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617181920212223» / 2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三、批判精神 [复制链接]

286#

正如马克思的辩证法所要求我们的,要辩证、批判的看待事物,中国古代圣贤也强调,做学问,当智者,一定需要有辨证批判精神。我们要用辩证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认为,发展是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要想实现发展,就必须对旧的进行扬弃。只有对旧的事物、旧的习惯、旧的观念进行批判,发现其不足,发现其谬误,才为创新提供了机会。一个民族、一种文化能否树立起真正意义上的批判精神,就成为能否真正地鼓励创新、鼓励进步和发展的关键。在当今中国,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更需要创新来巩固其根基、促进其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否定传统文化中的消极落后成分,对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糟粕和不合时宜的成分进行怀疑与批判。用着批判与怀疑的眼光看待已有的知识,才能促进知识的革新与进步!让我们秉着批判精神前行,树立批判精神,否定糟粕文化并不是崇洋媚外,而是为了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TOP
287#

批判精神是十分重要的,不批判就无法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就无法寻求到一种最适合的方式。但人们的心理都趋向于保守,不希望变革,这就与批判形成了对立。社会每天都在进步,故步自封只会被社会淘汰。
TOP
288#

李贽认为封建礼教具有危害性:“有条教之繁,有刑法之施,而民日以多事矣。”刑法和条教都是有害于人民的。
李贽批判了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他说:“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必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他还批判了当时的道学家,认为他们“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心里想的都是求食求安、读书做官,李贽说这些伪君子们“反不如市井小夫,身履是事,口便说是事。作生意者,但说生意;力田作者,但说力田,凿凿有味,真有德之言,令人听之忘厌倦矣。”
TOP
289#

儒家非常重视个人的批判反思,曾子有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作为个人,儒家强调要有内省精神,每天反思自己做事情有没有尽心尽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真诚待人,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学到了?如果没有,明天是不是要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呢?每天用行动完成一个小目标,用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不断修正自己,真正做到自重、自省、自律、自警、自励;向身边优秀的人学习,寻找差距。
TOP
290#

当我们上课时,总是会因为一些词或一些抽象的概念,要求老师做出相应的解释,哪怕是一些很宽泛的描述,但就“智慧”而言,最打动我的,还是当樊迟问老师说,什么是智的时候,孔子就说了两字:“知人”。真正的智慧就是面对人心,你有什么样的的判断力。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痩哉。”意思就是:要听其言观其行,并不是看结果,而是在于他心理的动态过程。那我们要如何观察一个人呢?孔子说,那就去看一个人的过错。子曰:“观过,斯知仁矣。”就是看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真君子犯错后能端正态度立马改正,而且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这是孔子所说的最高境界。
知人之后,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把不同的人放在不同的位置上,让他们都能各施所长。
我和同学们经常会犯一些错误,就是明明只是拥有一些的知识,却误以为自己很有智慧,其实这是很愚昧的。智慧不仅仅只是依据知识的多少来判定的,它是需要(知识+经验+悟性),要有所学,有所思,有所悟的。这在今后我的学习中,其实是一件道阻且长却必须日益精进的功课。
TOP
291#

批判精神作为对人类实践活动及其结果的质疑和反思,是价值批判和科学批判的统一。它告诫人们不要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是要在批判旧世界的过程中发现新世界,如果我们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都会导致批判精神的缺失。所以我们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应该以一种批判的眼光来对待,不能一否全否,也不能一肯全肯。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具有批判精神的人,如东汉时代的大哲学家王充、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之一黄宗羲,他们的批判精神都集中体现在政治上。如黄宗羲在全面批判君主专制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社会改革理想,表现出了他思想创新的勇气。在当代社会中,批判精神是科学不断向前发展的关键,没有批判就没有创新和发展。
TOP
292#

我们为什么要有批判精神?为了祛除蒙昧,追求真知。一味地接受他人的思想,做他人思想的跑马场的人就是蒙昧无知的,恰巧我们身边多有这样的人,而这样的人最需要培养批判精神。一个真正的人应该是独立而自由的。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这句话知易行难。作为一个真正独立而自由的人,批判精神必不可少,不要全盘接受也不要全盘否定,于肯定的理解之中否定,开辟出自己的视角与观点,无论对错,况且世上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拥有批判精神的人,不易为流言所扰,不会为强权所倒,更不会为了任何原因而放弃自己的立场,这样内心坚定的人正是当今时代所迫切需要的。
任它桃李争欢赏,不为繁华易素心。
TOP
293#


