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13141516171819» / 25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三、批判精神 [复制链接]

226#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在学习中进行反思、批判和怀疑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所学的专业是哲学,对反思、批判和怀疑精神的强调非常多。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就是对在他之前的哲学的一次大的清理,“三大批判”也成为了哲学界研究西方哲学的一个大的里程碑,这离不开康德自身的怀疑精神。而在人类社会的其他领域,正因为有了怀疑,历史上思想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才得以发生,才能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不只是在物质领域,更是在精神领域。
TOP
227#

批判精神是一种敢于对经典和传统的质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批判的思辨精神被搁置在荒芜之地,不同于西方是敢于质疑并提出针锋相对的意见再加以证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批判精神更多的表现为提问,如陆九渊《陆象山集语录》“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批判等同于“怀疑”,求学在怀疑中进步,批判精神反映的就是内在的对接受的知识的反省精神。学习知识当然不流于表面的学习,学习知识要深入理解就有对知识的内省过程,对知识进行理解、吸收、批判,并将对知识的精神理解运用到生活的点滴之中。
批判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吸收,而且批判内部蕴含着求知创新的精神,一味地跟随经典的脚步,对经典奉礼膜拜,却不对其进行反思思考,这只会致使文化知识内部建构的过时,缺乏哲学的洞见。
TOP
228#

“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简单的话缺蕴含着深刻的真理:人应该有批判精神。我们总是把书本上的知识当成是真理,当成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批判精神往往就孕育在你的“为什么”当中,对一个理论,当你有了怀疑,就值得赞赏,当把怀疑变成实践,再去进行检验,那就是将批判精神发挥出来。人类的诞生,不是为了复制一个又一个同样的人,而是为了进化,为了发展。没有批判精神的人,如同木偶。
TOP
229#

     在我阅读经典的过程中,我发现后人的注释缺乏怀疑与批判的精神,对于原著大部分都是赞同,然后注释,有时候很难自圆其说。
     我们这个时代,同样也缺乏一种批判、反思的精神。不论是文化、还是科技,就必须要批判精神,有批判才会有进步,有批判才会有创新。一个民族的强大在于文化强大,我们在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必须要有批判、创新的精神。
TOP
230#

     学习首先要敢于怀疑,有怀疑精神,“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在怀疑中寻找答案,在怀疑中寻求进步。
      孔子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要有批判精神,敢于质疑权威,多听多看,保留疑问,谨慎的谈论或做自己未曾见过的事情,才会减少错误和后悔。
     怀疑批判的过程是我们重新思考的过程,是进一步理解事物本质内涵的必要途径。怀疑批判是我们对所认识的事物重新解构和建构的过程,我们所接触到的并不总是正确的,我们自己的怀疑也未必不是没有价值没有意义的,敢于怀疑不仅是一种处事方法,更是一种先进的人格精神。
TOP
231#

看过一句话说知识分子应该具备三个基本特征:知识性,创造性和批判性。知识分子的责任就是说出真理,暴露谎言。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科技产业化,政治民主化的今天,知识分子的作用日益显著,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显得尤为重要。我很赞同材料中所说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不加思考地去崇信书中内容不能称为是一名优秀的知识分子。有批判才有创新,犹如五四青年叛逆者那种无所不至批判精神,诚然已经被今日的青年所遗忘。五四是一个短时段,唯凭一群知识者的努力,累积了巨大的精神能源,是知识分子的“创世纪”。如材料中说的“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没有批判精神则无法发展。批判精神应该成为常态,当然前提是得有批判能力。
TOP
232#

哥白尼敢于批判,提出了日心说,带来了天文学的巨大变革,给人类正确认识宇宙提供了莫大帮助。没有批判精神的民族,注定要落后挨打。只有批判才能深入事物本质,从而寻找最好的解决办法,一个社会总是存在不同的论调,只有具有批判精神,敢于思考,才不会盲目跟从,随波逐流。对任何事物都要具有批判精神,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使其更具有生命力,一个国家的强大,正是在不断批判与思考中成长的。
TOP
233#

