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011121314151617» / 2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九、知行合一 [复制链接]

196#

知行合一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阳明文化的核心。先有致良知,而后有知行合一。
TOP
197#

每个人都是“知行合一的”;或者可以说知行合一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大家都知道什么是对错,区别只在于认可与不认可;或者换个说法儿可能更合适——“取行合一”,无论面对多么复杂的情况,那么他最终所做的选择,与他的行为都是合一的。
  “真知”与“假知”不取决于真理,也不取决于公理,而是取决于他的‘一隅之见’
TOP
198#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我个人是非常赞同知行合一的,因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是密不可分的。比如在平时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那些随地吐痰的人。这些人应该有两种人,一种是具有一定的道德意识但是做出来的时候却没有体现出相应的道德行为。另一种是没有道德意识也没有道德行为。每当我们做一些事的时候,我们首先需要有个自己的道德标准,当然这个标准是基于大众的道德规范之上的。这应该就是最初的道德意识,而我们的道德行为绝大多数则是由我们 的道德意识所决定。所以我坚定地认为我们应该不但有道德意识,更要有道德行为,这样我们才能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
TOP
199#

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行合一,是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尤其应当实践,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阳明文化的核心。先有致良知,而后有知行合一。
TOP
200#

知行合一是我们现代社会很缺乏的一种精神,我们虽能熟背很多古文典籍,却很少有人能践行其中原则。只有将知道的与行动相结合,才能真正做到修身养性
TOP
201#

回复 2楼崔明的帖子

知行合一,是明代王阳明先生对朱熹李学的纠正。知行合一就是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深刻理解理论的时候需要通过实践让理论达到更高的高度,也就是说: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高中的时候通过学习历史,了解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算是在那个时间对自己起到了很大的帮助,高中的生活史乏味的,但是通过这些我感性的哲学理念,还是你让我在那个时间里不断提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TOP
202#

王阳明说:“知行合一,止于至善。”没有先后,没有轻重,知与行从来不应该是割裂开的两个东西,有知没有行,一切不过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有行没有知,一切的行也不过只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浪费,所以,唯有知行合一方能止于至善。
历史上,赵括纸上谈兵终得惨败,他只有知而没有行,没有做到知行合一,最终只能落得一场空。这告诉了我们只有思想追求是远远不够的,唯有践行并从中不断总结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近代的教育家陶行知原名陶文浚,他之所以改名也正是因为他以知行合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而他也确实做到了,他为了救国救民的理想,出国求学,寻求正确的教育方法与理念,并且运用到实践中去,用自己的一生完美地诠释了知行合一。
TOP
203#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那知是什么呢?古汉语中,知通智,故当时二字同义。智是人生的大智慧,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那应该如何获得智呢?“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这是说智的获得,获得是学习,要做到知行合一。
TOP
204#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知行合一是道德修养的关键。
        一方面,道德知识要落实为道德行为。道德修养不是以道德知识是否丰富为标准,不能只从书本字句中学习,更要注意到道德是对“心”的滋养,是践行良知的工夫。
        另一方面,道德修养要注重思想中的“省察克制”。王守仁认为,“知行合一”对于道德修养者而言,并不仅仅是外在的工夫,他认为更根本的是要从内“心”上下工夫,一念不善就是在“行”了,所以要及时“省察克制”,将之去除。只有时时保持内心的澄净,行为上才不会失去“良知”的引导。
        对于现代社会而言,人们在进行道德修养时,或者只注重道德知识的学习而忽视道德行为的落实,或者只注意外在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而不注重内心的修养,都难免有所偏失。“知行合一”有助于纠正我们今人的道德修养误区。
TOP
205#

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才是一个统一体。学习了知识、明晓了道理而不去实践,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学习的具体成果是体现在一个人的行动之中的,只存在于内心的知识没有实在的价值,只有用道德的方式去践行才能使学习具有真正的意义。
TOP
206#

