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3456789» / 1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五:信: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76#

在现在多元化的社会经济中,诚信的位置已经上升到极为重要的地位,我们不难看到那些不守诚信的人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看着眼前的一切真的是有些失望,更有些茫然,在以前前辈的精神好像是断然无存,我却是大千世界中微小的一粒,却始终先追回那些遗失的珍宝,今天我怀着这样的心情心里很难受。大家就一起来找回属于自己的东西,属于自灵魂深处的东西。
TOP
77#

[原创]

信是一种难得的品格。


当一个人不在处处约束自己去讲信义,也就是当信成为一种习惯时,高尚的品格也就水到渠成了。

TOP
78#

人的一生有七大追求目标,那就是:美丽、金钱、诚信、荣誉、权力、健康和地位。我们可以失去美丽而粗陋,可以失去金钱而清贫,可以失去荣誉、权力和地位而平凡,却千万不能失去诚信而欺诈。
古语有云:言必出,行必果。”“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这都是在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做人要诚信。诚信二字重千斤。
诚信,是一个人,一个社会,乃至一个国家最基本的要求。只有诚信,才能让世界更加美好,到时我们将发现:青草绿树,白云蓝天,花香鸟语,无垠大海,广阔的沙漠,坦荡的草原,美丽无处不在;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月圆月缺,美丽尽存其中。但是失去了诚信,我们的社会将一片混乱,如果人与人之间失去了信任,那人与人之间要怎样合作?国家怎么能发展?社会怎么能变成和谐社会?失去了诚信,一切将如纸上谈兵。
TOP
79#








   孔子给信下的定义是,信为“真实”。信为“不欺诈,不虚伪”。信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不诚无物,诚则动人,立身之本,取信于人,培育道德,治国之道。信的行为主要表现在:诚信待人,言必真实,真心实意,言心一致,慎独等方面。
  郑子产有一句孔子很佩服的话:“天道远,人道迩。”孔子的天命思想用现在的话是机遇,他奔波一生,只为复兴仁道,然而终究没有人能够用他。所以《论语》中出现很多孔子讲天命的话。这些严格来说是他感叹自身没机遇的叹词。董仲舒把齐鲁的方士、五行学说引进儒家思想里面,提出《天人三策》,之后又出现谶纬,还出现了三统说。汉代人把谶纬这种学说定为内学,把经学(解释儒家经典)定为外学。内学与外学总称汉代儒学。然而后来谶纬因为内容虚诞,又涉及政府,所以被禁止。(宋代理学出现就给这种学说很大打击,然而也有人说宋代理学是由佛学里面发展起来的,佛学是讲究因果的,也就是信天命,由此来说,理学也应该信天命。)自汉代以后,儒家经典已有天命思想。(孟子时期已经出现“天民”) 现在的儒家四书由朱熹注的版本比较流行,然而其它的版本也不少见。很多现代人也都根据自己的理解推出自己的注解。建国后儒家的地位完全被打倒,现在的儒家思想既不是理学,也不是心学,因为国学已无大师!现在是所有学说的混合。
信”和说话有关。古人拆字为解,将“信”字拆为“人”和“言”,有“人言不欺”之说。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说话算话。这是作为社会人所应具有的一种道德品格。

  孔子非常看重这个“信”字。在他看来,从个人的角度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将人说话算话的品德比之为牛车的輗,马车的軏,认为是人行走于世的基本条件,是人之为人(文明人)的基础;与“忠”并列,是人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即“主忠信”)。而从国家政治的角度说,政府说话算话,取信于民,则是国家存在下去的道德基础,是比军队、比粮食更为重要的立国之本。1后世儒者大力推崇“信”为做人的基本原则,皆是依据孔子的这些论述。

