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930313233343536» / 4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忠的内涵 [复制链接]

481#

回复 3楼马德彪的帖子

在《说文解字》中,把心放在中间,不偏不倚就是忠,每个人都应该忠于自己的内心。“忠”的本意是忠诚无私、尽心竭力。
  说道“忠”,我不由得想的了《出师表》,这是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这是君臣之间的“忠”,也是我们讨论最多的。
  但我还想得了夫妻之间的“忠”。《诗经·卫风·氓》写了一个痴情女子与负心汉恋爱、结婚、受虐、被弃的过程。“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也可以看做是一种不忠。但也不乏令我们感到的“忠”,这不禁令我想到了《孔雀东南飞》中的“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我震撼于她的决心,她“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我也震撼于他不惧死亡的忠诚,” 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这也是忠,对爱情的忠,对婚姻的忠,令我们深深地铭记。
TOP
482#

中华古代所谓的“公忠”,也即现代人们称谓的“忠诚”上。在中华古代的伦理纲常看公忠,其不但是个人的“修身之要”,而且也是社会的最高道德原则。这主要的原因是,公忠精神的盛衰兴废,好坏真假,直接关系到天下兴亡,社稷安危。
TOP
483#

忠者,中也,至公无私,至公无私。天无私,四时行;地无私,万物生;人无私,大亨贞。忠也者,一其心之谓矣。为国之本,何莫由忠。真心诚意为别人谋划叫忠。勤恳谨慎,尽心尽力。
TOP
484#

在我国历史上,“忠”被视为天下大公之道,为政之本,还被视为个人修身之要。从传统文化层面来看,“忠”是人与国家、社会之间的精神纽带。增强社会群体“忠”德意识,客观上要求我们的理论阐释更科学易懂,传播的方法更加亲民,并且要持之以恒地做好。我们要在当代意义上创造性地转化“忠”的文化传统,必须通过各种现代传播手段解读“忠”的丰富内涵,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个历久弥新的概念入脑入心。
TOP
485#

忠者,从中、从心。心存敬者不懈于心,居其位尽心任事、不懈其政,忠有“敬”之义;中者不偏不倚,忠又有正直之义。忠是对尽己心力以任其事、服其职的人的赞美之词,多以说臣事君尽忠职守、忠心耿耿。忠为有德之人所具,亦是一君子、贤臣之道;尽忠者,为人谋事尽心尽力。忠也有真诚、正直、直率之义。忠者言行皆从心从中,无所偏私,与人言皆坦率,与君言皆直谏。学习中华义理,学习忠之道,需了解与人谋应尽己心、人言忠言虽逆耳然则利于行、与友交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此之谓君子之道,亦为成人之道。
TOP
486#

孔子要忠于自己的国家,要忠于自己的最早的血脉出处,要忠于周天子,孔子要求大家要忠,但是自己却不忠。
有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不过,孔子应该是欲的,不过不能而已,在当时的社会,诸侯纷争,社会达到了一个混沌之极的状态,要忠于哪个势力是很难抉择的。
人民大多为了生存,在这个时候,活下去是最重要的,其他什么的不用管。
而孔子则保留了一个最大的原则,忠于自己。
也可以说忠于自己的思想。
混沌系统可以维持很长时间,但是春秋时期的的混沌是比混沌更混沌了,历史必然会向着更加有序的点行进。
在那个社会,孔子忠于自己的思想,向各国传播着自己的观点。
所以忠并不能简单的说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只要是忠于自己的一个“正义”的思想,便是忠了。
TOP
487#

忠诚是做人的原则,没有对与错,只要问心无愧就足以。但, 每个人都有过不忠诚的时候,但是他们认为他们的不忠诚是问心无愧的那就是可取的。
   人的生活离不开友谊,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谊才是不容易;友谊总需要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
   爱情也需要忠诚。只有忠于对方才,家庭才会幸福,婚姻才会美满
   忠诚是在信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要做到忠诚还必须学会诚信....
TOP
488#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忠”的基本意思是尽心竭力、公而无私之谓。“忠”是中正不偏邪。即“忠”含义是尽心竭力、无私、诚实。“忠”作为一个道德规范它是指自己内心中一种真诚地对人对事的态度,以及由此去诚实地为他人谋事作事的行为,是规范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
“忠”除了规范一般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之外,还规范着上下之间、个人对国家民族之间的道德关系。忠”是爱的一种表现,“忠”要和爱人、爱国结合起来。“忠”作为道德范畴,还包含有君臣之间、个人对国家、民族之间的道德关系。
TOP
489#

