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910111213141516» / 1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忠孝一体 [复制链接]

181#

《二十四孝经》中给我们举了很多个“忠孝难两全”的事例,在古代,有父母去世,就要停职返乡为父母服丧的传统,这样,在尽了孝道的同时,却不能在君主身旁尽忠职守,因而说“忠孝难两全”。而在当代社会,似乎要做到“忠孝两全”不那么难。
TOP
182#

古人有云:“忠孝不能两全”这并不意味着“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忠孝并不是对立的存在,李密书《陈情表》,陈忠孝之情,“是臣尽节于殿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先进进孝后进忠,但我们要知道晋武帝推崇以孝治天下,李密尽孝也意味着尽忠,子欲养而亲不待,孝顺父母,意味着小家的和谐安定,移风易俗,化遇万物,忠孝一体,小家的和谐是祖国富强的必要条件。
TOP
183#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若连最基本的孝敬父母,敬爱兄长也做不到,这样的人没有仁爱之心,对社会上的其他人也不会有关怀的想法和行动。
TOP
184#

忠孝自古一体,本只是儒家单纯的价值观。可随着儒教的政治化,孝成了忠的影射,在魏晋之际,君不君,臣不臣,没了呼吁忠君的立场,统治者只能用“以孝治天下”来集权,甚至开始用“孝”作为评价一个人政治立场的标准,用孝来党同伐异。此时的忠孝都没了儒教的意义。
TOP
185#

儒家把孝推广到社会,即移“孝”为“忠”。把维护宗法血亲关系同维护封建等级制度联系起来,就是忠孝一体,孝是忠的基础,忠是孝的结果,所以才会“爱亲者,不敢恶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一个人在家能够孝敬父母,在朝廷就可以对君主忠心。历史上的巾帼英雄花木兰很好的诠释了什么是忠孝统一,在国家遭受侵略的时候,替父从军,保家为国。这是一种更伟大的孝,也是一种更悲壮的忠。忠国爱民,孝老敬亲,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放在现在依旧如此,忠国孝亲是我国法制要求,只有人人敬老爱老,才会爱国,才会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就像《国家》这首歌唱的一样,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TOP
186#

古时大舜事亲,至孝感天,感动得大象、小鸟都来帮助他。而在他事奉父亲的时候,知道父亲要害死他,马上就懂得躲起来,不让父亲有加害的机会;可当父亲需要他的时候,他又能及时在旁奉侍,极尽他的孝心。倘若大舜认为父亲要加害他,作为孝子应当承顺亲意,让父亲害死算了,这样等于让父亲留下千古骂名,陷父于不义,一个孝子怎么会忍心让父亲留下恶名呢?况且,他被父亲害死了,父亲难道不会因此受到制裁吗?由此可见,大舜的善全孝道,真是做到了极至啊!
TOP
187#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忠和孝是一体的。我们孝敬父母,其实就是我们对他们尽忠。忠于国家也可以说是孝敬祖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里就把忠和孝联系在了一起,孝敬长辈是孝,爱护幼小是忠。所以我们要把孝和忠结合联系在一起,尽忠又尽孝。
TOP
188#

自古都说忠孝两难全,其实我是不太赞成这个观点的,忠是指对国家对君主对人民,而孝指向的是亲人、父母、长辈。两者指向不同,所以在二者不冲突的话,是可以做到忠孝两全的,而怎么样做到忠孝两全也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忠孝两全放在现在,一个是对国家对人民,或者说是对自己本身的信仰的忠,另一个是对父母对长辈,或者说是对自身血缘关系的孝,两者其实是不大可能产生很大冲突的,当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亲人背弃了国家背弃了人民,难道我们还应该坚持忠来保护他吗?我觉得这叫愚孝,这不仅没有保护亲人,反而对亲人造成了伤害,与此同时,还背弃了自身所追求的忠,对国家对人民也产生消极影响;而当自身所信仰的忠对己身亲人产生误会,从而伤害了亲人,难道我还应该坚持认为国家是对的吗? 我觉得谁都有犯错的时候,我们不应该知道错误的情况下,还一昧的保护偏袒。我们要做的只是做那个站出来的人。
TOP
189#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古代常把孝敬父母与忠君爱国联系在一起,认为更深意义的孝是对国家、对民族尽忠。 孔子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曾子说:“孝子善事君。”把对父母的孝心转化为对国家的忠心,把对家的责任感转移对国的责任感,这是儒家孝道观的一大特点。自古忠臣多出于孝子,尽孝与尽忠是相辅相成的,孝与忠有着内在联系和共同本质的“两位一体”。孝忠相通,孝始忠结。小家与大家本质相通。毛泽东在战争年代,曾提出忠孝问题,他说我们提倡忠孝不是忠于某一个人,孝于某一个人,为国家尽忠,为民族尽孝就是最大的孝。把“不独亲其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统美德,熔炼、提升为革命传统美德。在这种思想道德观念指导下,许多革命烈士通过尽“忠”去实现尽“孝”,积极投身革命,解放全中华的父老双亲,使其从根本上改善政治、经济地位,实践了“最大的孝”,体现了最大的忠。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将孝道文化精神与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紧密结合起来,以报效祖国和人民,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这是我们应具备的广义的“孝”的崇高品德,是传统美德现代化的需要。
TOP
190#

