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112131415161718» / 25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三、批判精神 [复制链接]

211#

这是个很有趣的话题,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是拿国内的教育与国外教育的对比,个人没有出国经验,所以仅作为话题论述。国内的教育是课结束后,老师问:“你们有什么问题?”如果学生没问题,老师会觉得这堂课上的很完美。国外则是你们有什么问题之后,如果没有人提问,老师会恐慌自己的课程毫无争论性。既然前人早已提出批判精神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为什么时代进步,关于学问却越来越流于形式?一张毕业证证明一个人的学识,对师长和书籍的论述,深信不疑,或是不敢批判,亦或是不便批判。从深层去探究,还是学习教育的氛围造成了这种以结果为导向的,两害相较取其轻根深蒂固的思想。我们的做法就是空有前人著作的宝山,但是却因为害怕使用它而空手而归。这是教育的失败。
TOP
212#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对于这句话,我的理解是是这句话,强调的精神,太过保守,当我们治学到一定阶段时,我们保持适当的谨慎是值得提倡的,但是在我们治学的初期,仅保持谨慎,在治学的过程中怕犯错误的话,那么我们就会很难取得进步,所以我觉得在我们学习的开始,我们应该敢说敢问,不应该一味地沉默,让自己改正的机会都没有。
TOP
213#

      无论在何时,我们都应有批判精神。批判不意味着一味的质疑,对人不信任不尊重,而是要有自己的观点态度,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想法。当他人观点与自己的相悖时,我们要勇敢质疑,提出质疑,通过讨论,方知谁的观点更准确更适宜。
   书上写的,别人说的,都不能直接拿来套用。唯有加上自己的理解与判断取舍,才能适用于自己。经验是别人的,世事变化无常,绝无相同仅有相似,所以批判精神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更有自我的生活。
TOP
214#

先代中国人最缺乏的便是创新精神,而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和发展的垫脚石,批判和创新是紧密相连的,提出合理的质疑是创新的源头,多年的应试教育让中国大多数学生渐渐失去了提出质疑和批评的勇气,而我们需要的恰恰是这样的勇气。
TOP
215#

《论语•学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对当代学生仍可带来不少启发。具体可以在两个例子上看出。一是高考志愿的选择。许多学子认为寒窗苦读十二年的终极意义即是承载于四张试卷的一个数字。“学而不思”的结果就是疑惑,忘记初心,丧失了思考和判断能力,后面的人生会愈加偏离预定的轨道,到最后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二是乖宝宝的诞生。她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听妈妈的话,这当然无可非议,但长此以往代价就是自己批判精神的丧失。年少时听从长辈的安排,中年后听从命运的安排,人生就在这样无意识、无知觉中悲剧落幕。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借用批判精神可以帮助我们透过表象看到真理,形成自己的判断思考而不是被错误、愚昧舆论蒙蔽误导。相信这才是批判精神对现在生活最大的指导了。
最后编辑青大张旭 最后编辑于 2015-12-22 17:41:08
TOP
216#

培养大学生的批判精神是时代的要求,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引领知识经济和发展科学具有重大意义。对于大学生批判精神的培养,可从培养社会责任感、培养问题意识、培养批判性的学习能力、培养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行案例教学、增强教师的榜样作用和进行网络信息的分析批判训练等7个方面入手。
TOP
217#

批判精神,我感觉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主动思考。这学期我们有一门环境土壤与科学的课程,任课老师在上课之前就说他所教授的这门课要模拟西方的大学课堂。所以他在上课的时候都是用纯英文的PPT,PPT的内容也很简单。一眼看去就是一些图片和一些结构图,当然老师会提前把一些很重要的学术性名词都给大家翻译过来。当他把一些重要的学术名词说出来以后,首先会问我们,我们在听到这些名词的第一反应是什么。然后让我们大致的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我们一起分享,叫其他同学补充或者说出他们各自的完整意见。当我们做到最后讨论出了一个绝大多数人都认可的答案时,老师再站出来根据标准的学术解释来补充或修正我们的答案。起初的时候我们并不怎么活跃,这在我们看来很难接受,因为我们所接受的是老师直接讲PPT就行,我们在课堂上该玩手机玩手机,睡觉的睡觉。但是这种上课模式让我们即使不思考,也必须要停下我们手中玩的东西,以防自己被点到。后来上了几节课之后,我们有越来越多的同学参与发言,参与讨论。老师也参与我们的讨论中,时不时的修正下我们的思考方向。有时候老师在布置到课后做一些专业名词解释的PPT之后,有很多同学来响应。现在已经结课,但是这门课程带给我的最大收获就是对于事物的主动思考意识。而学会主动思考又是具有批判精神的前提,所以我相信在今后的生活学习过程中我会具有批判意识。
TOP
218#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批判精神,没有批评和反思就不会有进步。从怪力乱神到万有引力,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从神造万物到进化论,每一步都是反思和推翻的结果。一个新理论的诞生总要接受种种质疑,但也正因为这些质疑才能论证它的正确性。所以批判不可怕,没有批判才可怕。不肯接受质疑和争论的声音,不愿带着批判的眼光看问题,结果只能是固步自封。作为学生,更应该带着批判精神学知识,看问题,凡事多问个为什么,在疑惑中学习,在批评中进步。
TOP
219#