中国古代道德规范之一。原指心态中正、立正纠错,作为道德概念,指为人正直、诚恳厚道、尽心尽力,坚持真理、修正谬误,后在忠于他人、忠于君主及国家,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等少数正确解读之外,多被严重错误解读,并产生了极坏的社会结果。有时特指臣民对君主和国家应尽的道德义务。
TOP
490#

“忠”:忠诚、忠良、忠恕。“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张的一种优良品德。一提“忠”,人们往往想到“愚忠”,其实这是误解。在孔子看来,不只是对“君”,对普通的人、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忠”的问题。孔子时代,“君”并不稀奇,到处是大大小小的“君”。其实,孔子很反对愚忠,对路对心才能忠。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忠”讲的是君王人民:“上思利民,忠也。”所谓忠,就是内心求善,外求尽职尽责。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历代仁人志士的共同心愿。忠于事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是中华民族崇高的最高最神圣的价值追求。
TOP
491#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②之。”曾子曰:“唯。”子出,门 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即心无二心,意无二意;恕者,即了己了人,明始明终。忠与恕相辅相成。忠,是忠于国,忠于家,忠于己,忠于别人。忠于国,对国家没有二心,我们忠诚地捍卫我们国家的权利,忠于祖国的安全和发展。忠于家,为一个家的美好生活而努力。忠于己,坚持自己的道义,忠于自己的内心。即便自己已经尽心竭力,别人却依然觉得你做的不够好,你也不怨恨,不去争辩。忠于别人,做到诚实守信,尽心尽力去帮助别人。
忠是爱人的表现,它是孔子所倡导的一种很高的道德境界。把塔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实际中,运用到经济活动中,运用到与人相处中,会有很好的价值。
TOP
492#

“忠,敬也,尽心曰忠。”([汉]许慎《说文解字》)
忠就是慎重,尽心尽力就是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这里的忠,泛指对一切人,并不特指对君主。“忠”只是仁的一个方面,它不仅是对自己,对父母,也是对其他人,亦是对待君主、国家。“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至于汉代以后逐渐将“忠”字演化为“忠君”,这既与儒家的忠有关联,又有重要的区别。
1.忠于自己
尽己之谓忠。
忠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如后来儒家所说的那样,“尽己之谓忠”。
2.忠于父母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儒家重视孝的道德,是因为孝是忠的基础,一个不能对父母尽孝的人,他是不可能为国尽忠的。所以忠是孝的延伸和外化。关于忠、孝的道德观念,在《论语》一书中有多处论述,这表明儒家十分重视忠孝等伦理道德观念,希望把人们塑造成有教养的忠孝两全的君子。这是与春秋时期的宗法制度相互适应的。只要做到忠与孝,那么,社会与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
3.忠于他人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忠于他人即为对他人守信,一个人要想行走世上,必须做到信,这里的忠实为守信的外化。
4.忠于君主、国家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是孔子君臣之礼的主要内容。只要做到这一点,君臣之间就会和谐相处。孔子强调君应依礼待臣,还不像后来那样,即使君主不待臣以礼,臣下也应对君主尽忠,即我们所说的愚忠。
TOP
493#

忠诚是做人的原则,没有对与错,只要问心无愧就足以。但, 每个人都有过不忠诚的时候,但是他们认为他们的不忠诚是问心无愧的那就是可取的。
   人的生活离不开友谊,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谊才是不容易;友谊总需要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
   爱情也需要忠诚。只有忠于对方才,家庭才会幸福,婚姻才会美满
   忠诚是在信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要做到忠诚还必须学会诚信..
TOP
494#

