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324252627282930» / 3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六、学习目的 [复制链接]

391#

在学习的探讨中,楼主很系统的谈了学习目的是:增长知识、养成品行、遵行正道、培养能力。自己的学习多少也是如此,就产生很大的共鸣。
再来说说我的学习体会吧!
我们如果是真的学习了、求知了,我们会越觉得自己的无知。因为我们个人的能力很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做到百科全书似的全才,毕竟现在的信息化时代又是可变性很大。同样,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上也是,是贯穿学习的整个过程和不同类东西的学习过程,在学习的时间上也是一个无限性。归结着说就是:时时学习、事事学习。这些,当然感觉有些空和大。
谈到的这些也就意味着学习是一个很长远的工程的,但是现在我们的学习很大程度上已经出现了功利化,急功近利、立竿见影,在品行的培养上几乎没有很好的效果。还有,在我们现代社会,网络是很好的,信息的沟通和交流很方便了,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因为没有正确的使用好网络,当然里面也有网络自身的不足,使我们在网络上的学习存在很大的娱乐性、消费性,那么我们又能如何有心思来学学“经典的学习”呢?
所以,在学习目的上我们真的需要反省自己,急功近利是不行的,并且时常自我检点,多加强自己学习上、品行上的修养。
TOP
392#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儿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有大智慧的人,不显山露水,不卖弄聪明,表面上看起来很愚笨,其实却很聪明。《小儿语》告诉我们:“洪钟无声,满瓶不响。”俗话说“满罐水不响,半罐水响叮当,”如果你留意观察生活中这种现象真是不少。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课堂上发言最踊跃的不一定是成绩最好的。而往往是所谓的“小聪明”。

     《老子》有句名言:“大直若屈,大巧若拙。”苏东坡补充说“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TOP
393#

智,即智慧、聪明,有才能,有智谋。孔子认为,有智慧的人才能认识到“仁”对他有利,才能去实行“仁”,只有统治者才是“智者”,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可成为“仁人”,而“小人”无智。儒家把“智”看成是实现其最高道德原则“仁”的重要条件之一。他们要实现“达德””,而要实现“达德””必须经过“知”的五个步骤,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汉儒则把“智”列入“五常””之中。在佛教中,“智”是指人们普遍具有的辨认事物、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或认识。也称智慧,但佛教认为智与慧有区别。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由愚昧无知(无明)、不知诸法(一切事物)的因果关系及其真性,妄起颠倒执着而造种种恶业,因而流转生死轮回,受诸若恼逼迫身心。断除无明烦恼而得解脱即是智慧。
  而我认为,智慧就是人生前进的方向,因为“树的方向是由风决定,但人的方向是由自己决定的!”聪明的人,不是他有很多的智慧,而是他用了最多的智慧;生命就像是一次飞翔,唯有飞得更高,才能搏出一片光明的天空。于是充分掌握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了客观世界事物的必然的客观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善于处理矛盾,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是“智”的表现。
TOP
394#

我自己也经常问自己我学习目的是什么?小学的时候为了上初中,初中为了高中,高中为了大学,那大学呢?我自己才渐渐明白我想要的学习是为了养成品性,你可以学习很多的知识,你可以有很高的学位,但如果你没有品性,对不起我想你不是一个健全的人。
TOP
395#

孔子一生将都在重视学习,关于“学”的思想,《论语》中有很多论述。如: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卫灵公》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钱穆先生认为:“孔子一生重在教,孔子之教重在学。”(钱穆《论语新解》)为学不倦是孔子一生行为活动的最大特点,他有学以成人的为学目的观。“学”在《论语》中有两个基本含义:
一为作为实践学习。作为实践的学习即为学习这个行为的本身,即成人的过程。
一为作为结果的学问。作为结果的学问即为学习这个行为产生的结果,即成人。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劝学》)学习是不能停止的。英国著名的思想家曾经说过:“知识就是力量。”可以说,知识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学习也可以理解为是人的一种本能。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然如此,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学习的目的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与“学以成人”的思想相契合。
除了楼主所论述的四个增长知识、养成品行、遵行正道、培养能力目的外,我觉得孔子认为“学”的最高目的是让“仁”更好地在社会中得到有效实行。我一直认为一个企业的眼前利益是要赚更多的钱,让公司继续扩大,但一个企业家的最高目的该是慈善。比尔•盖茨可以说是成功的企业家,比尔•盖茨和梅琳达基金会的成立旨在促进全球卫生和教育领域的平等,这是一种高级的慈善。我认为“学习”的最高目的为更好地实行“仁”该是一种高级的学习目的。
TOP
396#

