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011121314151617» / 1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忠孝一体 [复制链接]

196#

孝心、孝敬、孝道。中华民族崇尚祖辈传承理念。主要是对父母、长辈之“孝”,强调长幼有序。孔子首创私学,把“孝”放在教学首位,说“孝”是道德的根本。“孝乃德之本”,“百善孝为先”。人们往往把“孝敬父母”与“包销祖国”起来,认为“忠孝不能两全”,甚至贬低“孝敬父母”。这是误区。其实“孝敬父母”与“报效祖国”二者都光荣。二者可以统一,也应该统一。忠孝可以两全。个别人受条件限制不能统一,也是有的,但不能因此而泛化。我们要把二者尽量同意起来,既尽到“报效祖国”之“忠”,又尽到“孝敬父母”之“孝”。这是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传统美德。
TOP
197#

其实“孝敬父母”与“报效祖国”二者都光荣。二者可以统一,也应该统一。忠孝可以两全。我们要把二者尽量统一起来,既尽到“报效祖国”之“忠”,又尽到“孝敬父母”之“孝”。这是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传统美德。
TOP
198#

《孝经》云:“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如上所说,把“君”换成现在的国家、人民和自己的职守,就可以把对亲人的孝转化为对国家、对人民、对职守的忠。这种情况,古人有一种很好的概括,叫做“移孝作忠”。移孝作忠,事实上是真正的大孝。比如岳飞“精忠报国”,尽管他没能随奉老母身边,而去浴血沙场,最后献出生命,如果按“父母在不远游”、“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框框来衡量,他是“不孝”的,但是,《孝经》里对孝的最终完成的指标是“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这才是真正实现了“孝”。在现代也有两个鲜明对照的人物:一个是胡长青,一个是孔繁森。胡有“孝”名,但死后却让亲人蒙羞,实为大不孝者;而孔繁森抛妻别母,最后为人民殉职,看似“不孝”,实则让亲人感到荣耀,实为大孝。
TOP
199#

有人说自古忠孝难两全,有人说忠孝为一体,在我看来,忠其实是孝的延伸和发展。在古代时朝廷往往很重视人们在孝之一事上的品行,若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那么人们便更难相信他对国家怀有忠诚。
我们常常将自己的祖国称为“母亲”,我们对祖国的忠诚,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对“母亲”的“孝”。所以我认为,忠和孝,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TOP
200#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TOP
201#

放到现在,忠的对象已经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忠,不是为皇帝一个人了,皇帝也已经没有了。现在的忠,从根本目标上说,是忠于国家,忠于人民;而从具体实践上说,就是忠于职守。对于孝来说,其对象和内容基本上还是没有什么变化的,就是对亲人的爱敬。《孝经》云:“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如上所说,把“君”换成现在的国家、人民和自己的职守,就可以把对亲人的孝转化为对国家、对人民、对职守的忠。这种情况,古人有一种很好的概括,叫做“移孝作忠”。移孝作忠,事实上是真正的大孝。比如岳飞“精忠报国”,尽管他没能随奉老母身边,而去浴血沙场,最后献出生命,如果按“父母在不远游”、“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框框来衡量,他是“不孝”的,但是,《孝经》里对孝的最终完成的指标是“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这才是真正实现了“孝”。在现代也有两个鲜明对照的人物:一个是胡长青,一个是孔繁森。胡有“孝”名,但死后却让亲人蒙羞,实为大不孝者;而孔繁森抛妻别母,最后为人民殉职,看似“不孝”,实则让亲人感到荣耀,实为大孝。
TOP
202#

孔子说:“爱自己亲人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尊敬自己亲人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以亲爱恭敬之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化施之于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我认为这一点非常适用于结婚后的夫妻,以此准则对待对方的父母有益于促进婚姻家庭的和谐。
TOP
203#

有句话叫“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很多人认为追求忠心就得放弃孝顺,追求孝顺就得放弃衷心,在我看来忠心和孝顺是可以两全的,一个人孝顺父母自然会遵从父母意见对君主尽忠,一个对君主忠心的人,自然也会孝顺父母,所以说二者不是不能共存,而是相辅相成的。
TOP
204#

