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三、继承父志 [复制链接]

16#

     继承父母之志,绍述父母之事,这是儒家对孝的另一行为规定。子曰:“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继人之事者也。”所以古人对于父母除孝敬侍养外,还要继承父母的遗志,发扬光大父母的事业。历史上和现实中有很多这方面的例子。比如司马迁继承父业,完成一部巨著《史记》等等。中国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就与这个道德传统有关。

    当然,我们确实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要弃恶扬善,这样社会才能向好的方面发展。

  

TOP
17#

    父志,是否可以理解为父亲心志而非事业?有愚忠一说,是否也有愚孝呢?若父志是光明正大的,我觉得可以甚至必须继承。若父志本身是不正确的,我觉得也可以但不必须继承。父亲说的不一点都是对的,但作为儿女的我们,一定要听。执不执行是另一回事。
TOP
18#

我同意五楼的观点。原文有些说的有道理,但是有些就太狭隘啦,须知今时不同往日,社会在发展变化,不能一味的坚持那种传统固步自封的观念。举个简单的例子,不一定是继承父志才算是真正的孝义。

又或者我们的父母根本不想我们继续坚持他们所从事的事业,他们或许希望我们能够在其他方面展现出自己的天赋。比如说,在古代一个人的父母从事的是最为卑贱的事业,他还会坚持他的子女继续坚持自己的事业吗?肯定不会,相反他会鼓励他去考取功名……

其实谈及对孝义的理解,我可能说的很简单片面,但是作为子女,我想唯有让父母安心,放心这才是最为重要的孝义。

TOP
19#

基因重组造就了不同性格的个人,在不同事业,是有相同性格的人与之相匹配,一种强求的束缚是不会再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家庭最大成分元素就是“尊重”,假如真的愿子嗣享受生活而非煎熬生活,何不顺其自然,放手亦是回头。

再者家庭不是单纯的一种事业性小团体,更多的是多方面,多渠道发展。更有益于家庭框架的整体性。

TOP
20#

这里的继承父志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

自己的父亲都是比较了解自己孩子的,也希望孩子去实现自己未成完成的愿望。父亲带自己一辈子不容易,如果是这一点,我们为何不去完成父亲的志向呢?何况父亲的志向也是远大的,也是美好的。

但是人各有志,父亲也不可能把自己的志向强加给自己的孩子,也许是他们愿望的一种寄托吧。在完成自己愿望的同时再完成父亲的愿望岂不是更好。何况父辈的愿望只是一种精神的寄托,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我们利用这种动力去完成自己的志向。如果是这样,不仅做到了继承父志的孝,又完成了自己的志,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TOP
21#

孩子的意义在于传承,传续这一脉的香火,承接这一脉的特质。故而对父辈先智的传承也是对父辈的一种孝道。
TOP
22#

俗话说:父债子偿。父亲无法实现的志向就是他欠这个世间的债,或者欠他自己人生的债。所以很多时候作为父亲的他希望儿子可以替他实现。但是我觉得,父亲的只想并不是侠义上的志向,说是我没做成军人,那儿子你来吧;我没成为老板,儿子你来吧……我觉得父志就是父亲的人生价值。当他觉得他的人生价值没有完全得到体现的时候就会希望自己的下一代去继承他。但是我说了,既然是人生价值,那么你不一定非要做和你父亲一眼过的东西,只要你的人生价值得到了比你父亲更完美的体现,我想这就是继承父志了
TOP
23#

俗话说:父债子偿。父亲无法实现的志向就是他欠这个世间的债,或者欠他自己人生的债。所以很多时候作为父亲的他希望儿子可以替他实现。但是我觉得,父亲的只想并不是侠义上的志向,说是我没做成军人,那儿子你来吧;我没成为老板,儿子你来吧……我觉得父志就是父亲的人生价值。当他觉得他的人生价值没有完全得到体现的时候就会希望自己的下一代去继承他。但是我说了,既然是人生价值,那么你不一定非要做和你父亲一眼过的东西,只要你的人生价值得到了比你父亲更完美的体现,我想这就是继承父志了
TOP
24#

我发现很多人在继承父志上都持反对意见,单从这一点看,我觉得我和大家对父志上的理解有些不一样。

父志,在当今时代,我觉得不仅仅是是指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去完成自己未完成的志向或者是继承自己的志向,而应该是指父母的期望。此处的期望,也不是指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做什么工作或者有怎样的生活,而应该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什么人。大多数父母的想法都可以用“望子成龙”来概括,而不一样的父母就有不同的期望。有些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大事,有些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做大学问,但是总的来说,父母都会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好人,所以没有父母会从小就教育孩子杀人放火。父母只会从小教育孩子,要心存善意,不偷窃,要保持身体健康。

