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五:信: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1#

[经典学习]卷五  



题解:“信”即真实、真诚、诚信。孔子讲“民无信不立”,孟子讲“朋友有信”,《中庸》讲“唯天下至诚为能化”。在当代社会,诚信是确保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本精神。诚信建立在仁义的基础上,《中庸》讲:“诚者,择善而固执者”,以仁立诚,以义立信。当诚信原则同仁义相冲突时,就要“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诚信是仁义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诚信,仁义就变成假仁假义。倡导“信”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待人真诚、做事认真、诚实守信的民族品格。



(节选自:陈杰思编著《中华十大义理》中华书局2008年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4-30 9:51:25编辑过]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0:40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东晋时石崇有歌妓名绿珠,美艳而又善吹笛,一次宴会上,一位位高权重的客人看中了她,强索之,石崇固不与,谓绿珠:“吾今若为汝而亡,汝将何以为报?”曰:“妾当身殉,以报君徳。”石崇果然因得罪权贵而死,当日,绿珠跳楼而亡。多年后,有女子吟道:“粉堕白花州,香残燕子楼。”这燕子楼,即美丽的绿珠殉身之处。而这位女子也因“木石前盟”未能实现而死。她就是黛玉。前不久在《读者》中看到一段言论:一个大学生向女友承诺爱她一辈子,他的誓愿是“若我有任何对不起你的地方,我们的一切财产全都归你,不信,我们现在就去公正。”后来,他们真就去公正了。这是社会很多的一个特写,缩影,和代表,如今这样的情形已屡见不鲜了。但是我还是想问,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生存的方式?这就是现代人的“诚信”?我不怀疑这对恋人的承诺,也不怀疑他们的感情,我只是有些惊愕,茫然。愕然于现代人的精明和怀疑,茫然于中国“情比金坚”的品徳丧失,伤感我们永远失去了纯净的,不需要公证的诚信。

TOP
3#

中国呼唤诚信,就需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没有诚信规则,社会就会蜕变为水泊梁山的状态,即使是君子,也只能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否则其他人就要对其实施君子可欺之以方;有了诚信规则,大家才能无论内心愿意或不愿意,至少行为上要可信。

TOP
4#

对于每个社会成员而言,“诚信”是立身之本,处世之宝。人生立于世间数十年,必须不断学习,以获得知识、增进知识,知识既是个人谋生的工具,也是个人为社会服务的工具。但是,要真正做个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光靠“知识”工具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正确的价值观去指导,否则,知识也可能成为滋生罪恶的工具。“诚信”精神就是培养人的高尚道德情操、指引人们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重要道德准则。个人以诚立身,就会做到公正无私、不偏不倚,讲究信用,就能守法、受约、取信于人,就能妥善处理好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TOP
5#

    “信”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孔子及其弟子提出出“信”,是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互守信用,借以调整统治阶级之间、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儒家把“信”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信”作为儒家的伦理范畴,意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汉儒把“信”列入“五常”之中。《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左传.宣公二年》:“麂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转载】
TOP
6#

“言无所益,众亦未信,只是招谤忤物,于道无明,故不言也。”这就是叫我们要谨严慎道。做人必当言行一致,言必行,行必果。空话连篇,虚语沸沸不仅有损德行的修养也会失信于人。

TOP
7#

信”即真实、真诚、诚信。孔子讲“民无信不立”,孟子讲“朋友有信”,《中庸》讲“唯天下至诚为能化”。在当代社会,诚信是确保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本精神。

如今每个社会成员而言,“诚信”是立身之本,处世之宝。人生立于世间数十年,必须不断学习,以获得知识、增进知识,知识既是个人谋生的工具,也是个人为社会服务的工具。但是,要真正做个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光*“知识”工具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正确的价值观去指导,否则,知识也可能成为滋生罪恶的工具。“诚信”精神就是培养人的高尚道德情操、指引人们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重要道德准则。个人以诚立身,就会做到公正无私、不偏不倚,讲究信用,就能守法、受约、取信于人,就能妥善处理好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TOP
8#

    荀子认为人人要守信,大至治国,小至交友、言谈,时时处处都要守信。即使是非常平凡的言行也必须做到诚实可信。在顺利的环境,或在困穷的环境时都得讲诚信。荀子说:“宜于时通,利以处穷,礼信是也。”也就是说,即使长期处在贫困潦倒之中,也不要忘记昔日的许下的诺言。

TOP
9#

    诚信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也是被全人类所认同和赞赏的道德规范。中华文明的“字典”就是把“诚实守信”视为做人的根本和社会、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汉字“信”是个会意字,信,从人从言,反映“信”体现于人的言谈之中,“信,诚也”,“诚,信也” “信”“诚”相通,诚信一体。
  对于“诚信”,在先秦诸子中荀子的论述最为丰富。荀子认为,信是“仁人之质”。在人际交往中必以诚信为本、信用为上。一旦形成了习惯,诚信的品质也就真正形成了。在诚信与利益的冲突中,利益的牺牲是可以弥补的,而失去信用是难以挽回的。信用和信誉倘若能够得到细心的呵护,就会成为享用不尽、永不枯竭的内在资源。由此意义上说,诚信是成就事业之本。

