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627282930313233 / 3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八、真诚孝亲 [复制链接]

421#

父母对孩子的爱无疑是最真诚的,相应地我们作为孩子对待父母、孝顺父母也应心怀真诚。当今社会,许多人都为了自己的事业在外打拼,与父母聚少离多,已经很难做到父母在不远游,能做到只有在相处的时间内以最为真诚的言行孝顺父母,这也比那些带在父母身边不做孝顺父母之事的人要可贵得多。
TOP
422#

父亲常说一句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知道,一方面,他是在教育我,另一方面,他也是在提醒他自己,父亲对奶奶很好。发自内心的好。比起将孝顺、赡养父母当作一种义务责任、当作一种传统美德来传播,我更希望它是一种自发的对父母的感恩、一种对亲情的依恋。
作为一个大学生,能够看到有的同学一年和父母没几次联系,有的同学隔三岔五就会给父母打一通电话,我有一段时间忘记打电话回去,后面再跟父母视频的时候,隔着屏幕都能够感受到父母的开心愉快,有时候父母的要求并不高,即使还未回家,一个短短的视频就能满足他们,我们只需把他们常常记挂在心里,有什么开心不开心的事情都可以跟他们分享,父母本就是我们最亲近的人,于他们而言,孝顺也许就是一种常常挂念、常常分享与沟通。
TOP
423#

《论语》中曾提到: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孝乎?”也就是说子夏向孔子请教关于孝道的问题,孔子指出要注意服侍父母时候的态度,否则仅仅是以酒食奉养,还算不上孝。这对于我们今天的子女来说,仍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TOP
424#

小学初中时,老师常常教育我们要做孝顺的人,于是乌鸦反哺,藏羚羊跪拜成了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公益广告倡导我们做孝顺的人,于是便有了给妈妈端水洗脚的场景。在生活中,孝似乎已经成了我们心照不宣的事情,若有人不孝,便会被大众所唾弃。但是孝虽如此重要,仍有人将孝字甩到耳后,做出不孝甚至违法犯罪的事情。前阵子的12岁少年弑母一事便是很典型的例子。按照常理来说,十二岁的孩子应该已经具备了判断是非的能力,对待家长的管教,心中应该是有所畏惧的,但是他的心中充满着无畏,因对母亲管教自己不满而把母亲砍了20刀,随后便将母亲尸体藏起来,拿着母亲的手机给自己的老师请假。在这一过程中,小男孩心中没有一丝的心痛吗?眼前被你砍得血肉模糊的可是生你养你十几年的母亲啊,你心中可还有一丝孝的念头?事后,你还说出了“我杀的又不是别人,我杀的是我妈”这一番话,真让人寒了心啊!“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我们常人心中的孝,小男孩的弑母行为无疑是对这句话的亵渎与抹杀。
TOP
425#

有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在的地方,它是人遇到困难挫折时可以从中汲取勇气和温暖的港湾,父母是这个世界上为你付出所有却不要求你回报的人,他们会是一直在我们背后做彼此的依靠不离不弃的存在,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可是作为孩子的我们该怎样对待他们呢?总会有一天,他们也会衰老,也会慢慢跟不上这个时代的脚步,我们会成为他们的安全感,到那时候,希望我们都能像他们小时候对待我们那样对待他们,耐心、温柔的带他们重新接触这个世界,把他们放在心上,多陪陪他们,无论是吃饭、散步、看电视还是其他,其实他们需要的可能真的不多。
TOP
426#

        “真诚孝亲”是作为一个人而应有的觉悟,是做人最基本的体现。父母生养我们,为我们的一切、为我们的未来操碎了心。人生的前半段,他们始终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尽力地让我们衣食无忧,开心的生活。但是呢?多少人认为父母是禁锢我们的牢笼,对我们做的一切可能仅仅是他们自己的想法,并不是自己想要的,不是为自己好。当明白了父母才是自己最可靠的人,可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情况还少吗?当我们在慢慢成长的时候,父母却在慢慢变老。父母真的需要我们的关心,需要我们的孝心,这或许是天下父母最期待最幸福的事。
TOP
427#

其实大多数人不太能做到真正而直接为亲解其忧,但是我们能间接做到。所谓父母之忧多半是为其子女而忧愁。为人子女但凡能做到,不让父母为自己而担忧,就算是孝了。
TOP
428#

