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7891011121314» / 4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忠的内涵 [复制链接]

151#

    “立功乃报国尽忠之道,功者国之将也。”古有岳飞精忠报国,流芳百世,又有关羽忠于刘备,不为利益所诱惑,名留青史。忠者自会受万人所敬仰。忠能固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动神明,而况于人乎?夫忠,兴于身,著于家,成于国,其行一焉。是故一于其身,忠之始也;一于其家,忠之中也;一于其国,忠之终也。

TOP
152#

诚如《大学》所言「致知在格物」――革除私欲之后,一切事物的道理无不清楚明白。因此无论我们是做大事业的,还是在平凡职位上的,要想真正做好,须臾都不能离开忠字。尽忠确实是做人的根本。
TOP
153#

说起杨家将,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杨业。历史上,这位名震千里的一代名将,弱冠之年便入事太原的北汉政权,受到北汉皇帝的信任,任侍卫新军都虞侯。当时,宋太祖赵匡胤已经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大宋王朝,全国统一大局已定。杨业向北汉皇帝刘继元提出了“奉国归宋”的建议,遭到反对。但他深感刘氏厚遇之恩,并未变心投宋,而是舍命保卫北汉政权。后来,北汉战败,杨业却仍在城南与宋军苦战。宋太宗早就听说杨业是一员勇将,便派北汉亡国皇帝刘继元的亲信前去劝降。见到刘继元派来的劝降使者,杨业悲愤地大哭了一场,投降了宋朝。宋太宗因他“老于边事,洞晓边情”,任命他为左领军卫大将军,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与河东三交口都部署潘仁美共同担负起了山西防御契丹的任务。

  杨业不负宋太宗的重托,在契丹军出入的各个要道口,连续修建了阳武寨、崞寨、西陉塞、茹越寨、胡谷寨、大石寨(均在今代县、繁峙境内)6 个兵寨。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公元 980年)三月,契丹十万军马来攻雁门,杨业率部用堵截和奇袭办法,大败契丹军,杀死他们的节度使、驸马、侍中肖咄李,活捉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海。朝廷由此提升他为云州观察使,仍知代州。

在杨业死后,其六子杨延昭守卫北方20多年,屡败契丹军队,继承和发扬了杨家“忠心报国”的优良家风。杨家将的第三代是杨宗宝,他是杨延昭的儿子,也是宋代一名边防名将。在宋仁宗时期,他先后在河北、陕西边境做过镇守将军。他镇守陕西时,主要是防务西夏国对中原地区的骚扰。

杨家将正是这样一代接一代地为保卫祖国恪尽职守。他们的事迹不断走入传说、故事、戏曲舞台和影视剧创作。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称赞杨业、杨延昭“父子皆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宋元之际,民间艺人把杨家将的故事编成戏曲,搬上舞台。到了明代,民间文学家又把他们的故事编成《杨家将演义》、《杨家将传》,用小说评书的形式在社会民间广泛传播。这些传说和故事,把杨家将英勇战斗、牺牲的过程,叙述得十分详细和感人。他们还把宋代功臣潘仁美描绘成大奸臣做陪衬,使杨家将的英雄形象和崇高家风更加高大和完美。七郎八虎闯幽州、血战金沙滩、穆桂英挂帅、杨门女将、十二寡妇征西、佘太君百岁挂帅杨排风……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爱国者形象,在世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尽人皆知,以至分不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演义和传说。

 可见,杨家将忠贞报国的决心是为世人所传诵的。自古,有无数的人为报效国家而牺牲,他们舍弃个人的利益,因为他们知道在那时个人的一切都是微不足道的,这种根深于灵魂里的忠义是永远值得我们流传的,因为这种思想它影响的不仅仅是一代人,是一个民族的精魂。一个具有如此坚定信念的人,他是忠于自己、终于别人的、忠于国家的。

在这样的人身上,忠孝两全了!

