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223242526272829» / 3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八、真诚孝亲 [复制链接]

376#

        古语有云:“忠臣出于孝门”,“百行孝为先”。在古代那么多的将门虎子无一不是孝的,像精忠岳飞,李密,舜帝等人,他们的孝德让我们都自愧不如,这也正是浮躁的我们所缺少的。古人的孝或许感天动地,但其实我觉得无论孝的定义与范围多大,我们真正要考虑的是子女对于父母的那份孝心,你有没有发自内心的去想着他们,想他们是否开心,是否同样想着你们,即使你现在不在他们身边,我们能做的也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哪怕几分钟的电话,甚至一声呼唤。不要说你忙;不要存有一丝的侥幸认为现在还早;不要他们会陪着你们走过一生的路。人总是说时间还多,其实细数一下你真正陪他们的日子似乎主要是你的孩童时代,但是那个时候你又还小,受照顾的还是你,他们的辛劳你又何曾了解。龙应台的《目送》告诉了我不能等着看父母的背影,还有很多事情我们可以去陪伴他们一起完成。当你们老了,我会在。
TOP
377#

在《庄子》的”天运篇“中曾说”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以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这说明了孝的六个境界层次,文中的”忘"并不是传统理解中的忘记的意思,而是将这种感情自然的化为自己的真情,反对世俗的伪孝,即反对形式主义的孝。
TOP
378#

清代的方苞说过:“感人以诚不以伪。”父母所在乎的从来不是我们付出了多少,而是我们付出时的态度与心境。正如孔子说的:“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孝乎?”我认为当然不是这样。真正的孝,是发自内心的对父母的关怀,是自然而然地真心实意的担忧与关切,而不是矫揉造作,虚伪肤浅的言语或行动关怀。人之孝行,根于诚笃,虽繁文末节不至,亦可动天地,感鬼神。只要心意在,只要是发自真心,即使有些缺点和错失也是可以被原谅的了。
TOP
379#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忠也。百善孝为先,我们在感谢父母养育之恩的同时要感念父母的辛劳。正如《蓼莪》中提到的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一样,我们应常蒙抚养之训。有时候孝很简单: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知道父母的生年要忧要惧。有时候孝也难:色难。对于比我们稍落后的父母能够始终和颜悦色是难得的。但是父母不需要我们做什么感天动地的大事,只要我们能够安心的做好自己的学业便是对父母最大的安慰了。
TOP
380#

世上有一种爱是无条件的,那就是父母对我们的爱。从出生到成年,父母给予我们的爱实在是太多了。从我们幼年的时候父母为我们选择何种奶粉都要决定好久,以及儿童时期无所不至的呵护,到我们青春叛逆期的容忍和保护,再到成年后的放手和担心。每一年每一月乃至每一天,都饱含心血。而父母需要的,仅仅是我们真诚的关怀和陪伴,无需繁文缛节,只需真诚的爱。
TOP
381#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书中唐小山遵从父亲之意改名唐闺臣并赴京赶考,枝兰音遵从父亲之意远离家乡外出治病,她们都没有忤逆其父之意,而是尊从他们的意愿,不让父母因己动怒,希望父母能够心情舒畅、内心愉悦,所以她们不敢为父母添堵,这也体现了她们对父母的尊敬之情。《论语•为政》里也记载了孔子的许多弟子向他问孝的事情。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对子游的发问,孔子说得极有道理。关于如何具体行孝,孔子在这里突出了一个“敬”字,很是精僻到位!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明确地提出在伺俸父母时,还要做得和颜悦色。他特别强调这个态度问题,主要是在于为人子女者的孝心是否根于诚笃,要求子女要确实出于敬爱之心,真心实意。敬爱父母需要顺遂他们的心意,但这绝不是要求我们盲从父母的所有决定,关于这一点孔子在《孝经》中讲得十分明确,有这样一段话是为明证:曾子曰:“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说儿子处处听老子的话是不是就算孝?子曰:“是何言欤!是何言欤!”孔子讲,你说的是什么话!对曾子给予了批评。《孝经》谏诤章指出:“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也就是说,在父母有不义的时候,不仅不能顺从,而应谏诤父母,使其改正不义,这样可以防止父母陷於不义。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权衡对错利弊的标尺,对于父母的正确的决定,我们应毫不犹豫地支持并实践,但对于一些不合理甚至错误的要求,如果我们一味地盲从,反倒陷父母于不利的境地,这时我们就不是在尽孝而是在伤害父母,但在劝谏时也要掌握方法使父母心情愉悦,这是对父母的敬爱。所以,“敬爱”两字,个中意味值得一生推敲。
TOP
382#

父母恩,重于山,大于天。父母恩是我们用尽一生都难以弥补、难以报答的。常言说得好“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我们每个人做子女的义务,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句话就是告诫我们:孝敬父母要真心相待。犬马为我们劳作,我们尚能给它饲养,但是它们不会尊敬人。所以我们不能像对待犬马那样对待父母。“孝”不只是体现在给父母吃饱喝足,我们还要尊敬他们的思想,了解他们的内心,知道它们的精神需求,物质需求。真正做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而“树欲静而风不停,子欲养而亲不待”则是一种最深沉的悲哀。再回首那首我们最熟悉的诗歌: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蕴含其中的爱是如此绵延,情是如此温馨。
TOP
383#

龙应台在《目送》中写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龙应台的意思是讲孩子终将长大而渐行渐远。而我却渐渐地意识到,这个过程何尝不是相互的,当自己背对父母离去,走着走着忘却时间,突然某个时刻幡然领悟,猛然回头,却发现父母已转过了中年的晚,他们也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往前走。
TOP
384#

