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5859606162636465» / 74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二、信的价值 [复制链接]

916#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 。诚信既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世界文明进步的一种驱动力。中国自古就有“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明训。“诚信”就是取信于民,让人民信任国家的领导,甘愿为了祖国奉献自身的一切。传承民族的美好品质,将诚信贯穿在身心中,用诚信指导我们为人处事,那么人生由此得以绚烂,事业得以辉煌。
TOP
917#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提及“信”,可以说是我们这个时代所或缺的,但也是我们所乐道的,

“人无信不立”,就连孔子在三省其身的时候也将“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列入其日省之一;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信,为政治国更离不开“信”,“道

千乘之国,敬事而信”,敬其事而信于民。“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忠信,本也”。自上而下若能取“信”,则其乐融融。我们需要信。
TOP
918#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仁义礼智信五德涉及气质与人格修养,可以从 功夫论和修身论的角度来深入阐释,也可以作为外 在伦理规范的价值依据。这些观点可能不仅在先 秦的儒道两家思想,甚至于先秦其他学派思想中都 能找到较好的一致性。有学者认为,根据中华传统 道德的德性根本内涵,可以将慈、爱、孝、悌等归入 仁德,诚、忍、平、和可以归入礼德,忠信、厚实、诚 笃可以归入信德,忠、节、勇、恕可以归入义德,勤、 俭、廉、耻可以归入智德。这样将使得内容丰富的 中华传统美德得以基于系统性的纲领而显得不那 么散乱纷杂。尽管不同的学者可能会对这种分类归 并有着不同的见解,但是,根据传统道德的德性内 涵对美德概念和德目进行一定的阐释和归并,在当 今这个人们疏离传统文化、正在探寻新的道德共识 和核心价值的时代,这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TOP
919#

“诚信”两个字,是一个人道德思想与道德行为的体现,是人和人之间相互交往相互理解的亲和力。
一个人赢得诚信,就会赢得尊重,赢得生命的价值。相反,一个人失去了诚信,他便失去了起码的人格,失去了生命的意义,这就是诚信的价值。
TOP
920#

孔子有言:“君子所贵乎道者: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 矣。”就是说君子神色端庄、气定神闲,能够充分表现出从容淡定的高贵气质;相反,如果一个人神色多变,巧舌如簧,则往往内心不诚,欲盖弥彰。因此,诚信的人总是能以内在的正直诚恳促进外在形象的改善,进而使整体人格得到提升和优化。不仅如此,孔子还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孔子将人的诚信品质与行车最为关键的部件作比较,认为不讲诚信的人就如同不能行驶的车,也是将诚信品质视为个体健全人格中最关键的环节。同时,孔子还提出:“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认为诚信是关乎君子行事乃至人生成败的重要条件,更是将诚信提升到君子之德中所最不可或缺的关键位置。可见,诚信品质对个体人格的养成及优化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当前传承和实践《论语》诚信精神,首先要利用其人格塑造作用,提升个体修养。
TOP
921#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说明了人需要诚信,诚信是人的第二身份证,是让人畅通行驶在社会上的通行证,我们都应该做到诚信待人,不欺瞒。
TOP
922#

结合信的定义,信为“真实”,不诚无物也就可以理解了。如果不真实,则万物皆为虚幻,就是说无物存在。从不诚无物这方面来看,这个信很明显是针对于形而下之器而言的,说“信”就是将“真实”的这样一个属性赋予到了物上,说“不信”就是将“不真实”的属性赋予到物上。同样,在道德上来说,说一个人不信,就是将“不真实”的属性赋予到这个人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上,而这种具有不真实的属性的东西也就是没有依据的,无法让人信任。因此,当一个人被人认为是不诚信的,他就很难再取信于人。所以说人无信而不立。
TOP
923#

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信”是其中尤为重要的一环,每个人从孩提时父母长辈就教导要诚实守信,但还是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缺失。面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关键在于让人们清晰地认识到信对于个人修养、社会秩序、国家发展方面的价值,这样才有助于改善这种社会风气。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可见孔子将诚信视为立身之本,欲成大事者,只有得到他人的信任,才能成功,而只有自己讲信用,取信于人,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也就是说,人人讲信用,则能够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信任,使社会秩序正常地运行,从而有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
由此观之,信具有永恒的普世价值。反观现在社会上存在不少商贩利欲熏心,导致市场上假冒伪劣产品横行,他们为的只不过是一己私利,但最终换来必将是失信于人和法律的严惩。所以,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大力弘扬信的道德观念。信乃立人之根本,亦是治国之道,古语有言“信则立,不信则废”,小到个体生存,大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信守承诺是个人、组织和国家生存发展的关键。同时,诚信也被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因此,每个公民都要在一言一行中传承并践行诚信,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最后编辑湖北大学周莹萃 最后编辑于 2020-01-18 13:09:03
TOP
924#

我觉得可以把“信”作为一座链接的桥梁——通往其他人的桥梁。人与人之间因为认识和价值观的差异难以建立一种沟通的桥梁,因为价值观和认识的差异很容易将对方打上不值得信赖和依靠的标签,因为会觉得不是“同类人”。而作为社会性的人来说,集体是需要的,而如何和他人建立沟通融入集体就需要坚持“信”。只有你让别人觉得你可信或者说你所表示的具有真实的价值,人们才会觉得你是”同类“、才会将你重视起来;反之,如果一个人是无信的,你会始终和他保持距离,他会失去和你沟通的机会。
TOP
925#

