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829303132333435» / 4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忠的内涵 [复制链接]

466#

在点开这个帖子之前,看到了下面的衍生的帖子,第一个的题目是《忠过时了吗》。我认为没有。看帖子里的内容,出现最多的词“尽心”。之前的各个坛里的内容,其思想内涵是很含蓄的,而到了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的是热烈而诚挚的心,是坚定的感情。“尽心”“尽瘁”“死而后已”!就凭这些,就凭精神力量,它也不会过时。
TOP
467#

忠于国家,忠于君主,忠于道义,忠于家,忠于爱人,忠于自我,忠于心,终于信仰,忠于知识,忠于事物的本质……古之圣人也不能鱼和熊掌兼得,所以有人说孔子最讲求忠,但他也是最不忠的,他只忠于自己,正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只要不损害他人,我认为都可以看作是忠。
TOP
468#

忠诚:指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对上级、对朋友等真心诚意、尽心尽力,没有二心.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中强调一个“忠”字,“忠”的本义被圣人定义为“己所欲,施于人”,其实也就是说,“忠”标志的是人与人交往最基本的诚信。诚实守信,能够履行承诺而获得他人的信任。
TOP
469#

忠,坚守中道,为人不为己。对朋友忠,在正道基础上,两肋插刀尽心尽力;忠于国家,捐躯为国,死而不辞,热爱祖国的每一寸土地,弘扬国家优秀文化,青年应该怀着赤子之心,努力奋斗,为祖国前进助力;忠于人民,以天下沧生为己任,居于上位时刻想着人民。
TOP
470#

何谓忠?查《说文解字》:"忠,敬也,尽心曰忠。"应该说,这便是忠的定义。"忠也者,一其心之谓也" (《忠经•天地神明章第一》), 也作如是说。朱熹在《四书集注》解释忠的涵义:“尽己之谓忠。”都是对“忠”字的正确理解。《左传•桓公六年》:"上思利民,忠也。"《左传•昭公元年》:"临患不忘国,忠也。"这是春秋时代人们对忠的解释。但这解释已不只是单单对“忠”字,而是对忠的外延来进一步剖析。 忠,是一种应有品德和行为准则。它是一种对事对人的应有品德和行为准则,因为它必然要通过人事才能表现出来。其对象较为广泛,对自己的份内之事,对亲、师、友、君所交待的事都要忠。间接地,也便成了待亲、待师、待友、待君都应该忠,当然这忠并非无原则的忠。
TOP
471#

“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忠也者,一其心之谓也”(《忠经·天地神明章第一》)。忠,乃是人对天地、真理、信仰、职守、国家及他人等都至公无私,始终如一,尽心竭力的负责完成份内义务之美德。
忠者,德之正也。从造字可见忠是存心居中,正直不偏,古以不懈于心为敬,故忠从心;又以中有不偏不倚之意,忠为正直之德,故从中声。“忠,敬也,尽心曰忠”(《说文解字》),人要做到竭诚尽责就是忠的表现。“忠”是儒家学说的重要内涵与范畴。孔子提出君子行事以忠信为主,一次,他的学生子张问什么是可以到处都能行得通的办法,孔子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意思是:说话要忠信,行事要笃敬,即使到了蛮貊之邦也会畅通无阻;反之,即使在本乡本土也行不通。
曾子曾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认为孔子一以贯之的道是“忠恕”。曾子还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意即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首先就是为别人做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每日察照自己“忠诚”的程度如何。朱熹在《四书集注》中也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意即尽自己的心是忠,用自己的心推及他人就是恕,即所谓“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以待自己的态度对待他人。忠恕是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
TOP
472#

中国古代道德规范之一。原指心态中正、立正纠错,作为道德概念,指为人正直、诚恳厚道、尽心尽力,坚持真理、修正谬误,后在忠于他人、忠于君主及国家,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等,除少数正确解读之外,多被严重错误解读,并产生了极坏的社会结果。有时特指臣民对君主和国家应尽的道德义务。
TOP
473#

