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678910111213 / 1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三、继承父志 [复制链接]

166#

我个人不完全赞同继承父志这一说法。成年后的高校学生本就成为独立个体存在于世上,父母只是你的羁绊,不是决定你生活轨迹的“独裁者”,每个人都应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样,也拥有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的权利。父辈的志向只是父辈,时代在变、生活环境在变,父辈的志向或不是你想要的,或不是如今的时代需要你去做的。因此,做自己想做的,追求自己喜爱的并在此基础上做出一番成就,让自己的父辈看到自身的努力,成为让他骄傲的孩子。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同样如此,自身不爱的事业也做不出伟大成就。
TOP
167#

孔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追随父亲的意志并完成其志向可以说是孝道,对国家统治者来说虔诚的祭祀祖先民众的道德就会归于醇厚。其实就当代来说不一定要子承父志,我们更多的是要完成父亲对我们的期望,发扬祖辈的优良品德,这确实是孝顺子孙都应做到的普遍准则。所以我们一定不要禁锢在子承父志的牢笼里,作为新时代的有独立人格的青年我们应该不使父母失望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成就一番事业,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继承父志。
TOP
168#

无论古人怎么去定义继承父志这个概念,在现在这个时代,我们都应该给他进行新的定义。
在我看来,父志并非指具体的职业或工作,而是父亲穷尽一生追求的精神品质。
我的父亲曾告诉我,以前他的梦想是画家,但由于家境不好,最后变成了一个电工。但他没想到的是我也十分喜欢画画,但我并不打算在大学去学这个专业,而是想把它变成一个爱好。我把这个想法跟爸爸说了之后,他有些遗憾,但并未和我争执,随我去。但我继承了他的韧性,不管在画画还是我现在学的这个专业,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坚持下去。
所以,继承父志,更多的是继承父亲身上的独特的精神魅力。
TOP
169#

“百善孝为先”,无论古今,人们都承认这一点;但应时代要求,我们需要对古时的孝和今时的孝在内容上做些调整。“继父志,扬祖德,此诚孝子顺孙之道也。”其实继承父志是人们对尽孝方式的一种选择,不难发现,在古代,子承父业的现象十分普遍,如世代文官、世代武将、世代经商,这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其中阶级固化跟通讯技术的落后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集成父辈留下来的家业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在此基础之上,去把父业做好、承其志就是人们所推崇的了;而在当代,阶级流动性加快,科技赋予人们更多的选择,人们开始逐渐发扬个性,因此继承父志就不再那么被人认可。因此,我认为在孝文化里,继承父志更多的是历史和时代的产物,需要根据当代的现实来加以调节。
TOP
170#

《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国风之本在家风,家风之本在孝道,儒家将“孝”的终极期许寄托于“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父母都盼着子女能够出人头地,有一番作为,扬名于后世,这是父母对于子女的期许,也是父母对于子女的爱。而子女应当尽其力去实现父母的愿望,在不断进取拼搏中取得一番成就,这也便是尽孝了。
TOP
171#

孔子赞美鲁国大夫孟庄子的孝,就是由于孟庄子能够继承父志。《论语·子张》载,曾子说:“我听老师说,孟庄子的孝,其他人也可以做到,但他不更换父亲的旧臣,不改变父亲的政治措施,是别人做不到的。”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并不是说“父之道”无论正确与否都得盲从。孔子一贯主张父有诤子,对父母的错误要谏诤。鲧用堵塞、拦截的方式治水,大禹改为疏导入海,只是方法的改变,但没改变父亲治水的遗志,是真孝子。孔子认为,子女应从对父亲的真挚感情出发,继承父亲的志向,才算是真正的孝。
TOP
172#