“诚信”二字作为一种道德范畴,是人们交往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如果人没有了诚信,那他还可以做些什么呢?人与人之间基础的信任的都消失了,就没有什么值得交往的了。儒家认为为人处世当以诚信为本,只有当我们真诚对待其他人,遵守信用的时候我们才能希望得到其他人的真诚对待。诚信不止是立身之本,还是立业之基,不论做人做事都讲究“诚信”,一个事业成功的人总是会被人称赞“讲信用”,一个真诚待人的人也会被人夸“这人做事实诚”,可见“诚信”对一个人而言有多重要。
TOP
926#

信任是非常神奇的事物,沟通了两个个体,也可以说是连接了主体和客体,一种通道和保障,却是不可缺少,简直不敢想象没有信任会是多么可怕的事情,世界是真的瞬息万变,一刻都不同于上一刻,人类根本找不到任何可以借用的规律,只能任凭大自然的心情行事,天气和农作物的不确定性都导致农业不可操作,人类又凭什么生存下去,而在人类之中,没有信任,一天不同一天的说法和想法,这样人类怎么进步,得不到有效的沟通,与其和人沟通不如独自生活,那样的情况将多么可怕。
TOP
927#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不信者无物,如果只讲仁、义、礼、智,而不讲信,缺乏信,那么,仁、义、礼、智都会变为虚伪的东西。我都太过们有很长一段时间强调仁、义、礼、智,反而忽视了信,所以明朝才有王阳明大声疾呼“知行合一”。所以,信在我们文化中是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的。但是我们不得面临一个问题,即如何看待善意的谎言?孔子有句话说得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可以设身处地的想一下,若我们在此等情况下是否能够接受这样的善意的谎言,善意的谎言要有一个限度,即不可伤害到他人。
TOP
928#

信任,是相信并敢于托付。信任的意义就是在一起能快乐。信任是一种有生命的感觉,也是一种高尚的情感,更是一种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
就生命而言,人的本性是无我的,无私的,而被生存和发展带来了自我与自私。生存和发展必然需要信任,而信任与自我、自私是矛盾的。因此,人与人之间并不是人性的自然的信任。
我们需要信任,是我们所追求的被认同和尊重的人生价值所决定的,至少在我们的意识层面需要信任而得到快乐。那么,信任就成了一种无形的物资,物资创造了大脑,大脑创造了过去和未来,过去和未来带来了欲望。当信任变成一种欲望时,就有了一个欲求的过程,也就是能证明而得到的过程。当信任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过程时,我们的思维模式所肯定的并不是目的而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开始证明的就是情感。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是0,是由于掺进了情感,才能开始这个证明的过程。
生存源于物资,发展需要物资,情感与物资已经密不可分。只要情感无需物资至少是对生命的不负责,只要物资不需情感至少是对人性的侮辱。所以,信任同时建立在物资的基础上。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信任另一个人,也有权力受到另一个人的信任,而信任度就取决于情感的深浅与物资的多少。
如果仅就情感去信任一个能让你欢心的人,那是毫无意义的,至少会影响物资而冲缓发展;如果仅就物资去信任一个能暂时让你舒适的人,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那个人的背弃,至少旋踵而来的是猜忌和矛盾。如果迟迟不敢去信任一个值得你信任的人,那么你永远不能获得爱的甘甜和人间的温暖,至少你的一生将会黯淡无光。
因此,在生活中我们要内敛情感,明锐理智,在信任与被信任同时提升的情况下,我们才能获得情感与物资上的双重快乐,才能更好的生存和良性的发展下去,才能更高更快的实现我们人生的价值。
TOP
929#

马云说信任是这个世界上最昂贵也是最脆弱的东西。
客户的信任,家长的信任,领导的信任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信任
关于信任,古人云“一言足以兴邦,一诺岂止千金!”这就是最好证明。 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公民道德的一个基本规定。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孟信的人,家里很穷,无米下锅,只有一头病牛。一天他外出,他的侄子将牛牵到集市上卖了。孟信回来后非常生气,责备他的侄子不该把病牛卖给人家,并亲自找到买主将钱如数退还,牵回了自家的病牛。透过历史的烟尘,我们看到孟信手中牵的不只是一头病牛,而是一条诚信的纤绳。 从这个小故事中不难看出诚信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不仅如此学生诚信被视为“立人之本”、“育人之本”,孔子的“民无信不立”,更是把诚信提高到关系国家兴亡的重要地位。
TOP
930#

诚信是人类社会普遍的道德要求,是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规范,是社会存续发展的重要基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形成了诚信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而且铸就了诚信的心理趋向和道德传统。内诚于心,外信于人。早在先秦时期,诚信的观念就已经深入人心并得到充分讨论。据《逸周书》记载:“父子之间观其孝慈,兄弟之间观其和友,君臣之间观其忠惠,乡党之间观其信诚。”此处“信诚”,意同“诚信”。邻里乡党之间的交往,需要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真诚相待,讲求信用。《周易》也说:“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君子的修身之道,也离不开“诚信”二字。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