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5960616263646566» / 74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二、信的价值 [复制链接]

931#

信:德不孤,必有邻
    诚信是立身之本。诚信是个人应当具备的道德素质和品格,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的品德和素质,很难发挥自己的潜能取得成功,孔子曾说:“信则人任焉。”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曾这样自述过“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正是因为有这种诚信, 才使得他可以借取得更多的书籍,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从而成就报国救民之志,所以说诚信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保障。诚信是立业之本。是行业之间、单位之间、企业与顾客之间建立良性互动关系的道德杠杆,此前多家电商平台为了推广山西某地苹果,用果品滞销、“果农欲哭无泪,请求支援”的煽情宣传误导消费者,销量上去了,很多消费者拿到手的却是质量极差的水果,很多民众为这种虚假宣传而愤怒,还有平台利用大数据“杀熟”,同一个商品,熟人常客买的价格要比新人买的贵的多,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很难让企业做大做强。因此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推动树立正确的诚信观和义利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社会良好风尚具有重要意义。
TOP
932#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论语·颜渊》中说:“民无信不立。”也就是说如果丧失了人民的信任,国家就没有立足之地了。因为社会与国家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产物,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根本在于相互的信任,而信任来源于相互的诚信。有一个博弈论的游戏向我们演示了当一个社会,当关系双方的诚信丢失之后,信任危机将会带来如何巨大的危害。当在一次交易中你选择了欺骗,这就是诚信的丢失,对方可能选择原谅你这一次,但也可能就此再也不信任你,和你一样的选择欺骗,而当双方都在欺骗,交易失败;进一步讲,当整个社会整个国家都在欺骗,很显然,这个社会或是国家已然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分裂与灭亡在所难免。
       而再进一步说,“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天地如此伟大,可如果不真实,就不能变化出万物。这是规律,我们守信立诚便是顺道而行,才能立身处世,念头通达,养一身正气,无愧于心。
TOP
933#

       信的价值,不仅有讲诚信能让人保持自身的正直。有时候,信的作用不仅如此,它还能加强我们的信念。所以,我们要信得自己的本心,不管外在环境如何变迁。正如孟子所讲“先立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先将本立好,自然才能“道生”,如同在地里先撒好种子,自然才能生根发芽。这也向我们告知了一点,身处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之中,如何才能不迷失自己的本心,坚守好自己。就是应先抓住最根源、最本真的东西,即守住道,守住自己的本心。所以,我们在寻道的过程之中,要信得及,坚守自己的本心。坚守自己的本心,这时我们便能很好地去洞察世间的道理,而不是沉沦在难以把握无限的迷茫和恐慌之中。虽然无限的事物难以把握会导致我们陷入害怕的状态之中,但我们最为害怕、恐惧的应还是有限的生命。因为有限会消散于世间,而无限至少会始终存有。而投身于“无限”之中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战胜对“有限”的害怕,也许这便是破除对“有”的执着。所以不能很过分的在一方面去执着一件事情,执着并不是坚守,太过于执着会陷入执念中无法自拔。正如中庸之道所讲的“过犹不及”。举例来讲,比如对知识的执着。正如庄子所讲:“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生命是有限的存在,而知识是无限的,如果我们只一昧地苦苦追寻知识,那么我们虽然不断充实自身却会感到无比的痛苦。因为我们永远抵达不了目的地,永远满足不了。是的,我们需要永远对知识保持渴求的激动心情,但是也需明白我们不是只要知识的学习机器。除了学习获得知识之外,作为人我们还需要去做许多事情,如我们需要学会与人相处,我们需要掌握技能,我们需要融入世界之中,我们需要去体验酸甜苦辣的各色不同心情,我们需要不断进行实干,我们需要……需要去做许多事情。人不是固定不变的存在者,对于人来说,人是拥有无限可能性的存在,我们能够成为丰富多彩的存在。既然如此,我们不能缩在舒适的空间里,而应不断地做出尝试,尝试去做一些事情消除恐惧,尝试一些事情来战胜害怕,尝试一些事情来维持愉悦,尝试一些事情来让自己变得更好。坚守我们的内心,我们能够在生活中不迷茫、不害怕。
TOP
934#

信的价值
《荀子》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天地无比伟大,如果不真实,就不能变化出万物。现代社会急功近利,物欲横流,现代人虽利用科技创造了物质财富,但自己反被物质财富所奴役。在物质主义、功利主义和享乐思想的冲击下,现代人普遍认为见利忘义、投机取巧比中国传统美德如诚信、刻苦、勤奋更为重要,社会崇尚金钱、权力,以此作为衡量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反观人类的精神世界、崇高理想、道德情操则被逐渐遗忘。但是,显而易见,诚信才能使人心灵得到满足,真正让人快乐的应该是由内而外的愉悦感。
TOP
935#

