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910111213141516» / 4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忠的内涵 [复制链接]

181#

回复:陈杰思“忠坛”[经典学习]一、忠的内涵





“忠”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道德行为规范,自古及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领域从不同的角度都作了阐释。比如说:“‘忠’就是中正无私,专心一意的为他人谋划;是诸亮式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等”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仅只停留在具体的、狭隘的领域。“忠”应该是一种理念,一种善的理念和身体力行,而不是固定的条条框框。关于“忠”的种种标准都只是外在的形式表现,它们有道理但仅只适合于具体的实践领域,按部就班,就会沦为岳武穆的愚忠,使得大好河山陷于胡虏,诸葛孔明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一手炮制了数百年战乱纷争,最终疲于奔命,出师未捷身先死。秉承”善“的理念,参考先哲们的忠贞标准而不拘一格,无愧于心的去实践,我觉得才应该是“忠”应有的核心内涵。


TOP
182#

卷六:忠              

一:忠德内涵

  忠诚是一种品质,这种品质蕴含着正直,诚实,信义还有高贵。拥有这种品质的人即使没有更多的财富和更大的权势,却拥有无数人的敬仰和内心的幸福。

   忠诚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既是人们内在品质的反映,又是与外界真诚沟通的桥梁。它决定着你生命之分的高度。

忠诚是一种坚持。这种坚持是贫贱不移,富贵不淫,威武不屈,也是对生活,对事业及对内心纯正的执着。

一部外国电影[[忠犬八公的故事]]讲述一只狗对主人的忠心,它天天等着主人公下班,上班的时候也会想办法逃出家看着主人公去上班,然后就会一直等一直等,直到见到主人为止才回家,主人死后它一直呆在接主人下班的地方,就那么坐着,直到老死。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民无信不立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人,应该都有一颗忠诚的心。

TOP
183#

[原创]忠

一提到忠,我们可能会想到忠于祖国,忠于事业,忠于人民等等,而与忠诚联系到一起的,也都是些能流传于后人的伟大事迹。但是,在想到这些时,我们是否做到忠于自己了呢?不是人人都能做成大事,那是否就表示不能为人民、国家尽忠了呢?我觉得不一定,能忠诚于自己的人,他其实就在尽忠于人民和祖国。作为个体的人,忠诚于自己,就是量力而行,对自己的工作尽职尽责,对自己的家人尽心关爱。这样,也就对社会尽心尽力了。可见,忠诚、报效祖国,只需从忠于自己和身边的人做起。






朱熹认为,“忠,是要尽自家这个心。”《朱子语类》就是只要自己认为自己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即可,没有必要强求做超过自己能力范围外的事。






忠诚于国家、人民、事业,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艰难。并不一定要让人们献出自己的生命,才是忠诚。忠诚是要讲究适度原则的,这就要求处于各能力水平的人只要尽心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履行好应承担的责任,那么,他对于国家、人民、事业是忠诚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2-12 11:14:45编辑过]

TOP
184#

“忠”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政治体制赖以生存的思想支柱,主要表现最君主的忠,与天人感应、君主乃上天之子并代表上天通知人间登思想一脉相承,客观地讲,忠思想为封建社会维持其社会稳定提供了意识形态,为中国的大一统起到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成为世界文明延续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与这种忠君报国的戏思想有很大关系!!“忠君"是中华文化的一笔重要遗产。


但是“忠君”也有消极作用,首先片面地强调终于君主,绝对服从君主而当君主昏庸无道时对哦社会是大大有害的 这是愚忠。岳飞被杀就是最好的例证。另外君与臣观念透露着人与人不不平等,表现为下对上、尊对卑的单向服从都充斥着扼杀平等的价值观念。

TOP
185#

忠原指为人诚恳厚道,尽心尽力,后有忠于他人,忠于群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到宋代以后,“忠”发展到“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我们要学会在生活中如何忠于自己,合理忠于他人。每一个人都要懂得孝忠于自己,孝忠于他入,更要懂得忠于国家,忠于社会,经过学习理解其中真正的韵意,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TOP
186#

