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920212223242526 / 2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三、批判精神 [复制链接]

316#

人是在批判反思中进步的,社会也同样如此。一场疫情暴露出了社会中平时可能被忽略或没有发现的问题,但矛盾的是,出现问题和错误在有些人看来是耻于言说的,人们往往为了逃避指责,就对问题视而不见或强行掩盖,而不是想办法去解决,直至问题发展成为更大的问题。
TOP
317#

世界上的观念太多,各有各的理,并不是所有的道理都一定要听,关键要有自己的见解,要学会自己独立思考。在成长的道路上会发现各自有各自的道理,有些理在特定的场合也丧失了意义,走那条路的关键在于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思维、自觉自知的能力是课堂所带不了的。
当文艺复兴时波兰的天文学家、数学家、神父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改变了人类对自然对自身的看法。当时罗马社会认为他的说法违反了《圣经》,哥白尼却仍坚持日心说,最终被罗马教廷烧死,他以自己生命捍卫了科学的权威,用他的批判性精神带领人类社会更好的认识自然,更正了人们的宇宙观,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不要过多的迷信所谓的权威,而是要有自己的见解,对任何知识持保留态度,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
TOP
318#

孔子开始就表现出的批判和抗议精神,即对现实政治的批判和对现实政治的抗议中可以看到。尤其是到了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批判愈发更加理想了。这使得后来的儒家有一个非常深刻的传统,就是任何批评我的人,在某一方面讲就是我的老师,而不管他怎么责骂我,因为他使我能够变得更好。
批判精神是儒家的基本精神,这是毫无疑问。这个传统,从先秦孔子到孟子,荀子,再到董仲舒。中国繁盛时期的唐代,儒家的影响可以说无处不在,尤其表现在经学和政治哲学上。贞观政要是广为人知的,唐太宗之所以伟大,在于他有一批大臣,房玄龄多谋,杜如晦善段,更有老臣魏征。魏征脾气倔强,常常责怪唐太宗。可以说,儒家的批评精神在大唐时期乃至整个封建时期比比皆是。批判精神理所当然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价值观。
TOP
319#

一个人是否有批判精神表现在:判断信息是否恰当; 区分理性的断言与情感的断言  区别事实与观点; 识别证据的不足; 洞察他人论证的陷阱和漏洞; 独立分析数据或信息; 识别论证的逻辑错误; 发现信息和其来源之间的联系; 处理矛盾的、不充分的、模糊的信息  基于数据而不是观点建立令人信服的论证; 选择支持力强的数据; 避免言过其实的结论  识别证据的漏洞并建议收集其他信息; 知道问题往往没有明确答案或唯一解决办法; 提出替代方案并在决策时予以考虑; 采取行动时考虑所有利益相关的主体; 清楚地表达论证及其语境; 精准地运用证据为论证辩护; 符合逻辑地组织复杂的论证; 展开论证时避免无关因素; 有序地呈现增强说服力的证据。
TOP
320#

儒家所强调的智大抵同我们如今强调的智也不是完全统一的。现在谈智,无非就是说智商,或者更具体化到学习成绩,对知识文化的掌握程度等。我认为,智这个品质的重点不在于一个人有多少知识,而在于你对事物有没有批判精神,有没有用怀疑的眼光去审视事物。尽信《书》不如无《书》,我认为一个敢于质疑老师的小学生也比对接受到的知识深信不疑地加以吸收的大学生要高明得多。正如西方先哲亚里士多德所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对真理的不懈的追求才是智最根本、最核心的内涵。
TOP
321#

批判精神是我们求学问道所必须的一种品质。我们在学习知识时,要多听多看,保留疑问,谨慎地筛选知识,不能完全地照搬他人的观点,对知识要多问为什么。不要害怕自己有疑问,当我们能够通过实践消除了疑问,我们的知识学问必定会有所进步。批判精神最重要的,是无论对象是谁,我们都要一律平等地看待,圣人之言,庸人之语,我们都要认真地听取和思考。正确的言论我们要听取采纳,错误的言论要摒弃远离。追求学问时,培养批判精神是至关重要的。
TOP
322#

批评精神应当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学习精神,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才能真正的进步,补充与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水稻之父袁隆平在他读书时被老师和同学们起了个绰号“问题少年”,当然这个问题指的是爱提问题的少年,这也从侧面说了具有质疑和批评精神对于知识扩充的重要性,马克思思想中的重要理论否定,以及否定之否定就蕴含着这个道理,先对历史学习,然后产生疑问,接着否定它,最后再否定之否定,才能达到真正的进步。如果只是记忆,而没有加工,反而只会加重自己思考的负担。
TOP
323#

