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56789101112» / 1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五:信: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121#

学院名称: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学部:人文学部

班级:2011届文秘班

姓名:王珈佳

学号:11311002

时间:2012428

电话:18206739479

“信”即真实、真诚、诚信。诚信建设在仁义的基础上,诚信是仁义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诚信,仁义就变成假仁假义。倡导“信”的精神养成了中华民族待人真诚、做事认真、诚实守信的民族品格。

“信”是真实,是不欺诈、不虚伪:;“信”是道德,是立身之本、治国之道。

信的价值在于诚则成物,不诚无物,诚则动人,能成己成物,取信于人,培育万物。如果不真实、不真诚、不诚信,而只讲仁、义、礼、智,那么仁、义、礼、智也都会变为虚伪的空谈,万物也都会变得虚伪,最终不复存在。真实这一原则,贯穿了事物的始终,离开了真实,天下万物都不再存在。诚信是能够感动人的,当然也只有讲求真诚才能感动他人,亦如只有诚恳、真切的情感才能真正触及人们的恻隐之心,才会使人感动。这样不仅能成就自己,还能成就他人,最重要的是能促成万物走向完善。也只有一心向诚才能取得他人的信任,从而保持自身道德修养不变,培养出良好的道德。同时诚信是其立身之本,能指导其的行为和言语,诚信还是治国之道,是古往今来君王治国的一大法宝。国家要依靠人民来保卫,人民则要依靠诚信来保障。没有诚信就无法指挥人民,没有人民就无法守住国家,所以古代的帝王不会欺骗世人,建立霸业的人不会欺骗自己的邻居。会治国之人不欺其人民,会持家者不欺其亲人。因而,只有诚信才能让社会安定祥和。

信与众德有其密切的关系,众德即忠、仁、义、智,要处理好信与忠、仁、义、智等众德之间的关系。尽忠应讲信,要自觉尽心尽力不保留,不虚假的做事,孝行忠信。古人常言:君子修身养性最好莫过于诚信。但达到诚信只能从恪守仁爱、实行正义开始。诚心恪守仁爱,就能显现出行为来,显现出行为来就能达到神秘的境界,达到神秘的境界就能感化万民;诚心推行正义,办事就有条理,有条理就能明智,明智就能变通。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果自己的诺言不符合正义的原则,就应该放弃:如果自己的行为不符合正义的标准就应当中止。有诚心就能明白事理,能明白事理就有诚心。

以信支配行为才能走得更远,信的行为即:诚信待人,言必真实,真心真实,真心实意,行与心应,言行一致,同时要慎独,对自己也要讲诚信,不能欺骗自己本身。诚信待人就是要诚信的对待他人,对别人要讲信用,简单的说就是要以真诚的心对待朋友,讲求信用,结交正直、诚实、见多识广的朋友,从而有益自身,互相进步。对别人要讲求信用,言行也必须真实,不轻易许诺于他人,许诺了必定要去兑现。说话应讲求事实,实事求是,不说大话,不好虚有,不轻浮虚伪、不虚荣。真心实意的对待一切的人和事物。不应为贪图一时的利益而弄虚作假。同时要行为与内心想法相统一,语言和行为相一致推崇真诚,真诚的内心就会从外在的精神表现出来。说的话应与行为一致的,说道便要做到,对自己所做的事应实事求是,不夸大其词。当然,做到了对人、事、物做到了真诚,对于个体本身也要讲求真诚,即要慎独,不欺骗自己的内心,做事做到心安理得,做事谨慎,行为谦逊,慎行慎言,交益有行乐事,从而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

在当今社会,诚信作为确保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本精神,正促进着中国及至世界的发展。同时诚信作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之一,正促进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并走向和谐,引领之后民族精神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影响世界,使世界走向和谐、不断发展。

TOP
122#

学院名称: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别:人文学部

    级:2011届文秘班

    名:王珈佳

    号:11311002

    间:2012430

    话:18206739479

“信”即真实、真诚、诚信。诚信建设在仁义的基础上,诚信是仁义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诚信,仁义就变成假仁假义。倡导“信”的精神养成了中华民族待人真诚、做事认真、诚实守信的民族品格。