信之于个人,正可谓”不诚无物”,倘若你没有了信,那么仁义礼智,都将变成虚伪的东西;信之于国家,有所谓”民无信不立“,如果丢失了人民的信任,国家就没有立足之地了。信,被解释为诚信,诚信与谎言对立,谎言代表虚伪,虚伪的人走到哪里都是过街老鼠,无人敢与之交,无人敢付之心。而对于国家来说,诚信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其不光存在于国家与人民的互动中,也存在于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中,唯有守住”信“,才有了国与国的交往互动,才能建立良好有序的国际关系。诚信为本,自在人心。
TOP
936#

做到了真诚会让人们更了解你,更加信任你。君不见成功与失败往往都系于一个信字上:周公吐哺,以成西周王业;重耳退避,始有践土会盟;吴起僨表,奠定魏侯霸业;商鞅徙木,厥有秦国变法;高祖约法,方取汉室天下;玄德三顾,遂可中原逐鹿;唐宗从谏,世传大唐盛世;曾公守诺,方称同治中兴。而失信者失败者也是数不胜数: 幽王烽火,失信诸侯,西周亡国;赧王失信,债台高筑,东周被灭;项王负约,迁徙汉王,乌江自刎;崇祯狐疑,数易内阁,明朝覆灭。
TOP
937#

       虽然从小就被教育诚信的重要性,但是许多利欲熏心的人仍然置诚信于不顾,小到不守时,大到“老赖”频发等,它们都是不诚信的恶果。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没有信的人难以得到他人和社会认可,不仅在古代受到厌弃,在现代社会也几乎是寸步难行。在很多情况下,虽然不诚信的行为不一定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一定会受到社会的唾弃。没有了诚信,一个人说出来的话没有任何可信度,他就难以与他人建立可靠坚实持久的社会关系;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不断减分,最后完全不被他人信任。因此,在任何时候,诚信做人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是一种处事智慧。
       同时,诚信对社会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能够有效增进社会的和谐。试想如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不以诚信要求自己,那将会是多么可怕!所以,诚信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正因为如此,诚信在我们的生活中必不可少。
TOP
938#

人无信则不立,业无信则不兴,国无信则衰。诚信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在几千年的文化中关于中华儿女诚信做人的故事数不胜数。一个人只有诚信做人做事,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才能使自己得到升华,才能真正的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反观在当下物欲横流的社会,有许多人为了一己私利,弄虚作假,浑水摸鱼,将诚信这一品德弃之于不顾。那么他最终也会竹篮打水一场空,就算蒙蔽了一时,也不能蒙蔽一世。最终还是会被发现,最终失去了他人的信任,也失去了自我。
    同时,人民的诚信对整个国家也相当重要。夫信者,国之大宝也。若整个国家中的人没有诚信,互相猜忌,那么就会给别国以可乘之机,国危矣。
TOP
939#

信,最基本的含义是人的言论应该是诚信的。人如果不讲信用,就没有立足的地方。这体现在方方面面。就拿借钱这一生活中的小事来说,有句话叫“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如果向别人借了钱,却没有遵守承诺,按照指定日期归还。那下一次别人就不会再借给你了,因为你是一个不讲信用的人。同样的道理,从寓言故事《狼来了》中也可以看出来。如果放羊的小孩没有三番两次的说谎,他也不会失去帮助他的人,就不会有羊全被狼吃掉的惨痛结局。
TOP
940#

商鞅通过赏赐搬木头的人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新法很快在秦国推广开来;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结果却引火自焚。程颐说“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诚信比一切智谋都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信用是一种现代社会无法或缺的个人无形资产,诚信的约束不仅来自于外界,更来自我们的自律心态和自身的道德力量。且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要自己诚信,欺人只能是一时,诚信才是长久之策,惟诚可以-破天下之伪,惟实可以破天下之虚。我们中国彰显的是一个大党、一个大国自信的气质,传递的是苦干、实干的务实精神,有错误的地方就改正,有不够的地方就去做,不需要畏畏缩缩自欺欺人。
TOP
941#