  不过,这并不是孔子关于“信”的思想的全部,而仅仅是一个侧面。孔子关于“信”的思想中,还有非常重要的不“信”的一面。

  子服景伯是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贵族,虽不是孔子的弟子,但对孔子的推崇却决不在孔子的弟子之下。在孔子在世时,为维持孔门的声誉,曾想出头为孔子清理门户;孔子过世后,也极力维护孔子的声誉。关于这些,在《论语》中,都有相关的记载。
所以,由孔子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矛盾所真正告诉我们的,既不是应该脱离开利益,抽象孤立地讲诚信,也不是不应该讲诚信,而是不应该脱离开利益讲诚信。而从孔子一生极不成功的道德实践中可获得的启发是,从道德入手解决道德问题,即用道德之挠解决道德之痒是无效的,只有制度之挠才可以解决道德之痒。只有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建立起可以保护全体社会成员利益均衡的社会制度和规则,诚信的道德秩序才可能真正建立起来。这是孔子之后所有儒家学者(甚至可以说是几乎所有古代学者)在道德问题认识上的盲点,社会也已经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2-9 12:33:50编辑过]

TOP
80#

   孔子给信下的定义是,信为“真实”。信为“不欺诈,不虚伪”。信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不诚无物,诚则动人,立身之本,取信于人,培育道德,治国之道。信的行为主要表现在:诚信待人,言必真实,真心实意,言心一致,慎独等方面。
  郑子产有一句孔子很佩服的话:“天道远,人道迩。”孔子的天命思想用现在的话是机遇,他奔波一生,只为复兴仁道,然而终究没有人能够用他。所以《论语》中出现很多孔子讲天命的话。这些严格来说是他感叹自身没机遇的叹词。董仲舒把齐鲁的方士、五行学说引进儒家思想里面,提出《天人三策》,之后又出现谶纬,还出现了三统说。汉代人把谶纬这种学说定为内学,把经学(解释儒家经典)定为外学。内学与外学总称汉代儒学。然而后来谶纬因为内容虚诞,又涉及政府,所以被禁止。(宋代理学出现就给这种学说很大打击,然而也有人说宋代理学是由佛学里面发展起来的,佛学是讲究因果的,也就是信天命,由此来说,理学也应该信天命。)自汉代以后,儒家经典已有天命思想。(孟子时期已经出现“天民”) 现在的儒家四书由朱熹注的版本比较流行,然而其它的版本也不少见。很多现代人也都根据自己的理解推出自己的注解。建国后儒家的地位完全被打倒,现在的儒家思想既不是理学,也不是心学,因为国学已无大师!现在是所有学说的混合。
信”和说话有关。古人拆字为解,将“信”字拆为“人”和“言”,有“人言不欺”之说。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说话算话。这是作为社会人所应具有的一种道德品格。

  孔子非常看重这个“信”字。在他看来,从个人的角度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将人说话算话的品德比之为牛车的輗,马车的軏,认为是人行走于世的基本条件,是人之为人(文明人)的基础;与“忠”并列,是人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即“主忠信”)。而从国家政治的角度说,政府说话算话,取信于民,则是国家存在下去的道德基础,是比军队、比粮食更为重要的立国之本。1后世儒者大力推崇“信”为做人的基本原则,皆是依据孔子的这些论述。

  不过,这并不是孔子关于“信”的思想的全部,而仅仅是一个侧面。孔子关于“信”的思想中,还有非常重要的不“信”的一面。

  子服景伯是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贵族,虽不是孔子的弟子,但对孔子的推崇却决不在孔子的弟子之下。在孔子在世时,为维持孔门的声誉,曾想出头为孔子清理门户;孔子过世后,也极力维护孔子的声誉。关于这些,在《论语》中,都有相关的记载。
所以,由孔子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矛盾所真正告诉我们的,既不是应该脱离开利益,抽象孤立地讲诚信,也不是不应该讲诚信,而是不应该脱离开利益讲诚信。而从孔子一生极不成功的道德实践中可获得的启发是,从道德入手解决道德问题,即用道德之挠解决道德之痒是无效的,只有制度之挠才可以解决道德之痒。只有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建立起可以保护全体社会成员利益均衡的社会制度和规则,诚信的道德秩序才可能真正建立起来。这是孔子之后所有儒家学者(甚至可以说是几乎所有古代学者)在道德问题认识上的盲点,社会也已经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TOP
81#

                                                                                                            自信

     “信”即真实、真诚、诚信。“信”除了诚信应还有信任的含义,有对他人的信任,他人对自己的信任,当然还有自己对自己的信任。一个人的自信、自豪到底来源于什么,又依靠什么而存在呢?