TOP
10#

,是指诚实守信、坚定可靠、相互信赖这样的品行,即诚信之品不是简单的诚实,信用才是最基本的内涵。它不仅要求人们在自己的行为上要诚实和守信,同时也反映出人们对某一个事物、某一种理念认识上的坚定可靠,反映出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相互信赖的关系。缺乏坚定可靠和相互信赖这样一种基础,人们在自己的行为上也难以实现诚实和守信。关于,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认识了它,并且积极地加以提倡。

历代贤人圣哲关于“信”的强调不绝于书,甚至包括像《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一些古典文学名著里面,也都强调“信”的道德理念,都有关于“信”的人性诠释和故事描绘。《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记载说:“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意思是说统治者有“信”,是立国的根本,是老百姓得以生存的基础。老子说:“言,善信”。意即说话要恪守信用。孔子也说,“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又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他还把“言必信,行必果”、“敬事而信”作为规范弟子言行的基本要求,把诚信看作做人立世的基点。孟子则把诚信看作社会的基石和做人的准则,他所谓“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的阐述,即是其证。《贞观政要》中唐代名相魏征说:“德礼诚信,国之大纲”,把“信”作为治国之大纲来加以强调。《旧唐书》里说“君之所保,惟在于诚信”。《尚书》写道:“信用昭明于天下”。《诗经》里面有一句非常有名的成语叫“信誓旦旦”。
TOP
11#

“信”是指真实、真诚、诚信,在当代社会,诚信是确保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本精神。要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信”的存在,它将会使社会变得以团糟。

    “信”就是真实,是没有任何欺诈和虚假的道理。如果人没有诚信,就不知道他应该怎么办了。诚信、真诚、真实是做人的必备原则。然而道德的根本,仁爱使内在道德表现出来,正义是道德的标准,忠使道德变得更加深厚,诚信使道德修养保持不变。忠与信使要能实实在在做事,就不能有任何保留和虚假,所谓的表里内外如一,就是尽自己之心,实在做事。能自觉地尽心尽力便是“忠”,依照“忠”去做事便是“信”。

    达到诚信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恪守着仁爱,实行正义。诚心恪守仁爱,就能显现出行为来,显现出行为来就能达到神妙的境界,达到神妙的境界就能感化万民;诚心推行正义,办事就有条理,有条理就能明智,明智就能变通。

诚是做人之道,天道之城,不勉强就能适中,不思索就能获得,从从容容就能符合正道,做到诚的人,就是指选择善道而坚持实行它的人。自己达到诚信有一定的办法;不明确善道,就是自己不诚了。诚信的人不会做让自己内心惭愧的事,正义的人做事不会流于表面,和朋友交往,说话要守信用,不守信用的话,不但他会不信任你,你自己也不能真正的交到很好的朋友。

在交朋友的时候,要结交正直的朋友,诚实的朋友,见多识广的朋友,是对自己有益的。一般真实的语言不华美,华美的语言不真实。真正的诚实是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做空洞无益的事,不谈论过于高深的道理,这样就可以稍微纠正天下轻浮虚伪的习气。真诚的内心就会从外表的神情表现出来,所以要推崇真诚。

诚信是仁义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诚信,仁义就变成假仁假义。倡导“信”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待人真诚,做事认真,诚实守信的民族品格,同时也能提高自身修养,使自己真正做一个真诚、真实、诚信的人。

TOP
12#

“诚信”的原则和精神,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道德基石;它不仅对促进社会稳定繁荣、导正社会风俗、医治社会精神疾病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加强社会成员的个人道德涵养,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培养有知识、有作为、讲道德、守法纪的一代公民具有重要作用;它是立国、立业之本,也是个人安身立命的精神法宝。

TOP
13#

“信”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而诚信则是一个道德范畴,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诚,信也”,“信,诚也”。可见,诚信的本义就是要诚实、诚恳、守信、有信,反对隐瞒欺诈、反对伪劣假冒、反对弄虚作假。以诚待人,以信取人,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为优秀的传统之一,孔子云:“诚者,乃做人之本,人无信,不知其可” 。

“信”的含义与“诚”、“实”相近。从字形上分析,信字从人从言,原指祭祀时对上天和先祖所说的诚实无欺之语。后来,由于私有经济和私有观念的发展,原有的纯朴的社会被逐渐破坏。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得不订立誓约。但誓约和诺言的遵守,仍然要靠天地鬼神的威慑力量维持。春秋时期,经儒家的提倡,“信”始摆脱宗教色彩,成为纯粹的道德规范。孔子认为,“信”是“仁”的体现,他要求人们“敬事而信”。他说:“信则人任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和孟子都将“信”作为朋友相交的重要原则,强调“朋友信之”,“朋友有信”。而历代当权者大都将“信”作为维护秩序的重要工具。汉代董仲舒将“信”与仁、义、礼、智并列为“五常”,视为最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并对“信”作了较详尽的论述,他认为“信”要求诚实,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朱熹提出“仁包五常”,把“信”看作是“仁”的作用和表现,主要是交友之道。他说:“以实之谓信”,其说与孔子、孟子基本相同。在儒家那里,诚与信往往是作为一个概念来使用的。“信,诚也”,“诚”与“信”的意思十分接近。由此看来,传统伦理将诚信作为人的一种基本品质,认为诚实是取信于人的良策,是处己立身,成就事业的基石。总之,是一种个人生活的准则。

