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678910111213» / 25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三、批判精神 [复制链接]

136#

多听,保留疑问,谨慎地谈论其他未听到的事,就会减少错误;多看,保留疑问,谨慎地做其他未曾见过的事,就能减少后悔。学习就怕没有怀疑,有了怀疑,就会有进步。批判思维是人类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基础之一。 批判性思维是人类一种重要的思维品质,它与创造性思维并称为推动未来知识社会发展的两大主要动力。我觉得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与当前国家提倡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育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在接受各种信息的同时学会用批判的眼观看问题,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TOP
137#

王夫之以儒家民本思想为裁量标准,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进行了广泛的批判 。他以儒家民本思想为裁量标准,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进行了广泛的批判,这些批判是王夫之思想中的精华部分。王夫之的民本思想,对清末民初这批意图打破封建专制主义“铁屋”,为中华民族“凿壁偷光”的仁人志士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对于这些大思想家的精华内容,我们应当结合当代国情给予正确的理解和支持。

TOP
138#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2011文秘

学号:11311014

姓名:李林钢

时间:2012417

电话号码:18787150397

卷四:智                

         批判精神

包括重视教育的精神、重视文化的精神、理性精神、科学精神、求实精神、批判精神、反思精神、与时俱进的精神等。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非常重视,他说知(智)者不惑,提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大学》中讲格物致知。在封建时代专制主义的压迫之下,受到了极大损害,出现了迷信与盲从的劣性。新文化运动时期倡导科学精神,改革开放时代倡导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就是要回到的正道上来。要坚持仁智统一,否则便会流于狡诈。倡导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重视文化、崇尚科学、尊师重道、求真务实的民族品格。

批判是价值意义上的超越,其目的在于“协调当下的秩序与其价值目的之间关系的努力,是区别现象与本质的努力,是考察事物的基础的努力。”[1]批判就要怀疑那些看似明晰和正确的东西,并揭示事物的原貌,改变事物现状从而达到应达到的境界。即马克思所指出的:“使现存状况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摆脱现实束缚,在批判旧世界中创造一个新世界论文联盟。”[2]批判精神是一种不轻易说“是”而是敢于说“不”的精神;是一种不甘受陈规陋俗约束的精神;是一种勇于对人们所持的常识反思的精神;是一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精神。批判教育学的“批判精神”的创始人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批判精神,应该激励学生成为具有批判精神的公民,使其成为能动的、具有独立意识的、有社会责任心的政治主体。从辩证法的角度说,创新包括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从而也就包括肯定之否定与否定之肯定。前者是从认同到批判的暂时过程,而后者是一种自我批判的永恒阶段。所以创新从这个角度来说就是一种“怀疑”,是永无止境的,更是批判精神的一种体现。

而学习贵在得到自己心灵的认可,向自己心灵寻求,发觉它是错的,即使它是来自于孔子之言,我不能认为他就是正确的。有些事情在自己的心灵中验证,发觉它是正确的即使它来自一些平庸的人,但我衡量出来的确是它是正确的。学习怕的是没疑问,没有疑问,就没有进步。

所以每个人都会有大大小小的不同的疑问,而且每个人都想不断的发现疑问,不断的解决这些疑问。从而才会不断的进步走的更远。

TOP
139#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2011文秘

学号:11311014

姓名:李林钢

时间:2012422

电话号码:18787150397

卷五:信                

         信的价值

如果只讲仁、义、礼、智,而不讲信,缺乏信,那么,仁、义、礼、智都会变为虚伪的东西。而即真实、真诚、诚信。孔子讲民无信不立,孟子讲朋友有信,《中庸》讲唯天下至诚为能化。在当代社会,诚信是确保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本精神。诚信建立在仁义的基础上,《中庸》讲:诚者,择善而固执者,以仁立诚,以义立信。当诚信原则同仁义相冲突时,就要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诚信是仁义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诚信,仁义就变成假仁假义。倡导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待人真诚、做事认真、诚实守信的民族品格。

