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13141516171819 / 1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忠孝一体 [复制链接]

211#

    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孔夫子认为孝道有三个阶段,并贯穿于我们的一生。《孟子·离娄上》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也说“不孝有三”,即不能事亲、不能事君、不能立身行道,成为有道德的贤人君子。所以孝道是从自尊自爱,侍奉父母开始,至中年由“事亲”到“事君”,忠于君主,为国家尽忠。自古忠孝两难全,即“移孝为忠”,《曾子·本孝篇》:“忠者,其孝之本与”,在工作岗位上,忠其事,就相当于孝其亲。到最高境界的“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我想也许一般人达不到扬名后世或者仕途辉煌的成就,但是只要在家能够侍奉父母,在工作岗位上能够忠于职守,服务社会,也算忠孝两全了吧。
TOP
212#

古语云“忠孝不能两全”,我却不同意这句话。尽忠是对于国家,尽孝是对于父母,连父母都不孝敬的人,怎么可能尽忠与国家呢?“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爱护自己是对父母最基本的孝;“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是为了不让父母担心,即使出门远游也要让父母知道自己的方向。大禹治水,过家门而不入,这是忠孝不能两全的例子吗?我认为不是。把洪水疏通了,父母也是受益者。因此我们应该把“孝”上升到更高的高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把全天下所有的老人都当做自己的父母一样孝敬,由个人走向社会,这便是“忠”了。李密在《陈情表》中说“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因此在皇上召他回朝廷任职时他拒绝了。有人把这看做是“忠孝不能两全”的典型;可养育之恩怎能不报?因此埋怨他不尽忠于朝廷一心念家的人必然无情。后文又说:“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再为国家出力,这二者是不矛盾的。“百善孝为先”,把父母安顿好,把心安顿好,再把事业安顿好,自然也就是“忠”了。
TOP
213#

一直以来,人们都觉得忠孝难两全。原因是,忠的对象是君,孝的对象是父,而行孝主体却只有自己一个人。一个人很难做到既忠君而又孝父,特别是君与父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比如,你想竭力为皇帝服务,就很难对老爹照顾周全;反之,你想全力让爹高兴,替皇帝做事就不免要打些折扣了。放到现在,忠的对象已经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忠,不是为皇帝一个人了,皇帝也已经没有了。现在的忠,从根本目标上说,是忠于国家,忠于人民;而从具体实践上说,就是忠于职守。对于孝来说,其对象和内容基本上还是没有什么变化的,就是对亲人的爱敬。当自己的亲人和其他人都需要救助的时候,救助亲人可以看作是孝,救助他人可以认为是忠,是行孝呢还是尽忠呢?这无论在伦理道德上,还是在心理情感上,都是一个很难的抉择,于是就出现了报上所披露的汶川英雄士兵承受“不孝”骂名的情况。事实上,这是对“孝”的误解:责骂者不解孝的真谤而骂,是没有道理的;被骂者因而产生道德上的心理负担,也是因不解孝的真谛所致,因此也是没有必要的。
TOP
214#

所谓“忠孝不能两全”大多是针对那些远离家乡父母、入仕之人来讲的。一般来说忠孝可以兼得,所谓入则孝,身在家乡,孝顺父母,可以做到孝,同时心中有国事,不忘思报君恩;入仕为官则忠君爱国,可以做到忠,同时心中牵挂父母,不忘思报亲情;这便是家国两全。孝忠一体,我觉得并不矛盾。
TOP
215#

孝弟:"为仁之本" 也就是表现仁的根本在于"孝弟"孟子: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王阳明解释道:孝弟者,就是人之良知发见得最真切笃厚,不容蔽味处提省人"也就是说,孝是人的良知的最最初现的依据。孝才能证明人有良知。所以人要孝。但最真切笃厚之处并非全是"孝弟"。孝悌是忠恕的基础,也可以说是成仁的基础。人之间因有孝弟才得以亲亲仁人。故爱有差等。事亲以礼为孝,礼是仁的表现形式,所以人要通过礼来表现孝。
TOP
216#

忠和孝是不相冲突的。在孔子看来,忠也是对孝的一种阐释。在《孝经》里,孔子将孝道分为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和百姓之孝。并且具体论述了每一种孝。在阐释卿大夫的孝道时,他说:“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意思是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这就是说,对于卿大夫来说,以礼仪为言行准则,对待国君和父母,那就是孝。而以礼事君就是所谓的忠。在谈到百姓的孝道时,他说:“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意思是: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母亲,爱心是相同的;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国君,崇敬之心也是相同的。所以奉事母亲是用爱心,奉事国君是用尊敬之心,两者兼而有之的是对待父亲。因此用孝道来奉事国君就忠诚,用尊敬之道奉事上级则顺从。能做到忠诚顺从地奉事国君和上级,然后即能保住自己的俸禄和职位,并能守住自己对祖先的祭祀。这就是士人的孝道啊!《诗经·小雅·小宛》里说∶“要早起晚睡地去做,不要辱及生养你的父母。”这也就是说,要像对待自己父母一样对待国君,忠于国君也是孝的体现。
TOP
217#

  忠孝,忠,忠于国家,忠于君主;孝,孝敬父母。 “为亲而出,为亲而处。出不负君,移孝作忠。处不负亲,忠籍孝崇。”可惜的是,自古忠孝两难全,忠于君主,奔赴沙场,奋勇杀敌,保家卫国,却牵动着父母的心,胜则光宗耀祖,败则空为征人骨,且不说父母忍受莫大的失子之痛,白发苍苍的他们却无人奉养,令人痛心不已。
TOP
218#