芸芸蜉蝣世,唯学习可以渡世

<P><FONT size=4>在学习的探讨中,楼主很系统的谈了学习目的是:增长知识、养成品行、遵行正道、培养能力。自己的学习多少也是如此,就产生很大的共鸣。</FONT></P><P><FONT size=4>再来说说我的学习体会吧!</FONT></P><P><FONT size=4>我们如果是真的学习了、求知了,我们会越觉得自己的无知。因为我们个人的能力很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做到百科全书似
李文荣 发表于 2009/11/24 10:32:59
TOP
397#

每每提到学习目的,我总会首先想到周恩来总理的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宣言。毫无疑问,总理的情怀是博大的,理想是崇高的,对祖国的感情是诚挚的。纵观中国古代,学而优则仕的观点总是占据主流的,古人有“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说法,一方面,这是中国古代士人发展道路的狭窄性所造成的,传统的中国重农抑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入仕可以显达;另一方面,这也是封建专制下君权高度强化的结果,忠君便是爱国,士农工商四种,唯有仕途地位最显赫,为实现抱负当官是唯一的途径。但即便如此,古代圣贤们的情怀也是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其中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是不可抹灭的,这就与当下单纯为了考试而学习的应试制度有着鲜明的对比,值得我们所有从事教育行业的人的反思。
以上是有关比较博大的学习目的,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重视自我内心的感受,很多老年人也会从事一些学习活动,目的就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完善自我。这也是值得鼓励和支持的。
对于我们来说,只有树立一个恰当的目标,我们的学习活动才能够有的放矢,而目的的设置由决定着我们所能达到的高度。《易经》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在当今流行“小目标”的舆论背景中,对于目标的设置我还是相当支持设立一个大目标和大梦想的,这样才会具有勇往直前的不懈动力。
TOP
398#

《资治通鉴》曾记载孙权劝学的故事,“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吕蒙经过孙权的一番劝说,“乃始就学”。最终成就了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孙权劝服吕蒙学习,并告诉他令他学习的目的不是想要他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在旁人看来,一介武夫又何必去学习呢,似乎横扫沙场才是吕蒙的职责所在,学习岂不是多此一举?最初吕蒙自己也多次找借口推辞,但如孙权所说的那样“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学习不仅仅是知识面的拓广,还能够塑造一个人的品性,令人清楚的认识到正道之所在,同时也是对一个人能力的培养。即使是一介武夫,包揽史书以后,总结前人征战的经验,取其精华,从而编制一套自己的战术,岂不是锦上添花?
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学校里主攻专业知识,获得知识储备,休息空余随手翻开一本,看滔滔历史长河波澜壮阔,汹涌澎湃,看古今中外伟人傲然风采,笑傲江湖。身虽未动,心早已领略万千!
TOP
399#

学习往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最基本的记忆积累开始,知识大厦在不断的记忆中逐渐拔高。再此过程中,着重培养批判思维和思辨精神的意义就在于对我们已经逐渐构建起的知识大厦进行查漏补缺,对于易腐蚀的部分用崭新的更为科学的知识材料代替,使知识大厦的搭建逐渐掌控在自己的手中进行有选择的有目的的构建,而不再是第一阶段那般无意识的积累。最终构成的完整的布局,便是一个人的知识体系,每一栋知识大厦之间,都有着紧密的联系,知识与知识之间往往也是可以互相有关联的,在不断的学习的过程中,知识开始在大脑中得到分配和修整,互相之间的联系就会凸显出来,这也往往是我们能够“举一反三”的原因。学习的目的人人不尽相同,大多数人的学习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被批评时便了解此事不能做,前辈如何做后辈便跟着模仿,生活中的事情更多靠的人的经验而进行,而这个过程要比坐在书桌前枯燥的学习记忆要来的轻松,因此便总有一些人认为学习便是无用的,这是极大的错误。经验积累的过程亦是人在不断的学习。但是经验的积累往往是有限的,仅仅局限于能够接触的范围内,对于无法接触到的部分,是了解不到的,若仅仅依靠经验积累便想要掌控知识本身便是无稽之谈。
TOP
400#