诚信,从语义学上讲就是诚实、不说谎、不虚伪和守信、有信用、讲信誉的意思。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诚信则是现代市场经济活动的一项基本的制度,它由非正式制度通过文化传统,特别是市场主体的道德自律和舆论的谴责来实行和正式制度通过正式的政策法律法规实行的统一体。诚信作为一种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制度效益。目前我国适应市场经济的诚信制度没有得到发展和完善,而原有的道德自律体系与法规又与新的经济体制不适应,给经济建设带来了许多问题,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经济学者普遍认为,我国由于诚信制度的缺失而造成的直接损失每年在6000亿元左右,加上间接损失就更人。如此看来,诚信的价值是巨大的,能发挥巨大的经济效益。

信对个人而言,诚信可以增加其在组织中的声誉、社区中的声望和个体良好的信誉记录,这些无形的财富除了给其带来“精神”上的欢愉效用外,还能带来许多的直接经济效益,如组织的奖赏、工资和职位的晋升,社会经济交易的便利,低成本的借贷和获取社区公共服务的便捷,在社会上的就业、保障等的便利。

对社会而言,它能为社会中的每个个体、企业组织提供边际成本极小而又给各种个体、企业组织产生极大效益的制度保障;特别是当前我国民间投资、民营企业有待发展壮大的最大障碍,大多数人认为是缺乏诚信制度。可见,社会诚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意义巨大的。

所以人无信而不立,做人要有信,要随时记在心理,做一个守信的人才是最重要的。

TOP
140#

智者设置条条框框,而一般人却安于在教条中生活。他们不是缺乏叛逆的冲动,而是他们从来就不知道那是可以反抗的,他们耳濡目染的一切、他们所认定的一切在他们看来理所当然,无可置疑。所以,批判精神的缺失,只是因为被自己狭隘的经验世界所束缚住了。就像我们看到一个“理论”,认为它很符合实际或者由自己的内在经验形成的判断力,就觉得它是“完美的”,不可攻破的,然而,这有时只是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其它的“理论”或者并未体味出那个自认为“完美的”理论的不足。所以,长期只在意一种“理论”,只看一本书的人,不仅比一般人愚蠢,而且很可怕。他们心胸狭隘,无法接受新的理论,对一切新思想都抱有一种敌对或歧视态度,不能改变自己,而导致自己成为新环境里的“乞丐”。

因此,要想不沦为庸俗的“卫道者”,我们必须开阔我们的视野,敞开我们的心扉,去倾听各个大师的“声音”,最后倾听自己的心声。

TOP
141#

学院名称: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    别:文史系

专    业:文秘

年    级:2011级

姓    名:杨乾

学    号:11111016

时    间:2012年5月25日

电    话:13529423533

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及其原因探析

中国传统文化,光辉灿烂、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聪明才智的结晶和精神风貌的体现,包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内容。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它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影响甚深,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现实让我们不得不承认: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严重缺失了。参酌学界既有成果,本文拟就缺失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试作论述。

一、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主要表现

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的今天,平心而论,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已经沦为“岗前培训机构”,学生人文教育尤其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力度不大,已是严重缺失。详而论之,主要表现如下:

