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728293031323334» / 4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忠的内涵 [复制链接]

451#

“忠”作为一种高尚品格.突出体现在忠实于祖国利益和正义事业上。古人很早就把“忠”和祖国联系起来。如抗金名将岳飞背刺“精忠报国”。封建社会结束后,忠君的观念破除了,“忠”愈表现在忠于祖国,忠于事业方面。
TOP
452#

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忠并不是一种非理性的情感。在春秋时期,“谏”已经成为“忠君”观念的重要内容,一般是以“逆”的手段而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道义。“谏”在春秋时期的大量产生本身就说明,在当时,君臣关系尚处于相对宽松的环境之中,后来的君权至上的观念还没有出现,绝对“忠君”的观念尚未普遍化。臣下对于君主的“忠”是理性的、有条件的,而并不是盲目的和无条件的。“忠君”的观念还把规谏君主的言行、匡正君主的缺失作为臣下的重要职责,并非一味盲从。
TOP
453#

忠诚、忠良、忠恕。“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张的一种优良品德。一提“忠”,人们往往想到“愚忠”,其实这是误解。在孔子看来,不只是对“君”,对普通的人、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忠”的问题。
TOP
454#

      “忠”作为一个形声字,也作为一个会意字,忠从心、忠为正直。《左•宣十二年》中“进思尽忠,退思补过”意指忠在尽心尽力奉公,做事,待人之上。《战国策•秦》中“忠其君,天下皆欲以为臣”是说忠在诚心诚意对君主,竭尽全力做己事。《出师表》中“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指忠为忠诚。《论语•颜渊》中“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这里的忠是指直率。“忠”有很多释义,但不论哪一种都离不开尽力而为,跟从本心,以诚待人。
      忠,这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的。但是,当今社会,很多人失去了本心,在工作上不积极不主动,认为只要完成自己的工作就可以,甚至对自己的事情都是敷衍;在学习上更是如此,抱着“混过一天是一天”的态度,表面上在做着什么,其实什么也没做。这样的态度是尽心尽力吗?这样的态度是从于心吗?甚至有些人连忠于家庭都无法做到,在娱乐圈,频繁爆出的明星出轨新闻着实令人心寒,作为公众人物,代表的不仅仅是他个人,更代表的是社会形象,他们这样不负责任的行为会造成多么坏的影响,这样不仅仅是没有忠于家庭,更是没有忠于自己的心。一个人首先没有忠于自己的心,何谈忠于家庭、忠于祖国。其实这已无异于失去了忠。
TOP
455#

      看到忠字,想起《史记·刺客列传》中的豫让,那个说“士为知己者死”的豫让,“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他“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结果被赵襄子发现。襄子说,“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于是把豫让放了。后豫让“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准备伺机刺杀赵襄子。友人曾问豫让为什么不假意投靠赵襄子,豫让说:“既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豫让还曾说:“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豫让可谓是无双国士,自刎一节慷慨悲歌,可歌可泣。
TOP
456#

忠这一道德概念在今天似乎比起在古代社会的分量轻了不少,其实不然,在现代社会,我们仍然要以忠于自己的国家为行为标准,纵使我们处在一个和平的社会环境,但是我们不能忘记,这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为我们带来的庇护,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更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忠于祖国忠于党,努力学习,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TOP
457#

忠,在《说文解字》中被解释为:“敬也。从心,中声。”《说文》解释,古以不懈于心为敬;必尽心任事始能不懈于位;故忠从心。又以中有不偏不倚之意,忠为正直之德,故从中声。段玉裁进一步注之曰“敬者,肃也,未有尽心而不敬者”。对于忠,《玉篇》解释为:“直也。”《增韵》解释为:“内尽其心,而不欺也。” 《广韵》解释为“无私也”。基本的含义就是尽心、诚意地对待他人。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忠”原指为人诚恳厚道、尽心尽力,尽力做好本分的事,比如“志虑忠纯”,“尽心于人曰忠,不欺于己曰信”。忠首先是作为一般社会性道德观念而出现的,往往具有真诚、正直、恭敬等含义。从小篆的造字可见“忠”字是存心居中,正直不偏。
TOP
458#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②之。”曾子曰:“唯。”子出,门 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即心无二心,意无二意;恕者,即了己了人,明始明终。忠与恕相辅相成。忠,是忠于国,忠于家,忠于己,忠于别人。忠于国,对国家没有二心,我们忠诚地捍卫我们国家的权利,忠于祖国的安全和发展。忠于家,为一个家的美好生活而努力。忠于己,坚持自己的道义,忠于自己的内心。即便自己已经尽心竭力,别人却依然觉得你做的不够好,你也不怨恨,不去争辩。忠于别人,做到诚实守信,尽心尽力去帮助别人。
忠是爱人的表现,它是孔子所倡导的一种很高的道德境界。把塔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实际中,运用到经济活动中,运用到与人相处中,会有很好的价值。
TOP
459#

