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314151617181920» / 25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三、批判精神 [复制链接]

241#

善于思考,勤于思考,才会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理论;善于质疑,勤于质疑,才会有所创新,牛顿根据苹果掉下来发现万有引力就是善于思考和质疑的结果,所以我们读书就要抱着一种思考的态度学习,收获才会更大,才会有所突破。正如陆九渊所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会经历许多的困惑,拥有批判精神是关键的。但是能够对看似真理大家都认同的观点提出质疑是需要勇气的。虽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但是尽信书不如无书。因此我们要形成自己独立思考的习惯,敢于质疑和批判。
TOP
242#

我想,我们学习是该有批判精神的。正如孟子所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是权威专家也会犯错,他们的著作也可能有误。我们在学习他们的著作、了解他们的观点时,一定要带着理性的头脑、批判的精神,认真思考,形成自己的思维,切不可盲信权威,全盘接受。学习时敢于质疑,积极思考,保持批判精神,才能进步。来,让我们从现在起培养自己的批评精神吧。
TOP
243#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宋]陆九渊《陆象山集?语录》)学习要有批判精神,人人皆知。可要去做,真是太难了。中国的教育体制已经使中国人养成了一种习惯,教科书上说的就是对的,老师说的就是真理。小学生经常对父母说:我老师不是这么说的;我老师不让这么做……不仅小学生听老师的话,家长也是。
直到上了大学,人的思想才开始有了发展的空间,在上《诗经》的课上,我才知道原来《关雎》在古人眼里并不是一首情诗,它也可以被解读成“后妃之德”。那时候我忽然觉得原来我的思路已经被格式化了,那是一种害怕,感觉自己的思想已经被别人把控住了,自己没有批判的能力,就像《班主任》里的受文革毒害的谢惠敏那样的可怜。
要想有批判精神,就不应该局限于课本本身,而要打开自己的视野,广泛涉猎,多听听那些不一样的观点。
世上任何话都有商量的余地,不要急着否定或肯定,先听听别人怎么说。
TOP
244#

批判精神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无法拒绝的,而且是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受用的。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不是置身事外的冷嘲热讽,也不是痛快一时的情绪宣泄,而是破与立的对立统一、批判与建设的相得益彰。曾有人说,批判精神,是呼唤进步的闪耀火花,它证明至少我们还没有沉沦;批判精神,是追求真理的神圣之光,它证明至少我们还没有堕落;批判精神,是面向未来的热切向往,它证明至少我们还没有绝望。比批判更进一步,费尔巴哈贡献了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哥白尼勾画出太阳系运行的真实图景。中国共产党人的态度,毛泽东说得清楚:“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这样的态度,是辩证唯物主义者的态度,也是历史唯物主义者的态度。在他们眼中,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不是置身事外的冷嘲热讽,也不是痛快一时的情绪宣泄,而是破与立的对立统一、批判与建设的相得益彰。他们懂得,当批判精神异化为“为批判而批判”,不加分辨地否定昨天、鄙薄今天、怀疑明天,结果只能陷入历史的虚无:昨天一无所有,今天一无是处,明天一无建树。
TOP
245#

与解决问题相比,做个“批判家”并不难,对照理想,现实的缺憾俯拾即是。做个“愤青”就更容易,只需加一句“这个社会怎么了”,微博便会“很有气质”。但是,复杂的矛盾不会因批判自然遁形,社会的正义更不会因批判自动实现。斯洛文尼亚前总统德尔诺夫舍克说得好,“单靠政治人物的努力是难以改善世界的”。社会的每一根毛细血管,都不能放弃对肌体健康所负有的责任。批判是通向正义感的捷径,是体现存在感的绝佳方式,但历史的责任不允许我们满足于道德飙车。中国的进步,不只需要“好不好”、“该不该”的判断,也需要“行不行”、“能不能”的探寻。制度的改革,社会的改良,人心的改善,有待众人一起发力。鞭挞黑暗时,点亮蜡烛;蔑视贪婪时,拒绝同流;痛斥冷漠时,伸出双手……我们不仅要做提出问题的共同体,更要做解决问题的共同体。
TOP
246#