什么是忠,我们该忠于谁?古人云“尽己之心为忠”便是待己以忠,待人以忠,待事以忠,即自我守之以忠,尽职尽责对待事物,全心全意竭尽全力去完成任务。 后来又出现了“愚忠”的观念,“忠臣殉国”成为普遍的公式,袁崇焕,岳飞,文天祥等等,善莫大于忠,“精忠报国、舍生取义”到底这是不是真的“愚”姑且不论,我们必须明白的是我们必须忠于自己,终于道义,这是我们能够把握的,不受权势的干扰,忠于己,并不是放纵自己的私欲,而是回归自我,不做虚假的人,而这是忠于国与家的最基础,忠于自己,是要看清自己,要尽自家这个心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忠诚,试想一个对自己都不忠的人,如何去忠于他人、社会、国家。忠的核心还是诚,无愧于心,无损于人。

TOP
187#

忠是孔子伦理道德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孔子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在孔子的伦理思想中,忠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一个内容,二十世纪以来,人们一提到忠马上就想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并将其归罪于孔子,其实这并非孔子忠的原意。  

    忠在《论语》中共出现十八次,分布在十六章中。其中单独出现十一次,与“恕”合作“忠恕”出现一次,与“信”合作“忠信”出现六次。就其内容看,分别回答了关于从政、待友、处世、事君、修养、治民等问题,大都属于处理人际关系的范围。而把这些属于人际关系处理方面的语句进行分类,最为突出的还是交友、治民、事君三大类,它们分别属于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  

    [交友]朋友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将忠列为人与人关系的道德原则,这是孔子对其前忠内容的扩大。在关于忠的谈论中,最多的是关于交友的。孔子直接谈论交友的有七章(内一章重复),涉及到待友的原则、择友的标准、待友的方法,内容是很丰富的。  

朋友关系是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在封建社会中,它与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妇关系、兄弟关系并称为五伦,列为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关系。在五伦中,朋友关系是最不稳定的,父子关系、兄弟关系有血缘的纽带来维系,夫妇关系有爱情的纽带来维系,君臣关系有禄位的纽带来维系,而维系朋友关系既没有血缘的、情感的纽带,也没有政治的纽带可资借助,孔子认为朋友关系只能依靠忠信来维系。  

    忠信一直被孔子视作待友的基本原则,教育弟子的主要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忠在朋友关系中是指接人待物要尽心竭力,真诚专一。“与人忠”被孔子当作人的最高道德品质“仁”的重要内容之一,一再教育弟子“主忠信”,“言忠信”,“言思忠”。对朋友的过失应该批评指正,“忠焉,能无诲乎?”(《宪问》)但这种批评应该是“忠告而善导之,不可则止”,对朋友忠心劝告,好好引导,如忠言逆耳,朋友听不进去,就应及时停止,不应自取其辱,“朋友数,斯疏矣”(《里仁》),唠叨不休,不仅达不到目的,反而伤了和气,被朋友所疏远。在孔子的教育下,曾子把“为人谋而不忠乎”作为“吾日三省吾身的首要内容,他是深得孔子交友原则的真谛的。。  

    [治民]治民属于官民关系,官民关系也是一种人际关系。在关于忠的论述中,提到官民关系的只有两章。  

    季康子问曰:“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为政》)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颜渊》)  

   这两章的“忠”也属于两种类型,前者讲治民者怎样才能使人民忠,后者讲治民者要忠。实际上,这两章都是对治民者的要求。治民者希望人民忠诚,但要人民忠诚,治民者必须从自身做起,要孝顺长上,慈爱幼小,当官勤勤恳恳,执行政令忠心耿耿。  

    [事君]事君属于君臣关系,君臣关系是一种被注入政治伦理的特殊的人际关系。但它并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还是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因为国君是国家的代表,事君就是服务国家。当然,在这种关系中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客体君位于主导地位,主体臣位于从属地位。  