TOP
154#

忠者,德之正也。惟正己可以化人,故正心所以修身乃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尽忠者,必能发挥出最大的智慧和才干,因为公生明,偏则暗;
  诚如《大学》所言「致知在格物」――革除私欲之后,一切事物的道理无不清楚明白。因此无论我们是做大事业的,还是在平凡职位上的,要想真正做好,须臾都不能离开忠字。
  曾子每日反省自己,首先就是「为人谋而不忠乎?」,意为「别人托付给的事情,是不是忠实且尽心尽力地办到了?」比如说,作为一个公务员,领导交代办理的事情,尽心尽力地作圆满了吗?身为母亲,为家庭尽职、尽责地教养孩子了吗?作为父亲,可堪为子女作榜样了吗?当学生的,功课认真努力了吗?各自在岗位的职务上尽忠了吗?果真能效法曾子每日反省的功夫,察照每日自己「忠诚」的程度如何,未尝不是向上提升的好方法。
TOP
155#

“忠”,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纵观中华民族的文化典籍,早在《尚书》、《左传》中,就有“以公灭私”,“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临患不忘国,忠也”等精辟论述。春秋百家更是多倡公忠,尤其是儒家。孔夫子解释自己的一贯主张为“忠恕而已”,儒学倡导“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致忠而公”,弘扬“天下为公”、“公而忘私”的精神。还有后来的“忠先于孝”,“天下之公”,“忠在恤民”等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则是先贤们对“忠”的完美表达。“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忠臣良将们对“忠”的身体力行。

“忠”是中华民族最崇高最神圣的价值追求。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历代仁人志士的共同心愿。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国事为已任、前赴后继、临危不惧、保家卫国、关怀民生,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在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涌现出了许多爱国志士,他们忠于祖国,捍卫祖国利益,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在国家、民族危难之时挺身而出,为国家效命,为民族效忠,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诸葛亮、魏征、颜真卿、范仲淹、岳飞、文天祥、郑成功、戚继光、林则徐、谭嗣同、陈连升、李大钊、杨靖宇、方志敏、叶挺、江竹筠、何功伟、刘慧馨等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忠”是做人最起码的良知。这种良知是善良,是真心,是诚实,它把忠与诚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忠诚的高度统一性。忠诚涵盖了人们信义、操守、诚实、正直、善良等美德,是人们衡量人品的基本准则。对国家忠诚,对人民忠诚,对事业忠诚,守法遵规,是做人的一条底线,也是对国人的一个基本要求。从行为上讲,忠诚首先是一种人们内心的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的精神追求,然后由此而产生出自觉地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对他人、对事业的责任心和道德行为。在生活中,我们为人父母,为人子女,为人朋友,需要忠诚;在工作中,我们为人下属,为人上司,为人同事,也需要忠诚。家庭讲忠诚,才能和睦相处,白头偕老,朋友之间讲忠诚,才会团结友善,共建和谐。

我们今天所说的“忠”与古人所说的“忠”已经起了质的变化。今天的“忠”,是一种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现实意义就是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就是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对祖国、对人民的高度负责任。如果社会每代人没有“忠”这一崇高责任意识,不仅会失去为人民服务的基础,而且会给社会带来灾难。因此,培养国民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极为重要,这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学校德育的一个新的切入点。

忠于祖国,就是要带头弘扬和践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要了解家乡和祖国的地理位置,自然面貌,资源环境,历史文化,民族风俗,发展变化,为家乡和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忠于人民,就是要从小培养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努力学习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热心公益事业,乐于帮助他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特别是担任领导职务后,要懂得政为民所执,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忠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是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作为学生,当前首要的任务,就是勤奋多思,刻苦好学,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地完成规定的学业,增强为祖国、为人民、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本领,这就是忠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具体表现。

遵守法律法规,就要树立法制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凡是法律禁止的我们就坚决不做,凡是法律倡导的,我们就努力去做,在社会生活中努力捍卫法律法规的权威。