“信”是真实,是不欺诈、不虚伪:;“信”是道德,是立身之本、治国之道。

信的价值在于诚则成物,不诚无物,诚则动人,能成己成物,取信于人,培育万物。如果不真实、不真诚、不诚信,而只讲仁、义、礼、智,那么仁、义、礼、智也都会变为虚伪的空谈,万物也都会变得虚伪,最终不复存在。真实这一原则,贯穿了事物的始终,离开了真实,天下万物都不再存在。诚信是能够感动人的,当然也只有讲求真诚才能感动他人,亦如只有诚恳、真切的情感才能真正触及人们的恻隐之心,才会使人感动。这样不仅能成就自己,还能成就他人,最重要的是能促成万物走向完善。也只有一心向诚才能取得他人的信任,从而保持自身道德修养不变,培养出良好的道德。同时诚信是其立身之本,能指导其的行为和言语,诚信还是治国之道,是古往今来君王治国的一大法宝。国家要依靠人民来保卫,人民则要依靠诚信来保障。没有诚信就无法指挥人民,没有人民就无法守住国家,所以古代的帝王不会欺骗世人,建立霸业的人不会欺骗自己的邻居。会治国之人不欺其人民,会持家者不欺其亲人。因而,只有诚信才能让社会安定祥和。

信与众德有其密切的关系,众德即忠、仁、义、智,要处理好信与忠、仁、义、智等众德之间的关系。尽忠应讲信,要自觉尽心尽力不保留,不虚假的做事,孝行忠信。古人常言:君子修身养性最好莫过于诚信。但达到诚信只能从恪守仁爱、实行正义开始。诚心恪守仁爱,就能显现出行为来,显现出行为来就能达到神秘的境界,达到神秘的境界就能感化万民;诚心推行正义,办事就有条理,有条理就能明智,明智就能变通。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果自己的诺言不符合正义的原则,就应该放弃:如果自己的行为不符合正义的标准就应当中止。有诚心就能明白事理,能明白事理就有诚心。

以信支配行为才能走得更远,信的行为即:诚信待人,言必真实,真心真实,真心实意,行与心应,言行一致,同时要慎独,对自己也要讲诚信,不能欺骗自己本身。诚信待人就是要诚信的对待他人,对别人要讲信用,简单的说就是要以真诚的心对待朋友,讲求信用,结交正直、诚实、见多识广的朋友,从而有益自身,互相进步。对别人要讲求信用,言行也必须真实,不轻易许诺于他人,许诺了必定要去兑现。说话应讲求事实,实事求是,不说大话,不好虚有,不轻浮虚伪、不虚荣。真心实意的对待一切的人和事物。不应为贪图一时的利益而弄虚作假。同时要行为与内心想法相统一,语言和行为相一致推崇真诚,真诚的内心就会从外在的精神表现出来。说的话应与行为一致的,说道便要做到,对自己所做的事应实事求是,不夸大其词。当然,做到了对人、事、物做到了真诚,对于个体本身也要讲求真诚,即要慎独,不欺骗自己的内心,做事做到心安理得,做事谨慎,行为谦逊,慎行慎言,交益有行乐事,从而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

在当今社会,诚信作为确保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本精神,正促进着中国及至世界的发展。同时诚信作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之一,正促进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并走向和谐,引领之后民族精神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影响世界,使世界走向和谐、不断发展。

TOP
123#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就是说,人若不讲信用,在社会上就无立足之地,什么事情也都做不成。孔子就提出了“足食”、“足兵”、“民信”三条治国之道,并指出其中“民信”是治国的根本。李白在《侠客行》中也有“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的诗句,形容承诺的分量比大山还重,极言诚信的重要性。五千年的中国历史文化以无数的事实和先人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诚信,不管是对个人、社会,还是国家,都极其的重要,不仅仅是社会公德问题,更是一种社会责任。诚信是立人之本。一个人说话言而有信,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最基本原则。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得到周围人的认可和信任。小时候,“狼来了”的故事和“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历史教训,都向我们昭示着诚信对于一个来说的重要意义。要做到诚信就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不自欺亦不欺人2.信守承诺3.真诚待人4.言行一致。