(一)传统文化知识欠缺。

据在一所职业院校的调查中,中国传统文化竟然被爱玩的学生误以为点燃鞭炮,被有经济头脑的学生误以为能卖高价钱的老古董等。有了这样一种中国传统文化冷漠症,在许多学生眼里,中国传统文化就可以简化为“帝王戏”、“辫子戏”、“戏说风”等等。所以,不知道周杰伦、“超女” 在同龄人面前就无地自容;对中华民族自己的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相当冷漠,遑论该节日的来源、意义。有人曾在北大做过一项问卷调查。结果令人深感遗憾:如今的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的功底不深, 知之不多。大多数大学生表示他不太了解孟子(52. 2% ) 、荀子(69. 2% ) 、墨子(68. 6% ) 、王充(78. 1% ) 、董仲舒(71. 6% ) 、朱熹(70. 3% ) 、王阳明(95. 9% ) 、黄宗羲(71. 4% ) 、魏源(61. 9% ) 等古人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思想。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北京大学的学生对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北大第一任校长严复表示比较了解的仅40. 1%, 而不了解的达59. 9%。有93. 2% 的大学生未看过《说文解字》, 77. 2% 的大学生未看过《孙子兵法》,未读过老子的《道德经》的达86. 8% ,未读过《资治通鉴》的占72. 4% , 未读过《史记》的占58. 9% , 就连《三字经》未读过的也达69. 4%。现在大多数大学生写不出几个自己所熟悉的中国传统曲目或古典曲目。在调查问卷中,填的最多的三个曲目如《窦娥冤》、《高山流水》、《牡丹亭》分别仅占34. 1%、31%、23%。错误地认识传统文化,国学底蕴深厚的北大尚且如此,遑论以职业技术教育为己任的高职院校。

(二)传统美德观念淡薄。

《论语·先进》中所列的孔门四科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儒家将列于德行首位,深深寄寓有德行是人之为人的首要问题。相反,高职学生在美德方面存在的问题恰恰十分严重。他们不是不懂得道德,而是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严重脱节。在公共道德方面,一些大学生在公共场所,如乱涂胡画于教室的墙壁,大声喧哗于安静的自修室,乱扔垃圾于美丽的校园等等。在人际关系道德方面,高职学生交往的对象主要包括同学、朋友、老师、父母等。他们在学校和以同学为主的他人关系淡漠,表现为同学关系尤其是寝室关系紧张,彼此之间互相猜忌,以至发生殴打等校园暴力事件。对老师的态度也不端正。古代讲: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换句话说,学生对待老师,应该像父母一样尊重。现在的孩子从上幼儿园直到高校毕业,有几十甚至上百的老师教过课,让学生们把每一位教师都牵挂如父母,似为苛责。但对老师不应失去最基本的礼貌,当代的一些大学生上课迟到、说话、睡觉之现象,不绝如缕;在外面见到老师不打招呼,也成家常便饭。就此,清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华大学">华大学ersonName>教授张岂之,在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采访时曾指出:“中国的大学毕业生虽然拥有优秀的学业成绩,但缺乏合作精神,待人接物缺少文明礼貌”。对父母态度不端正。儒家文化提倡“孝道”,子曰:“唯父母之疾是忧”。对待父母的态度是考察一个人的品行的基本准则。而现在一些高职学生接受了高等教育却连基本的孝道都不能保证。其所接受的新鲜事物当然比他们的父辈要多,但部分学生却视父辈为老腐朽,对父母的好言相劝,轻则沉默抵抗,重则大声呵斥;更有甚者,经不起形形色色的物欲诱惑,将父母当成了印钱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无视父母挣钱之艰辛与生活之俭朴。另外,一些学生缺乏诚信,考试作弊、骗取助学金等不良现象时有耳闻。

(三)传统生存理念扭曲。

《周易》言曰:“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一语中道出了人之为人应有的人生态度、生存理念。君子应该胜不骄、败不馁,直面人生中的挫折与逆境,依靠自身的智慧、能力和意志不断克服困难、超越自我,从而实现自身的目标与价值。而一些高职学生入学以前,往往都是当地的成绩不错的孩子,一来到高手如云的大学,由于压力过大,便产生自卑心理。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现象十分令人震惊,每年都有学生因受不了或生活或学习或情感的压力而自杀,甚至还出现了残杀同学的发指事件。人本群体动物,固有群体意识。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国古代士人对民族和国家有一种庄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譬如,屈原为楚国大夫,本可衣食无忧,而他却偏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国忧愁投水而死;大诗人杜甫贫困潦倒,却“每饭不忘君”,“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这些都是将自身与天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典型。大学生受教育的目的小则为己为家,大则为民为国。而当前大学生学习的目的则过于指向“为小”。据调查,有25. 7% ,也就是1 /4还多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找一个舒适、称心的工作,这失去了国家每年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培养大学生的根本意义。

