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678910111213» / 2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九、知行合一 [复制链接]

136#

行,是行动,是实践,是亲身体验。知,顾名思义就是知识。陶行知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用了一些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例如:小孩子必定是烫了手才知道火是热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的,吃过糖才知道糖是甜的,碰过石头才知道石头是硬的等等。

TOP
137#

理论同实践是相互结合的。缺少了实践,理论也就变得毫无价值,而缺少了理论,实践也就会变得盲目。在中华经典教育的学习中,如果我们只是掌握了学习条目而不去进行道德实践,那么这样的学习也就徒劳无功,因为中华经典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人们在当今道德价值缺失的社会转型时期按照传统经典的准则来进行道德实践,来重建和谐、有序的道德家园和精神家园。因此,无论是中华经典教育的学习还是为人处事的其他方面,我们都必须要做到知行合一,道德理论知识需要运用到道德践行之中才能发挥作用,他们是同一生命过程的两个方面,只有结合为一个整体,才能说是真正学习了中华经典教育。

TOP
138#

所谓“知行统一”,在我理解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能只是读死书,而是应该懂得学以致用。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这句话有两层含义,“读万卷书”是指应该全面吸收书本知识,使自己具有渊博、扎实的文化素养;“行万里路”是指不能单纯地沉迷于书本,还必须广泛了解、认识和接触社会,并把书本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综合这两句话的整体内涵,就是既要重视书本知识,也要重视社会实践,或者说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其实这也是对“知行统一”的完美诠释。

我们不能饱读诗书,却发现无从施展,那就是文人的悲哀了。所以,绝对不能只躲在图书馆里,阅读大量文献,却脱离了实践,最后成了“书呆子”。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发展,在强大,我们应该做到知行统一,才能成为优秀的接班人。

TOP
139#

知行合一——行胜于言

       知行合一,是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知行合一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这种精神在南京政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蒋建新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蒋建新,南京政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并完成多项国家、军队级课题,出版著作、教材15部。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一类津贴、军队院校育才银奖获得者。
       2009年伊始,蒋建新被评为南京政治学院第三届名师。同行们乐了,老伴却哭了,因为她心里最清楚:这一份荣誉的背后,凝结了老蒋30多年的心血和汗水。
       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强烈使命,是蒋建新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他常对身边的人说: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作为理论工作者,更应当有一种精神,执着的精神,崇尚真理的精神。蒋建新教授身患严重的心脏病,做过心脏搭桥手术。医生一再嘱咐他不要激动,但他一上讲台就将这事忘了。为此,每次课前,他都要吃两片安定药。即便如此还是很难“控制”。大家都劝他悠着点,他却总是笑着说,我吃的是马克思主义精神食粮,上了讲台怎么能病恹恹!
        前年5月,学院承担了一个规格比较高的班次教学任务,学院领导征求他是否能受领教学任务。蒋建新二话没说就去准备教案,其实当时他的身体状况不好,每天都要去吸氧,还失眠,学生给他拿安定药片一拿就是一瓶。后来拿药的学生哭了,把安定药换成维生素片。教授知道后很生气,他教导学生说:“学院让我去讲课就是对我的信任,我放弃什么也不能放弃自己挚爱的事业。”这节课后来被评为当年学院的精品课。
        在蒋建新的书房里挂着这样一幅字画:“为师不易。”他的确常把这句话放在心中,落实到行动中。他常跟大家说,作为理论工作者,没有别的,首先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其次要对得起学生,这才是真正合格的理论传播者。
        蒋建新教授的这种知行合一,行胜于言的精神教导我们当代大学生无论是在生活方面还是在学习方面都要严以律己的做到知行合一,这样我们才能够求真务实,才能做到“至善”,这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做学问的标准,我们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知行合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3-11 16:27:07编辑过]

TOP
140#


      明武宗正德三年,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所谓 “知行合一”,指的就是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其实,在此之前,早就有知行合一的事,以及知行不一的事,只是没有正式提出这个说法而已。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第五》)这主要是针对宰予光说不做,孔子后悔偏听偏信选择了他,没选貌寝却能知行合一的澹台灭明。不光宰予如此,战国时候的赵括,三国时候的马谡,都是同理,最终身首异处,还不如愚公移山时,说干就干。现在地理学得再好,把你往闹事一丢,有几个能找准东南西北?所以,知行得合一。
TOP
141#

