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是汉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从一定程度来说是对先秦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创新,一方面他继承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适合于当下统治者需要的内容,另外一方面也针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所不能满足当下统治阶级需要的部分进行了延展、再造和创新,这主要体现在董仲舒“天人合一”、“大一统”的思想上,而在人才选拔方面则集中体现在“必仁且智”思想的提出。与先秦儒家相同,董仲舒非常重视人的德行,他说:“不仁而有勇力材能,则狂而操利兵也。”没有道德却有才能的人,就像手拿锋利的兵器却没有束缚一样危险。
董仲舒的才能观集中表现为对“智”的论 述。他首先论述了何谓智,“先言而后当。凡人欲舍行为,皆以其知,先规而后为之,其规是者,其所为得,其所事当,其行遂,其名荣,其 身故利而无患……智者见祸福远,其知利害蚤,物动而知其化,事兴而知其归,见始而知其终。”可见,董仲舒认为才能的首要方面是具有预见性,事先能够凭借才能预见事情的优劣利弊,认清利害关系,善于通过细微之处观察事情的发展趋势,在对事情的整体性具有把握之后,设定计划,后续事情的发展与设定的计划相符合,这就是有才能的人。
在《必仁且智》篇中,董仲舒提出了仁与智的辩证关系,即德才关系,他说: “莫近于仁,莫急于智。不仁而有勇力材能,则狂而操利兵也;不智而辩慧獧给,则迷而乘良马也……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故仁者所爱人类也,智者所以除其害也。”董仲舒认为,仁与智对于人格的生成来说,是最紧迫的两个方面。这一思想不仅在当时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也为后世选拔人才提供了方法借鉴。选拔人才不仅要注重德行,也要注重才华,两者缺一不可。
当今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教育过程中,注重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正是对这一思想的遥相呼应,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要有理想,要弘扬科学精神,秉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推动者、宣传者、践行者,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继续奋斗。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不仅要有理想,也要有本领,还得有担当,其实在这个里面就反映出了董仲舒所说的“仁”和“智”都得有的观点,不同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要求相比较而言更加丰富也更加切合中国当下的实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