二、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主要原因

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院校的缺失,不是一时一地的原因,而是有着多方面因素。

(一)高等教育的失误。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范围内,传统文化教育逐渐被专业技术教育所取代,“人”的培养逐渐被“才”的训练所取代。18世纪中叶,美国开始出现专业教育,最初出现的是神学、法学和医学讲座。

19世纪以后,技术教育( technical education)也开始出现。一些技术学院开始建立。传统的文科学院也开始建立工程学院或系科。1847 年哈佛建立了劳伦斯理学院。同年,耶鲁也建立了一个新的科学技术系。中国19世纪后期开始学习西方,发展专业技术教育。20世纪专业技术教育得到蓬勃发展。1952年院系调整以后,工程技术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到了20世纪中叶以后,这种忽视人自身素质培养的专业技术教育的弊端越来越明显,给人类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如核扩散、环境污染、精神危机,出现了所谓的“发展综合症”这些问题,是专业技术人员无法解决的。一些著名的大学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并试图加以改进。哈佛大学1945年发表了题为《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的报告,将教育分为通识教育和专门教育。通识教育要关注学生作为一个认真负责的人和公民的人生生活需要。专门教育则给予生活某种职业能力训练。根据这个报告,哈佛提出了核心课程计划。其他大学也纷纷模仿,以必修或者选修等各种形式提出了自己的一般教育课程。由此可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人类教育史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也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普遍趋势。我国高等教育从1952年院系调整和全面学习苏联模式以后,急于摆脱落后面貌培养大批人才,工程技术专业教育过度强化,传统文化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忽视。这虽为时代使然,但却给整个高等教育包括高职教育带来了人文教育,自然含有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二)深层文化的冲突。

传统文化与职业技术文化存有诸多龃龉之处,造成其在高职院校的冷落。譬如,教育价值取向不同。

传统文化忽视个人在职业活动中的价值,学习主要为求得功名,以改变其社会地位,而现代的职业技术文化则重在赋予读书人某种生存技术。故而,我国历来没有培养劳动者的教育观念。不论是“官学”还是“私学”,皆以科举取士作为目的,视技术、技能为“奇技淫巧”,职业技能的继承发展仅存在于民间,以师带徒、口传手授。这种较强的轻视技术的倾向,至少从隋唐开设科举考试之后就已经十分明显了,使得中国人对技术有一种道不清、说不明的鄙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一语道破天机。或因实用知识、职业技术教育代表着被压迫阶级的生活,意味着低下的社会地位,导致人们一段时间对实用知识、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这种轻视。再如,思维方式不同。传统文化中,教育多以传授知识为主,比较看重“顿悟”

和“体悟”,不甚讲究严密的逻辑推理,一切都无须作具体分析,只要体会领悟即可。职业技术文化却不同,其所面临的生产现象纷扰变化、不可预测,而且生产过程不尽相同,静态的领悟大多劳而无助。即使要想体察也只能是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进行,而不是在课堂上纸上谈兵。如前所述,在高扬职教大旗、技术教育在高等教育位置如此之高的今天,由于传统文化这种固有的缺陷不能与时俱进,受到高职院校的冷落,个中原因也就不言而喻。甚至因噎废食,索性敬而远之。