      作为中国人,大家有自豪感么?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假如你某天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卢旺达人,生活在非洲,经历了种族屠杀,经常食不果腹,此时你还能够自信的面对世界么?大家肯定从未从这个角度思考过“自信”的含义,大多数人都不能从自我中寻求自信;然而自信如果只能从自身本质以外的特征或事物中获得,那么你就无法从容的去理解世界问题、民族问题和关乎自我的问题。

       我觉得自信应来自于一种信念,一个人如果能勇敢的面对现实,执着于自己的追求并为之不懈努力,而真正的自信就应来自于这种深植于心的信念。

TOP
82#

“信”是由“允”、“孚”等范畴发展起来的一个道德范畴。作为“五常”之一,特指诚实不欺、遵守诺言的品德。《国语·周语上》规定:“礼,所以观忠、信、仁、义……信,所以守也。”将“信”作为行“礼”必备品德之一,将“信”德视为恪守“忠”德、“仁”德、“义”德的充分必要条件。孔子把“信”作为“仁”的重要表现之一,要求做到“敬事而信”(《论语·学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孟子将自身确实有善德称之为“信”,并认为“信”是“五伦”中朋友一伦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孟子·尽心下》)。到了汉代,“信”更受人们重视。汉初的贾谊将“信”列为“德之六美”(《新书·道德说》)之一,并将“信”与“仁义礼智”(《新书·六术》)并列。后来,董仲舒正式将“信”列为“五常”之一。“信”德要求人们恪守做人的基本原则,即待人真诚,有信用。要做到真是孚信、真心实意;公平允信;说话算数;用诚实的语言取信于人;真实不欺,严守信用;诚意修身;诚身明善;明礼诚信等。儒家守“信”的原则于方法是:信必须符合于道义,而不可守违义之信,“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论语·学而》)。复,即实践所诺之言;信又有大信、小信之分,所守的应是大信,“君子贞而不谅”(《论语·卫灵公》);信,不可轻诺,在许诺他人之时,首先要“度其事之合义”(《朱子语类》卷二十二),合义则诺,不合义则不可轻诺。

TOP
83#

信即真诚、诚信。孔子讲民无信不立,孟子讲朋友有信,《中庸》讲唯天下至诚为能化。在当代社会,诚信是确保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本精神。诚信建立在仁义的基础上,《中庸》讲:诚者,择善而固执者,以仁立诚,以义立信。信守承诺,忠实于自己承担的义务,答应了别人的事一定要去做。忠诚地履行自己承担的义务是每一个现代公民应有的职业品质。

TOP
84#

信为“不欺诈、不虚伪” 忠者,忠实;信者,诚信,不诈伪。([宋]陆九渊《象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山">山ersonName>先生全集》卷三十六《年谱?答苏宰书》)

诚信是一个人做人的基本准则,是通往成功和体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标准、甚至是一个国家的价值体现。诚信是做人的原则,只有诚信才能使我们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诚信表现在方方面面。生活中、学习中、社会交往中都需要诚信。有人说当代大学生要从基本的诚信做起,比如考试中要诚信,工作要诚信,经商要诚信······生活中处处可涉及诚信。

从小就接受诚信的教育,可见诚信是多么重要,如果离开诚信,一切就会变得虚假。朋友间没有诚信,两人就会猜忌,两人间就没有真实的友谊;经商没有诚信,他的商品就没有人敢买;社会没有诚信,社会就会变得虚假。
TOP
85#

