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89101112131415» / 1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忠孝一体 [复制链接]

166#

知道孝敬自己的父母,关心自己的父母,这是做人的基础,连自己父母的不孝敬的人,怎么可能去关爱他人呢?在尊敬自己父母的同时也要尊敬别人的父母,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别人也会尊敬自己的父母。这也是孝的一种形式。
TOP
167#

孝之文化综合意义是从文化学之综合视野,分别从文化的总体特点与地位、哲学、伦理、政治、法律、教育、生活民俗与艺术、中国国民性、儒释道等方面阐发孝在中国文化的诸要素中的意蕴、影响,可以说是一个横的视野与逻辑线索。孝的确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集道德观、社会观、人生观、宇宙观为一体的核心和首要观念。
TOP
168#

孔子说:“爱自己亲人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尊敬自己亲人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以亲爱恭敬之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化施之于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
孔子的学说中忠在孝之前,忠更为重要,天子的孝在于让子民遵从法纪,也就是子民要忠于天子法纪,忠更重要。
自古忠孝两难全也是因为忠孝的规定本身就存在矛盾。
TOP
169#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意即,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其思想实质与孔子对大同之世的理解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也是此意,孝敬我的老人,推及到孝敬他人的老人;慈爱我的晚辈,推及到慈爱他人的晚辈,这一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忠孝一体的践行有很大启示作用。
TOP
170#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崇德型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社会根基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其中“孝”是最基本的原则。这种道德信念延伸到社会组织中,衍生出“君为臣纲”,孝道转化为治国之道。古人讲忠孝,为人臣者要忠,为人子者要孝,因为忠孝两全实在太难,所以自古就有“忠孝不能两全”之说。诸葛亮的《出师表》和李密的《陈情表》,恰恰是一忠一孝,合称双璧的千古典范之作。后人常说:“读诸葛亮《出师表》而不流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而不流泪者,其人必不孝。”其实,在礼法意义上,“忠”也是一种孝,而且为国为天下的大孝。
TOP
171#

忠于君国,孝于父母;自古忠臣多孝子,什么忠孝两难全那些只是为了开脱自己而找出的借口。君臣、父子之间并不矛盾,古代的太子,皇子在对其父皇时,上朝父为君,在家君为父,忠孝结为一体,何来忠孝两难全!君属官道,父属孝道,两者共同存在,存在于人的意识,在人的意识中融为一体。孝是忠的道德基础,忠是孝的扩展与延伸,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TOP
172#

爱自己的亲人,就不会厌恶别人,尊敬自己的亲人,就不会怠慢别人。如果自己以后有了孩子,他会根据你的行为来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准确,
因此,你尊敬并且孝敬自己的长辈,你的孩子也会效仿。
TOP
173#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构成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文化,孝道思想在儒家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孝文化是儒家文化的精华。中华民族讲孝道已经几千年了,从周公到孔子、曾子、孟子,经过了初生,成熟和完善阶段。孝作为一种道德教育被传诵着,我们有木兰替父从军,有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的名言,在岳麓书院讲堂的墙壁四周有朱熹手书、清代山长欧阳厚均所刻的“忠”、“孝”、“廉”、“洁”四个大字,可见孝道文化的地位之高。  那么究竟何为孝呢?许多典籍对孝道的定义进行了阐述,如,《尔雅、释训》的“孝”解释是“善事父母”;《论语、里仁》,“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新书、道术》:“子爱利亲谓之孝”等等,虽然各位圣贤的阐述不同,归根结底,他们所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即关爱赡养父母长辈、尊老敬老。综观《论语》里的孝道思想, “孝”不仅仅是对父母的义务,还是忠于国家的品德基础,在孔子那里,孝不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是精神上的抚慰和祭奠。 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文化是中国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中国优秀传统美德。它已经在中国沿袭了几千年,并将继续发扬光大。  孝道文化的产生、发展与弘扬有一定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  首先,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能够促进形成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孝是做人的根本, 人之行莫大于孝, 为人者如果做不到孝, 那其他的品质也就无从谈起,孝是做人的起码准则。《孝经》中有一句话说:“孝乃天之经也, 地之义也。”儒家从理论上肯定了孝是人伦最重要的要素之一。传统孝道的重要和深远的意义还在于能够促进和形成民族尊老爱幼、友爱待人的传统美德和良好的社会风气。养老、尊老,父慈子孝,孝为仁之本,孝以礼为先,由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及仁、义、礼、智、信等。这个以事老、尊老为主要内容的孝道的延伸,其精神力量的影响必然会在客观上起到净化社会风气、协调各种人际关系、形成优良社会道德风尚的作用。在今天,倡导孝道,并以此作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次,孝道既是保证家庭团结的重要因素,也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治国方略。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社会的细胞。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一个社会要想稳定和发展,根本前提是家庭要稳定。春秋时期,社会动荡。孔子追求和谐安稳的社会,为了维护家庭的和睦与稳定,在处理家庭成员关系的时候他提出了以孝道为出发点。他认为,只有在保证父母在家庭中的权威地位,在每个家庭都稳定的前提下,一个国家的稳定才能得到保障。这实际上就是一种用德行来影响政治,作用于社会与百姓,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治国方略。因此,孔子及儒家主张用孝教化百姓。对人们“ 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 所以敬天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为人君者也。” 这样社会就会稳定, 形成“ 民用和睦,上下无怨”的局面。先秦儒家孝道所具有的政治功能和教化功能,使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在中国社会舞台中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从汉以后“以孝治天下”的格局贯穿于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举孝廉的政策应该就是有力证据。
TOP
174#