   在关于忠的论述中,孔子对事君论述的非常少,仅有一章: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  

    在这一章中,孔子提出了君臣关系的原则。“臣事君以忠”是孔子对春秋中期以来忠君思想的继承,但它决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有所发展,这个发展就是“君使臣以礼”,将臣子单方面的忠君义务修正为君臣双方互有条件的义务。“臣事君以忠”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君使臣以礼”,国君只有依礼来使用臣子,臣子才能忠心地服事君主。如果国君不依礼使用臣子,那么臣子也没有必要去忠心服事君主。“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先进》),用道义奉事君主,如果行不通,干脆辞职不干。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当鲁国国君没有依礼向大夫们分送祭祀的膰肉时,孔子毫不恋栈,毅然挂冠而去。在《论语》中,孔子还多次提到事君的原则,要“事君尽礼”(《八佾》),“弑父与君,亦不从也”(《先进》),以礼事君,君主做坏事,绝不能顺从;对国君的不良行为,要“勿欺也,而犯之”,不能阳奉阴违地欺骗他,而要当面劝谏他、触犯他。  

    经过孔子的发展,忠由利民、利国、利公、利君的单纯政治伦理扩展到利他的社会伦理,由处理人与集体的关系准则扩展到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准则。  

    要想真正发挥忠在当代社会的作用,就必须解决忠君的问题。  

    东汉时,孔子“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君臣关系被僵化成“君为臣纲”,忠君思想从此强化了封建专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二十世纪以来,人们将孔子当作“君为臣纲”的始作俑者、封建专制主义的祖师爷而大加挞伐,其实,这是不公正的。  

    孔子论忠主要是指朋友关系,虽然孔子也谈了忠君问题,但忠君也是有前提的。结合《论语》中孔子关于事君的论述、评价来看,孔子的忠君思想是很淡薄的。首先,孔子没有后世所提倡的“忠君不事二主”的概念。管仲是公子纠的老师,公子纠被齐桓公所杀,管仲不仅没有以身尽忠,反而为齐桓公效力,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像管仲这样一位“贰臣”,不仅没有受到孔子的指责,反而得到孔子的高度评价:“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革,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宪问》)被推举许为具有“仁”德——孔子心目中最高的品德。其次,孔子没有后世儒家所强调的“君权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商汤、周武王分别推翻了残暴的夏桀、商纣,孔子不但没有非议这种“弑君”行为,反而称赞他们为君子,在《论语》中称赞商汤举伊尹的行为,称赞武王有至德。由此可以看出,孔子不但没有后世的忠君思想,反而赞成推翻残暴的君主。后人将“君为臣纲”的始作俑者强指为孔子是毫无道理的。  

    其实,忠君只是忠的特殊政治涵义,是利国、利公、利他意义的转化,将利国、利公、利他的对象限定为国君一个人,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界定为与国君一人的关系。在历史上忠君是与爱国联系在一起的,国君是国家的代表,忠君就是爱国。

TOP
188#

忠之属也。(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左传·庄公十年》这个本分的事是指很多方面,忠于国家,就要做好自己作为一名公民的本分,热爱祖国;忠于道德,即要凡是遵守正义规范;忠于家庭,即要对妻子专一,爱护子女。这大概就是忠的内涵吧。
TOP
189#

