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718192021222324» / 2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九、知行合一 [复制链接]

301#

      王阳明反对知先行后论,知与行不可分离,“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他反对陷于文字义理中不实践的知而不行,否则天理只是高高在上的知识,不能切身去体会它,知与性都是体认天理的方式,一个是朝内体悟,一个是向外显现天理,二者如影随形。有时出于强调的目的,王阳明也说:“一念发动处即是行了”,这也有销行以归知的倾向。结合王阳明致良知之说,可以发现,知行合一与致良知是一样的工夫,致良知是达到、求得天理之昭明灵觉处,直至事事物物皆有此理;知行合一也是道德知识和道德修养的结合,知行合一即是求理于吾心。同样,二者的重心在“致”和“行”上,以此才能将吾心之良知扩充到万千事物中。简单说,知行合一让人知道道德知识和实践是一回事,学者需要将心体放在“事”上不间断地涵养。
TOP
302#

知行合一,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这四个字简单来看,“知”是指知道、明了的意思,“行”则是行动、实践的意思。这里是指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这使我想到了前些日子看到的“费曼学习法”。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知行合一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
当一个人能够将自己从书上学习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并将这些知识分享给另一个人的时候,他或许能够收获更多。当这个人一遍一遍的将这份知识讲授出来的同时,他也就能渐渐理解文字中蕴含的真正意义了。
TOP
303#

所谓知行合一,指的就是良知和行动的统一。简言之,良知启发我们的,我们就要立即做,良知起,行即动,做到知与行的合一。这是一种本能的自然而然的为善的行动,中间没有任何的得失欲念的干扰。良知动了,行没有动,那就是违背良心了,违背良心便是偏道失德,偏道失德久了,人心便会蒙上灰尘,暗昧不明,情志不通,难以明察秋毫,不能明察秋毫,就谈不上有大智慧了。
知行合一,是为人之根本,也是成事之本。人生而私欲重重,总是有这样那样的追求,什么金钱、权力、名声、地位、美人、美食等等,样样都想要,而往往又因为贪得太多,就什么都得不到。一个人只有心志专一,原则性强,真正明白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什么是自己不想要的,懂得节制不合理的欲望,懂得舍去多余的追求,才能真正取得成功。知行合一,也是修身,而这个修身是在良知指导下运作的,所以更明达,更正确,更天道。
TOP
304#

关于知行合一,《传习录》中写道:“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有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今人却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每当读到这段话时,如醍醐灌顶。今人做事,绝大多数都是先立志而后行,我也属于这个范畴,以至于说多做少,最终落空,知行合一是一剂良药,知不弃行,行不离思,慎思之,笃行之。
TOP
305#

宋明时期朱熹和王阳明的“知行观”比较具有代表性。朱熹认为“知行相须”,其中又有重“行”的方面,因为离开社会的道德践履,工夫便落不到实处。朱熹又认为,虽然需要进行道德践履,但是“知”并不源于“行”,“知”作为“行”的指导,是对物和心中天理的认知和体会,从这个意义上说,“论先后 ,以知为先。”王阳明强调知行不能分离,“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也是其心学思想的体现,“知”即是“良知”,良知本体的发用流行自然落实到“物”上,因此,“知”是关于道德本体的知,“行”是道德行为本身。王阳明又说,“一念发动处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个不善的念去倒了。”知行合一也有为善去恶、正其不正之意,这与《大学》中正心、诚意的思想一致。
TOP
306#

知行合一在古代是指将道德知识与道德践行结合为一个整体。而现在社会则赋予了其新的含义--理论学习要结合实践。面对极少数干部在“知”与“行”关系上存在的错位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知行合一”,要求党员干部既要加强理论学习,走在前列;又要结合实践,干在实处。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的重要讲话上,他强调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这既喻示着知行合一在时代背景下的含义变迁,也体现了不同时代对文化的不同需求。
TOP
307#

知行合一的辩证关系

阳明先生曾经说过“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句话,有点像绕口令。举个例子,我们吃饭。知道如何吃饭是知,吃就是行,若想吃饭这个行为成立,必须要把饭吃了,只知道如何不吃饭,或者是知道如何吃饭却不去吃,吃饭这个行为都不成立。所以说,知道如何吃饭是吃的开始,吃是知道如何吃饭的完成。这就是,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我们一生中总有些半途而废的事,为什么会半途而废呢,有两个原因。一是做一件事时的念头不对,导致事情本身就是错的,所以半途而废,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明白知是行之始,却没有做到行是知之成。从术的层面来讲,知行分离了。比如,任何人都知道要做道义之事。知道做道义之事就是行的开始,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去行动,就没有完成这个知。再比如,任何人都知道不义之财不可取,知道不义之财不可取就是行的开始,但又因为种种原因去取了,这就是没有完成这个知。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给了我们两个启示。一是,知行不可分,是一回事,而且必须要是一回事。二是,知和行要是一条线,不能知的对不去行,也不能知的错而去行,所以,知行合一。
TOP
308#