孝是对子女而言的,慈是对父母而言的。父慈子孝是传统亲子伦理道德的基本规范。父义母慈是对子女的伦理义务,是对子女成长的关心、期待、培养和教育;子女对父母的伦理规范是孝,其具体义务,不仅是养亲,更要敬亲、爱亲、尊亲.“孝”是家庭最重要的伦理道德。虽然,被封建统治阶级所利用,但不可否认,在没有任何社会保障的社会里,“孝”在保障老年人的生存病养方面,在维护家庭的自然衔接与衍进方面,在稳定家庭与稳定社会方面是有其积极进步的社会意义的。毛泽东在战争年代,曾指出忠孝问题,他说我们提倡忠孝不是忠于某一个人,孝于某一个人,为国家尽忠,为民族尽孝就是最大的孝。把古代“不独亲其亲”,“老吾老”的传统美德,熔炼、提升为革命传统美德。在这种思想道德观念的支配下,许多革命烈士通过尽”“忠”去实现尽“孝”,积极投身革命,解放全中华的父老双亲,使其从根本上改善政治经济地位,实践了“最大的孝”,体现了最大的“忠”。
TOP
429#

“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儒家认为,家庭是一切道德情感的出发点,善事父母、兄长就是践行“仁”的出发点。王阳明同样强调善事父母,但是他突出了善的动机,他说:“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可见,他意在让人明白善的根源是最重要的,这也使我们更加审视自己善事父母的心。比如天冷了给父母加被子,这是要从内心真正体谅父母的冷暖,而不是出于道德规范,有着真善的本心,情感才会不杂人欲地自然流露。
TOP
430#

对于孝,不仅儒家重视,在一些受到儒家思想影响的高僧那里,也非常重视孝。在对儒家伦理的引入中,契嵩尤重孝道,他认为“夫孝,诸教皆尊之,而佛教殊尊之。“强调孝道是百家共同遵守的常经,佛教并不像人们想象的一样背弃孝道,其对孝道的尊崇甚至殊胜于百家。
TOP
431#

孝是最具中国特色的精神。中华孝道倡导赡养、敬爱父母长辈;祭祀祖先,承袭祖先之德;事亲以礼;不自取其辱,不轻生毁己,以免危及父母;从义不从父,从道不从亲。中华民族自古重视孝道。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一个人最应具备的基本道德之一。一个人如果无法做到尊敬父母、孝敬父母,那么他对生活中其他人的态度可想而知。孝敬父母的行动无论大小,都是饱含对父母的敬爱与感恩之情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践行孝道要从早做起,从点滴做起,莫让行孝成为遗憾。
TOP
432#

“父仇围难两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这是“娥眉汗马解围城”的沈云英。“孝之终”,是“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仔细想来,似乎我的父母,表现出最大的期望莫过于我能做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孝之始”。
长久的矛盾,后来他乡即故乡。吃着妈妈留好的温热的简餐,那时她已在回程的航班,“你不喜欢,爸妈就不多打扰你,好好活自己的”犹在耳畔。迟到了很久的落日,最终还是在黄昏前如期而至。我们不再说那些绕口的敷衍或是那些落了片白茫茫的大地真干净。鸡毛蒜皮都已成诗。
花掉好几年在成人的世界跌跌撞撞,听了些有关轻松与负重前行的鸡汤。可我不过是个误闯进狮子窝里的猫崽子,只是很幸运地被狮王护在了怀里,也许狮王只是在冬困春乏中表现得很像只母猫,我就觉得和他成了同类,甚至弓起身子剑拔弩张,想离开他的领地。
狮王不需要我扬名以显,我行走在他的领地,希望保持一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珍惜和自慎,不辜负,不毁伤。“我们总是忽略掉显而易见的地方”,对,显而易见的,爱。山长水远,来日可期。愿我们错过几次,却不会错过一生。
TOP
433#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为人子女,最怕的就是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都应多多珍惜和父母相处的时光。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子路,少时家贫,他为父母负米百里,双亲去世后,即使是过上了“列鼎而食”的生活,他却仍向往从前能为父母负米的日子,那段虽然贫苦但能承欢父母膝下的时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苦或许是子路一生的心病吧。
TOP
434#

《论语里仁》中讲: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孝”,就是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实质是知根溯源、感恩图报的思想。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孔子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一个人只有自我人格的完美,才可以管治家庭进而治理天下,这种人格的递进关系是很有道理的。一个对家庭都没有责任感的人,怎么能对社会有责任感呢? 从社会效果来看,“孝”道令家庭和睦、社会稳定,也是值得我们提倡的。而我们青少年只有在家孝敬父母,才能在外尊敬师长、关心社会,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TOP
435#

父母不仅给予我们生命这如此宝贵的东西,他们几乎给予了我们一切,我知道中国的父母对待自己的儿女几乎是无可挑剔,中国在孝道上也是十分重视。父母与子女的羁绊是永远无法轻易断开的,子女对父母的回报称之为“孝”,父母之大恩,事实上是子女倾尽一生都无法完全回报的,我们只能尽其所能,“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时光已逝,孝敬父母不容等待。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