忠,就是坚持中道,极为公正,无所偏私。忠,就是诚心诚意地为人谋划。忠,就是自己尽心尽力。
TOP
474#

忠诚内涵在我看来那是有一定前提的,忠首先要有值得忠的人 ,君与臣的忠是一种被迫性的,那不是真正的忠,而只有发自内心的忠才叫忠,我个人很喜欢一种兄弟之间的忠义,比如关羽张飞和刘备,我很羡慕那样的忠。
TOP
475#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忠诚、忠良、忠恕、忠真。诚然,目的者往往把忠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来推崇,其结果和过程更是一目了然。文化的熏陶更把其推上一个个的骄人高度,并人为地展现和刻画出一片片的耀眼光彩。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等等壮举,无不构成一幅幅扣人心弦的壮丽画面。这忠,无论其针对的对象为谁,所起的作用都是十分巨大和不可估量的。
TOP
476#

从小篆的造字可见忠是存心居中,正直不偏。人要做到竭诚尽责就是忠的表现。
古人谓:忠者,德之正也。惟正己可以化人,故正心所以修身乃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尽忠者,必能发挥出最大的智慧和才干,因为公生明,偏则暗。诚如《大学》所言“致知在格物”,革除私欲之后,一切事物的道理无不清楚明白。因此无论我们是做大事业的,还是在平凡职位上的,要想真正做好,须臾都不能离开忠字。
曾子每日反省自己,首先就是“为人谋而不忠乎?”。比如说,作为一个公务员,领导交代办理的事情,尽心尽力地作圆满了吗?身为母亲,为家庭尽职、尽责地教养孩子了吗?作为父亲,可堪为子女作榜样了吗?当学生的,功课认真努力了吗?各自在岗位的职务上尽忠了吗?果真能效法曾子每日反省的功夫,察照每日自己“忠”的程度如何,未尝不是向上提升的好方法。
TOP
477#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忠”字出现得比较晚,最早在战国中期中山国青铜器上,有“竭志尽忠”的字样。尽管它是晚出的字,但却有丰富的内涵,不仅仅只是一种臣对君的道德规范,更不是指“愚忠”。它表示“公正”、“正直”、“尽心”、“尽力”、“尽己”、“忠诚”、“忠信”等广泛的道德内涵。作为一种德性,它具有“令德”的意义和价值。《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忠”为“忠诚”的意思,如忠良、忠烈、忠实、忠顺、忠心、忠言、忠义、忠勇、忠贞,等等。《古代汉语词典》解释“忠”,有三种含义:一是指办事尽心竭力,二是指忠于君主,三是通“中”。《汉语大词典》解释“忠”有四种意思:一指忠诚无私,尽心竭力;二特指事上忠诚;三指忠厚;四指姓。《辞源》解释“忠”,主要指忠诚。
TOP
478#


中国儒家伦理范畴,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忠”,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故为忠;“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为恕。最早将忠恕联系起来的是中国春秋时代的曾子。他在解释孔子“吾道一以贯之”时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是以待自己的态度对待人。孔门的弟子以忠恕作为贯通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是“仁”的具体运用。忠恕成为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
TOP
479#

人要做到竭诚尽责就是忠的表现。古人谓:忠者,德之正也。惟正己可以化人,故正心所以修身乃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尽忠者,必能发挥出最大的智慧和才干,因为公生明,偏则暗;诚如《大学》所言「致知在格物」――革除私欲之后,一切事物的道理无不清楚明白。因此无论我们是做大事业的,还是在平凡职位上的,要想真正做好,须臾都不能离开忠字。
TOP
480#

“忠诚”就是对党、国家、人民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的政治本色和政治品质,思想上始终保持与党中央高度一致,对事业和同事战友的忠诚忠实,代表着诚信、尽职和服从。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