忠孝一体,在这里不单单指的是孝,更涉及到忠,指的是爱屋及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似乎与古时候的忠孝不能两全存在矛盾,对君主尽忠,还是对父母尽孝是古人所思考的话题。其实并不存在忠孝两难全的问题,任何事都存在一个平衡点。忠孝之间也不存在直接矛盾,要懂得权衡。另外做任何事都要本着自己心去做,就算忠孝之间的矛盾已经变得不可调和,只要本着自己的良心,责任心,轻重必定能得到把握。做任何事都要灵活去做,不要困死在自己的泥潭中。在这里提到的是忠孝一体,在古时候对君主尽忠也是一种尽孝的表现,而在现在就没有这种矛盾,因为现在社会较为安定,也没有传统对人们那么束缚,所以在当今社会,忠孝可以两全,忠孝一体。
TOP
175#

”忠孝“这两个字通常被理解为”忠于君国,孝于父母“,但我却想把”忠“更具体理解为”忠贞“。
每每提起”忠孝“我不禁便会想起2008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的谢延信。1973年,河南工人刘延信与同村的谢兰娥结婚,第二年七月,谢兰娥弥留之际对他说希望他能够好好照顾自己年老的爹妈和智障的兄弟。此后的33年,刘延信一直信守承诺,没有食言。用时间来证明自己的忠贞与孝心,成就了一个大孝至爱、感天动地的谢延信(刘延信后改姓为谢)。
为他撰写的颁奖词是这么说的:“当命运的暴风雨袭来时,他横竖不说一句话,生活的重担压在肩膀上,他的头却从没有低下!用33年辛劳,延展爱心,信守承诺。他就像是一匹老马,没有驰骋千里,却一步一步地到达了善良的峰顶。 ”
人的一生,大抵没有几个33年,“忠孝”这二字,也绝不仅只是口头说说而已。
它涵盖了太多的期望、付出与见证,这不是一个自夸的词,而是历经岁月而弥香的沉淀。
韩愈的《潮州请置乡校牒》中说:“人吏目不识乡饮酒之礼,耳未尝闻《鹿鸣》之歌,忠孝之行不劝,亦县之耻也。”
为人不忠不孝,是谓耻也。
TOP
176#

忠孝两全,以孝为先。现在的人们总是对国家有着这样那样的抱负,但是却很少对父母尽孝,对父母之孝是对国家之忠的根本,没有实现对父母的孝道就很难完成自己的理想抱负。我们也会有为人父母的一天,我们不希望自己孤度终老,那么从现在起,关心自己的父母,尽可能的为他们多做些事,做好下一代最好的老师。
TOP
177#