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非常重视“智”,他曾说:“知(智)者不惑”,提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中国封建社会时代,“智”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出现了迷信与盲从的问题。新文化运动时期倡导“科学精神”,改革开放时代倡导“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我们一定要坚持“仁智统一”。倡导“智”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重视文化,崇尚科学,尊师重道,求真务实的民族品格。

“智”包括重视教育的精神、重视文化的精神、理性精神、科学精神、求实精神、实践精神、批判精神以及创新精神。无论如何最终目的就是要我们坚持真理,掌握真理,应用真理。“智”的价值有明辨是非、指导行为、自知知人、以及成就美德。我们要尽量学会“智”,这样才能够体现出“智”的精神、价值和“智”的最终目的。

TOP
142#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知行合一便是智。只知不行,便是空想。赵括的纸上谈兵不是很好的证明了这一观点的错误么?曾经我也是行动的矮子,面对不会的数学题,我只顾看答案详解,暂时明白后也不去应用于实践,当考试有类似题型时,只觉得眼熟,依然不会做。因此,有知便要行。但只行不知,那是蛮干,既不省时也不省力,甚至南辕北辙。愚公移山中愚公的坚持不懈精神使人叹服,但是,愚公何尝不是蛮干呢?但凡有知,思考移山的条件或者方法,也许会事倍功半。所以知要与行结合在一起,知行合一便是正道。
TOP
143#

        明武宗正德三年,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所谓 “知行合一”,指的就是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其实,在此之前,早就有知行合一的事,以及知行不一的事,只是没有正式提出这个说法而已。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第五》)这主要是针对宰予光说不做,孔子后悔偏听偏信选择了他,没选貌寝却能知行合一的澹台灭明。不光宰予如此,战国时候的赵括,三国时候的马谡,都是同理,最终身首异处,还不如愚公移山时,说干就干。现在地理学得再好,把你往闹事一丢,有几个能找准东南西北?所以,知行得合一。
TOP
144#

学到了的东西不光知道就行,还要在实践中践行,寻找真理。把知识和行动统一
TOP
145#

读书,穷究道理,应当亲身体验……读书不能单从书本上寻求义理,应该反过来亲身践行。
TOP
146#

          明朝思想家王守仁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就是指道德的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知行合一”是我国古代哲学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结合到我们当今的学习和工作,我觉得更应该遵循“知行统一”的观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无数人”这些名言警句无一不是在强调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应该把书本知识和实践内容相结合起来。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更多的是理论上的东西,如何更好的掌握这些知识,我们应该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检验理论知识的正确性,更深刻的了解和挖掘其中的奥秘。
         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获取知识、增长本领。正如我们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当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练就过硬能力本领,需要深入学习,更需要深入实践,坚持理论联系实践,主动深入一线,深入基层,在实践中汲取营养、丰富阅历。总之,只有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才能不断获取真才实学,其实提高实现“中国梦”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最后编辑武科大陈星辰 最后编辑于 2014-12-06 10:37:17
TOP
147#

知其如何而为温清之节,则必实致其温清之功,而后吾之知始至;知其如何而为奉养之宜,则必实致其奉养之力,而后吾之知始至,如是乃可以为致知耳。([明]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卷八《书诸阳伯卷》) 译:知道(使父母)暖和或凉爽的仪节,就必须从实际中产生暖和或凉爽的功效,然后我的真知才到来;知道该如何(对父母)敬奉和供养,就必定从实际中致力于敬奉和供养,然后我的真知才到来,这样才可以算是“致知”。
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明]王守仁《传习录》中) 译:至于我所说的“致知格物”,是在万事万物中展现我心中的良知。我心中的良知就是天理,在万事万物中展现我心中的良知,那么万事万物之中就存在义理了。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传习录》上) 译:义理是践行的主观精神,践行是义理的实际功夫;义理是践行的开始,践行是义理的实现。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传习录》中) 译:道德认知的真实深刻处,即是践行;践行的明觉精察处,即是道德认知。
TOP
148#

知行合一,我觉得是学习和生活中都应该做到的。知,也就是科学知识。在学校中主要的任务之一在于努力学习知识来充实自己;行,也就是实践。邓小平曾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习了知识重在应用,否则就是死知识,就是浪费社会资源。
TOP
149#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我们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修养,是自己的心向善,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让自己的行为与良知相符,要用心去学习理论用行动来进行实践,做到知行合一。
TOP
150#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我们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修养,是自己的心向善,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让自己的行为与良知相符,要用心去学习理论用行动来进行实践,做到知行合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