TOP
156#


荀子的“苟利社稷,不求富贵”,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飞的“精忠报国”,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古代社会,忠往往和君主联系在一起,有岳飞的“忠”而被冤死而不是取代君主,即使宋高宗不算明君。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体现了一种责任担当,是对社会而不是对君王愚忠。体现了历史进步性。现代社会,对家庭的忠表现为对家庭成员的关照,对朋友的忠表现为支持,对事业的忠表现为热爱。对国家的忠就表现为忠于职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忠不是只有在国难当头才会显现,所谓“乱世现忠臣”只是极端情况下表现,而忠诚则始终是人的人生坐标。
TOP
157#

“忠”作为中国传统道德思想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一直是规范一切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忠于国,忠于家,也忠于己。
TOP
158#

“忠義”二字不是我們每個人能給之下定義的,可我們對此二字有這不同的認知和見解。古往今來,忠義當頭,才造就了英雄氣概。對忠義二字的最初認識源於歷史故事,因為不怎麼喜歡閱讀,一些歷史書籍也不曾預覽過,但對一些歷史還是知道些許,岳飛的“忠”,劉關張的“義”,這是忠義的體現。

TOP
159#

忠的内涵:忠,就是坚持中道,极为公正,无所偏私。忠,就是专心一意。国家的根本,就在于忠。要以慎重,尽心尽力,真心真意为别人谋划。要以忠心耿耿的态度去完成某一项事情,只要用心地去事情,没有事情是做不好的。在做某件事情之前,要树立好坚强的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很快地完成任务,这就是忠起到的作用。

TOP
160#

“忠”具有尽心尽力、忠贞不贰、坚守正道等含义。忠的含义很广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忠于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祖国。

古人云:“忠者,中也,至公无私。天无私,四时行;地无私,万物生;人无私,大亨贞。忠也者,一其心之谓矣。为国之本,何莫由忠。他们从人到自然到忠于国等方面讲述了“忠”先贤们对于忠都很推崇也很坚持,他们的思想在他们的著作中都有体现,他们的思想得到传承。

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受到别人的尊重,那么就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建立自己的良好形象,要有情、有义 忠于国家忠于人民。

人的一生很短暂,我们要用有限的时间做对社会对国家都有益的事,不要虚度年华。再回首时也能无悔笑对
TOP
161#

忠的内涵

“忠”作为中国传统道德思想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一直是规范一切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但自秦汉以后,随着封建专制政权的建立和巩固,经由政治价值的渗透,“忠”的内涵被人为地阉割和缩小,成为“臣事君”的专一政治道德。经过近代进步思想家们的拯救和改造,“忠”的原始意义才得以复归和发展。在现代中国,“忠”的内涵因自觉地注入了时代的新鲜血液,因而包含了更多理性化和民主化的内容。

“忠”,从字形结构上分析,由“中”和“心”组成,就是将“心”放在正中,不偏不倚、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不浅不深。《说文》:“忠,敬也;从心,中声。”段注:“尽心曰忠。”意思是说只要能尽己之心,与人为敬,就是忠。可见,忠是一个人心中情感的外化形式,是与他人相互关系中一种心

TOP
162#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我认为所谓就是对内心信念的一种坚持。当今社会与古代社会的区别在于什么?
    是科学的发展?是文明的进步?......
    我想这些都不是,我们的眼睛看到的只是上一时刻的我们,我们的大脑这配的只有现在的我们,而我们的未来*的是什么?依我看来是梦想。
    所以,我认为只是忠于我们的梦想。也就是说,我们所忠的只是未来,而且我想古往今来都是这个意思。
    过去发生过有多少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壮举,有多少还有后来人的豪言。有些人为了尽忠甘愿一死,有些人为了尽忠忍辱负重。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尽了忠,但!是什么使他们如此牺牲,不难理解就是对自己理想的坚持吧。