忠孝一体,我觉得孔子在这方面见解很深,忠孝的本质都是“仁”,“爱人者,仁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孝正是“仁”的体现,是对生活情感中感恩,而忠是对精神上的感恩。我看很多人都写道“忠孝难两全”,我也 在此谈谈我的看法吧。我觉得站在古人的角度上来看待这个问题,古人要参兵,为国家防守,不能在父母身边随身侍奉,这被认为是“不孝”,可是从另一角度来说,不正是因为为了国家而忠,才产生了让父母颐养天年的环境,不再因战乱而颠沛流离,这也不是“孝”吗?另一方面,正如故人所言“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只有小家的“孝”才有大家的“忠”。
TOP
178#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孝经·天子章》) 孔子说:“爱自己亲人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尊敬自己亲人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以亲爱恭敬之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化施之于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
如果一个人真的爱自己的亲人,就不会对他人的父母恶语相向。现实社会中又有几个人能做到这么真诚呢?前段时间网上流传的一段视频,视频中的美貌女子在饭店对一个流浪的老人恶语相向。大声质问那个老人:穿成这样,你怎么能进来?并且大声喊叫着要让服务员把这位老人轰出去,尽管老人流着泪说我吃完饭马上就走。但是这女子仍然不依不饶,让我看了很寒心。我想:这个女子虽然光鲜,却连基本的尊重都不会。在大庭广众之下对一个吃饭的老人大吼大叫,这样的人我很难相信他能够和蔼耐心的对待自己的双亲。我很庆幸我不是这样的人,也成不了这样的人。以前在回家火车上遇到一个穿着有些灰,并且背着一个大背篓的四川老妇人。由于找不到座位,找我们附近的几个学生帮忙。那些人看了一眼就随手指了个方向给那老妇人,我看不下去了,主动带领老人到她的车厢找到他的座位并且安顿好。我想的很简单:就是想我希望以后我的父母在路上需要帮助时,能够也有人像我一样不计较他们的外表热心的帮助他们。我很庆幸,也很自豪的说我做到了爱自己亲人,也爱别人的亲人。
TOP
179#

忠放在现在来说,就是忠于国家,忠于人民,而从具体实践上说,就是忠于职守。对于孝来说,从古至今其对象和内容基本上还是没有什么变化的,就是对亲人的爱敬。忠孝一种维持社会秩序的规范。
TOP
180#

       汉代是以“孝治天下”著称,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视孝的朝代,作为一个社会的道德观念,“孝”对于汉代社会影响很大。汉人认为,能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汉初不仅没孝悌力田科,这是孝道的政治化开始。统治者从儒家思想受到启发,把家庭孝悌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出发点。自汉惠帝以下的汉朝皇帝都以“孝”为溢,如孝惠、孝文、孝景、孝武、孝昭等。《汉书、霍先传》记汉人之言曰:“汉之传谥,常为孝者,以常有天下”这代表汉人的普通看法。儒家的《孝经》一书在汉代受到了特别的器重,人们不仅把它看成是“三才之经纬,五行纲纪”:而且认为是儒家“六艺总会”。后汉时更使天下诵《孝经》,社会上出现了不少以诵习《孝经》而成为孝子和以《孝经》进行教化。汉代《孝经》地位上升,孝的观念如此的兴盛,以及统治阶级以“孝治天下”指导思想形成,封建“忠孝一体”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逐渐产生的。 汉代是以“孝治天下”著称,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视孝的朝代,作为一个社会的道德观念,“孝”对于汉代社会影响很大。汉人认为,能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汉初不仅没孝悌力田科,这是孝道的政治化开始。统治者从儒家思想受到启发,把家庭孝悌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出发点。自汉惠帝以下的汉朝皇帝都以“孝”为溢,如孝惠、孝文、孝景、孝武、孝昭等。《汉书、霍先传》记汉人之言曰:“汉之传谥,常为孝者,以常有天下”这代表汉人的普通看法。儒家的《孝经》一书在汉代受到了特别的器重,人们不仅把它看成是“三才之经纬,五行纲纪”:而且认为是儒家“六艺总会”。后汉时更使天下诵《孝经》,社会上出现了不少以诵习《孝经》而成为孝子和以《孝经》进行教化。汉代《孝经》地位上升,孝的观念如此的兴盛,以及统治阶级以“孝治天下”指导思想形成,封建“忠孝一体”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逐渐产生的。
   李密《陈情表》疑问中,“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时隔上千年的时间,仍催人泪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