   早在上古时代就有了忠孝之说。在那个禅让制的时代,唐尧选择了虞舜做他的接班人,虞舜不仅日夜照顾他双目失明的老父亲,对待三番五次想要害他的弟弟和继母也极其和善。当娥皇和女英嫁入他家,他亦要求妻子孝敬公婆,并不因为身份高贵而迁就她们。当唐尧命其掌管行政事务,他十分注意选拔人才。后来成了受人尊敬和爱戴的君主。孔子说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我们应该向古代的圣贤学习,对待其他的人也应该像对待自己亲近的人一样,爱自己也爱他人。
TOP
219#

        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要孝,对自己的国家要忠。孟子说的:“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国之根本在于国中的家,而家的根本在于个人的修养。一个人自身修养如果够好,那么他所在的家庭的家风也不会很差,良好的家风能像美好的种子,不断生长,这样社会上的风气便会足够好,国家里也能充满着美好。
       忠孝是一体的,孝是个人的小爱,忠是个人的大爱,若能做好孝顺,才会做好忠诚。古诗言:“人禀天地正气,原为万物之灵。家齐然后国治,正己始可修身。圣贤千言万语,无非纲纪人伦。竭力孝养父母,劬劳恩似深海。”
       个人的生命是在当下的各种关系中展开、显现的,在这些关系中也能自然而然地呈现出个人的修养、价值。所以修养自身,不仅仅在于自己的修身养性上,还应在对待他人、国家的态度、涵养上。修养足够了,不仅体现在自己的学识上,更体现在自己的行为上,知行合一才是真正地有所领悟和把握。
TOP
220#

“孝”是我国传统美德之一,。早在商朝的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孝”字,其形如小子搀扶着长着长长胡须的老人。《尔雅·释训》中指出:“善父母为孝”。在《论语》中孔子认为“孝悌也者,其仁之本也与!”、“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他将孝视为做人最基本的要求。但是在这快速发展、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代社会,我国的孝文化似乎也被盛行的快餐文化所感染,慢慢的开始忘却了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宗旨。
TOP
221#

所谓“忠孝不能两全”大多是针对那些远离家乡父母、入仕之人来讲的。一般来说忠孝可以兼得,所谓入则孝,身在家乡,孝顺父母,可以做到孝,同时心中有国事,不忘思报君恩;入仕为官则忠君爱国,可以做到忠,同时心中牵挂父母,不忘思报亲情;这便是家国两全。孝忠一体,我觉得并不矛盾。
TOP
222#

忠和孝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两个极为重要的道德规范,也是中国人两种最基本的道德义务。程颢说:“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五)朱熹也曾说:“君臣父子之大伦,天之经,地之义,而所谓民彝也。故臣之于君,子之于父,生则敬养之,没则哀送之,所以致其忠孝之诚者,无所不用其极而非虚加之也。”(《朱熹集·戊午傥议序》卷七十五)通常认为,孝是属于家庭伦理的范畴。《孝经》开篇就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开宗明义章》)在实践中,孝的首要的行为是善事父母,如养亲、敬亲、顺亲、待亲、谏亲、丧亲、祭亲等。忠就其本来意义上说,是尽己利人,包括为人之忠和为政之忠。忠和孝在实践中有统一,也有冲突。 孝是忠的一种实践方式和表现形式,是对长辈们的“尽忠”。肖群忠教授认为,孝具有两种伦理内涵:一是宗教伦理,如尊祖敬亲;二是家庭伦理,如善事父母、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等,而孝的核心内容是家庭伦理即善事父母。忠与孝在实践精神方面具有同质性。从忠孝的实践精神价值上来说,两者都指行为主体“尽心尽力”地做人做事,两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如善事父母要尽心尽力,要做到“昏定晨省,调寒温,适轻重,勉之于糜粥之间,行之於衽席之上”(《新语·慎微》),这本身就是忠的行为。忠与孝的内在动机具有统一性。两者都是一种善德、善行,而不是一种盲目的冲动,都以善为目的和手段,是一种善的实践行为。
TOP
223#

孝道天经地义,是人类最为根本首要的品行。古人做事讲究顺天、应地、和民心,从天地的法则中领悟到孝道是为自身的法则而遵循它,因循子女在年幼时就产生的尊敬父母的天性和亲情,顺乎父亲于子女犹如尊严君王,对天下民众施以政教。
贤明君主通过教育感化民众,顺应人心天理、道德礼法,在身行爱敬的善道上下功夫,容貌举止丝毫不差,言谈为人所称道奉行,作为给人们带来欢乐,立德行义使人尊敬,谦恭垂范,成为人民的楷模,讲述道德、礼义,用礼仪和音乐引导,于是人民敬畏爱戴,效仿学习,不弃双亲,不违禁令,和睦相处。
因此也就完成了以孝治天下、教万民,政令就会顺畅地贯彻和执行,便四方归顺。
TOP
224#

一直以来都有着这样一句话叫“忠孝不能两全”,但是这显然是太过于武断了,忠孝是一体的,可以说是相辅相成,不懂得孝敬父母,又怎么会懂得忠诚的意义,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在我们成长道路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孝敬父母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做的,人只有懂得感恩才能进步,总而言之忠孝一体,我们不能片面对其进行阐释,要全面的看待忠孝,及时尽孝。
TOP
225#

“忠孝一体”,将对父母的孝、对兄长的敬、对君主的忠结合在一起,既体现了孔夫子对于“忠”“孝”修养内涵的提升,更是当时“家国一体”的政治思想倾向的体现。孔夫子在《论语》中:“爱亲者,不敢恶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从个人到集体,从家庭到国家,可以看出对“忠孝一体”的提倡,有着维持社会稳定,促进国家繁荣的重要作用。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