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五:信: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16#

在诚信缺失的今天,对于“信”的学习和认知或许将渐渐的成为今后每个年轻人的人生的必修课。我们再也无法做到古人的一诺千金,因为我们对于诚信的缺失,才会有无数的法律法规去防止人们投机取巧。关于公民诚信的法律不断增多我们不知道是应该高兴还是苦笑。
TOP
17#

“信”即真实、真诚、诚信。孔子讲“民无信不立”,孟子讲“朋友有信”,《中庸》讲“唯天下至诚为能化”。在当代社会,诚信是确保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本精神。诚信建立在仁义的基础上,《中庸》讲:“诚者,择善而固执者”,以仁立诚,以义立信。当诚信原则同仁义相冲突时,就要“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诚信是仁义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诚信,仁义就变成假仁假义。倡导“信”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待人真诚、做事认真、诚实守信的民族品格诚,就是要实事求是,不扩大,不缩小;信,就是要一言九鼎,说到做到,不朝秦暮楚,不朝令夕改。诚信是立业之本,做人的准则,是企业和人的第二张身份证,其中道理不言而喻。一个企业、一个部门甚至于一个人,如果谎话连篇,如果说话不算数,不守信义,谁还会相信他。那个站在山头上大喊狼来了!的小男孩,不就是因为一再说谎,而导致说话无人听,最后被狼吃了吗?其实,吃他的并非是狼,严格地说是他那不诚信的品质。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诚,信也”,“信,诚也”。可见,诚信的本义就是要诚实、诚恳、守信、有信,反对隐瞒欺诈、反对伪劣假冒、反对弄虚作假。

以诚待人,以信取人,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为优秀的传统之一,孔子云:诚者,乃做人之本,人无信,不知其可;韩非子曰:巧诈不如拙诚ersonName ProductID="陶行知" w:st="on">陶行知ersonName>先生也曾说过:不作假秀才,宁为真白丁;季布一诺胜过千金,商鞅变法立木求信,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类似的故事和典故不胜枚举,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在迅速发达的市场经济熏陶下,摒弃了人类最基本的传统和优秀的东西,真是可悲可叹!无诚则有失,无信则招祸。那些践踏诚信的人也许能得利于一时,但终将作茧自缚,自食其果;那些制假售假者,或专*欺蒙诈骗者,则往往在得手一两次后,便会陷入绝境,导致人财两空,有些甚至锒铛入狱。在现代经济社会,即使一个企业拥有雄厚的资本实力和现代化的机器设备,有誉满全球的品牌优势,建立了很好的采购和销售网络,并且有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和高学历的管理者队伍,但如果它在财务报表、在商品、在服务上做假,欺骗商品客户和投资者,丢掉了信用资本,就没有银行愿意给他贷款,企业的股票、债券和商品就没有人买,合作者和客户没有了,所有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企业必然会陷入困境,并最终在市场中消失。因此,诚信确确实实是做人、立业之本。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从自身做起,恪守诚信,让诚信成为我们为人做事的准则;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绚丽多彩,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进步。

TOP
18#

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国之本。国家的主体是人民,国家的主权也归于人民。中国自古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明训,这些话至今仍然是至理名言。但国家的领导者依靠什么去团结人民呢?靠的是明智的政策和精神信念,“诚信”就是取信于民、团结人民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信念。
  对于一个社会单位(如一个企业)、一项社会事业(如一个行业、一项职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业之本。“诚信”作为一项普遍适用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建立行业之间、单位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互信、互利的良性互动关系的道德杠杆。很难设想,一个不讲诚信、不守信用的单位或企业,在现代法治社会会有长期立足之地。一项社会事业也只有依靠诚信立业,才能顺利发展。
  对于每个社会成员而言,“诚信”是立身之本,处世之宝。人生立于世间数十年,必须不断学习,以获得知识、增进知识,知识既是个人谋生的工具,也是个人为社会服务的工具。但是,要真正做个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光靠“知识”工具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正确的价值观去指导,否则,知识也可能成为滋生罪恶的工具。“诚信”精神就是培养人的高尚道德情操、指引人们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重要道德准则。个人以诚立身,就会做到公正无私、不偏不倚,讲究信用,就能守法、受约、取信于人,就能妥善处理好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我们可以说,“诚信”的原则和精神,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道德基石;它不仅对促进社会稳定繁荣、导正社会风俗、医治社会精神疾病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加强社会成员的个人道德涵养,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培养有知识、有作为、讲道德、守法纪的一代公民具有重要作用;它是立国、立业之本,也是个人安身立命的精神法宝。
TOP
19#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古代信奉的三纲五常中就有信。言而有信,是谓大德。“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君子犹难之,故终无难矣。”“信则足以使人”,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曾子曾经自省“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我们的古人尚且如此重视信用,就说明守信是于己于他都百利而无一害的。我们小的时候,父母就教育我们不能撒谎,上幼儿园的时候,老师就教导我们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如此多的谆谆教诲难道还不能让我们铭记这个简单得到了吗?不过我们不排斥善意的谎言,只要不是昧着自己的良心,偶尔失信于人也是可以谅解的。
TOP
20#

信为“不欺诈、不虚伪”