信,就是诚信,守信用,重承诺,不欺诈。做人,于人于己都当诚而信之。做到诚信,首先要信他人,如果一个人在待人处事中都不相信他人,自己首先就成了一个“无信”之人,又何谈坦诚二字;其次,当待人以诚,如佛家所说“不妄语”,对他人要说实话,不虚假,不欺骗。做到信人与于人信二点,才能算得上是诚信。

诚信是一个人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人安身立命之所需,“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诚信都没有,还谈何开创事业。在当今社会诚信还是一种无形的资产,一个企业如果在百姓心中有着良好的信誉度,大家自然愿意去购买他的产品。诚信的缺失还会带来一系列的严重后果,像美国的次贷危机,归其根本就是因为社会上大多数人缺乏诚信而导致的。
TOP
86#

  信:主题题解

:诚信、信任。《说文》讲:人言为信是立身之道、兴业之道、治世之道。诚信求和。诚信是约定俗成的社会交往准则。孔子把列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四大科目(文、行、忠、信)和五大规范(恭、宽、信、敏、惠)之一,强调要言而有信信则人任焉。”“以诚待人以信取人一诺千金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推崇并发扬光大。

诚信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的一项基本规范,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美德之一。本文拟将探讨诚信道德规范的一般含义和具体含义,并思考诚信道德的现代价值。诚与信,从道德意义上理解,其意义相同。《说文解字)}作了权威性的注释,诚,信也信,诚也。由此可知,诚与信可

儒家的伦理范畴。意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既是儒家实现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孔子及其弟子提出出,是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互守信用,借以调整统治阶级之间、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儒家把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汉儒把列入五常之中。《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左传.宣公二年》:麂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TOP
87#

孟子说“朋友有信”曾经我把信字理解信任,甚至极端的将它认为是依赖。我是一个很依赖朋友的人,很多事都喜欢和朋友一起,甚至有时,我很想去做的某事,因为朋友不想去也总是放弃。现在想想这是一个误解,朋友之间不是依赖,该有的是诚信,真诚。现在我努力的不再依赖朋友,而是信任,对朋友真诚,自己喜欢的,该干的,就去干了,不再畏畏缩缩了。朋友有信的生活是美妙的,我认为这是维持朋友关系的最基本的纽带。

TOP
88#

诚信是现代社会的不可缺少的基本精神之一。交友,交易,自处,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我们讲诚信。诚信是一个人涵养的一种体现,它是物质的一切无法交换的,是金钱、权力、地位所有外显的东西无法代替的。如果失去了诚信,我们的生活将失去秩序,失去依赖,失去希望。真正的信赖是需要双方努力的,发自内心的依赖就源于诚信的。诚信对于自己,对于他人都是一种承诺,一种最可靠的精神支柱,它是处世交友的根本立足点,一旦失去,我们的损失就不是一点半点的了。

TOP
89#

古人云:“言无常信,行无常贞,惟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可见,诚信的重要。做人不讲诚信而只注重利益会被看作是小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诚信是一种可贵的品格,“诚”,要求我们对人对事真诚,“信”要求我们对人对事讲信用,守承诺。拥有了“诚”和“信”,我们才能在将来的路上会走得更好,更远。

TOP
90#

   “信”是儒家基本道德规范的五常之一,“常”是永恒不变的意思,也即“信”是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一种普遍社会价值范畴。“信”最基本的意思是诚实,不欺,恪守誓言。古人与人交,都以“信”为先,《论语·为政篇》有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人如果没有“信”,就好比马车没有车轮,不能远行。其次“信”还是一种修身要素,曾子曾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一个人如果无“信”,更何谈修身成德,试想一个无“信”的人还出版关于修身的书,那岂不是极大的讽刺!儒家作为传统社会的思想支柱,“信”的的思想也因此渗入到国家的治理方略。一国没有粮食,不过死亡,但人生自古谁都难免一死,如果一个国家首先不能取得国民的信任,那这个国家将无法先立足,所以治国方略,“取信于民”为众法之先,“足食”,“足兵”次之。综合上述,“信”于个人,于他人,于国家民族都是应该认真履行的道德准则。行之皆宜,逆之则自绝与天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