增长知识的过程中,应该秉持多听多看多思考,从不同的人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去体会那种思维的碰撞,这样事情才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也不会偏执与一己之见,根据自己的偏好去判断一个事情。同时,在听取他人的言论时,也要时刻保持自己的独立观点,自己去思考自己观点的对错,不能陷入他们一面之词
TOP
324#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具备孟子所说的批判精神,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要勇于质疑。能够提出疑问,说明有所思考,而不是一味相信书本,相信权威,只有这样才会进步。
TOP
325#

我从不相信世上有真正的他爱,但世界也不只有纯粹的利益交换,义利相依,无利为何义,所行之义出于利乎?只是要以不同角度看待世界,不可太冷血,不可太天真。
TOP
326#

                                                         以批判精神为船,驶向创新彼岸
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在于其具有独特的思维。黑格尔曾说过,动物也有灵魂的,但是动物不能思维,所以不能成为精神体。正因为人类敢于批判与质疑,敢于打破桎梏,勇于创新思维,在千百年的实践中不断适应时代的需求,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从农耕社会的政权更迭,到工业社会的技术革命,人类在一次又一次的创新与突破中实现质的飞跃。
何为批判精神?就是敢于质疑,拥有独立精神与分析能力,用学习到的知识灵活的运用在学习乃至生活中的问题,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小到数学题的一题多解,大到新科技的应用与发明、新理论的产生与发展,都是批判精神的体现。学会批判与质疑,是每个人的必修课,更是社会生存发展的必备能力。
TOP
327#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最近在读弗莱雷的《被压迫者教育学》,书中作者提倡对话式教育,提倡批判性思维。作为一名苦逼研究僧,经常听到老师批判现在的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对于一些观点提不出问题来。我想,这种问题意识和弗莱雷所说的批判性思维具有相似性。一个人若要有批判性思维,就要了解自己所处的情景并且能够意识到自己正处在这种“情景”中,不仅能够与这种情景融合在一起,还要能以一种“旁观者”的角度审视自己所处的情景。如果认为自己所处的情景中的种种都是理所应当,那他只能是一个“顺从者”,更不用说对这种情景提出所谓的问题。 我想,能够从“旁观者”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情景,也许能够较为清晰的发现情景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意识到自己就正处在这种问题之中,要想办法改变情境。

反思自身的受教育过程,对于老师的提问或者看过的论文,只会觉得“说的对,写的真好”,但反问自己“看完后你有什么问题吗”,脑袋里就空空如也,除了赞同别无其他。我想,这也是传统灌输式教育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在我身上的提现。倘若能够以一种旁观的角度,审慎的品味这些观点或文章,获取能从中发现一些问题。
TOP
328#

时刻保持戒备是在自然界之中能够更好的存活下去的不变真理,冷静的观察,保持警戒的状态随时随地都能面对突然的袭击,才能在残酷的自然界中存活下去,取得生存的空间。不仅仅是动物,人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虽然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现在,我们可以不用像以前一样为了物质生活进行攸关生死的抉择和战斗,但是自然界的法则也在潜移默化的无形之中影响着我们,那么在不用为物质忧愁的现在,人们把精神境界的提升放在了首要的位置,要使自己的精神跟上高度发展的物质世界否则就会导致人类群体的毁灭性的伤害,人类文明倒退甚至覆灭,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因此我们要在这个物质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之中,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也是为人类文明这一整座摩天大厦打下坚实的地基,成为其中的支撑性的水泥钢筋。我们受自然界法则的影响落到现在,便是保持自己的理智不被浮华的科技表现所迷惑,看到利益的同时保持住自己的批判精神,冷静的剖析事物的利弊。更好的探清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在批判中促进自身,修正认知,获得真知。
TOP
329#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想就是批判的最高要求。
TOP
330#

所谓批判精神,就是站在一个不同的层面上,或者一个另外的角度,对现状及其问题作出批评和判断,对人或事进行分析和解剖,以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改进和创新、为了更好的发展。无论团队还是个人,其进步和成长本身就是批判促成的过程。我认为,在学习中,我们应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与他们一起学习,这样我们才能取得进步。因为,当有疑问的时候,说明是有不懂的地方,说明我们的知识有缺陷,说明我们有解决疑问的要求,有不断学习的欲望。通过咨询和学习,问题解决了,学习必然提高,知识必然继续提高。如果没有疑问,又从来不想提问,说明学习处于停滞状态,所以不会有进步。学者们也应以质疑的目光看待学术,不要把学识局限于前人的层次,而是要从质疑中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创新、进步。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