“信”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孔子及其弟子提出 “信”,是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互守信用,借以调整统治阶级之间、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儒家把“信”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信”作为儒家的伦理范畴,意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汉儒把“信”列入“五常”之中。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古人在这信上得了美好的证据。  

信仰,却具有更深一层信心的意义,它是当我们遇到无法理解的现象,甚至尚未发生的未知事件时,敢坦然无惧地信任、完全交托、信靠,是比较抽象的。但必须注意的是,这样的信仰绝非迷信和盲从,而是建立在一稳固且可经验的基础上的。迷信则不一样,不经过思考,没什么理由,无逻辑可寻,反正就是相信,是一种盲目的崇拜,常常是随大流,人云则云,祖宗遗传相信什么就毫不考虑地顺从、接受和相信,这当然是相当危险的。所以,信仰就是根据可验证的基础,建立起对超理性、超科学部分的信心。

  我们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但是,当风吹过身体时,我们能够清楚地感觉得到;当我们在实验室里测定其空气中的成份时,就会接受并相信这是由于空气中氧、氢、氮等气体的流动而产生风的事实。我们谁也没有看见过电,但是,当我们扭转开关时,灯泡就会发出亮光;当我们在实验室里检测电的机理时,就会接受并相信它是由于正负电子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生活中有无数的事件就是需要我们如此凭借着信心来接受的。所以,信心能扩大我们的视野,看到一些平常肉眼看不到的东西。

  

[em07]
TOP
21#

诚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点,也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立国之本,是一笔无形的宝贵财富。子曰:“信则人任焉”、“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1]意思是说做人必须言而有信,只有有了诚信,人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才能使他人信服,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言而有信是做人最起码的原则,是我们做人的关键。“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2]

诚信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最大瓶颈,诚信危机威胁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守信与不守信直接关系着个人的道德形象,关系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1]《论语·为政》

[2]《礼记·中庸》

TOP
22#

信用是长时间积累的信任和诚信度。信用是难得易失的。费十年功夫积累的信用,往往由于一时一事的言行而失掉。
言忠信而行正道者,必为天下人所心悦诚服。要有信用,信人也要信己。人人有信能使自己和他人的独立自尊得以实现。
做到言出必行,你的话才有信用。
TOP
23#

“信”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孔子及其弟子提出出“信”,是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互守信用,借以调整统治阶级之间、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儒家把“信”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信”作为儒家的伦理范畴,意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汉儒把“信”列入“五常”之中。《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左传.宣公二年》:“麂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TOP
24#

诚信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之一。无论在过去或是现在,对于建设人类社会文明都是极为重要的。现在的人都讲究诚信,要以诚相待,切不可互相猜疑,各怀鬼胎。古人云:「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诚信具有双向性的,只有自己以诚对待同事和朋友,才能得到他人以诚相报。

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一诚足以消万伪”,儒家把“信”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所以这都是不可缺失的部分。

TOP
25#

“信”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孔子及其弟子提出出“信”,是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互守信用,借以调整统治阶级之间、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儒家把“信”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信”作为儒家的伦理范畴,意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汉儒把“信”列入“五常”之中。《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左传.宣公二年》:“麂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TOP
26#

诚信是传统伦理作为人的一种基本品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实是取信于人的良策,是处己立身,成就事业的基石。个人生活的准则。数不胜数的诚信的人有如繁星,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商鞅立木取信,获得了百姓信任,从而推行了新法;臾骈不负信,赢得世人尊敬;季札挂剑了却徐国国君心愿,被传为千古佳话。
TOP
27#

“人不信于一时,则不信于一世”。诚信对一个人而言,有时候与眼前利益相斥,很多人缺失一种长远的眼光来看待诚信,实际上,诚信只有一次,只要你有一次丧失了诚信,你的信任度就会下降,甚至还会出现信任危机。  
    “重诺守信,人必近之;狡诈欺蒙,人必远之”。我们应该远离而虞我诈,圆滑世故,多一份真诚,多一点信任,脚踏一方诚信的净土,浇灌出人生最美丽的花朵。
TOP
28#

诚信,是一个人,一个社会,乃至一个国家最基本的要求。只有诚信,才能让世界更加美好,到时我们将发现:青草绿树,白云蓝天,花香鸟语,无垠大海,广阔的沙漠,坦荡的草原,美丽无处不在;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月圆月缺,美丽尽存其中。但是失去了诚信,我们的社会将一片混乱,如果人与人之间失去了信任,那人与人之间要怎样合作?国家怎么能发展?社会怎么能变成和谐社会?失去了诚信,一切将如纸上谈兵。
诚信
    诚信是雨,洗涤着人们心灵的尘埃。

    诚信是雷,震撼着人们虚伪的灵魂。
TOP
29#

“信”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孔子及其弟子提出出“信”,是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互守信用,借以调整统治阶级之间、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儒家把“信”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信”作为儒家的伦理范畴,意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汉儒把“信”列入“五常”之中。
TOP
30#

《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
    这非常像禅宗所推崇的一个境界,叫做“花未全开月未圆”。
    这是人间最好的境界。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仍使你的内心有所期待,有所憧憬。
    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阔天空。
    无论是对朋友还是对亲人,都应该把握一个分寸,适度为最好。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