我们自谓为人,而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成为一个人。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一点就是品性。人不止遵从于本能,更遵从于道德、法律、行为准则等,而动物只遵从本能。学习,就是为了更好的成为人。
TOP
401#

荀子认为学习能使人弃恶从善。荀子的教育理论基础是性恶论。荀子始终主张人性恶,因为人性恶。所以就需要改造人的恶性,如何改造?荀子明确提出要靠学习,认为人之所以能遵守道德,做善事,是学习的结果。学习使人弃恶从善。荀子肯定学习对人性改造的巨大作用。荀子认为:“人之性恶”是人的性情欲望超越了人的本能形成许多不良品德的表现,造成了人性的扭曲。正如《荀子・性恶》所言:“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从人自身来讲“性恶”无节制,而社会顺人的恶性,以致造成 “悖乱而不治”的不良社会风尚。要改变人的恶性,荀子认为最重要的是加强学习。《荀子・性恶》说:“今人之性,固无礼仪,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仪,故思虑而求知之也。”可见,人要知礼仪弃恶从善必须通过学习才行。
TOP
402#

世界上各式各样人学习的动机或者说目的,因人而异,有人生的原因、有经济的原因、有政治的原因,还有娱悦的原因,也包括自娱自乐的原因;形式也分自觉式与被动式。
以哲学的方式抽象地讲,学习,都是扩充自已的知识。有很多人的动机是使自已生活得更美好,但是并不尽然所有的人都是为了自已的生活与生存去学习。现代的人们去学习,特别是各类学生们,可以说在校是打好各种知识的基础,而社会上很多自学者也是为扩充知识,但大致可以肯定动机是为求职或搞好工作或创业获利,为倡导自已政见或主张而学而著书者极少极少,而为自愉自乐的老年大学生们在中国却多见了。
TOP
403#

每个人学习的目的或有不同,但总得来说是为了掌握知识,为自己的将来打好基础,作好铺垫。学习仅仅是一个手段,一个过程。正如人们常说的“学以至用”,学习就是为了将来的发展。因此头脑清醒的人,学习会有的放失,目标非常明确。而头脑糊涂的人,学习则无的放失,忙于应付,非常被动。
TOP
404#

为什么要学习? 人这一生其实就是个学习进步的过程。从一出生通过哭泣学会呼吸,学会吃母乳开始,人才算开始了一生。增长知识,修身养性也好,遵行正道,培养能力也罢,在我看来都是不虚此行的方法。此行,指人生。人常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无论孔子的性善论还是荀子的性恶观都强调教化的作用,无论从坏变好还是从空到好,期望的结局总是好的,人的教化都是理想化的。学习,大概也为了变好吧。起码我这么认为。
TOP
405#

        学习的目的是在于让我们不断成长,正如上文所说的能够“增长知识、养成品性、遵行正道、培养能力。”杨绛说:“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就绝对是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所以,关键还在于自己。”读书、学习能让人得到成长,可是能得到多少成长,靠的是自身的努力。
       学习需要持守的功夫,需要积累的过程,读书、学习能让人明理、关照自身,从而使自身得到成长。学习,学习到周围事物中所蕴含的与天理所呈现的一致的完整、和谐、包含秩序的那部分东西,然后我们可以关照自身内心,抛出杂欲,时刻消除,保持这个状态,心自然而然能明亮广阔。
       总之,正如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能让人得到成长、得到快乐,故为何不以书为伴。古人常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多读书,多学习,你的世界会更为宽广。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