TOP
124#

信,可以引申到忠诚,在自古以来的五十英雄豪杰、贤人能士心中,占有着无论多少金钱、多高的官位都不能与之衡量的地位。三国的诸葛孔明:“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刻画了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对蜀国忠心耿耿的忠臣形象;北宋的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发了作者宁死不屈的崇高的爱国情愫。我觉得,忠诚是一种道德规范,它让那些不忠的人产生道德焦虑,同时让那些因别人不忠而受到伤害的人产生愤怒。忠诚,很显然,它是为了满足人对于安全感的需要而发展出来的。人天生有对于安全的需要,文化从这个心理本能中发展出来,就发展了忠贞这个观念,由于安全是人人都有的心理需求,忠贞就在世世代代人与人的相互认同中得到巩固。

TOP
125#

诚是根基,信是枝叶

诚信二字联系在一起,表达的是两种境界的统一。一种是诚的境界,一种是信的境界曾经有这样一位老太太,一贫如洗。她东拼西凑地开了一家零件批发商店,多年之后竟然腰缠万贯。何以至此?因为她坚信“一毛钱”中有诚信,即每盒零件只赚一毛钱。有一次,买方算错了钱,老太太立即转了几趟车,亲自把钱送还。如今,这位文盲老太太依旧过着多年前的清苦日子,依旧坚持“一毛钱”的诚信,丝毫未因富裕而“昏头”。有人问她为何这样做,她只是说:“我觉得舒坦。”
  区区“一毛钱”,何足挂齿,但其中包含了多少哲理啊!在当今,物质已越来越富足了,但更应“富足”的应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人”字的一撇一捺,是互相支撑的;人人处在社会当中,何不多给彼此一点“诚信”的支持?
TOP
126#

诚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点,也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立国之本,是一笔无形的宝贵财富。子曰:“信则人任焉”、“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意思是说做人必须言而有信,只有有了诚信,人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才能使他人信服,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言而有信是做人最起码的原则,是我们做人的关键。“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诚信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最大瓶颈,诚信危机威胁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守信与不守信直接关系着个人的道德形象,关系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信”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孔子及其弟子提出出“信”,是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互守信用,借以调整统治阶级之间、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儒家把“信”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信”作为儒家的伦理范畴,意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汉儒把“信”列入“五常”之中。《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左传.宣公二年》:“麂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TOP
127#

讲诚信是我们每个人都耳熟能详的,但真正能够做到的又有多少人呢?与诚信相对的就是撒谎,据有关科学实验表明,每个人每天平均要撒6次以上的谎。不论是善意的谎言也好,真实的谎言也罢,撒谎就意味着不诚信,我想应该没有哪个人能够真正做到一辈子不说一次谎话的吧,对于讲诚信我们只能把它做为一个标准,我们都尽量要求自己做到讲诚信,尽量不要违反。讲诚信也就是讲承诺,重视承诺,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说明了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是不可能轻易收回的,我们都要尽量做到,不可食言于人。我们小学的思想品德课上讲了有个放羊的小孩,他第一次说狼来了欺骗了在田间劳作的人们里救他,其实狼没有来,第二次同样也是恶作剧,到第三次狼真的来了的时候,人们以为他又是骗人的都没理睬他,到最后他的羊都被狼吃完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千万不能做个放羊的小孩,人无信则不立。我们应该严格监督自己努力做到诚实守信。
TOP
128#

“信”即真实、真诚、诚信。不是简单的诚实,信用才是最基本的内涵。它不仅要求人们在自己的行为上要诚实和守信,同时也反映出人们对某一个事物、某一种理念认识上的坚定认可,反映出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相互信赖的关系。诚信是我们在这个社会的立足之本、处事之宝,只有诚实守信才能立足于社会之中。因此,我们应该以诚立身,做到公正无私、不偏不倚,讲究信用,就能守法、受约、取信于人,才能妥善处理好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部分引用)
TOP
129#

相信诚信的力量,它可以点石成金,触木为玉。我们崇尚这样一种诚信:仰起希冀的脸庞,拍拍娇嫩的手,歪歪头,说:“相信你!”此时此刻,难道你的心底能不涌起一股激动的热潮?我们向往这样一种诚信;舒开紧蹙的眉,露出笑靥,快步走到朋友面前,说:“真诚地祝贺你!”此景此境,难道你的头脑没有闪烁过一片快乐的彩云?播种诚信,你收获的就不仅仅是朋友的信任,还有———可以信任的世界.抛弃诚信,虚伪的面具将充斥生活的每个角落,生命变得生气全无,友谊之花在凋谢,亲情之果在陨落;撩起人们面前的五彩面纱,露出的是“君子”们道貌岸然的脸,变了形的丑陋的脸。这样的世界,流淌着恶浊的血液,飘浮着腐朽的气息,太可怕了!