(三)民族心理的伤痛。

鸦片战争之后10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大转变的时代。外强侵略使中国遭受空前屈辱。有识之士奋勇急起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经过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然后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展开了波澜壮阔的文化斗争。这期间他们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切的反思,将其与西方近代文化作了比较后,发现中国确实落后了,必须改弦更张、急起直追,于是高举科学与民主两大旗帜,作为前进的目标。这对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但, “五四”新文化运动则集中地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性的研究,其影响虽遍及思想界、学术界、文化界、教育界,但以教育界为甚。当时一些比较激进的人士要求全面抛弃旧传统,认为中国“百事不如人”,于是提出“全盘西化”的观点。在今天看来,无庸赘述,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有过诸多误区。在过去几十年里,由于各种原因,我们对传统文化也基本持否定态度,过分强调封建糟粕一面,而对其批判有余继承不足,“文革”期间更是予以了彻底的否定和扫除。这种民族心理的伤痛,导致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与教育的巨大断裂,直接的后果是造成了整整一代人特别是高校学生,尤为高职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了解和认识上的空白;间接的也是更重要的后果,是在人们的头脑中逐渐形成了普遍忽视传统文化的意识。“文革”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逐步形成,这种错误的思想意识虽已得到了根本纠正。然因历史惯性,社会上仍缺乏对青年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的充分认识,使得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严重缺失。总而言之,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不是博物馆里德陈列品,而是有着活的生命”。它的缺失已经造成高职学生文化素质的总体较差,现状堪忧。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更是凭借综合国力的强大、文化传播方式的发达,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念,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传统文化生态造成了严重的冲击。而在强调职业技术文化的高职院校,更是面临严峻的挑战。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强化传统文化教育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TOP
142#

[经典学习]三、批判精神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实践精神很重要,但批判精神也同样重要。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整个人类的进化,都是基于怀疑、批判和实践精神,因此怀有批判精神正是进步的标志。如果我们只相信我们所阅读到的,所看到的,不持一点怀疑态度,那么我们的脑袋就完全可以称之为一台合格的机器了。人人独有怀疑和批判精神,屈原《天问》对人生提出173个问题,世界上难以解释的事情很多,人类的探索也是永无止境的,有了疑问就会有求知欲,有了求知欲就会有前进的机会,这也正是发展的内涵。

     一个人的好奇心有多大,谁也不知道,对书本上的知识提出疑问,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正是我现在缺乏的,保持住自己的好奇心,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将是一条很难的路,但我们都不应该放弃。

TOP
143#


古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告诫我们不能一味的迷信书本上所讲的,而要有自己的思考。学习,先是一个知识接受的过程,其次,学习后的内化是必须的,但在此过程中需要有对于所学知识的思考,可以对所学内容提出质疑,这也正是我们内化知识的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学习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而是有学有思,正如孔子所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因此在思考后发现问题,大胆提出质疑是很有必要的。不仅如此,批判也给我们以纠正错误的可能。让我们认识到不足,进而不断地完善。

时下,批判精神几乎成了奢侈品,取而代之的是人云亦云、随大流。学术界,对专家学者盲目崇拜之风盛行。可是中国有句古话“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这告诉我们,和谐并不是禁止我们阐述自己的观点,而是鼓励我们提出质疑,有自己的思想。

TOP
144#

批判精神是哲学的基本精神之一,它主要来自于怀疑精神,又对创新精神起着莫大的作用。孟老夫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完全信了某种东西,对其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这个与偶像崇拜又有什么两样呢,这不过是崇拜的对象变了一下。我反对任何形式的崇拜,崇拜意味着失去了上天赋予我们的一项重要的东西——批判精神。陆象山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他老人家看到了怀疑精神,却把批判精神掖着,不肯说出来。仅仅有疑是没有用的,畏于权威而不敢言,有疑还不如不疑,徒给自己增添烦恼。迈出怀疑这一步很重要,这取决于对自己的自信程度。其实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也觉察到了批判精神所带来的一些消极的东西,比如将批判当作一种武器,见谁不满就“批判”,这属于典型的瞎批判,盲目的自信,狂妄。还有一种就是批着批着,把一切都批的不确定,就连自己也不相信了,甚至陷入了极端的虚无主义之中。最后一种是把自己锻炼成了“斗战胜佛”,丝毫容不下别人的缺陷,最后将自己变成了活生生的刺猬,然后又学蚕作茧把自己给包了起来,搞自我封闭。所以,我觉得吧,不能把批判这东西用的太过于频繁,偶尔碰上大是大非的问题就拿出来用一用,在更多的时候把它放在武器库里封好。唯有这样,才能明事理,同时人际互动良好。[em01]