“忠”有如下内涵:
1.“忠”是规范一切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是待人接物的基本之道。其具体要求是诚而不欺、与人为善、先人后己、助人为乐等。如《增韵》训“忠”为“内尽其心而不欺。”孔子在回答子张问“行”时则说:“言忠信,行笃敬”;在回答樊迟问“仁”时言:“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在回答子张问“政”时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在回答子贡问“友”时所说:“忠告而善道之”。《孟子·滕文公上》则有“教人以善谓之忠”等。这些表述都是指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忠”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正如《国语·晋语》中所说“忠自中”(韦昭注:自中出也)。凡是忠心为他人的思想言行,皆可称之为“忠”。但若不是发自内心,而是屈服于武力和权势的恭敬顺从,不能叫做“忠”。曾子一日三省其身,其中之一是“为人谋而不忠乎”。“为人谋”,即为他人谋划,帮助他人。同是“为人谋”,有的是全心全意;有的是半心半意;有的却是虚情假意。曾子内心自省、反躬自问的做法,说明了“忠”是发自内心而又外化为语言行动的。所以,“忠”是尽心与尽力、内心情感与外在行为的统一。
2.“忠”具有规范公私伦理范畴的意义。作为尽心尽力尽责的“忠”,从其出现之始就带有“公”、“私”之别的意义。先秦典籍中谈到“忠”,不少地方都与“利公”、“利民”相联系,包括君与臣的言行,而不是专指臣事君的道德要求。如说“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无私,忠也。”“以私害公,非忠也。”“为人君者,中正而无私;为人臣者,忠信而不党”等。这些表述明确地提出了君与臣的各自职守,其主要精神重在公正无私、利民尽职。《忠经》把这些认识概括为“忠者,中也,致公无私”。说明“忠”的具体价值取向是“致公无私”。“忠”规范公、私关系原则的这一积极含义,在传统中国一直延续下来,并为现代社会所承袭。
3.“忠”在先秦时期还指统治者对人民的态度行为,是约束君王政治行为的道德信条。《左传·桓公六年》记载季梁的话说:“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上思利民,忠也。”这是要求统治者为民谋利、造福于民。《管子·幼官图》说道:“躬行仁义,极忠用信,则王。”把忠信作为为政之德。可见,“忠”亦是君主诸侯应具备的德行。统治阶级对老百姓也要求“忠”,是和上述“忠”的“利民尽职”、“致公无私”等意义紧密相连的,也是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一种体现。“民本”思想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先秦文献《尚书》、《论语》、《孟子》、《荀子》、《管子》等都有关于“民本”思想的论述。“民本”思想实际上就是“重民”思想,是重视和承认百姓在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承认和尊重人的独立人格、价值、意志的思想。统治者为政,以民为本,恭行仁义,取信于民,为民造福,就是“重民”,就是对人民的“忠”。
4.“忠”也是民对待国家的态度和行为。“忠”的这一含义在《左传》中有较多的表述。如晋大夫赵文子说:“临患不忘国,忠也。”晋国大夫荀息说:“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在困难面前,能够先想到自己的国家;有利于国家的事情,知道了就义不容辞地去做,这就是“忠”。《战国策·赵策二》所记“忠不辟危”;《荀子·臣道》所记“出死无私,致忠而公,夫是之谓通忠之顺”等,也都表达了这一含义。可见,在先秦时期,“忠”不仅是人与人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也还包括了个体对待国家的责任和义务。
TOP
495#

根据字形进行分析,忠是存心居中,正直不偏。竭诚尽责就是忠的一种表现。古人谓:忠者,德之正也。惟正己可以化人,故正心所以修身乃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尽忠者,必能发挥出最大的智慧和才干,因为公生明,偏则暗。《论语》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所以君子的做法就是忠,小人的做法就是不忠。
从古至今,我们就具有大量的刚直不阿的忠义之士,比如说被称为“包青天”的包拯,就是忠的表现。“忠”的这一概念在中国当下反腐倡廉的大背景下具有极为现实的意义。中国共产党一直在进行反腐倡廉的斗争,对于但腐败斗争的执法者而言,其首要的就是要保证自己的“忠”,即刚正,如此才可以明辨善恶,依法从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