TOP
130#

“信”是作为人应该具备的一种最基本的品质。《论语》中有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确,作为人,如果连最基本的诚实守信都做不到,那就不知道他还有什么可取之处了。同时,由此也可以看出,“信”在孔子心中的重要地位。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应该“言必信,行必果”,即要做到言而有信,言出必行。“信”是儒家进行道德修养以完善人格,提高自身境界所遵循的原则之一。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如果在自己的言行中以恭、宽、信、敏、惠为原则和规范,那么就可以达到“仁”这样的境界了。

TOP
131#

“信”是由“允”、“孚”等范畴发展起来的一个道德范畴,特指诚实不欺、遵守诺言的品德。《国语·周语上》规定:“礼,所以观忠、信、仁、义……信,所以守也。”将“信”作为行“礼”必备品德之一,将“信”德视为恪守“忠”德、“仁”德、“义”德的充分必要条件。孔子把“信”作为“仁”的重要表现之一,要求做到“敬事而信”(《论语·学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孟子将自身确实有善德称之为“信”,并认为“信”是“五伦”中朋友一伦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孟子·尽心下》)。到了汉代,“信”更受人们重视。汉初的贾谊将“信”列为“德之六美”(《新书·道德说》)之一,并将“信”与“仁义礼智”(《新书·六术》)并列。后来,董仲舒正式将“信”列为“五常”之一。“信”德要求人们恪守做人的基本原则,即待人真诚,有信用。要做到真实孚信、真心实意;公平允信;说话算数;用诚实的语言取信于人;真实不欺,严守信用;诚意修身;诚身明善;明礼诚信等。儒家守“信”的原则与方法是:信必须符合于道义,而不可守违义之信,“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论语·学而》)。复,即实践所诺之言;信又有大信、小信之分,所守的应是大信,“君子贞而不谅”(《论语·卫灵公》);信,不可轻诺,在许诺他人之时,首先要“度其事之合义与不合义”(《朱子语类》卷二十二),合义则诺,不合义则不可轻诺。

TOP
132#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

在一般意义上,“诚”即诚实诚恳,主要指主体真诚的内在道德品质;“信”即信用信任,主要指主体“内诚”的外化。“诚”更多地指“内诚于心”,“信”则侧重于外信于人一组合,就形成了一个内外兼备,具有丰富内涵的词汇,其基本含义是指诚实无欺,讲求信用。千百年来,诚信被中华民族视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在基本字义的基础上形成了其独具特色并具有丰富内涵的诚信观。

“诚”与“信”作为伦理规范和道德标准,在起初是分开使用的。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人之道也。《中庸》中也说:“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信的基本含义是指遵守承诺,言行一致,真实可信。最先将“诚”与“信”连在一起使用的是在《逸周书》中:“成年不尝,信诚匡助,以辅殖财。”“父子之间观其孝慈,兄弟之间观其友和,君臣之间观其忠愚,乡党之间观其信诚。”就是说,从一般意义上,诚信是指诚实不欺,讲求信用,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真诚相待。

TOP
133#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年级:2011级文秘

姓名:王馨

学号:11311015

时间:201264

电话号码:13658865167

“信”即真实、真诚、诚信。孔子讲“民无信不立”,孟子讲“朋友有信”,《中庸》讲“唯天下至诚为能化”。在当代社会,诚信是确保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本精神。诚信建立在仁义的基础上,《中庸》讲:“诚者,择善而固执者”,以仁立诚,以义立信。当诚信原则同仁义相冲突时,就要“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诚信是仁义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诚信,仁义就变成假仁假义。倡导“信”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待人真诚、做事认真、诚实守信的民族品格。

“信”为真实、为不欺诈,不虚伪。如果只讲仁,义,礼,智,而不能讲信,缺乏信,那么仁,义,礼,智都会变为虚伪的东西。信任,每一个人都需要别人的信任,而信任程度就是就是别人从内心中对你人格的打分。信任是一种弥足尊贵的东西,没有人用金钱可以买的到也没有人可以用诱惑武力争取的到,它来自于一个人的灵魂深处,是活在灵魂里的清泉,它可以拯救灵魂,滋养灵魂,让心灵充满纯洁和自信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让自己看的简单,把别人看的简单,这就是一种深层的信任。

