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011121314151617» / 4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忠的内涵 [复制链接]

196#

        孔子"忠"的思想是在春秋礼崩乐坏、社会乱离的现实土壤中孕育出来的,它吸收了之前"忠"的思想,是孔子"仁"学思想在伦理道德规范中的体现之一;含有对自己、对别人、对国君三个不同层面的要求,但其本质是相通的,都是要"尽己";它在后儒的进一步发挥中沿着不同轨迹嬗变,深刻地影响着后代士人的思想,使中华民族演绎出一幕幕或愚蠢可笑、或悲壮崇高的人生画卷,直至近现代,才略还原了它的一些原始本义。 忠,既是一个伦理概念,更是一个政治概念,本文从管仲不死纠难谈起,旨在发掘为臣之道对"忠"的正确诠释,力批臣子对君主无条件地愚忠.其中,管仲释"忠"为臣应忠于江山社稷而非为一姓也:孟子释"忠"为臣应忠于民众非一君也,并且,臣可弑暴君;黄宗羲释"忠"为君与臣皆为民众之仆,二者皆应忠于民众.他们一步步将"忠"从君主专制和封建专制的藩篱中游离出来,最大程度地揭示出了民本思想的内涵,值得今人思索.

TOP
197#

尽心于人曰忠,不欺于己曰信。——宋˙司马光《四言铭系述》

古人谓:忠者,德之正也。惟正己可以化人,故正心所以修身乃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尽忠者,必能发挥出最大的智慧和才干,因为公生明,偏则暗;诚如《大学》所言「致知在格物」――革除私欲之后,一切事物的道理无不清楚明白。因此无论我们是做大事业的,还是在平凡职位上的,要想真正做好,须臾都不能离开忠字。

TOP
198#

中国古代道德规范之一。原指为人诚恳厚道、尽心尽力,后有忠于他人、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有时特指臣民对君主和国家应尽的道德义务。随着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形成和加强,“忠”成为臣民绝对服从于君主的一种片面的道德义务。宋代以后,“忠”发展到“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


学院:传媒学院 专业:新闻学(国际文化贸易) 学号:201005002922

TOP
199#

忠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大的方面我们要忠于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党和民族,为了国家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小的方面我们要忠于我们的朋友,我们的配偶,懂得倾听也要做到为朋友保密,即使有一天不再是那么好的朋友了,也要为朋友保密,毕竟曾经是那么的要好,有些话比较适于拦在心理。不能因为有矛盾了而把朋友的秘密到处宣扬进行人身攻击那样是不道德的。

TOP
200#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做人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诚实,对感情要忠诚!忠于他人、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忠,是忠于国,忠于家,也是忠于己。真正的忠诚不是忠诚于外在的一个标准,也不是忠诚于哪一个人或哪一种制度,而是忠诚于内心的道德判断,良知所在。真正的忠诚是在自己的心里,忠于自己,是要看清自己,在此基础上改善自己,最后,才能真正做到忠诚二字。

TOP
201#


忠是伴随封建社会而产生的伦理道德 ,其初意是指利民、利公、利国 ,属于政治伦理的范畴 ,是处理个人与集体关系的原则。孔子继承和发展了忠的涵义 ,增加了利他的内涵 ,将忠扩大到社会伦理的范畴和处理人与人关系的范围。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仍具有重大价值。现代社会的弊端最主要的是缺少了利民、利公、利国、利他的公德之心 ,而忠正是纠正这些弊端的良药。
TOP
202#

忠,是一种综合性的伦理品质,是一种积极的价值观,但同时也是很难坚持的。忠有五个方面的表现:一为尽心尽力,二为大公无私,三为忠贞不二,四为坚守正道,五为出自内心的真实情感。对国家忠诚就是一心报国,为了祖国甘愿牺牲一切,对家人忠诚,就是时刻把他们放在心上,绝不背叛。对自己忠诚,就是忠于自己的心,以真实的自己示人,不弄虚作假。由此观之,忠诚是很难做到的,而且公忠和私忠可能也会有矛盾的时候,正如自古忠孝两难全啊,这也是我们现在仍然给出正确解答的问题,只能说我们要尽力做到无愧于心就行了。

TOP
203#

       在中华古代的伦理纲常看忠,其不但是个人的“修身之要”,而且也是社会的最高道德原则。这主要的原因是,公忠精神的盛衰兴废,好坏真假,直接关系到天下兴亡,社稷安危。历史上有无数的事例,已经证明了公忠确是关系到国家存亡、人民进退、民族祸福的双刃剑。爱国为国的都是有公忠精神的,反之,卖国祸国的都是私奸当头的,二者泾渭分明,冰炭不容。历史上,人民褒贬有加的岳飞与秦桧的史事,当是很典型。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为民、为国、为天下的公忠精神,已经成为民族精神的最为本性劲健的根基。当然,我们在今天研究古代丰硕的公忠精神,也一定压迫继承古人忠的思想!忠于国家!忠与家庭!在国家民族危难之时无惧无畏,在家人危难之迹,也要勇敢无谓!现代社会的金钱物欲之下!我们更要对忠有足够的认识与坚持!在心中要树立国家民族的形象!家庭的基石!随时随地对他们抱有坚定的态度与信心!对他们保持无比的忠诚!
TOP
204#