一切认识的进步和创新发展都必然地源于对旧有认识的批判。只有对旧的事物、旧的习惯、旧的观念进行批判,发现其不足,发现其谬误,才为创新提供了机会。一个民族、一种文化能否树立起真正意义上的批判精神,就成为能否真正地鼓励创新、鼓励进步和发展的关键。
TOP
234#

批判的方法论: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以看书为例,作者在书中表达了一个观点,我们可以假想作者是正方,我们是反方,思考可以反驳作者的论点论据,然后站在作者的立场上反驳自己,如此反复几次,就会对这一事件有比较清晰深刻的认识,也完成了批判思考。这种方法叫做左右互博。
TOP
235#

理性批判,并不是一个新颖的观点就是对的。不能完全相信大师,但不得不说,大师多数是对的。不要用自己的无知去无理取闹。
TOP
236#

圣人无常师。圣贤的人没有唯一的老师,因为他一直在学习中。正像亚里士多德所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学习中要始终持有一种批判的精神,不要以为名人说的话做的事就都是正确的。“学贵有,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对既定的命题存疑,要有自己去寻找答案,批判的精神。同时,批判精神不等于你随随便便就可以质疑老师的研究成果。正有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辈们为后人留下了卓越的研究成果 ,后人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做研究,寻找新的突破。批判精神的前提是对所怀疑问题带有一种敬畏之心,在此基础的批判才会有所进步。这种批判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对于社会上的不符合道德的事,能勇敢发表自己的言论,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希望我们年轻人都能有这颗批判之心,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TOP
237#

我们经常能够感受到,如果你对某个问题只是停留于表面的理解,我们反而会觉得我们对这个问题理解的很透彻;但当我们深入进去的时候,却会觉得有许多疑惑。所以凡是做学问,一定要提出自己的问题,甚至质疑,才可以有进步。
TOP
238#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费加罗的婚礼》
批判建立在理解思考的基础上,自我批判更是一种内在的反省和进步。
没有振聋发聩的批判,就没有很多事的发展进步,批判是动力。
TOP
239#

《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中就提出了一种批判精神,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学习最大的成就之处在于敢于质疑权威,只有敢于批判权威,提出新问题,才能开拓求学的新境界。当今社会人才辈出,可是勇于批判的人才却寥寥无几,这或许也是对”钱学森之问“的一方面回答。《庄子·胠箧》篇提出了一个十分偏激的观点:絶圣弃智。到后来,鲁迅《文化偏至伦》说到”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还有陈独秀的”偶像破坏论“诸类,都反映出了一定程度上的批判精神。举一个例子,现下学界解读《诗经》大都赞同回归古注,回到毛诗、郑笺的注解,古注确实包含古圣贤呕心沥血的钻研,但古注就一定是正确的解读吗?对于其中的困惑,我们要敢于提出质疑,最可贵的还在于在批判精神指引下提出问题之后的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不断地促使学术研究的向前进。
TOP
240#

周国平说:“书籍有两个特点,一是传统,二是要你思考。”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若是不加筛选地全盘接受,一昧认同,即使博览群书,贯通古今,终究也只能在大浪中沉浮,随着风向四处漂流罢了,满肚的学识进去时是什么样,出来时就还是什么样子,只不过是躯壳里的暂住客。若是带着批判的态度,那些书中的言语和观点便有了生命力,你便可以选择亲近或远离他,如此一来,你所读过的书便融入了你的骨血,跳不脱你的掌控,随你的心意与指挥行动了。其实,不仅书是这样,话语也同样如此,我们对待事物都要采取批判的态度,经过自己的判断与思考选择相信或是怀疑。在这个自媒体发达的时代,几乎所有的言论都有着伪装或矫饰的成分,至于面具下的真相,是需要我们用批判的态度自己找寻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