所谓批判,其实就是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对历史或现实作甄别和审视,对人或事进行分析和解剖,以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其着眼点是广阔的未来。批判的充分必要条件,是思想、人格和精神的独立,因此批判所引申出来的丰富内涵和积极意义,便远远地大于批判本身。
TOP
247#

我们的社会,还没完善到不需要批判的地步,可是我们的批判精神在哪里?随大流者越来越多,坚持原则者越来越少。学术界充斥着专家学者社会精英,理应带头为社会和民众利益奔走呼吁的他们,马屁虫却越来越多,经常发表些让百姓寒心的言论。媒体关注无聊的鸡毛蒜皮和明星花边新闻,只为吸引眼球。
TOP
248#

人类一直在批判中前进,在批判中创新。只有对旧的事物、旧的习惯、旧的观念进行批判,发现其不足,发现其谬误,才能创新。现在大学生精神中也急需批判精神,批判不是一味地否定,不是扼杀新知,而是在批判性思维的指导下,对现实的理论成果或现实问题进行仔细剖析,有批判才有扬弃,有扬弃才有真理。如今网络发达,信息传播迅速,信息量巨大,这时更需要在批判中吸收,不能一味地包容。坚持批判精神也需要进行自我批判,每日三省吾身,保持独立的人格,勇于抨击丑恶,追求真理和美好。
TOP
249#

       批判精神,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当今社会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当然,批判不是去否定一切,而是在自我认知上的合理质疑,是一种去主动思考和探索的精神。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所谓的学术权威、国学大师,甚至还有一些电视媒体打造的学术明星,那么他们的观点就一定是正确无误吗?显然不是的。我们不应该去迷信所谓的权威,所谓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我们要学着去批判和质疑,去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认知,去自我探索和理解,这样所得到的知识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TOP
250#

《论语·为政》里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批判精神是自古至今都需要的一种社会精神,敢于揭露,敢于批评,敢于判断,而不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批判精神的存在是一个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TOP
251#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不能完全相信它,应当辨证地去看问题。不仅在读书时,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也不能固守着既有的经验和模板,要结合具体的事情,区别对待,要有批判精神,批判思维是人类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基础之一。 批判性思维是人类一种重要的思维品质,它与创造性思维并称为推动未来知识社会发展的两大主要动力。早在几千年之前,孔子就告诉我们,“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反观当今社会,迷信专家,信奉权威,没有自己的思想,缺乏批判精神,必然会导致社会生活死气沉沉,没有活力。我们应该提倡质疑的声音,包容多种不同的思想,那么,社会的文化才会进步,社会的思想才会繁荣。
TOP
252#

“尽信书,不如无书”,无论学习生活,我们都应该存有一种批判精神,敢于提出疑问,带着问题去思考。在课堂上,我们常常只是认真的听老师说什么,很少提出问题。存疑恰恰证明我们思考了,主动提出疑问,并通过探究学习解决问题,如此获得的知识要比从老师那里简单的灌输型知识印象深刻的多。生活中,我们要慎行,多看,保留疑问,谨慎地做其他未曾见过的事,凡事三思而行,时刻保持一种批判精神与独立的头脑思考,这样就能减少做后悔的事了。
TOP
253#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思考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对于书本上的知识,我们不应该不加思考地接受,如果在自己思考后有不同的意见也应该大胆地提出来。
TOP
254#

        心学家陆九渊曾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这无疑是对批判精神其重要性的力证。我们尊重既定的真理,但不代表我们肯定其全部价值。就儒学来看,在一定历史时期,它起到过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但是,如果一成不变,全盘继承,就难以跟上时代的潮流,最终被社会淘汰。这就要求我们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真理在质疑中得以发展,社会在批判中得到进步。因此,我们要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事物,敢于质疑,逐渐形成批判性思维。
TOP
255#

大学之精神在于批判精神的习得。

    青年学生要铭记理性和真理是智者的人生标杆,不要迷信任何事物,要时刻怀有批判精神。过度的狂热终将会成历史的笑柄。昔日被奉为物理界颠扑不破铁律的牛顿三定律后来被证明也只是在一定范围内适用,思想的力量无法测量,在这样一个充满了未知和挑战的世界里,批判精神无异于海上航行的灯塔。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