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627282930313233» / 4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忠的内涵 [复制链接]

436#

我认为的忠,要在心中保持中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欲,可是正直有道德的人会克制自己的情感,会选择最正确的而不是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我们都明白是非曲直,都懂得美丑善恶,做到却不易。忠于心,忠于道,不要受外界的限制,听到心中的声音,去做对的事情,忠也就随之而来了。
TOP
437#

说到“忠”字,中国人都非常熟悉。在评价一个人时,如果说他是“忠臣”、“忠诚”、“忠孝之人”,这就是很高的褒奖了。在古代儒家思想看来,“忠”和“孝”是人应该遵守的最基本但也是最重要的道德。对长辈尽孝,对君王、国家尽忠,是几千年传统文化一直强调的为人、为官之道。
TOP
438#

忠是个亘古不变的美德,从小篆的造字可见忠是存心居中,正直不偏。人要做到竭诚尽责就是忠的表现。古人谓:忠者,德之正也。惟正己可以化人,故正心所以修身乃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尽忠者,必能发挥出最大的智慧和才干,因为公生明,偏则暗;诚如《大学》所言「致知在格物」――革除私欲之后,一切事物的道理无不清楚明白。因此无论我们是做大事业的,还是在平凡职位上的,要想真正做好,须臾都不能离开忠字。
TOP
439#

一个人一生扮演着多重角色,有家庭的角色、有职业的角色、有社会的角色。每一重角色都需要我们用心去扮演,才能够成功塑造这个角色。由于我们从事的职业的特殊性,我们一定要问问自己的良心,不能违背了对生命的忠诚。一个“忠”字勾画了衡量我们职业角色的一个标准,一个“忠”字道出了我们职业生涯的一种态度与责任。
TOP
440#

“忠”作为中国传统道德思想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一直是规范一切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但自秦汉以后,随着封建专制政权的建立和巩固,经由政治价值的渗透,“忠”的内涵被人为地阉割和缩小,成为“臣事君”的专一政治道德。经过近代进步思想家们的拯救和改造,“忠”的原始意义才得以复归和发展。在现代中国,“忠”的内涵因自觉地注入了时代的新鲜血液,因而包含了更多理性化和民主化的内容。
TOP
441#

我们理念中的忠,更多的是忠于国家,忠于上级,忠于妻子。(《忠经?天地神明章》)
“忠者,中也,至公无私。天无私,四时行;地无私,万物生;人无私,大亨贞。忠也者,一其心之谓矣。为国之本,何莫由忠”。忠蕴含了忠道之义,它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人,还在于万物,对任何人或事物都要坚持中道,做到公正,不能有所偏私。上天的无偏私,让四季正常交替运行;大地的无偏私,让万物蓬勃生长;人的无偏私,让自己的命数大吉大利。在一定程度上,忠就是专心一意。古代有各种各样的忠臣故事,士大夫阶层传递的是一种服从,一种顺义。而现代社会的忠变得更抽象一些,而且对忠的理解更归于一种愚。愚忠,是指忠心者没有思想,或者是失去思考的方向,在心理学上更理解为一种催眠,一种自我的催眠。其实现在更需要这种忠的精神。一个团体,有了大家的忠诚,才有了共同的方向,不然也就是船往哪边拉的力气大些就往哪边跑而已,最多也就是个团伙,有共同利益时暂时能合作,一旦出现分歧,那么也就就作用力相互抵消,更甚者只有解散。当各种利益交错时,忠就成了一个笑话。在纷争繁杂的现代社会中,忠会让世界更清晰,让社会更和谐,国家的根本,就在于忠。
TOP
442#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忠”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现代人对孔子的曲解,多从“忠”字起。人们往往以为,是孔子制定了专制主义的“愚忠”思想,然而事实是“愚忠”与“万岁”是后人的的产物不是孔子的本意,后世之人假传孔子的意思引起了大家对儒学的关注,但也对孔子多了许多的误解。
孔子一生实践的是把世界建设成为“君子国”的大同世界,是众生平等的民本思想。其“忠”的本义只是在于“把良心的位置摆正”,不偏不倚才是其言“忠”之原意。孔子时代还没有形成封建专制的思想,那时也不是封建社会。不要把那种简单的非人道的“忠君”思想强加在他头上。
“忠”是儒家的哲学范畴,是与“中庸”密切相关的情感行为,其最高标准是“中庸”,是中正和平,其行为基础是“恕”,是彼此“执中”。忠要求人们在为人做事上既不犯左倾偏激之错,也不犯右倾消极之误。推而用之于为官作宦,安邦定国,必须正直无私。奉公守正,秉持公心。所以历来忠直之士都是“无党无偏”,从不结党营私,蝇营狗苟。
孔子的忠是基于他对人的本质平等之观念,所以他才能够提出“君臣”双向责权平等的政治道德。他并不觉得“君”在人格上是绝对的主宰,而“臣”是无条件的服从。正相反,历史上只有孔子以平等的政治道德对“君”“臣”的行为进行规范,赞成的是平等的君臣关系。
        论语里所讲的忠大致包括四方面:忠于良心,忠于操守 ,忠于职责,忠于信任。
TOP
443#