回复 46楼胡琼珍的帖子

忠孝能不能两全我不探究,但忠孝确实有难以抉择的时候。一方是自己的父母,一方是自己的国家,孰轻孰重着实难分清。无论选择哪一方,都情有可原。是成就大我还是小我,全在一念之间。自己的国家给了你安身立命之所,你就得为其上到山下油锅在所不辞;父母给了你最宝贵的生命,无怨无悔将你从小拉扯大,为他们抛弃全世界也不为过。古来徐庶本是刘备的军师,但曹操为了拆台,得到人才,于是将徐庶的母亲作为人质扣留,徐庶无奈,选择了曹营,后来的身在曹营心在汉即由此而来,也才有了刘备之后的三顾茅庐,诸葛亮的闪亮登台;赵苞是辽西太守,与鲜卑对峙,付出母亲的代价保住了整个城池,但在奖赏封侯之时,他吐血而死。所以无论是选择忠还是孝,都要承担选择所付出的代价
TOP
205#

孔子说:“年纪幼小的人,在家孝敬父母,外出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做到了这些之后还有剩余的时间和精力,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孝道作为中国传统的文化的核心内容,它教育我们应该尊老爱幼,应该做一个诚实善良的人。
TOP
206#

荥阳中牟人潘岳,字安仁,晋武帝时任河阳县令。他事亲至孝,当时父亲已去世,就接母亲到任所侍奉。他喜植花木,天长日久,他植的桃李竟成林。每年花开时节,他总是拣风和日丽的好天,亲自搀扶母亲来林中赏花游乐。一年,母亲染病思归故里。潘岳得知母意,随即辞官奉母回乡。上官再三挽留。他说:“我若是贪恋荣华富贵,不肯听从母意,那算什么儿子呢?”上官被他孝感动,便允他辞官。回到家乡后,他母竟病愈了。家中贫穷,他就耕田种菜卖菜,之后再买回母亲爱吃的食物。他还喂了一群羊,每天挤奶给母亲喝。在他精心护理下,母亲安度晚年。诗曰:
  弃官从母孝诚虔,归里牧羊兼种田;藉以承欢滋养母,复元欢乐事天年。
TOP
207#

孝忠一体
孔子认为:“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在家孝敬长辈,在国就会忠于国家,统治者身体力行这一类的品德,就会给人民以榜样,消灭犯上作乱的现象:“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做乱者,未之有也。”对父母双亲的孝顺,与对国家的忠诚,实际上是一体两面,不分彼此的。一个在家不能孝敬双亲的人,在国事上也一定不会尽心尽力。
TOP
208#

尽管自古以来人们就相信忠孝难两全的说法,但事实上一个真正为国、为人民的人就一定会尽孝。因为"孝"并不单指侍候在老人身边嘘寒问暖、烧汤做饭。常言道"好女不围着锅转,好男不围着家转"。所有父母都由衷的希望儿女能有出息,能为国家,为人民做点贡献,光宗耀祖。这样的儿子没让父母白操心、白养活。儿女能为国争光,为人民创造幸福,这即圆了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心愿,又给父母脸上增了光。能有这样的儿女父母会感到高兴,感到自豪,这就是我们作儿女的对父母最大的回报。
TOP
209#

一直以来,人们都觉得忠孝难两全。原因是,忠的对象是君,孝的对象是父,而行孝主体却只有自己一个人。一个人很难做到既忠君而又孝父,特别是君与父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比如,你想竭力为皇帝服务,就很难对老爹照顾周全;反之,你想全力让爹高兴,替皇帝做事就不免要打些折扣了。
TOP
210#

“忠孝一体”,孝作为一种对父母对家人的情感,是一种对自己亲近之人的爱,当这种爱自小被养成之后就会发展为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博爱,当这种博爱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就会上升为对国的爱也就是孝。因此,我认为孝是忠的基础,一个人连孝都不能做到,证明他心中没有一种对一个集体的关爱,丧失了作为一个国家成员的荣誉感,何来忠于国家之说。说道“忠孝一体”就不得不说一下我对“忠孝两难全”的看法,我认为这种说法是走向了一种极端。首先,只忠于国家而不孝父母这种情况就是不可能发生的,可能出现的情况只能是在忠于国家的时候为国捐躯,没有尽到自己的义务,没有保护好自己使得父母没有人照顾让父母伤心,也就是说尽了忠但是没有来得及尽孝,并不是从内心否定孝。其次就是,只尽孝不仅忠。我只想说,尽孝不尽忠的人应该也只是对父母最低层次的仅限于赡养这个层面,如果你有小家之爱为什么面对承载你小家的大家,也就是国家的时候为什么不能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呢?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