TOP
163#

       中华古代所谓的“公忠”,也即现代人们称谓的“忠诚”上。在中华古代的伦理纲常看公忠,其不但是个人的“修身之要”,而且也是社会的最高道德原则。这主要的原因是,公忠精神的盛衰兴废,好坏真假,直接关系到天下兴亡,社稷安危。历史上有无数的事例,已经证明了公忠确是关系到国家存亡、人民进退、民族祸福的双刃剑。爱国为国的都是有公忠精神的,反之,卖国祸国的都是私奸当头的,二者泾渭分明,冰炭不容。历史上,人民褒贬有加的岳飞与秦桧的史事,当是很典型。纵看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典籍,早在《尚书》、《左传》等就有“以公灭私”,“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临患不忘国,忠也”,“尽忠报国”等规范要求。春秋百家更是多倡公忠,尤其以儒家最重视公忠。孔夫子解释自己的一贯主张“忠恕而已”,儒学还提出“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致忠而公”,弘扬“天下为公”,“公而忘私”的精神。后来还有了“忠先于孝”,“天下之公”,“忠在恤民”等等。纵横古今,乾坤明鉴,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为民、为国、为天下的公忠精神,已经成为民族精神的最为本性劲健的根基。当然,我们在今天研究古代丰硕的公忠精神,是一定要在继承的前提下,用辨证扬弃的方法,要剔除“忠君”等糟粕,明了其历史局限。我们要区分那些对“一家一姓”封建王朝的愚忠,与对人民、对民族的公忠;区分那些对一朝一代的“国”的效忠,与对祖国人民整体的“天下”的公忠。总之,我们共产党人一定要站在历史与现时的高度,以马列主义的唯物史观,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辨证统一的严谨方法,正确严肃地、客观求实地对待自己的民族精神。学习研究,借鉴弘扬,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是正确可取的科学态度。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马列主义传入中国,特别是经过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英勇奋斗,建立了新中国,中国的社会历史性质就发生了根本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真正是人民当家做主,自己的祖国即天下也就真正成为“公”了。“公忠”的称谓也就理所当然地质变成了“忠诚”,其含义更强调了对现实社会真正的“天下大公”,即祖国人民和党的“忠”,而弱化了已经真正公了的“公”。相对年代久远的民族精神的“公忠”,我们党的先进性本质固含的,也为党经常要求的,得到党的纪律严格界定的“忠诚”,在今天就更显得实事求是,更非常重要了。这是因为,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我们党不但要经受执政的考验,还要面对参与世界竞争的拼搏;不但要使党更加兴旺发达、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还要使国家强盛、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样艰巨的历史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肩头,没有绝对忠诚作为党的脊梁,没有千百万中共党人的无限忠诚,是不可能担起担好这样的历史重担的。我们都清楚地记得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这样简要精准的入党誓词,实际是既讲明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必备条件,又规定了一个真正共产党员的必行准则。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理解到,一句“忠诚”,就已经可以概括要答其全部内容了。为什么能够这样理解?请君透辨,请君深思。当然,我们分析辩理的特定假设条件,应该是理论意义的,必须排除现实中可能存在的虚假情况,只认定一般真实情况作为分析辩理的基准。首先,从“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一句看,没有起码基本的对党真诚和忠诚的心理心态,能是“志愿”的吗?接着,从誓词里对党的“纲领、章程、义务、决定、纪律、秘密”的一系列规定给党员的要求考虑,没有忠诚能做得到吗?事实已经证明,有的时候有些事情必须绝对忠诚才可以完成啊!再看“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两句,可以形象地说,这就是整部誓词的“心脏”,活跃生命,振发全身;也如同“双眼”,明察秋毫,澈若春水。试想,如果没有对党的忠诚,没有为党积极工作,何谈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没有对党忠诚,岂能永不叛党!我们仅就依照党的白公馆渣滓洞斗争史实写作成的,鼓舞激励了一代代共产党人的《红岩》为例。书中许云峰江姐等为代表的真正共产党人对党忠诚,他们勇抗暴力,坚贞不屈,英勇就义!在那生死关头,敌人甚至以“许先生再也看不到自己的胜利”相威胁诱惑。坚定如钢的回答是,只要党和人民胜利,宁愿自己死!一部党的奋斗史,也可以直接了当地说就是一部党的忠诚史。在近现代的革命和建设中,我们党曾经有无数的先驱先烈为祖国、为人民、为党,献出了包括青春与生命在内的一切。
TOP
164#