忠的内涵总的说来是很泛的,大则是精忠报国对国家的忠,小则就是对家人,朋友,同学,老师的诚实以待也是忠。历史上的无数英雄事迹在不停的演绎着忠的内涵,岳飞奋力抗敌死而无怨是对国家的忠,诸葛亮一生侍主是对刘备更是对知己者的忠,等等。今天的我们,更需要这样的品质来处理好社会的各种关系。社会的快速发展,物质的追求对人的吸引越发加大,人们在精神和物质方面,更加注重的么是物质,认为这要有了物质才能发展精神。对社会的忠早已抛之脑后,所以才有了毒奶粉,毒鸡蛋,也就有了畸形儿,这也就影响了我们的下一代。试想要是我们的社会有更多的人有着这种对社会种的责任感那么这样的悲剧也许就不会发生了。而对于个人需要的是队家人,朋友,同学,等等的以诚相待,那么这就是忠,也只有这样你才能融入这个社会的团体,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帮助,尤其是在你危难的时候,能有人为你挺身而出。那么这样的话人与人之间的忠,也就形成了社会的忠,那么社会也就会变得和睦。总之忠的内涵说的大家都懂,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在社会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从而落实忠的内涵而不是在书本上或是人的口中。

TOP
190#

      “忠”是中国传统道德思想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忠”一直是规范一切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忠”即忠心,忠诚,它所包含的内容很广,它包含对国家的忠,对他人的忠,对自身道德的忠等等。它对我们具有规范的作用,规范着人们的行为。

TOP
191#


提到忠,我们最多想到的是对于君主的忠诚。但是,忠并不只表示对君主的忠诚,它还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小篆的造字可见忠是存心居中,正直不偏。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我们都应忠诚,忠心的对待。对家庭的责任,对朋友的信任,对师长的尊敬,这一切都是忠的体现。

TOP
192#

言而有信、一诺千金是我们的祖先代代相传的美德。信用即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又是一种无形的财富,还是连接友谊的无形纽带。一个诚实的人,不论他有多少缺点,同他接触时,心神会感到清爽。这样的人,一定能找到幸福,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这是因为以诚待人的人,别人也会以诚相见。忠是一种心的不偏不倚的支持和拥护,它是传统文化的伦理概念也适是今社会的社会伦理规范,诚实而不虚伪的相信人,忠对别人也是对自己的一份真挚,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更应该忠于自己,忠于天道,也就是一份敬重!
TOP
193#

作为中国传统道德思想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一直是规范一切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但自秦汉以后,随着封建专制政权的建立和巩固,经由政治价值的渗透,“的内涵被人为地阉割和缩小,成为臣事君的专一政治道德。经过近代进步思想家们的拯救和改造,“的原始意义才得以复归和发展。在现代中国,“的内涵因自觉地注入了时代的新鲜血液,因而包含了更多理性化和民主化的内容。

TOP
194#

       忠,就是终于本职;坚持中道,极为公正,无所偏私。

      而在我看来,忠于本职的具体内容是分阶段的、变化性的。一个人的一生中要坚持的“忠”是动态的,会随着人的生长、变化而变化。由孩童时的忠于“好好学习、健康成长”变为青少年时的忠于父母、学校、朋友、爱情,再后来,就变为了忠于自我、事业、国家、家庭、后代、责任等等。所以,忠对于人生是重要的。写着“忠”,就想起了我看过的一部电影,名为《忠犬八公的故事》,影片中大犬八公的灵性,以及它在主人死后依然在站台一直等、直到生命的终结的那份执着,让我感动。一只犬就能如此,那么何况人呢?

     古有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叹语,为民生艰巨而扼腕叹息,他至死都忠于人民;近代有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讴叹,他坚定的忠于祖国;现有温家宝总理“竹林卧听萧萧雨,疑是民间疾苦声”的慨叹,他永远忠于群众......还有很多的先辈一辈子都为能够忠于祖国、人民而奋斗,这些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为我们报效祖国、忠于人民指明了方向,那么,我们还有什么可迷茫的呢?

TOP
195#

忠”作为中国传统道德思想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一直是规范一切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但自秦汉以后,随着封建专制政权的建立和巩固,经由政治价值的渗透,“忠”的内涵被人为地阉割和缩小,成为“臣事君”的专一政治道德。经过近代进步思想家们的拯救和改造,“忠”的原始意义才得以复归和发展。在现代中国,“忠”的内涵因自觉地注入了时代的新鲜血液,因而包含了更多理性化和民主化的内容。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