“信”是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一。“信,诚也。”“信”即是“诚”,“忠”即是“诚”,因此在“忠”和“信”都包含着“诚”。孔子在他的教育生涯中,始终用“文、行、忠、信”四个方面的内容来教育他的学生,“信”是其中的内容之一。孔子认为,“信”是一个人必须具备一种德行,他的学生子张向孔子请问什么是“仁”时,孔子回答说:“能行五者於天下为仁矣。”子张进一步请问具体内容,孔子解答说:“恭、宽、信、敏、惠。”(《论语•阳货》)可见孔子把“信”作为五德之一,并且认为,诚信就能得到任用,“信则人任焉”。孔子还提倡“谨而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TOP
942#

内诚于心,外信于人。早在先秦时期,诚信的观念就已经深入人心并得到充分讨论。据《逸周书》记载:“父子之间观其孝慈,兄弟之间观其和友,君臣之间观其忠惠,乡党之间观其信诚。”此处“信诚”,意同“诚信”。邻里乡党之间的交往,需要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真诚相待,讲求信用。《周易》也说:“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君子的修身之道,也离不开“诚信”二字。诚于中,信于外。在传统的哲学思辨中,诚与信既是相关的范畴,又有不同的内涵。简单来说,诚,关注内在自觉,是内圣之道;信,注重外在实践,是外王之道。诚信作为道德规范,实则合乎内圣外王的哲学理路。
TOP
943#

正所谓人无信不立,信的价值与意义对人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若只讲仁、义、礼、智而不讲信,那么就缺失了做人的根本。首先,诚是天地之本。从这方面理解,物是真实存在的,如天地不诚的话,世间万物便不复存在。存在即合理,诚使得世间一切都有了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就品质来说,诚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品质属性。在与人相处中,我第一看重的便是这个人有没有诚信。诚信是人的一切品质的基础,失去了诚信也就失去了立身处世的根本。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都缺少诚信品质,毁约、迟到等现象时有发生。私认为,失去诚信会致使人与人之间失去和谐的相处关系,社会都会处于猜忌之中。故坚守诚信不仅是立身之本,还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也是治理国家的重要之道。诚信品质会让人在社会中充满安全感,会使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诚信便意味着真诚,若人没有诚信,那么就相当于社会缺失了发展的链条,其后果不堪设想。“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诚信教育对当代人来说是十分关键的,信誉是人处于社会环境下必须要拥有的通行证,我们应让诚信成为为人处世,生活交往的原则,在这种诚信氛围下,社会才会有更好的发展,人才会获得更高程度的成长!
TOP
944#

信用是我们从小就接受的教育,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优秀品质。“人无信,而不立”已经深深印在我们的脑子里,诚信是我们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现在一个没有信誉的人,走到哪里都会被限制,公司的招聘会看你的信誉问题,如果有一些违背信誉的事情,那么很大程度上是不会被录取的,并且失信的人在朋友面前也很难再抬起头来。我们总会贪图小便宜去撒谎,虽然得到了一些利益,但是我们的良心会受到损害。我们的言行应该合一,用真诚去打动别人,用真诚去做好每一件事。
TOP
945#

什么是“信”?《说文·言部》说:“信,诚也”。“信”即“诚”,是儒家的五德之一,诚信的价值可用这句话解释:“人无诚信不立;家无诚信不和;业无诚信不兴;国无诚信不宁。”
   于个人,诚信是立身之本。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一个人立足于世的通行证,是赢得别人尊重和友善的重要前提。讲诚信者,行遍天下,四方皆为友。失诚信者,八面为敌,如同过街老鼠人人喊打,难以在社会立足。
   于家庭,诚信是和睦之基。诚信是家庭生活和谐的催化剂,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践行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对孩子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家庭成员彼此诚信推及社会,社会就会少些欺瞒,和谐社会的目标就会实现。
   于商业,诚信是兴盛之根。诚信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是推动企业生产力提高的精神动力,是促进企业内外有效沟通的桥梁。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只有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才能在业界屹立不倒、根深蒂固,比如海尔集团,其“真诚到永远”的企业理念使其成为业界佼佼者。而三鹿集团,却因缺乏诚信而触犯法律,导致名声尽毁。
   于国家,诚信是立国之本。《资治通鉴》有言:“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凡诚信为政之国,皆繁荣昌盛,如唐太宗礼贤下士,真诚待人,创造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大唐;凡失信于民之国,皆国破人亡,如西周周幽王欺骗臣民,烽火戏诸侯最终成为亡国之君。“国无信则不昌”,于当今国际交往亦有启示意义,中国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然要传承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以诚信奠定国家交往的基石。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