所以我认为真正的继承父志,应该是自己积极健康,向上的活着,自己不爱惜自己,让父母失望,才是真正的不继承父志的表现。

TOP
25#

“继承父志”里的“志”并不仅指父母对我们的期望抑或是让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个人认为这里的“志”指的是继承父母的志向,发扬祖辈的优良品德并长期不改变父辈所走的正道。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来看,继承父辈们探索出的优良传统至关重要,这是中国文化精髓的延续,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我们不能固步自封,只抱着“父志”是无法适应时代的变迁的,我们应该在继承优良“父志”的同时也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不断创新!

[em07]
TOP
26#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他父亲活着的时候,要看他的志向,他父亲去世后,要看他的行为,如果他长期不改变父亲,所走的正道,这就可以叫做孝顺了。在今天,同样遵循着这样一条原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亲在这个位置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孩子在这个成长过程中也要做到“继父志,扬祖德,此诚孝子顺孙之道也。此句出自白居易《白氏长庆集》所重点描述的是继承父母志向,发扬祖德的优良品德。这的确是孝顺子孙应该做到的普通准则,也是孝的一种表现。作为子女,要做到,继承父志,孝顺父母。孝有很多种体现,父亲所愿意看到的也是这样的效果,子女能达到自己的心愿,继承自己的事业和志向,而子女也应该以此为标准,努力奋斗。
TOP
27#

继承父页也许是孝忠,变得最多的一个,现在的父亲好多都不喜欢自己的子女继承自己现在的工作,除非是一些家族企业,因为父亲已经熟知这个行业的痛苦,所以想子女尝试新的,会有不同体会。

TOP
28#

《孝经》开宗明义有言,“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可见继承祖先遗志,建立功勋,成就事业,从而光耀门楣、显扬父母,是孝的最高层次了。其实继承父志,最重要的并不是传承父亲的志向,而是发扬祖辈的优良品德,并“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这要求后辈不仅要对父母、祖先、社会尽自己的道德义务,更重要的是自我道德完善以及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这要求一个人终生维持道德,报效社会,报效国家,使自己“名声昭于时,利泽施于人”。所以父亲的志向继承与否并不是最关键的,而是坚持正道,让父母因自己的道德修养、功成名就而得到彰显和荣耀,让他人、社会收益。

TOP
29#

    

我所说的继承是指把前人的作风,文化,知识等接收过来。

   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是一个古老的问题,也是一个创新的问题,因为只要社会在发展,历史在发展,文化在发展,就永远还有一个继承和发扬的问题。

我认为继承是手段,创新是目的。

有人说过:“时当违,理可违,吾斯违哉。”画家要想再艺术上有所建树,应该既“不远于前人之轨辙”又“不局限于专门之固字”

艺术不大可能没有师承,学习中国画如同接力,前人跑到今天由我们去接棒,如不接而从头跑,就让人不可思议,还有人主张复古,那就是接了棒,按前人的来路跑回去,自然有几分滑稽。

闻一多在评论杜甫的诗时谈到,杜甫的诗无一字无来之处,但可贵在其去处。只停留在继承上,就会成为前人语言的堆砌,前人笔墨的再现,形成没有出息的模仿。

TOP
30#

  子承父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也是儒家提倡的孝的内容之一。说到子承父志,我联想到了小学时学过的那首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示儿》,其中就提出了希望孩子能够“子承父业”的要求。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这首诗几乎是可以算作遗嘱,用来告诫和督促儿子继承父志,继续为祖国统一做贡献。这等执着、深沉、热烈、真挚的爱国激情真是可歌可泣。

  当然,“子承父志”也是要有选择性的,不能盲目继承。高三的时候班里有一位同学,体育成绩很是突出,然而却去学了画画,最后考了那方面的艺术生。他说,因为他的爸爸一直都喜欢画画,并也一直作画,可是迄今也只能称之为爱好,因为他在这方面并无任何成就。因此就把在这条路上可以有好的深造的美好愿望寄托给了儿子。其实,以他的体育成绩考个好学校是轻而易举的事,然而,因为盲目遵从父志,去学了画,由动转静,不单本人的学习经历很是痛苦,最终还没有考到好的学校,实在可惜。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