知行合一是指道德知识与道德实践相统一的整体,这是人践行道德理念时必不可少的两部分。知为行之基础,行为知之动力。只有知识而不进行实践是形而上学的意识,它只会流于表面而不会化为人自身的精神内涵。就如平时我们背课文时,若是只背而不用笔记录重点句段的话,那么知识迟早会流失,我们也难以将知识内化于心。我仍记得现代教育家陶行知之所以将原有名陶知行改为陶行知,是因为他深感到行对知的重要性。知行合一不仅在日常的学习上是十分有价值的,在我们自身道德修养的提升方面,知与行结合起来也是十分有必要的。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在持之以恒的学习同时,也要在实践中丰富自己的人文内涵与博源见识。“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我们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付诸自己的实践,这样才能有所收获,有所成长。将知与行结合起来,才是人之大智。
TOP
309#

知行合一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件事。知是指内心的觉知,对事物的认识,行是指人的实际行为。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而是内有良知则外有良行,如果没有致良知,就不会实际的善行;它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人的外在行为是受内在意识支配,由衷向善(“知”)的人,才有外在自发的善行,所以说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致良知,是阳明文化的核心。
TOP
310#

在我看来:“知”就是世界观,“行”就是方法论。所以我认为知行合一主要就解决一个问题,即塑造什么样的世界观。我认为一个人他必然是“知行合一”的,我们无法知道他“不知行合一”的一面,这个乍看起来很难理解。关键就在于理解什么样子的世界观是我们需要的。一个强迫你建立的世界观而自己又不加以深究,只是浅尝辄止或者是表面服从那就既无法做到“知”,也无法达到“行”。很简单的一个例子,人为什么要吃饭,不为别的就是不吃就会死,这个“知”已经深入骨髓,他自然必然做到“知行合一”。再者我们对于一个人是否是“知”的判断也很困难,我们只能从他的言行举止中判断他的“知”,假若我们认为他没有达到“知行合一”,不是因为他自己的知与他的行相矛盾,而是我们认为他的知(我们公认的世界观)和他的行为不符合。
学习中有一个很有趣的事情就是遇到自己喜欢的哲学家......那么对于他的思想即使对别人来说晦涩难懂那自己也能迅速地加以理解,这就是因为知识与自己是契合的,自己的经历能有效地验证知识。所以想要达到“知行合一”最重要的是对于知的深切理解。补一句,为什么要“知行合一”?因为不“行”就无法让别人(自己)知道自己“知”,不“知”即使是假装也无法达到“行”。
TOP
311#

知行合一,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它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知行合一,在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知行合一,致良知,是阳明文化的核心。
TOP
312#

有的人思想和行为是矛盾的。在思想上从事圣贤之学,也清楚地认识道德,但行为上却与之相悖。究其原因,是欲望的蛊惑。作恶是很容易的,尤其在作恶会给自身带来利益却没有相应后果的时候,所以对于自己的控制力是十分必要的。
TOP
313#

王阳明是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之一,他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是心学的集大成者。我曾读过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在作者幽默风趣的话语中,我重新认识了这个人物,也领会了圣人的不一般。王阳明因得罪宦官刘瑾被贬龙场,然后在此悟道。在龙场悟道的次年,他在贵州的龙岗书院提出了他的著名思想命题——知行合一。王阳明认为,一个人根据他的道德本心,知道一件事是必须做而且应该做的,就必须马上落实在行动上,如果“知而不行”,不能算是真正的“知”,只是“未知”。王阳明的一生都在践行自己的观点,他学习朱熹的“格物致知”,试图从中探索真理,于是他不停地“格”,但是不得其道。于是他开始质疑,并思索自己得“理”,终于在山水之间他领悟了“理”存于“心”。他在江西任职时,知道当地匪患严重便下定决心剿除,哪怕受到多方威胁阻挠也毫不畏惧。知行合一意味着思想和行动必须一体,切忌知行分裂,说一套,做一套。我们学习也应该如此,不能拖延症,更做表面功夫。
TOP
314#

明代王守仁先生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从古到今,人类在知识思想领域创造并累积了巨大的成果,不独圣贤学者,即便是普通人也能为自己的言行说出一番道理,每个人有不同的经历和生活背景,所行之事也就各有各的道理,这个世界上很少有非善即恶的事情,反而大多数事情的判断标准都是模糊难辨的,我们不能要求所有人的为人处世都按照同一个标准,但每个人都应该按照普世价值观在心中形成一杆秤,既要做到知行合一,也要明辨是非,知善行善,造福社会。
TOP
315#

“知行合一”的意思:就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有人认为知易行难,懂得理论是容易的,实践是很难的,有人认为知难行易,领悟道理很难,实践很容易。比如朱圣人(朱熹)就主张知难行易,悟道是很难的,但执行似乎是很容易的。王守仁却认为:懂得道理是重要的,但实际运用也是重要的!要想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方法。这绝不仅仅是一句话,而是一种高深的处事和生活智慧,足以使人受用终身,所以它看起来很容易明白,实际上很不容易明白。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