TOP
145#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在理解知识的时候,总是会遇到各种问题,在对待这些问题时,我们不应该是一知半解,避而远之,而是应该深入的去探究问题的本源,本着解决问题的态度,去审视,去探究知识。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出发角度的不同,得到的结论也可能是不一样的,在什么才是真正的本质,什么才是完全正确的问题,我们要有批判的精神去看待,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在对待具体问题的时候,就应该用具体的方法。
TOP
146#

学习上没有疑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认真思考。前人的经验是很宝贵的,但是我们应该抱着批判的精神去学习,因为经验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有一些规律已经发生了变化,不能用老眼光来看现在。我们要与时俱进,再者,怀疑的,批判的看问题,有助于我们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这对于当代大学生是很有必要的修养。
TOP
147#

如今发达的传媒使人们每天都处于海量信息的包围中,而无法辨别真伪。人们越来越依赖专家、律师、记者、评论家,依赖的程度超乎想像。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是“电视上说”“报纸上说”“网上说”,而唯独没有“我认为”。我们在被动地、不加批判地接受每天蜂拥而来的大量信息。这是一个可怕的趋势,久而久之,我们就不知道批判,甚至想不起来要去批判。

。现代大学生更需要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我们在生活中随时面临应该相信什么、应该做什么的艰难抉择,这时候都需要进行批判性的反思:我思考的目标是什么?我在试图回答或解决什么问题?我正在什么观点的指导下思考?我在使用什么样的信息?如何解释、评判这些信息?哪些概念或观念对我的思考是至关重要的?我在推出哪些结论?我在做出哪些假设?我把哪些东西视为理所当然的?它们确实如我认为的那样理所当然吗?如果接受那些结论,它们又会推出哪些进一步的推论?我的思考方法能否为我试图回答或解决的问题提供最好的帮助?如果把我的想法付诸行动,会造成哪些有利或有害的后果?

  其实在中国的儒学中也包涵着其中的思想,现在我们更需要这样一种精神去批判。
TOP
148#

               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学习是永无止境的,我们现在所说的真理只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所表现出的比较接近于完美的真理,但如果条件发生变化我们现在所认为的真理,可能会出现令我们哑口无言的地步。我们应该聪明客观的对我们现在的事物理论作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应有的批判,从而实现质的飞跃。

            批判是新事物得以生根发芽的前提,更是下一个真理与伟大巨变产生的源头,合理的批判式我们当今大学生所应有的特性与活力。只有在批判中改变才能推陈出新,促进社会的划时代发展。

TOP
149#

批判精神是智的一种。《孟子》中提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说的是如果完全相信《尚书》中的内容而没有自己的观点,见解,那么就会被其中的观点所同化,没有突破和进步,那么就不如没有《尚书》了。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动荡的时期之一,全国人民过度盲目的相信领袖思想,“两个凡是”的方针像一条锁链,束缚着人民的思想。因此,那个十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最灰暗,最愚昧的十年。“为学患无能,疑则有进”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当具有批判意识,面对多样的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为我所用。只有重视批判意识,才有机会去创新,去发展,社会才能更加进步。

TOP
150#

我们从高中开始,尤其是大学以后,每个老师都在强调批判精神。“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又或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其实批评精神也是以丰富的知识涵养为基础的。只有当你透彻的去理解某种事情时,你才会对此产生疑问。没有问题则没有进步。但现在的我们却往往不想要去追寻为什么。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