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国之本。国家的主体是人民,国家的主权也归于人民。国家的领导者依靠明智的政策和精神信念去团结人民。对于每个社会成员而言,“诚信”是立身之本,处世之宝。人生立于世间数十年,必须不断学习,以获得知识、增进知识,知识既是个人谋生的工具,也是个人为社会服务的工具。,“诚信”就是取信于民、团结人民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信念。个人以诚立身,就会做到公正无私、不偏不倚,讲究信用,就能守法、受约、取信于人,就能妥善处理好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诚信”的原则和精神,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道德基石;它不仅对促进社会稳定繁荣、导正社会风俗、医治社会精神疾病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加强社会成员的个人道德涵养,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培养有知识、有作为、讲道德、守法纪的一代公民具有重要作用;它是立国、立业之本,也是个人安身立命的精神法宝。

TOP
14#

孔子在《论语》中讲“言必信,行必果”,“言忠信,行笃敬”。就是要人们说话讲信用,做事要彻底,行事要笃厚庄重。 他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那就不知道他有什么可取之处了。他在总结自身经验与教训时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原先我看一个人,听了他的话,就相信他会那样做;现在看一个人,我要听他怎么说,还要看他到底怎样做。这是强调做人要言行一致,人无信就难以立足社会。

  在当今社会,个人信用将成为公民的第二身份证。 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指导意见》。此后,消费信贷业务蓬渤发展。于是,个人信用制度也成为现实。这个制度将把公民的社会经济行为记录在案,如果“失信”,当事人就有可能被“荣幸”地载入信用评估机构或金融机构的“黑名单”,这种信用记录优劣,将决定能否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 这项个人信用制度,是一项对公民个人的道德水平、经济能力与行为进行有效监控的制度。建立一个全社会共享、公正的个人资讯诚信网络,完善个人信用制度,是推动个人消费信贷的重要基础保障,是发展我国现代金融服务业,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是重诺、心口如一,说到做到,言行一致。信,是人格平等,是人、集体、国家的尊严。信,是中华传统美德。信,是立人之道、兴业之道、治世之道。信用危机,是一种深刻的文化危、精神危机和社会危机,它的腐蚀性与传染性,不仅破坏着改革与发展、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而且将会贻害子孙,后患无穷。

  人无信不立

  孔子在《论语》中讲过“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国家有了充足的粮食,充足的军队和武器,老百姓就信任你了。没有人民的信心、信任,国家就难以巩固与发展。

  “信”,是政府、国家的形象。农民承包土地“三十年不变”;在东亚经济危机时,宣布“人民币不贬值”,就是“取信于民”,“取信于世”。一个政府不能兑现承诺,必然“失信于民”,导致社会动荡“天下大乱”。
TOP
15#

“信”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而诚信则是一个道德范畴,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诚,信也”,“信,诚也”。可见,诚信的本义就是要诚实、诚恳、守信、有信,反对隐瞒欺诈、反对伪劣假冒、反对弄虚作假。以诚待人,以信取人,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为优秀的传统之一,孔子云:“诚者,乃做人之本,人无信,不知其可”

  “信”的含义与“诚”、“实”相近。从字形上分析,信字从人从言,原指祭祀时对上天和先祖所说的诚实无欺之语。后来,由于私有经济和私有观念的发展,原有的纯朴的社会被逐渐破坏。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得不订立誓约。但誓约和诺言的遵守,仍然要靠天地鬼神的威慑力量维持。春秋时期,经儒家的提倡,“信”始摆脱宗教色彩,成为纯粹的道德规范。孔子认为,“信”是“仁”的体现,他要求人们“敬事而信”。他说:“信则人任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和孟子都将“信”作为朋友相交的重要原则,强调“朋友信之”,“朋友有信”。而历代当权者大都将“信”作为维护秩序的重要工具。汉代董仲舒将“信”与仁、义、礼、智并列为“五常”,视为最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并对“信”作了较详尽的论述,他认为“信”要求诚实,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朱熹提出“仁包五常”,把“信”看作是“仁”的作用和表现,主要是交友之道。他说:“以实之谓信”,其说与孔子、孟子基本相同。在儒家那里,诚与信往往是作为一个概念来使用的。“信,诚也”,“诚”与“信”的意思十分接近。由此看来,传统伦理将诚信作为人的一种基本品质,认为诚实是取信于人的良策,是处己立身,成就事业的基石。总之,是一种个人生活的准则。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