辈吃;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孝”字在论语中,其中为孔子所言,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综合这“孝”的意如下: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自己要秉持恭敬的心意;保有和悦的神色;行为要合义合礼;另外也必须努力做好一切事情,以尽量减少父母为自己担忧;父母过世之后,丧祭亦应合义合礼;且必须时常缅怀他们,并效法他们合义合礼的言行,如此都能做到,才算是孝吧。
TOP
177#

孝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传统观念。中华孝道有以下八条行为准则:赡养父母长辈,敬爱父母长辈,继承父母之志,祭祀祖先,承袭祖先之德,事亲以礼,不自取其辱,不轻身毁己,以免危及父母,从义不从父,从道不从亲。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是:对长辈的无条件服从,对晚辈的权利与人格的不尊重,尊卑观念严重,男尊女卑现象突出,等等。这些问题必须根据仁,义,智,毅的原则进行纠正。倡导孝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践行孝道的民族品格。

TOP
178#

 孝、忠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几千年来,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

有忠才有孝,忠于父母则孝于父母。其实忠于父母指的是记着父母的恩情,孝应该是回报这种恩情,于是用赡养来回报。可是在我看来回报父母不仅仅是赡养就够的,赡养不是孝。慢慢的我们也长大啦,父母年纪也大啦,我发现他们经常只是想你陪着他们,听他们说说话,他们经常会说我们小时候是多么多么可爱,他们很怀念我们在他们身边的时光,他们现在只是希望能多多看到这个他们一辈子为之付出的宝贝,让他们安心。他们对我们的这种情不仅仅是恩情,更是一种依赖,感情的寄托,小时候我们依赖他们,现在是时候反过来啦!

    忠于亲情则孝于父母,物质上孝体现在赡养,而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精神上感到有依靠,他们看到自己为之付出的孩子会安心,他们有了孩子的陪伴会开心,他们希望有你可以依靠,他们离不开你,做到这些才是真正的孝,要明白他们真正要什么,不仅要赡养更要让他们可以依赖。

TOP
179#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以义务。父母幸苦一生为的只是他们的孩子有一个安稳的家,幸福的生活。到了他们的晚年,应该是辛苦了一辈子的他们享福的时候了,因因此身为子女的我们应该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孝顺他们,让他们有一个幸福的晚年。纵观现如今的社会,出现了一些不孝顺父母的人。我发自内心的谴责这些人。话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连自己的父母也不爱的人,会爱社会上的其他人吗。因此我个人认为孝的倡导有利于养成中华民族践行孝道的民族品格
TOP
180#

百善孝为先,一个善良的人最基本的就是赡养自己的父母。父母是给予我们生命的人,是抚养我们长大的人,是教会我们为人做事的人,无私的为我们提供物质与精神上的财富。赡养父母不能被看成一种负担,也不是谁强制你必须完成的任务,而是由内心产生的对父母的爱和那种想要回报父母的感恩。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