作为为“仁之方”,忠恕之道包含着两个相互联系而又层次递进的要求:从消极方面讲,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积极方面讲,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前者是要求人们能够将心比心,对于不愿别人损害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自己也不应当以这种思想和行为去损害别人;后者是要求人们能够视人犹己,由自己之心去理解、推知他人之心,去积极地利人、助人。
TOP
444#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有了岳将军为我们做榜样,相信我们会一直在这条路上的。
TOP
445#

   说到“忠”字,中国人都非常熟悉。在评价一个人时,如果说他是“忠臣”、“忠诚”、“忠孝之人”,这就是很高的褒奖了。在古代儒家思想看来,“忠”和“孝”是人应该遵守的最基本但也是最重要的道德。对长辈尽孝,对君王、国家尽忠,是几千年传统文化一直强调的为人、为官之道。
  在中国古代道德规范中,有所谓“五常八德”,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八德则为“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德之首即为忠。
TOP
446#

读古代先贤的故事总是会被他们对国家的忠诚感动。那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责任感以及精忠报国的勇毅总是在激励我们这一代人前行。今天的我们生活在和平发展的年代,不必饱尝战争带来的痛苦但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我们应当要居安思危。忠就是对于国家或者人民怀有不可质疑的信任和付出。那些为蝇头小利而贩卖国家机密的人是不忠的,是可耻的。当代大学生有责任维护自己的祖国,保护他。因此我们应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TOP
447#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忠,敬也,尽心曰忠。忠就是慎重,尽心尽力就是忠。在我们生活中,无论是对待家人,朋友,恋人,还是对待社会,祖国,我们都应该尽心尽力,努力做到最好。诸葛亮在《后 出师表》中写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在对待自己的职责时,说会勤恳谨慎,尽心尽力,直到死才会停止。我们在工作时,也应该学习他的这种精神,执着于正义事业并且奉献终身。
TOP
448#

忠,为中于心,即从于心,心态中正、立正纠错,作为道德概念,指为人正直、诚恳厚道、尽心尽力,坚持真理、修正谬误,后在忠于他人、忠于君主及国家。忠,不仅是忠于国,忠于君,更是忠于自己,忠于理想,试问,有多少人,在成人之后,依旧怀揣着自己儿时的理想在奋勇前进,又有多少人,在步入社会的大染缸之后,依旧保持着自己当初的纯真,保持着自己一颗赤子之心。
忠于自己,忠于理想,不畏现在,更不畏远方。
TOP
449#

在传统意义中,“忠”主要体现为个人主体的自我要求,彰显了对人、对事真诚无私、竭心尽力、忠于职守,兴利于民、献身国家等精神实质。作为重要的道德规范,古代典籍对其不乏相应的表述,如《左传》说,“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临患不忘国,忠也。”《论语》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孟子》中亦有“教人以善谓之忠”的表述。
“忠”的现代意义是指在民主法治社会中的个体或群体,基于普遍认同的道义或社会主流价值观对其共同体及其责任的认同和担当,如忠诚祖国(爱国)、忠于职责(敬业)、忠守承诺(诚信),忠心待人(友善)等,现代意义的“忠”实际上体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道德要求。
TOP
450#

忠,基本的含义就是尽心、诚意地对待他人。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忠”原指为人诚恳厚道、尽心尽力,尽力做好本分的事,比如“志虑忠纯”,“尽心于人曰忠,不欺于己曰信”。忠首先是作为一般社会性道德观念而出现的,往往具有真诚、正直、恭敬等含义。在中国古代道德规范中,有所谓“五常八德”,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八德则为“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德之首即为忠。忠在古代多为“忠君”“忠于国家”,“忠”在一定程度上发展成为臣民绝对服从于君主的一种“绝对化”的道德。但需要说的一点是,忠,绝对不是愚忠,不是盲从,应当是忠于正义,忠于大道。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