“儒家”、“忠”,相对来说,人们对“忠”或许比对“儒家”这一概念要熟悉的多,但熟悉并不等于了解。事实上,一提到儒家之忠,人们首先总是会想到“愚忠”之类,而对忠、对儒家之忠的认识,恐不能基于此。

    何谓忠?查《说文解字》:"忠,敬也,尽心曰忠。"应该说,这便是忠的定义。"忠也者,一其心之谓也" (《忠经·天地神明章第一》), 也作如是说。朱熹在《四书集注》解释忠的涵义:“尽己之谓忠。”都是对“忠”字的正确理解。

    《左传·桓公六年》:"上思利民,忠也。"《左传·昭公元年》:"临患不忘国,忠也。"这是春秋时代人们对忠的解释。但这解释已不只是单单对“忠”字,而是对忠的外延(忠的对象)来进一步剖析。

    忠,是一种应有品德和行为准则。它是一种对事对人的应有品德和行为准则,因为它必然要通过人事才能表现出来。其对象较为广泛,对自己的份内之事,对亲、师、友、君所交待的事都要忠(尽心)。间接地,也便成了待亲、待师、待友、待君(但绝非汉以降特指的对上、待君)都应该忠(尽心),当然这忠并非无原则的忠。

    《论语·里仁》里,曾子曾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学而》:"子曰:君子……主忠信。"君子行事以忠信为主。在《论语》中,未见孔子对“忠”字直接释义。纵观《论语》,更绝没有要求臣应对君的忠。

    《论语·八佾》篇中,倒有一段有臣应忠于君的嫌疑的对话,"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按:鲁定公问道:"君主使用臣下,臣下服事君主,该怎样做?"孔子回答说:"如果君主能按照礼来对待臣下,那么臣下就会尽心去做君所任命的份内之事。")这句中的“事君”二字,自然不能理解成“侍奉君主”或“服侍君主”,据学者查证,儒家经典里应还没有“侍君”一词。所以“臣事君以忠”的解释完全可以解为“臣下尽心去做君所任命的份内之事”。退而言之,即便简单理解为“臣下尽心去服侍君主”也无不可——只要我们莫拉下上一句“君事臣以礼”,不将之一分为二而作断章取义之举。
TOP
205#

忠,就是为个人和公共利益自己尽心尽力。在我看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在尽忠,对自己,对身边的人,对家,对国负责。
TOP
206#

什么是“忠”,我认为忠就是专心一意,尽心尽力。忠于国,是对自己的祖国忠诚,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努
力,在国家危难的时候能为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力,这是一种十分高尚的情操,也是中华传统美德中重要的一部分。
忠于家,是对自己的家庭,朋友的忠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最初建立在信上,其后,就是忠了,但这种忠
不是江湖义气式的所谓不背叛,而是真心的为他人着想,不是出于利益上的考虑,而是真心实意的为他人想,
选择对对方好的方向。最后,忠于己,并不是忠于自己的欲望,而是展现本我,不做虚假的人,而这是忠于
国与家的最基础,对国也好,对家也好,都是需要真心实意的,虚假的感情是禁不起推敲的,忠于自己,
要看清自己,在此基础上改善自己,最后,才能真正做到忠诚二字
TOP
207#

忠诚是美好的品德,但是矫枉过正,一味的抬高标准,就会变成愚忠,这种人往往会变得没有自我,唯一的信仰都依靠在别人身上,就会适得其反,造成不良的效果。“忠”作为一个道德规范它是指自己内心中一种真诚地对人对事的态度,以及由此去诚实地为他人谋事作事的行为,是规范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
TOP
208#

热爱祖国并且奉献终身,执着于正义事业并且尽心尽力地完成,朋友、夫妻之间在正道的基础上互尽忠诚

忠于国,是对自己的祖国忠诚,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努力,在国家危难的时候能为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力,就算国家出现了弊端,不能给你最好的条件待遇,也不会对此感到怨恨不满,这是一种十分高尚的情操,也是中华传统美德中重要的一部分。

忠于家,是对自己的家庭,朋友的忠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最初建立在信上,其后,就是忠了,但这种忠不是江湖义气式的所谓不背叛,而是真心的为他人着想,不是出于利益上的考虑,而是真心实意的为他人想,选择对对方好的方向

最后,忠于己,并不是忠于自己的欲望,而是展现本我,不做虚假的人,而这是忠于国与家的最基础,对国也好,对家也好,都是需要真心实意的,虚假的感情是禁不起推敲的,忠于自己,是要看清自己,在此基础上改善自己,最后,才能真正做到忠诚二字

TOP
209#

忠,敬也,尽心曰忠。现实生活中,忠诚是大家对于“忠”最多的理解,也就是尽职尽责,尽善尽美之意。其实某种程度上这种“忠”也是对于自身信仰和原则的遵从,忠于自身才能统一,才能尽忠与祖国,人民,家人,岗位。

TOP
210#

“忠”作为中国传统道德思想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一直是规范一切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但自秦汉以后,随着封建专制政权的建立和巩固,经由政治价值的渗透,“忠”的内涵被人为地阉割和缩小,成为“臣事君”的专一政治道德。经过近代进步思想家们的拯救和改造,“忠”的原始意义才得以复归和发展。在现代中国,“忠”的内涵因自觉地注入了时代的新鲜血液,因而包含了更多理性化和民主化的内容。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