创新精神是一种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社会发展的趋势日益表明,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和民族素质的竞争,而科学技术的发达与民族素质的提高,其灵魂在于创新。各行各业都需要发展,如果行业缺乏创新意识,那么它只会停滞不前,反而有可能会倒退。只有坚持创新精神,勇于实践,行业才得到发展。当今国际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创新精神显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拥有创新精神的国家,才能让自己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市场是无情的,竞争是残酷的,只有坚持创新,个人才能体现价值,企业才能获得优势,国家才能繁荣富强。
TOP
220#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每一个人都不是神,包括著书者也可能会产生错误。如果一味地相信书中传授的内容,有可能误入歧途,毕竟写书的人也存在他的认知错误。看书的同时,要对书中的内容有批判的心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才是读书的真正收获。
TOP
221#

我觉得批判精神,古人更多的是放在学习上,可是更多的批判精神,应该在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时候,肩负着苏醒民族的精神。学习上,敢于质疑,是创新,是对人的劣根性”保守“的挑战。迄今为止,没有一个”伟人“正确的无以复加,正是因为如此,批判质疑才能推动社会发展。正如鲁迅,弃笔从戎,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古人云:君子和而不同。无论在哪方面,都会有不同的意见,即使对于一些古人已经提出很久的理论,也要具有批判性思维。如果没有批判性思维,社会就不会进步;没有批判性思维,人就不会有个人能力的提升。
TOP
222#

批判精神的存在代表了人们永不停止的思考。
我们必须要思考我们必须要批判,批判能让我们看见一个很不一样的世界,从腐坏的温床中爬出来继续用客观深刻的眼光来审视一切,只有在这样的鞭策下我们才会不停地进步,不会忘了要一直思考,给我们自身不停的注入新鲜的血液。
TOP
223#

批判精神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自人类拥有了批判精神,就仿佛掌握了普罗米修斯盗来的生命之火。正是这把熊熊燃起的火,有力地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批判精神其实就是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对历史或现实作甄别和审视,对人或事进行分析和解剖,以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其着眼点是广阔的未来。
TOP
224#

选择相信是人类的本能。因为这个世界太过广阔,信息量多到我们永远无法全部获悉,个人的直接认知,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我们选择相信别人,相信书本,相信其他的间接经验,以此来完善自己对于世界和自己的认识。可是,一味地去相信别人口中的事实与观点,很容易造成偏差,甚至造成损害。尤其是在网络时代,各领域的谣言都可以随时大规模迅速传播,这更像是灾难。近几年的谣言事件还少吗?我仍然记得当时民众去抢盐,买板蓝根的盛况。这令人感到遗憾,显然我们还没有具备基本的批判怀疑精神,基本的判断能力。虽然我们不可能事事都懂,每个领域都通,可是面对一个你不懂的新的观点时,停下来,保留怀疑态度可好?多听取更广泛的消息渠道和观点,利用自己的理智去判断,多问几个问题去质疑查证,相信自己的理性力量。这样才能身处于信息洪流,而不被信息淹没。
TOP
225#

        批判与怀疑,是学习过程中的两大主题。之前上西方哲学时,就老是讲到要有怀疑精神,自己却不以为意,只让老师的教诲轻轻从耳畔扫过,从未真正实践,未曾真正身体力行地在学习中带着怀疑和批判的精神去学习。感觉现在的自己,像极了无知的孩子,一些不懂得的事,在阅读书本的过程中,总想要努力寻求答案,以为书籍便是最好的真理,却从不曾认真思考其中的对错是非。“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虽则讲的是《尚书》,但若是推及广义上的书籍,也无不可。人有千万种,思想自然也有千万个,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抱着怀疑与批判的精神,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能学到真正有益的知识。
    学习中,要时时刻刻动脑思考,“学而不思则罔”,在思考的过程中,保持一种求知欲和好奇心,并带着一点怀疑的精神,努力钻研“为什么”,这样才会有长足的进步与提升。
    “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学习贵在得到心灵的认可,旁人的观点自有其道理,但若在自己的心中检验并不正确,或者自己并不认同,则要三思而后考虑要不要追随。这一点颇有警醒意味。在漫长的学习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人,见到各种各样的观点,切不可随波逐流,一概而从之,万望遵守本心,小心谨慎地学习。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