我个人认为,继承父志拿到今天这个时代来说,其实可以不拘泥于这句话本身的含义。很多人可能认为继承父志就是父母做什么那么后代也要跟着做什么,包括父母所从事的事业,已经为人处事的准则等等。这其实是有偏颇的,在古代,继承制度以及社会风俗导致子承父业是很容易实现的,并且很多人以此为毕生追求。但是在如今这个社会,子辈要想直接继承父辈的职业是不现实的,因为可能我们的兴趣与父母不一致,以后必然会走上不一样的道路,从事不一样的职业。但是这是从浅层面的理解,继承父志其实不止继承父母的职业,以及完成他们的愿望。也包括继承父母优良的精神气质以及道德品质。就比如,我的父母一生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他们对我的职业是有所期待的,希望我可以像他们一样找一份安稳的工作,平稳的过完这一生。他们可能看好了医生,警察,国企等的岗位。但是他们知道这不是我的志向,从我选择专业那一刻开始,就注定我在职业上与他们分道扬镳了,但是这并不妨碍父母的志向对我产生的积极影响。从父母那里我知道在其位谋其职,无论以后我深处何方,从事什么,我都像我的父母一样,竭尽所能,不愧于心。我的父母为我的想法感到欣慰,我活出了自己的人生,也获得了父母的支持。因此我们可以对“子承父志”持一个广阔而宽容的态度。
TOP
173#

父母优秀的品质,自己要继承,父母是这个世界上最希望子女过的好的人,会付诸毫无保留的爱,虽然有时候我们并不能理解其中的爱,甚至我们经常会认为父母年龄托节了,腐朽。其实其中很多的经验可以避免我们少走很多弯路,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者的敦敦教诲时刻响彻在心中。
TOP
174#

古代对于“孝”的理解也包括“传承”,也就是“继承父志”。有一种说法是,中国版图大部分被海洋和高山包围,中部多平原适合农耕,因此发展出农耕文明,由于农耕技术代代相传,因此中华文明中看重“传承”的传统有可能来源于此。子女在重大人生选择如职业等方面,的确会受到父母的影响,但是今时不同往日,继承长辈的志向与愿望应当首先建立在子女自愿的情况下。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为每个人的多元发展提供了可能,如果子女的兴趣与志向和父辈的相合,那当然很好,但是如果子女有自己的发展方向,父母也应当尊重、支持、引导,而不是把孩子看做自己的附庸。
TOP
175#

古人的孝是要继承父志,而现在我们要辩证的去看待继承父志的问题。很多父母都希望子女可以继承父志,子承父业,这当然没什么不可,但同时也要尊重子女的意愿,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作为子女要认识到自身的长处和优势去发扬,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不是一味听从父母的安排,在尊敬父母的同时更要有辨别是非的能力。
TOP
176#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对于继承父志的说法,身处在这个时代的我来说是持反对意见的。人各有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我们并不是父辈的附属品,我们有属于自己的人生。如果说,一个人继承了父辈的志向就是孝,不继承就是不孝,那么个人意志无疑会被抹杀在这种层层的控制之下。但是,我的这种看法对于这个观点来说是不公平的。因为我是站在一个新的时代的角度来看待它的。如果是处在以前封建制度,父系社会的环境下,我们很难去怀疑这个观念的合理性。因为在那个时代,父辈意味着绝对的威压与权势,遵从这种权势是当时个人的一种生存的本能。并且从当时人们所提倡的思想来看,这种观念是有理有据,合乎礼法的。这种观念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对当时社会纲常伦理的一个维护。
TOP
177#

子承父志是谓孝。论语有言:“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在如今的时代背景下,好多人之所以反对子承父志,是因为他们仅仅狭义地将继承父志理解为完成父亲未完成的事业,替父亲实现他的梦想,特别是在自己对父亲的事业与梦想毫无热情与兴趣时,这样的要求无疑是消灭自我,好像自己的人生价值与自由都被无形地剥夺了。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换个更广大的视角去理解这句话。继承父志一方面是要我们继承先辈遗志,如无数在反抗外族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而牺牲的革命先烈们对实现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殷切期望,我们要继承他们的意志,接续奋斗,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另一方面,就算父志指的是我们自己父亲的志向,我们也完全没有必要如此狭义且偏颇地理解。父爱无疆,恐怕天底下父亲们人生的最大志向都是期望自己的子女品行端正,人生幸福。所以只要我们能够健康幸福地活着,保持良好的品格,在自己热爱的事业里发光发热,都可谓是继承了父志。
TOP
178#