在将忠和孝的伦理要求都推向极致时,忠孝关系也势必会有新的变化.忠孝关系在中国历史上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社会或家庭伦理问题,而且和国家政治密切相关.从理论上来说,忠与孝是和谐的,从某些角度讲孝甚至是忠的基础.在“家国同构”的观念下,忠孝一体,国由家组成,家是国的缩小,国是家的放大,家以父为权威,国以君为权威,在家孝顺父母尊长,就为奉国尽忠、效命君主打下了思想和行为基础,是为“移孝于忠”.但面临实际问题时,忠孝并不总是和谐的,往往不能兼得,甚至会发生尖锐冲突.一旦事君与侍父不可兼得,集臣、子为一身者将面临两难抉择,即所谓“忠孝不能两全”.唐代封演所作《封氏闻见记》卷4《定谥》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唐代宗时,吏部尚书韦陟死后,太常博士程皓谥其为“忠孝”,刑部尚书颜真卿加以反驳:“出处事殊,忠孝不并.已为孝子不得为忠臣,为忠臣不得为孝子.”程皓则坚持说:“至于忠孝不并,……各求所志,盖取诸随.至若奉慈亲,当圣代,出事主,入事亲,忠孝两全,谁曰不可.”颜真卿的观点非常鲜明,即“忠孝不并”,为人臣和为人子者不可能同时既为忠臣又为孝子;程皓却认为“当圣代”时忠孝可以两全,一旦面临极端情况,并不苛求求忠抑或求孝,各人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自己认为合适的选择,而此事的最终结果也是韦陟得谥为“忠孝”,程皓的意见占了上风.
TOP
191#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而忠孝不能两全的说法似乎是传统文化的一个悖论。我认为其实忠与孝都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而已,它们或许在表面看是对立的,但实际却是统一的。
TOP
192#

忠诚、孝敬,看似矛盾的理念,实际上却相辅相成、古人曾云;“忠孝两不全。”要么尽孝,要么尽忠。对国家忠诚,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是对国家的报答,也是对国的孝。而对父母尽孝,也可以理解为对他们的忠诚,有取有舍。国家、个人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对立面,而是有相同之处的同一理念的两个方面而已。忠孝一体,对于今天这个社会而言,可谓意义重大。
TOP
193#

提到“忠孝”,很多人难免会想起古言忠孝不能两全。在古代,很多人为了忠君忠国也许不能留在父母身边尽孝,顾全了忠就要舍弃孝,为了孝也许要放弃忠。但是放在现在来讲,忠和孝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对立,也并不必须要在二者中择其一。同时,无论是忠还是孝都是要理智的,也就是说,孝,不是盲目顺从父母,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父母难免有错的时候,那我们就要善加劝谏,且劝谏要“怡吾色,柔吾声”,尽量做到恭敬有礼。忠,也不是愚忠,无论是忠于亲人还是朋友或是国家,都要有度,适度而行。再回到忠孝两全上来说,忠孝两全就是要找到一个平衡点,二者都保持一定的度,忠孝一体还是能够实现的。
TOP
194#

孝之初体验

回复 2楼格格要出嫁的帖子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如今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在利益的驱使下,把孝道看的越来越轻。特别是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我们有必要切必须注重我的孝道,让孝道在我们的身上得以流传。
TOP
195#

“忠孝难两全”这是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忠孝就像一对矛盾,当你忙于工作时,往往不能更好的照顾家庭和老人,但你忙于照顾家庭和老人时,工作就会不尽人意,让人觉得很难做到忠孝两全,很多人在探讨修身、修德,只是停留在嘴巴上谈论,不能具体落实在孝行上。一些人在家庭里对父母表现得非常苛刻,常常把父母当作孩子一样呼来喝去,没有真正认识到孝道才是修身当中的进阶之梯。无论是在社会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或是修身实践当中,要真正把“小孝”“中孝”“大孝”“至孝”,落实在修和行当中去践行和实行,那么才是一个完整孝道文化的实行者和传播者。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