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920212223242526 / 2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七、智的价值 [复制链接]

361#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上善若水”
    在《荀子·宥坐》中,孔子在大河边上,观赏着向东流去的水,子贡见了,感到有些奇怪,于是问夫子:“君子一见到大水便要前去观赏,这是为何呢?”
    孔子回答:“因为它川流不绝,并且使生命生生不息,却从不以为自己有什么恩德,像是有很高的‘德’;不管它流向低处还是流向曲折,都是姿态低下,但它一定按自己的水道流动,这就像‘义’;水势盛大,永远没有穷竭,又像是‘道’;它奔流直泻,即便是到很深的溪谷也毫无惧色,这如同是'勇;它能作为衡量地平面的标准,公平公正,又像是‘法’;水盛满之后,不需用什么刮平,自然平正、端正,这像是‘正’;它柔美而略呈透明,可流入到细微的地方,这又有些像‘明察’;不论从哪里发源,它一定是向东流去,不变其志,这又如它的‘志向操守’;它流出流入,一切东西因此变得洁净,像是它善于教化和感化。水的德性有这么好,所以君子见到水一定要前去观赏。”
据《史记》记载,孔子在三十八岁的时候,曾向老子求学,从老子那里学到了水的智慧。当时老子教导孔子说,你要学仁德,应该跟水去学,上等的德行就好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有谦之德,这就叫“上善若水”。而这个“上善若水”就出自老子的《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上善若水
    如果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我们民族的品格,我想,“上善若水”一定是得票最多的选择之一,因为在我们中国人的眼里,最高的智慧和品德就像水一样,中华民族是一个温和的、热爱和平的民族,善于在成就别人的同时也成就自己!
    “上善若水”,上善,就是最高的美德,也就是最符合“道”的规范的行为,老子认为,水最适合用来比喻这种行为。在老子看来,水是肉眼所见最柔软的东西,它处于万千河流之下,不避低洼肮脏的地方,它滋润万物而从来没有向万物索取回报,它能洗净污浊而不会抱怨,在养育万物的同时也没有居功自傲,而是默默地奉献。但是,水却是世间万物所不能离开的物质,也是生命的根源,受到了万物的敬仰;而水总是低调行事,随方就圆,从不与万物相争,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水滴能穿石,世间没有任何物体能够比水更强大;海纳百川,水还有着比世间万物更宽广的胸怀……
    水的这些特质,跟道的“生而不有,长而不宰,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特性非常吻合,所以,水是最符合“道”的一种物体。
    在《吕氏春秋》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楚国令尹孙叔敖病危,他在临死前告诫儿子说:“楚王曾多次要给我封赏,我都没有接受,我死以后,楚王一定会封赏你,如果你无法推辞掉,就一定记住,不能接受肥沃的封地。在楚国和越国交界的地方有块叫寝的山地,这地方贫瘠,还经常闹鬼,名声很坏。楚国人敬畏鬼神,而越国人也认为这个地方不吉祥,都不愿意在这样的地方居住,如果楚王一定要封你土地,你就要这块地吧,可以长时间享有的,大概只有这个地方。”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要拿肥沃的土地封赏给他的儿子,孙叔敖的儿子牢记父亲的话,没有接受,转而请求楚王封给叫寝的这块山地。后来楚国发生动乱,很多得到肥沃土地的功臣,都在动乱中丧生,而孙叔敖的后代则幸免于难而且保住了这块封地。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孙叔敖因出色的治水、治国和军事才能,辅佐楚庄王,使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可谓居功至伟,而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明白不把眼前利益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作为自己所喜欢的。就像水一样,水滋润万物而不会与万物相争,它总是处于低洼之处。正是因为孙叔敖的这种行为,才能在辅佐楚庄王成就霸业的同时,使得子孙后代得以保全。
2.向水学习
    既然“水几于道”。那么,我们该怎样做呢?老子指出,要从七个方面向水学习:“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里,老子连用了七个“善”(这里都作“善于”解)字,描述了水的七种美德。
    “居善地”。就是要像水一样,低调行事,要善于“示卑”,不能总是处在高高在上的地方,这样,才能避免因“枪打出头鸟”而受到伤害。
    “心善渊”。这个“渊”,是渊深、沉静的意思,越是宽广、越是深湛的水体,里面的生态系统就越丰富,而水里的有害杂质就会越少,这水体就越有生机。这是要我们的心胸像平静的湖水一样,宽广无边,清净湛然,如此,才不会有杂念和烦恼,才会焕发出无限生机。
    “与善仁”。在给予别人帮助的时候,要像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总是以诚相待,既不求回报,也不盛气凌人,才能达到帮助别人的目的。
    “言善信”。在与人交往的时候,要像江海的潮水如期而至那般守信,说到做到,坚守承诺。
    “政善治”。也作“正善治”,水的特性之一,就是“平”,所以,为政要像水一样,做到公平、公正,才能取得治理的效果,另外,水有去除污垢的作用,因而“正善治”引申到个人方面,就是要净化自己的心灵,提升修养水平。
    “事善能”。水能做的事是很多的,洗涤、灌溉、发电……,以水喻人,即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专长去做事情,才能干好事、干成事。
    “动善时”。水在不同温度下能分别呈现不同的形态,寒时成冰,而热时又化为水汽;在处于高位时,就会倾泻而下;如果前路没有阻挡,就会一直向前,奔流到海;而如果前面被堵住,就会停下来,慢慢蓄势,当水势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冲破阻挡,继续向前,所以,老子说,人们在采取行动的时候,也要像水一样,善于把握时机,相机而动。
3.不争而无忧
    老子在描述了水的七种美德以后,最后总结,水的美德,可以概括为两个字——“不争”。
    “夫唯不争,故无尤”,这是对本章的总结,在前面,老子列举了水的七种美德,其核心只有两个字“不争”,俗话说树大招风,如果不与人争抢利益,不爱哗众取宠,就不会成为众矢之的,所以既不会招致怨尤,也不会产生过失,故称“夫唯不争,故无尤”。
    由此可见“上善若水”,重点是学习水的品质,而不是一味地劝人行善。如果执着于行善积德,就陷入了执念。老子希望的是人人培养出水一样的品质,拥有了这样的品质,行善就成为常态,而不是有意为之。
TOP
362#

