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324252627282930» / 3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八、真诚孝亲 [复制链接]

391#

孝:子曰:孝悌者,为仁之本。谈孝应连同悌,孝悌者,上,敬重服从父母,下,敬重爱护兄弟。
孝,始见于西周文献《尚书·酒诰》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孔子以前多指,奉养父母、祖先是家内事,孔子以后,通过孝加强了等级制度,使孝从家内事上升到君臣纲纪,巩固了人对上的服从。在后世中,封建制度进一步稳固,为了更加加强对君的服从,甚至还出现了愚考的提倡,道家“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应是为了避过度的提高,使孝有形无意,成为框架。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
TOP
392#

孝。不需要做出多么惊天动地的事。

孝。也不需要说出多么感人的话语。

孝。更不需要送出多么昂贵的礼物。
TOP
393#

孝道和亲亲原则的建立,使孝悌成为五伦的核心。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孟子·离娄上》,“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万章上》,事亲、尊亲成了人最高的道德表现。正因为孝成了人生最高 的 道德,所以孟子才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上》。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意思是:“不孝有三种“。
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在这五伦中,孟子认为父子、君臣两伦最重要,“仁之实,事亲是也;父之实,从兄是也” 《孟子·离娄上》,孝悌成了五伦的 中心,所谓“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孟子·离娄上》,“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 《孟子·滕文公下》,都将孝悌作为德性的 最高表现。因此,孟子所最为推崇的圣人是尧舜,“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总之,孟子将孝悌作为伦理道德的中心,是对孔子孝悌合一的思想的直接继承与发展。使孝道进一步政治化。
孝治是孟子为君主设计的一种理想境界,他不厌其烦的向梁惠王反复宣扬孝治,“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梁惠王上》,使儒家孝道进一步蒙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
TOP
394#

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當先。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是中國人民自古傳承下來的文化精髓。孝,指敬愛父母,敬愛長輩。在今天,孝仍然需要我們繼續傳承。
TOP
395#

父母在世的时候,子女仿佛有一个靠山;若是父母不在了,子女就常常觉得茫然。所以作为儿女的我们,要趁着父母在世时好好孝顺他们。我现在还很清楚地记得高中班主任说过的话,他说,他父母去世后,每当放假想回父母家的时候,却发现没有地方可去,心中顿生茫然之感。他父母生病躺在床上的时候,连摸摸他的头都不容易,但是看到他们在那儿,他的心理就感觉到踏实。但是父母去世后,他总觉得自己好像没有依靠了。我想《诗经》上所说的“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表达的就是这种心境吧。班主任的话对我感触很深,是的,孝顺父母就应该从现在开始,千万不要让自己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
TOP
396#

一部分子女忙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忽视了对父母的关爱和照顾,也许只会在父亲节或母亲节时才会想起他们的存在,但往往给予父母的也只是物质上的补偿,真诚的陪伴变得奢侈起来。
TOP
397#

对于孝道,我是极有感触的。在古代,为父母洗脚,擦汗,关心父母是很平常,很普遍的,古代的孝道很深入人心,但是社会上很多舆论就借此批判我们不够有孝心。我在家依照曾经老师给我们安排的作业,给父母洗一次脚,并写感想,我满心欢喜的去做了,但是只剩下我和父母的双重尴尬。也许,这个社会的孝道不应局限于古代说过的那样,现代人有现代的生活方式,陪父母早上去买菜,吃个早餐,下午去散散步,一起看看电视,帮他们做饭打下手,刷碗,扫地,陪他们唠唠嗑,陪他们看看病,为他们做些小事,我觉得这就是尽孝。但是,总有人说这些只是正常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过是很多人已经狼心狗肺地不做这些了,难道突然开始做了,它就应该被称为有孝心?就跟广场舞阿姨一样,高考的时候停歇十天不跳舞被赞暖心阿姨,但是跳广场舞本来就扰民,她们暂歇不跳了我们还得感谢她们了?同理,我们就被骂什么时候你的日常生活就成了尽孝心了?我不明白这些人为什么说这些总这么有理,难道他们自己做的很好吗?不管怎样,我觉得这个社会是在发展的,很多东西不适用了就是不适用了,给父母洗脚不如攒点钱带他们去洗脚城好好享受,也免得父母跟我们自己都尴尬,我就是觉得很多人把孝道看的太严肃了,我觉得这是一个很亲切的事情,不要太多包袱,做自己认为对父母好的就够了。
TOP
398#