批判精神是我们发展进步必不可少的一种精神,对现有的知识有了疑惑才有进步,只固步自封的生活是不会有发展的,只会慢慢的落后于时代,在我们的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一点都不思考,不疑惑,不会让我们得到进步,我们也不会有创新能力,只有去批判的思考,我们的学习才有意义,思想文化不仅仅需要传承,更需要我们在此基础上前进收获自己的思想,从而让世界不断地向更美好的未来前进。简单的是理解知识,难得的是掌握知识,更难的是把知识变成自己的体系的垫脚石,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TOP
294#

在中国传统文化儒家学说形成初期,便呈现出鲜明的批判精神,也有学者称为“抗议精神”,它是儒家学说所具备的最为的宝贵的品质,亦可称为功能。可以分为三层意思:一是对政治的批判;二是社会良知,对社会的批判;三是文化传承,对文化的批判。而孟子更是将儒家批判精神展现出一个较高的程度。台湾学者东方桥在《孟子现代读》一书中的第一章就称孟子为“浩然正气的旗手”,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通过浩然之气培养的大丈夫人格,使其具有了壁立千仞的人格形象。而我认为,孟子内在精神修养上的浩然气概,与孟子气势充沛的批判精神是有着莫大关联的。这种内在联系是值得撰写学术论文进行阐述的。
而在我们的学习中,是非常有必要对前人的批判精神进行继承发扬的。宋朱熹言: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清郑板桥也曾言:读书好问,不问不得,不妨再三问。这足以证明在求学过程中,批判质疑思维的重要性。然而,这里的批判质疑不是“不相信”,而是运用理性潜入知识的内部进行咀嚼、反刍的过程。某些知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是有价值的,但是随着历史的推移,以及新知识的出现,原有的知识就会变得困于局限,批判质疑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在其基础上改良和提升。
TOP
295#

墨子提出“节葬”的主张来批判在丧葬事务上铺张浪费的现象,他指出:“上士之操丧也,必扶而能起,杖而能行,以此共三年。若法若言,行若道,使王公大人行此,则必不能早朝。”换言之,儒家主张的三年之丧,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秩序,因而墨子坚决予以反对。
TOP
296#

一个人要想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是离不开他对书本,对事物的思考与质疑的。我们常常这样说到,"尽信书不如无书",这意在鼓励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留心思考,对所学,所疑惑的地方保留个人观点,不要全盘接收他人的观点。没有人会一直正确,但要发现错误,自然是离不开批判性思维的。当然,存疑不是对一切都持有怀疑论,那样的话,怕是什么书都失去价值了。很大程度上,能供我们学习参考的资料是有许多有价值的观点与理解的。这里说的保持怀疑,是要我们不要放弃个人思考的能力,有选择地学习和接受他人的观点。
TOP
297#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思辨,不要一味的只知道学,还要学会思考。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时代也在不断的发展,人们的认知水平也在不断高,我们有着先人无法比拟的认识工具。对我们存在疑惑的地方,我们要敢于提出,敢于思考,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问的不断发展。
TOP
298#

批判精神,即对所学持质疑态度,提出疑问正是对所学深入研究的结果,正如陆九渊《陆象山集·语录》中:“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到对学习知识的小疑惑,大到思想革新,纵观中国数次思想变革解放,都是以质疑批判为开端,“五四运动”质疑批判传统文化中糟粕,促进了思想解放,带来了社会的大变革,促进了中华民族继续向前迈进,这一精神内涵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财富。
TOP
299#

古有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近代鲁迅先生说“怀疑并不是缺点。总是疑,而不下断语,这才是缺点。”,
其实对于批判精神,国外也有类似的观点——“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
可见,批判精神是十分重要的。
批判并非“离经叛道”,而是要求我们面对难题,学会站在一个不同的层面上,或者一个另外的角度,对问题作出批评和判断,对人或事进行分析和解剖,从而真正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批判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创新,为了更好的发展,只有批判并改进事物才能向前发展。
TOP
300#

现代社会,物欲横流,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发现在此影响下,许多人们的性格变得偏激和自我,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每日进行自我批判和自我反省,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不合适,我觉得我们现在非常缺少这种批判精神。除了自我批评,我们平时学习也要带着批判精神,不死学,而要自我思考问题,保持独立思想。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