古人对我们孝道的学习上以及有所指导,那便是继承父志,但是这是一种片面的刻薄的思想,是古代父权主义社会情况下一种不全面的思想,充满着男权占据主导地位以及男性拥有主要话语权的味道,我们是拥有独立思想的新青年,我们生活在现代的社会中,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是一个男女平等的时代,每一个家庭成员都会是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的学习模仿的对象,我们的意志也是独立的,我们有选择的权力,更有着分析的能力,我们是独立个体的人,生活于社会之中,我们要依靠家族提供的物质条件,那便是在开始的时候会听从家族的安排,学习家族传授给我们的知识,但这并不代表着我们的思想之中只能存在这些知识,我们更应该以广阔视野看待这个世界,辩证的吸收家族的知识,形成自己的独立修养,孝不是愚孝,要拥有自己的独立意识,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而不是盲从和固步自封最后堕落固化自己的思想,成为被家族所束缚的一个傀儡,人的成长吸收的不仅仅是夫志,是多方面的学习,在现在这个开放的社会之中,人们学习的对象也就更多。
TOP
179#

提到赡养父母,我不由自主的想到这句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出自汉·韩婴《韩诗外传》原文是:皋鱼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学,游诸侯,以后吾亲,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间吾事君,失之二也;与友厚而小绝之,失之三矣。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吾请从此辞矣。意思是叹息是皋鱼在父母死后有感而发的。皋鱼周游列国去寻师访友,故此很少留在家里侍奉父母。岂料父母相继去世,皋鱼惊觉从此不能再尽孝道,深悔父母在世时未能好好侍床,现在已追悔莫及了!
皋鱼以“树欲静而风不止”,来比喻他痛失双亲的无奈。树大不喜随风摆动太多,否则便枝歪叶落;无奈劲风始终不肯停息,而树木便不断被吹得摇头摆脑。风不止,是树的无奈;而亲不在则是孝子的无奈!
因为这缘故,后人便以“风树之悲”来借喻丧亲之痛。 我深受这句话的影响,很深,很深。个人认为自己是个懂得孝敬父母,绝对会赡养父母的人,所以也想告诉每一个和我一样的孩子,好好的对待你们的父母,不要拒绝义务和责任而不赡养父母,他们是你最最亲的人啊!更不要上演“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现在独生子女很多,父母把我们看做生命和爱的延续,我们怎能辜负他们。换位想下有天我们也会成为父母,假如你的孩子和你一样,你会怎样,也许你会找很多借口理由说你要丁克或者不婚,那是你的选择,但是人的选择也是会改变的,即便你做到了,那也是极个别,你生长中国这样的一个被传统文化熏陶了几千年的历史大国,你保证了你自己的“选择”,你是改变不了整个社会的主流人们所向的,所以不管我们愿不愿意,赡养父母是义不容辞的。
TOP
180#

古代对于“孝”的理解也包括“传承”,也就是“继承父志”。有一种说法是,中国版图大部分被海洋和高山包围,中部多平原适合农耕,因此发展出农耕文明,由于农耕技术代代相传,因此中华文明中看重“传承”的传统有可能来源于此。子女在重大人生选择如职业等方面,的确会受到父母的影响,但是今时不同往日,继承长辈的志向与愿望应当首先建立在子女自愿的情况下。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为每个人的多元发展提供了可能,如果子女的兴趣与志向和父辈的相合,那当然很好,但是如果子女有自己的发展方向,父母也应当尊重、支持、引导,而不是把孩子看做自己的附庸。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