百善孝为先,亲情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试想,一个人如果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谁还相信他是个"人"呢?又有谁愿意和他打交道呢? 孝敬父母绝不是喊空口号,我们要落实到实际中。敬父母,不但要很好地承担对父母应尽的赡养义务,而且要尽心尽力满足父母在精神生活、情感方面的需求。特别对年迈的父母,更要精心照顾,耐心安慰。就说现在城市里的大多数老人,虽然儿孙满堂,在生活上不愁吃穿,不缺钱花,但是孩子因为工作的缘故几乎都不在身边,平时恐怕很少见面,所以,在他们的感情上最渴望的是能与所有的亲人团聚,出现很多的“空巢老人”。不是有首歌中唱到"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捶捶后背,揉揉肩,老人不求子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只求个平平安安,团团圆圆!"所以将来不管我们走到哪里,都要记着爸爸、妈妈;而且更要趁现在在他们身边的时候,多孝敬他们。
TOP
385#

        我想,每当提到孝,我们不必多思考,自然而然便会想到父母。古代与孝有关的故事很多,如郯子父母患眼疾需饮鹿乳治疗,他便身披鹿皮进入深山挤取鹿奶供奉双亲。又如汉朝的黄香在炎热的夏天用扇子扇凉席子让父亲睡觉,冬天则先钻进被窝温热被子再让父亲进来。其实,对于孝,我们要做的事情不需要多么日无暇晷,仅仅只是当天冷了,叮嘱他们多加衣服;当吃饭时,为他们夹上一块喜欢的菜肴;当睡觉时,给他们道一声晚安……这些细小的事就是我们对孝的体现。
      现代社会,孝不仅是对父母,其实只要是对长辈,我们都应该体现孝。看见年迈的老人行动迟缓,我们应该主动上前帮助;对于孤独没有人陪伴的老人我们更应该与他们聊聊天,陪陪他们。
      孝不仅体现个人的优秀品德,还体现整个社会的良好风采。每个人都应学会孝,时刻牢记孝道,切勿变成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TOP
386#

孝心没有标准,因为孝心是每个儿女对自己长辈的一种爱,尊重,要是加上“标准”的话,那就更谈不上孝了,孝是发自内心的爱,孝心的定义就是自己的父母生活开心,安心,舒心,这是最好的孝心,因为父母的爱发自内心的,无求回报的,最无私的.孝顺孝顺,孝和顺是不一样的,顺是顺从父母,做父母希望做的,而孝是做自己认为对父母好的,自己认为父母需要的,其实也就是尊敬老人,赡养老人,让他们过更好的生活,在物质上精神上都尽可能的幸福.
TOP
387#

孝不在于物质生活有多好而在于精神上的慰藉。从一件小事上就可以看出,我奶奶已经九十二岁的高龄,我一直在外边上学很少回家,今年过年我回家的时候就听我家人说奶奶一直在窗户边看着那些放假拿着行李回家的学生还一直在说”我国哲也应该放假要回来啦!“当我到家的时候奶奶一直拉着我的手跟我说话。我才体会到老人要求自己不是能给予他们多少物质,而是能够陪陪他们,能更他们说说话,给予精神上的慰藉。精神上的慰藉比你给予他们多少物质都要重要,就如我奶奶他不在乎吃穿而是我们这些小辈能跟她说说话去看看她就很高兴,他不要求我们小辈能给她多少东西,拿多少东西去看她,她只想让我们去看她。
TOP
388#

值得一提的是在《论语•子路》中:“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现代,有许多人误解过孔子的“亲亲互隐”,但是百人百解。我个人还是较为支持孔子所说的这种现象,但不是基于亲人与亲人相互为彼此隐瞒罪行观点上。孔子认为,这种“亲亲互隐”的行为不是叫人说假话,而是说一个仁人要有真情实感,它是出自人的本性的,是人的真情实感的流露。孔子讲的直德与周礼的亲亲观念密切相关,将这种亲亲的观念看作是由人的质而来的。因此主张提倡这种品德,不矫饰造作,曲己奉人。孔子的这一说法也表明了中国传统的道德是从情出发的,不同于西方从理出发,撇开其负面的意义,这一传统确立了人的价值和意义。
TOP
389#

一谈到孝这个话题,未免心中有一丝惭愧和有心无力。父母是生活中很伟大的人物。如今我已长大成人,渐渐的理解了父母对自己的用心良苦之处。母亲从小对我们管教很严格,小时候不懂事,觉得母亲很讨厌。长大之后母亲病逝,常年在外读书的我没能侍奉床前,内心一直充满了愧疚。对此更加珍视父亲,父亲工作很辛苦,作为女儿的我回家后努力为父亲做一些力所能及事情。曾无数次劝说父亲做一些容易的工作。最终都是以失败告终。父亲还是很辛苦。对于父亲的坚持,我深深的感觉到有心无力。父母总是想着为了自己的孩子多做一点、再多做一点。如此之用心良苦。在这里愿天下的父母也为自己考虑一些,你们的孩子长大了,是时候自己承担责任了。在此,祝天下的父母身体健康。
TOP
390#

真诚孝亲,不是说应该真诚孝亲。而是,本来即真诚孝亲。人之良知自然而然的使人想去真诚孝亲。它不是规定与制约,而只是说出了人内在的需要,它符合人情,合于道。很久很久以前,人死了是直接弃之荒野,到后来,亲属看见,尸体被野兽所食,产生不忍之心,而埋葬之。孝亲是此心本来有的需要。人是万物之灵,他们具有非常敏锐的直觉,是否出于真心是能够被人感受到的。只有真诚孝亲才是有价值的。虚伪是会让父母想得多与难受。何必为了不那么重要的事情伤害至亲至爱呢。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