老子言:“知人者智。”认为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人。智,指智慧,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在儒家思想中,智不仅是知识和智慧的关键,更是道德和仁爱的体现。只有通过智,人们才能够获得一种真正的智慧,了解如何生活,明确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墨子·修身》有:“志不强者智不达。”智还要求我们要有坚定的志向,志向不坚定的的人,智慧就得不到充分发挥。
TOP
363#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

这句话强调了判断是非的能力与智慧的关系。“是非之心”指的是人们判断是非的能力和内心的善恶之心。“智之端也”则是指智慧的尽头,即智慧的极致。这是孟子对于判断是非能力与智慧之间的关系的看法。他认为,能够正确判断是非,需要有足够的智慧和见识。因此,判断是非的能力是智慧的一种体现,也是智慧的尽头。智慧是正确判断是非的基础,也是实现道德的重要前提。
TOP
364#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智是一种智慧和聪明的能力,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智是明辨是非的基础,只有具备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其次,智能够指导人们的行为,使人们能够用智慧来辨别事情的可行性,然后才去行动;此外,智能够使人认识自己和他人,这是智慧的重要方面;最后,智是成就美德的基础,只有具备了智慧和能力,才能实现仁、勇等美德,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品质的人。总的来说,智是一种综合的能力,它包括明辨是非、指导行为、自知知人和成就美德等多个方面。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判断,成为一个有智慧、有品质的人。同时,智也是我们不断追求和提升的目标,只有不断学习、思考和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智力和能力。
TOP
365#

        哲学家牟宗三曾说:“在孔子思想的概念群中,能与仁的概念可以看做是平行而真正是对举的,只有‘智’的概念”。孔子“智”德亦是人的专属,人既是认知的主体,亦是认知的对象。荀子说:“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荀子 ·正名》) 孔子所谓的“知”即是“知人”(《论语·颜渊》) ,即认知人的立身处世之道,获得人道智慧。诚如肖群忠教授所说:“中国儒家智德观的特点在于,它把知或智主要看作是一种人事之智或者说是知人之明。”