信任是一缕阳光,可以温暖他人的心灵;信任是一条纽带,可以连结我们的心灵。生活中的信任,可以鼓励他人;社会中的信任,是事业发展的保障。信任,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东西。

信任可以温暖人心,当我们信任他的之时,我们便开始尊重他,这能够给于他人信心,使他人有自重感。当我们表现出对他人的信任之时,往往可温暖他人,使他们或悬崖勒马,或努力发奋图强,或重拾自信。一名曾特别喜欢小偷小摸的少年,决心改过自新,可他发现自己屡遭他人白眼,连改过的机会都没有。一次,他在小区内散步,遇上位大爷,大爷招呼他坐下,正欲点烟,却发现未带打火机。“门没锁,去我家帮我把打火机吧”。大爷对他说道。他去大爷家将打火机拿来。他很感动他发现自己还是可以被人信任的,从此他改过自新,最终成为了一名警察。

信任可温暖人心,正如那名少年,在他人的信任下,最终重拾信心,走上了正轨。信任可以连接人心,信任是连接人与人的最好纽带。当我们信任他人,我们会将许多东西,情感、秘密与其分享,不知不觉间,信任已将我们连接。在这样一种连接下,一个公司得到他人的信任,会发展更加壮大。一位犯人临行死刑,之前他要求去见父亲。法官为了防他逃跑,让他的位朋友代他入狱,若过期未归,便将他的朋友执行死刑,到了那一天,犯人依旧未归,朋友被押至刑场,人人都觉得他傻,可他不在乎。最终犯人回来了。当被问及为何这样时,他说道“我信任他”。信任可以连接人心,正如以上两人,信任可使人与人关系更紧密。

但在如今,我们常常失去信任,对父母不信任,对朋友不信任,对陌生人更不信任,这就导致社会人与人关系冷淡,人人交往配合不强,从根本上影响到了社会发展。因此,我认为我们没必要那么多疑,多信任他人,因为信任他人,对你我都不好处。

信任,让我们更好

信任,让社会更好

TOP
134#

诚信是我国自古有之的重要传统美德,诚信这个品质,放眼世界古今中外没有不重视的。从古以来,就流传着《曾子之妻》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天,曾妻要上街,孩子也哭着闹着要去,曾妻对孩子说别闹,许诺等她回来时杀猪给他吃。她是不打算实现对孩子的诺言的,当她回家看见曾子真的准备杀猪,便马上阻止,说自己只是跟孩子说说玩的。曾子说:作父母的如果失信于孩子,就等于教孩子也去欺骗。说完,就把那猪杀了。

早年,尼泊尔的喜马拉雅山南麓很少有外国人涉足。后来,许多日本人到这里观光旅游,据说这是源于一位少年的诚信。一天,几位日本摄影师请当地一位少年代买啤酒,这位少年跑了3个多小时才买到。第二天,那个少年又自告奋勇地再替他们买啤酒。这次摄影师们给了他很多钱,但直到第三天下午那个少年还没回来。于是,摄影师们议论纷纷,都认为那个少年把钱骗走了。第三天夜里,那个少年却敲开了摄影师的门。原来,他只购得4瓶啤酒,尔后,他又翻了一座山,趟过一条河才购得另外6瓶,返回时摔坏了3瓶。他哭着拿着碎玻璃片,向摄影师交回零钱,在场的人无不动容。这个故事使许多外国人深受感动。后来,到这儿的游客就越来越多……

当今世界,诚信的缺失是个大问题,人们已经不再愿意相信口头的诺言,要以各种东西作为保证才能安心。即使这样,我们仍然要抱有一颗诚心之心,并要坚持相信诚信不吃亏,欺骗才是一辈子抹不去的黑点。

TOP
135#

在我看来“信”就是诚信、真诚、信用。不管任何时期、任何地域,它都是一种不可缺少的道德与信念。

尤其在当今,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交际当中,必须以“信”为基础和底线。人人都讲求“信”了,社会上就会减少很多尔虞我诈和欺骗的行为,人与人才能真正地实现和谐、和睦相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