孝顺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不孝顺、虐待老人的子孙已经少之又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意识到“家里一老,如有一宝”,想着法子向老人献出敬爱之情,且不说平时给家里寄钱寄物,单说这过大年,每个游子都会大包小包带上厚礼回家。
有些人以为如此便是尽孝了。可是有些场景却经常发生:难得回一次家,老人们都想跟孩子们聊聊天,妈妈拿出来准备了一年的唠叨,尤其会逼问一些“终身大事”,有些子女就表现出不耐烦的神态,甚至“出言不逊”顶撞老人。而面对爸爸张罗的那一大桌子好饭,有些子女边吃边玩手机,吃不了几口就着急去聊微信…… 纵然你给老人带回千金万金,一言一行有可能就伤透他们的心。
古话讲“百善孝为先”。而何为孝顺呢?一是孝,二是顺,记者以为孝应以顺为先,对老人,顺就是孝。不必讳言,一些儿女对父母孝敬有余,顺从不足。看不惯父母吃剩菜、舍不得花钱的习惯,宁愿“吃亏在眼前”,也不想听“老人言”,子女们总想试图改变父母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本以为自己对父母很好,却忽略了他们的内心感受。
新“24孝”行动标准一度引起人们的热议,比如,支持单身父母再婚、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每周给父母打电话、教父母学会上网,这些看似简单的内容,其实更强调的是“顺从”,也更突出了对老人的心理关怀。
无论走多远,记得常回家看看,陪老人唠唠嗑,耐心地听他们把话讲完,小时候父母如何逗你哄你,现在需要你一样多哄老人开心。
TOP
399#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我们对自己的父母要孝顺。从小父母养我们长大,十分的不易。最近看到高考学子的父母不顾炎热在太阳地里一站就是两个小时,只为能在子女人生重要时刻陪在他们身边,这令我十分感动。父母为我们付出这么多,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孝顺他们,少惹他们生气,多花时间陪在他们身边。
TOP
400#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真诚孝亲,这个词深究起来大有意义。一个人如果连对自己的父母都做不到真诚,那还怎么立足于社会呢!对待父母,要发自肺腑的去孝敬,而不是在外人的面前作秀,孝,不是用金钱就能衡量的,他需要子女的真心,子女的时间,子女的努力。
TOP
401#

中国儒家文化认为生身父母是个体生命的来源,所以对父母极其感恩,父母在家庭中地位神圣,“孝亲”是儒家宗教的重要内容。儒家文化主张对父母要“生,事之以礼;死,祭之以礼”,“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父母在生时要在物质上尽力供养,在态度上恭敬和顺,父母过世后依然要如同他们在生时一样供奉祭祀。
TOP
402#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正如袁采所说:“人之孝行,根于诚笃,虽繁文末节不至,亦可动天地,感鬼神。”他告诫我们对待父母要真诚笃厚,倘若对我们最亲最爱的人都做不到真诚笃厚,我想一个人的品质则不能说是优秀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能欺骗父母,记得伟大的季羡林先生曾说过:“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只有建立在真诚互信的基础上,我们与父母之间才会更亲密无间。
TOP
403#

“孝”最核心的内涵是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重老人,关爱老人精神及物质生活,直至最后的送终礼节等。作子女的为什么要孝顺自己的父母?从中国传统道德的要求来看,主要是因为父母对子女有三个方面的恩情,作子女的长大成人以后应当报答。一是生育之情,二是养育之恩,三是教育之泽,这三个方面结合起来就是中国传统道德和传统文化中强调“孝”的最根本、最主要的原因。
TOP
404#

鲍出,字文芳,是后汉时新丰人,天生魁伟,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伙强盗把他母亲劫走。鲍出闻讯后,怒发冲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顾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杀了十几个贼人,终于追上了劫掠他母亲的强盗,远远看见母亲和邻居老妪被绑在一起。他大吼一声,奋力上前。众贼见他来势凶猛,锐不可挡,吓得四散逃命。鲍出顾不上追敌,径直跑上前来,叩头请罪。跪着给母亲和邻居老人解开绑绳,将她们解放回家。后来战乱纷起,他就侍奉母亲到南阳避难。贼乱平定,其母思归故乡。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轿难行,鲍出思虑再三,就编了一个竹笼,请母亲坐在笼中,将她背回家乡。后人有诗赞曰:救母险如履薄冰,越山肩负步兢兢;重重危难益坚忍,孝更绝伦足可矜。
TOP
405#

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有句俗语说的好:“百善孝为先。”我们不管做什么事,孝顺是最基本的,孝顺是一个子女的本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