        明辨是非、指导行为、自知知人、成就美德是“智”所特有的价值。孟子说: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 。“智”成为点亮人德性的慧烛,即如扬雄所言:“智,烛也”(《法言·修身》) ,人的择善由此有了智力保障。由此可知,“智”必然是理性与德性的紧密配合。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此即表明:理性认知与真诚德性的合一方可称为“智”。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 “失人”含蕴失去做人的基本德性之义,“失言”含蕴缺乏人所应有的基本理性认知,智者就是兼顾理性和德性,即“不失人,亦不失言”,并使二者在“智”中有效统一。

        以现代眼光视之,致良知聚焦理智德性,明道义专注价值理性,行仁智凸显实践智慧,儒家智德又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现代义理。对于推进社会道德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儒家智德的现代义理具有丰富深刻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TOP
366#

中国的哲学中蕴含着深刻阐述了智慧的价值,以儒家和道家哲学举例。
儒家强调“仁”,提倡以仁爱之心看待世界,对待他人。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仁”的体现,通过换位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人际关系,提升道德品质。此外,儒家还强调“礼”,这是一种对待生活和人生的态度,也是一种智慧。遵循“礼”,可以使我们的人生更加和谐、有序。
道家则主张“道”,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这是一种对世界本质和规律的深刻理解。道家认为,人应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妄为,这样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外在的和谐。这种智慧指导我们在面对困境时,能保持冷静,作出明智的决策。
哲学的价值在于引导我们认识世界,塑造人生观,提升道德品质,以及增进人际交往。通过学习中国的哲学,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我,理解世界,从而过上更加和谐、美好的生活。
TOP
367#

《论语》中的“智”指的是聪明、明智、有智慧等含义。以下是《论语》中关于“智”的几个主要观点:

首先,“智”是君子的必备品质之一。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这句话表明,“智”者具备明智、敏锐的思维和行动能力,能够应对复杂多变的情况,同时也能够享受生活的乐趣。

其次,“智”是人们应该追求的目标之一。在《论语·子张》中,孔子说:“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这句话表明,人们应该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以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

此外,“智”也可以理解为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表明,人们应该具备正确认识和理解事物的能力,不要虚假夸大或缩小事实,这也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综上所述,《论语》中的“智”是一种重要的品质和能力,是人们应该追求的目标之一。它要求人们具备明智、敏锐的思维和行动能力,正确认识和理解事物,以达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TOP
368#

智让我有了明辨是非的心,来辨别我们的行为是否该做,用智慧才干做出正确的选择,更让我懂得能认识他人叫做智慧,能认识自己的才算聪明。只要我们拥有了智慧,我们就不会感觉到迷惑,我们就懂得我们该做什么,该往那个反向去,同时也让我们拥有了仁爱之心。让我们在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有了一定的创新和进步,让我们的国家发展壮大,智的价值是如此的好。
TOP
369#

在古代,智被解释为聪明、有见识,比如明智、足智多谋等。随着社会的发展,智的含义逐渐扩大,包括了智慧、智谋、计谋、策略等多个方面。它作为人类智慧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智作为智慧和能力的象征,是推动科技进步、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通过不断提升和积累智慧,人类得以不断突破自我、超越局限,实现从物质到精神、从个体到社会的全面升华。其次,智也是一种理性和冷静的品质。在面对复杂问题和挑战时,智慧能够帮助人们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分析并冷静应对。这种品质有助于找到最优解决方案,化解危机,应对挑战。
当今信息时代,重视智的培养和提高,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通过不断挖掘和发挥智的价值,我们能够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在我看来,智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的实用性,更在于它带给我们的启示和思考。它让我们明白,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我们才能真正的理解世界,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这就是智的价值,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探索未知的世界,为什么要面对生活的挑战。
TOP
370#

儒家的“智”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以下将详细探讨儒家“智”的价值:

1. 基本含义
良知良能:儒家所讲的“智”并不仅仅是通常意义上的聪明或知识,而是被视为人天生具备的良知良能。这种“智”是人性的根本属性,与几希、良心、道心、明德、至善等概念并列,表征人的基本根性。

是非之心:孟子指出,“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意味着“智”的本质在于能够判断是非善恶。这种判断不仅局限于道德层面,还包括对义、礼、信等德行的评判和实践。