    道德知识与道德践行是同一生命过程的两个方面,结合为一个整体。
我认为知行合一要以道德为前提,前几天在微博上看到一个新闻,一个电梯修理师改行做了诈骗,利用自己对电梯方面知识的掌握,控制电梯的上下,造成电梯故障的假象,并以此进行诈骗!没有道德的知行合一是对社会的毒害!
TOP
207#

“知行合一”的困境
知行合一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但是实现这一目标却遇到诸多困境,归其原因有如下五点。
第一,认知的困境,主体对道德规范缺乏必要的认知。首先道德规范日益沦丧,道德是人类的创造,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以儒家为代表的古人十分重视道德,乃至将道德作为人类高于其他动物的特征之一。由于过分重视道德规范,导致了对个体发展的压制,随着个体价值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一种极端肯定人的欲望的观点也日益盛行。人性的解放成就了人类欲望的膨胀,道德变得不再重要,甚至成为禁锢人类精神的枷锁。其次,对道德规范的内容认识不足。人们忽视了道德规范对于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对接受道德规范较为模糊。在多元化并存的社会中,对同样一件事情,人们的评价往往千差万别。道德领域亦是如此。
第二,信仰的困境。道德规范只有被主体心悦诚服的接受之后,才能够达到信仰的层面。并且,只有人的信仰成为一种道德,才有可能将其内化为自身的德行并最终将其转化为德行。今天的道德教育却存在着信仰不足的问题。我们不再相信某种道德规范的崇高性,过多的关注是道德规范的工具性:之所以说或遵循某种道德规范,并不是因为它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信仰,而是它可以给我们带来好处。这种道德一旦遇到困难,很难转化为主体的道德行为。
第三,环境的恶化。这里说的环境主要指社会环境的恶化。公众人物知行脱节、知行相悖的现象十分普遍,造成一种不良的社会效应。人心恶的泛滥,人们开始变得麻木不仁,缺失温暖,乃至混淆了基本的是非观。
第四,利益的困境。德行主体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有生命特征的人。为了生存,人有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这种需求体现为一定的利益诉求。在某种程度上,人是一种趋利避害的存在者。一个人做坏事所享受的惩罚远远小于所带来的好处,那么,人们会选择去从恶,比如近年来的食品安全问题之所以层出不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样做的机会成本很低。
第五,教育的困境。教育内容的困境,道德规范能够做到客观的合规律性与主观的合目的性的统一,那这种教育是较容易进行的。教育方法的困境,传统的教育方法,主要立足于教育者,而忽略了教育对象的自主性,因此不能达到教育的原有期望值。效果也并不让人满意。
故此,知行合一并不容易实践,综合以上原因,现代社会实践就变得更加困难。
TOP
208#

如何穷理?在于实践,知行统一,人生奥义、知识的传递,不是填鸭式的灌输,而是从实践中检验而自身有所体会,所谓导之以行,晓之以理,所强调的就是知行同一的重要性。
TOP
209#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知行合一,强调认识要与行为步调一致。有什么样的认识,就会有相应的行动,相反你所采取的行动也就全然显露出你的思想认识。我们不要“做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论语》中宰予昼寝,从而引发了孔子对知行的再次认识。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就用实例给我们以明鉴。于此,年轻人更应该规范自己的知行。想法必须有,行动更要积极响应。“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世界是我们的,更应懂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TOP
210#

我想起古人说的一句话——“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 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最主要的,其次是知识学问,再就是努力去做的问题了。所以,我们要用学到的知识来充实自己,在丰富的知识的领导下,去做一些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读书不可只就纸上求理义,须反来就自身上推究。现在的社会更看重一个人的经验和动手能力,满腹经书而不懂动手的人,是不受欢迎的。所以,我们万不可变成书呆子,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是王道!实践,是掌握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的一个重要方法。我们学习知识说白了是为了生存,而生存就必须有劳动,劳动就是考验我们实践能力,许多从名牌大学出来的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社会,就是因为即使他们满腹经纶,但不懂运用到实践中。真正的人才不是储存知识的机器,而应该是能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这就要求我们能做到知行合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