“忠”具有尽心尽力、忠贞不二、坚守正道等含义,包括忠诚精神、奉献精神、爱国精神、敬业精神等。忠的对象是国家、民族,是正义事业,而不是有权势的个人。

忠是伴随封建社会而产生的伦理道德 ,其初意是指利民、利公、利国 ,属于政治伦理的范畴 ,是处理个人与集体关系的原则。孔子继承和发展了忠的涵义 ,增加了利他的内涵 ,将忠扩大到社会伦理的范畴和处理人与人关系的范围。“忠”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仍具有重大价值。现代社会的弊端最主要的是缺少了利民、利公、利国、利他的公德之心 ,而忠正是纠正这些弊端的良药。

忠信一直被孔子视作待友的基本原则,教育弟子的主要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忠在朋友关系中是指接人待物要尽心竭力,真诚专一。“与人忠”被孔子当作人的最高道德品质“仁”的重要内容之一,一再教育弟子“主忠信”,“言忠信”,“言思忠”。对朋友的过失应该批评指正,“忠焉,能无诲乎?”(《宪问》)但这种批评应该是“忠告而善导之,不可则止”,对朋友忠心劝告,好好引导,如忠言逆耳,朋友听不进去,就应及时停止,不应自取其辱,“朋友数,斯疏矣”(《里仁》),唠叨不休,不仅达不到目的,反而伤了和气,被朋友所疏远。在孔子的教育下,曾子把“为人谋而不忠乎”作为“吾日三省吾身的首要内容,他是深得孔子交友原则的真谛的。。  

  孔子论忠主要是指朋友关系,虽然孔子也谈了忠君问题,但忠君也是有前提的。结合《论语》中孔子关于事君的论述、评价来看,孔子的忠君思想是很淡薄的。首先,孔子没有后世所提倡的“忠君不事二主”的概念。管仲是公子纠的老师,公子纠被齐桓公所杀,管仲不仅没有以身尽忠,反而为齐桓公效力,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像管仲这样一位“贰臣”,不仅没有受到孔子的指责,反而得到孔子的高度评价:“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革,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宪问》)被推举许为具有“仁”德——孔子心目中最高的品德。其次,孔子没有后世儒家所强调的“君权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商汤、周武王分别推翻了残暴的夏桀、商纣,孔子不但没有非议这种“弑君”行为,反而称赞他们为君子,在《论语》中称赞商汤举伊尹的行为,称赞武王有至德。由此可以看出,孔子不但没有后世的忠君思想,反而赞成推翻残暴的君主。后人将“君为臣纲”的始作俑者强指为孔子是毫无道理的。  

    其实,忠君只是忠的特殊政治涵义,是利国、利公、利他意义的转化,将利国、利公、利他的对象限定为国君一个人,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界定为与国君一人的关系。在历史上忠君是与爱国联系在一起的,国君是国家的代表,忠君就是爱国。

TOP
165#

何谓忠?查《说文解字》:"忠,敬也,尽心曰忠。"应该说,这便是忠的定义。"忠也者,一其心之谓也" (《忠经·天地神明章第一》), 也作如是说。朱熹在《四书集注》解释忠的涵义:尽己之谓忠。都是对字的正确理解。

作为中国传统道德思想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一直是规范一切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忠是综合性伦理品质,忠就是要尽心尽力,就是要忠贞不二,就是要大公无私,就是要一心一意。

在我看来,是一种及其高的精神境界,是一种内心的信仰、信念。它不同于,甚至可以说是信的升华,只是一种单纯的信守对别人的承诺,而它是发自内心的忠诚,不可改变。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