2.功能和作用
基础存在:“智”在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中扮演基础性角色,是其他四常能够正确呈现和彰显的基础。只有具备了“智”,仁义礼信才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

裁判角色:“智”在儒家思想中还承担了总裁判的角色,负责判定仁、义、礼、信的真实性和伪善性。通过“智”的作用,可以辨别出真正的美德和虚假的美德。

3. 独特意义
超越时空性德:“智”被视为一种超越时空的性德,即不受特定时代和环境限制的普遍人类品质。这使“智”成为一种永恒的价值追求。

总体导向:在汉儒的五方合配五常理论中,“智”居中央,起到总导向的作用,确保仁义礼信四德成为人之道德的基础和能力。

综上所述,儒家的“智”不仅是知识和智慧的象征,更是一种深刻的人性论和伦理价值观。它指导人们明辨是非、追求至善,并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通过理解和践行儒家的“智”,人们可以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获得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TOP
371#

孔子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认为“智”和仁、勇一样,是三种任何时代都通达不变的品德。并进一步指出: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聪明的人不会迷惑,仁德的人不会忧虑,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孔子提出的“智”,不单纯是指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指道德领域的明辨是非能力,也就是要知道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行为是错的,怎么样做行为才会符合“礼”,才能做到“仁义”。所以孟子提出:“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认为明辨是非是“智”的开端。“智”和仁、义、礼一样,是人固有的品德,如果没有是非之心,也就不能称其为人。
TOP
372#

在儒家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被视为“三达德”、“四德”及“五常”之一。

“智”视为道德规范、道德品质或道德情操来使用的,是伟大的思想家孔子。他把“智”与“仁”、“勇”两个道德规范并举,定位为君子之道,即所谓“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中的“智”,主要有两个意思。一是明白事理。其二乃“知人”。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跟人相处、交往。不知人,何以在与人交往、相处时采取合适的举动?何以择师择友以益其学问道德修养?何以选人任事以成其功?因而“知人”是很重要的。智者必须知人,并在此基础上正确地对待别人。
TOP
373#

追求智慧,成为智者,是人类亘古不变的理想。早在《书》、《诗》中即有“哲”、“哲王”、“哲人”、“哲夫”、“哲妇”、“既明且哲”、“知人则哲”、“明作哲,聪作谋,睿作圣”等言辞,而“哲”即“明智”之义。可见,古人很早就已表露出摒弃愚昧、崇尚智慧的美好愿望。不过,这些尚“智”之辞多为一鳞半爪,不成体系。真正开始对智慧与智者进行初步系统而精辟论述的要数孔子。

  孔子尊尚智慧与智者。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孔子认为,人有智愚之别,最聪明者为“上知”,最愚笨者为“下愚”。智者较愚者颖悟,“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以下只注篇名)孔子十分赏识聪明的学生,如“闻一以知十”(《公冶长》)的颜回和“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的子贡,而对愚冥不化、“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述而》)的学生则表示出相当不满,甚至发出不愿再教的警诫。第二,孔子有时喜将“知者”与“仁音”比对映照,如“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子罕》),我们知道,“仁”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范畴,能将智者与仁者相提并论,相互映衬,这充分显露出孔子钟爱“智者”的人格志趣。
TOP
374#

智可以帮助人们明辨是非、指导行为、自知知人、成就美德。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境界,遇事客观冷静地分析是非对错,反省自己在其中有无过错,若有过错便及时改正;做出行为前先常于思考,合理分析前进道路上的利弊。
TOP
375#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平时都能理解到智的重要性,并且也希望自己能够达到智的境界。当然,这里的智是大智慧,而不是通过损害他人的利益以谋取自身发展的小聪明。那么,我们对于智的价值真的了解吗?首先,智有明辨是非的价值,能够让我们判断是对是错,是基本的善恶观、是非观的展现。其次,智具有指导行为的价值,“智明然后能择”,以智为基本的行动方向,指导我们的行为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第三,智具有自知知人的价值,让我们更加深刻、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具有自知之明,这也是人的最基本的认知行为。最后,智具有成就美德的价值,“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智者会对世界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认识,这更有利于其成就的取得。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