“忠”是仁的体现之一。关于“忠”,在《论语》中孔子并没有直接给“忠”释义,但《论语》中倒是有不少的记载, “忠”字共出现了18次, 其中单独成词使用10 次, 与别的字合用成词8 次,常与“信”连言作“忠信”出现过6次,和“恕”连言作“忠恕”出现过一次,且与“恭”、“敬”、“孝”、“悌”等范畴并列分布在十五篇中。《论语》中的“忠”主要体现在事君、治民、交友等方面。
“忠”的含义是尽心竭力, 无私, 教人为善, 待人诚实,同时“忠”往往和其他德目概念并用或连用,分别强调道德修养上要忠敬、个人对家庭或君主的忠诚,可见“忠”主要还表达一种极负责任、端正、虔诚、守信用的态度和精神,“忠”作为一个道德规范,“忠”是对交往关系中“己”的道德要求,“忠”要求“我”要做到对人的“尽己”,除了规范一般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外,还规范着上下之间、个人对国家、民族之间的道德关系。
TOP
460#

信仰就是一个人所拥护的人或物,或是心中那些飘渺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一个小孩子所喜欢的玩具,你要是收了,或是拿走送人,他非跟你急,哭哭啼啼,天昏地暗让你没安宁,他干不过你,不然非把你干爬下不可。若是他惹得起的人,他定会血冲脑顶,气如牛喘,大瞪白眼后,冲上去干起来,非让你妥协才肯罢休。但是你要是给他一个更好的东西作为交换,他会立马就把原来的东西给遗忘了。人或物,或是飘渺的东西,也是一个样的。这就是信仰的坚守的底线了。
TOP
461#

一个人只有首先忠于自己,忠于自己的感情,忠于自己的梦想,忠于自己的原则,其次忠于自己身边的人,不管是朋友、爱人还是亲人,那么才有可能忠于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很难想象一个连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都要出卖和背叛的人,能忠于更广大的国家和民族。我一直认为忠是对一个人人品的最基本的判断标准。可想见,一个拥有尽心尽力,一心一意品质的人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TOP
462#

在中国古代道德规范中,有所谓“五常八德”,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八德则为“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德之首即为忠。在先秦的典籍当中,《左传》里共见“忠”字70余处,《国语》见50余处,连《论语》当中都有18处论及“忠”,由此可见其在春秋时期已经开始在社会生活和人们的道德意识中流行开来了。而且这些用法无一例外均是在伦理道德的意义上来使用的,这充分说明“忠”的观念在春秋时期就已经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忠,在《说文解字》中被解释为:“敬也。从心,中声。”《说文》解释,古以不懈于心为敬;必尽心任事始能不懈于位;故忠从心。又以中有不偏不倚之意,忠为正直之德,故从中声。段玉裁进一步注之曰“敬者,肃也,未有尽心而不敬者”。
TOP
463#

回复 4楼吴雪美的帖子

忠于内心,这四个字看似简单,做起来却异常的艰难。如果我们可以抛弃身后的名和利,就会活得更加的轻松和自在。我们想做的、想说的、想去实现的,我们就要从自己内心出发,对于自己想要的人生和生活,还是要勇敢的去实现。
TOP
464#

孔子要的“忠”是从一而终。不得始乱终弃,一臣也不得侍二主。忠于他人,也要忠于自己。不得违背自己的本心。
TOP
465#

忠,是我本人最喜欢的一种品质了。忠,是忠诚,慎重,尽心尽力,执着。我想它多多少少可以象征一个人能够多么坚守本我,坚守住自己的初心。想一想,一辈子去坚守一件事或者一个人,是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情。这种专注,可能最后你想打动的都会被打动吧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