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223242526272829» / 3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学习之道 [复制链接]

376#

学习在于博专统一。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以前一直觉得,博与专在时间上无法兼顾。现在反思一下,不是无法兼顾,而是因为没有将自己的时间安排好。
博,即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掌握不同的技能。
专,即专一目标,精通某一领域。
如今“一超多强”的人才,即我们所说的复合型人才极度缺乏,而我们作为新时代青年,则要努力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奋斗。
TOP
377#

当今世道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对我们的成长十分有必要,要终身学习,就更要重视学习之道,从而学会学习并热爱学习。
“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可见学习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性。
《论语》中还有许多关于如何学习的句子,可以帮助我们思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教导我们要谦虚求学,善于向他人学习也要善于提出疑问;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战国策》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告诫我们要从旧事、旧知识中获得新的感悟,指导生活。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面对大千世界,我们应当不断学习,充实自己。
TOP
378#

        学习之道,通俗的说就是指学习的正确方法。《论语》中写到“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均阐明了学习的方法。  学习应当时常温习,在温习的过程中也能体悟出新的道理。
TOP
379#

教育,是很艰难的事业。人最容易了解的永远都是自己的想法,而老师教学生就意味着把原本不属于学生的东西教给他们,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知识的转化。最关键的就是找到可以连接两种知识的点,找到了就是顿悟,找不到就是朽木不不可雕也。如何找到这一点需要老师和学生双方的努力。老师需要因材施教,依据学生的特性选择适合他的教学方法,这样最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另一方面,学生也需要自己不断探索,通过大量的练习,不断地熟悉知识,为自己“顿悟”的那一刻打下基础。
TOP
380#

我觉得学习是需要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来作为一定阶段一定情况的学习选择的。因为按照自己兴趣爱好去选择的事本身就具有一种行动的动力去促使自己完成和达到更高的要求,这种动力事吸引力和自我在这种情况下的自律能力产生的——喜爱的动力和自我负责的自律力。但是我们不能始终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因为兴趣爱好是一种能源,而你的选择就是一台机器,如果你能源再丰富磅礴没有一台较好的机器去行动也始终是无用功。所以我们要坚持在学习方向上用兴趣爱好,学习过程时要海纳百川博广所学,多积累一些哪怕自己似乎不喜欢的知识,因为有时候时间也许会给兴趣爱好开一个玩笑——某一天发现你所喜爱的竟然是你曾经讨厌的。
TOP
381#

“温故知新”,之前读这几个字,它们对我而言,向其它任何常见的字句一样,像是“僵硬的符号”,没有给我任何的启发。直到后来有了切身的体会,才觉得真的是说的很对。
这不是说,旧的知识本身有什么丰富而一定无法一次性理解内容。而是当随着你的知识储备与结构的变化,阅历、经验的丰富,在阅读之前读过的知识是,会有不同的启发与感悟,有时候甚至让你惊讶:哇,这本书原来还有这么深刻的内容,我之前丝毫没有体会到啊!“ 可书其实还是那本书,变的是我们。
“温故知新“并不是向你保证”温故“就一定有什么新的收获,也不表明任何”故知“都是值得”温习“的,它只是对我们”喜新厌旧“习惯在知识领域的一种提醒,即知识的学习不该以新旧作为划分,有新旧区别的,应该我们对知识的体悟,而重要的,不在于知识本身,在于对知识体悟。因此,才有必要” 温故知新“。
TOP
382#

从孔子的弟子看先秦儒家的教育观
  孔子作为我国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在距今遥远的先秦时期就已经有意识的开展教育并且门下有七十二贤以及“孔门十哲”,足可见其教育实际上是比较成功的。而孔子的弟子们虽然都接受他的指导,却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思想下没有形成千篇一律的性格和学习习惯,由此我们能因之探讨孔子的教育观。
  孔子的教学其实并不“正式”,实际上很多时候具有很强的随意性。然而这其实也是有好处的,在这种“纯天然”的教育环境中,人人都能畅所欲言,从而方便老师因之对每个人提出不同的指导和教育,也有利于众弟子在讨论中交流想法,碰撞思想的火花。
  其次,孔子是实打实的“因材施教”的践行者。面对同一个问题,不同人来问他会提出不同的观点,而那些观点也是顺应提问者的自身特点而给出的,有利于他们每个人根据个性化的意见斧正自己的行为;孔子是一个看人很准的人,眼光毒辣的他能清晰的看到弟子们的优点和不足,也知道什么样的职务有利于他们施展抱负,这一点可谓优秀。
  最后,孔子确乎是一个合格且出众的老师。他面对学生的时候从不为其问题感到厌倦,而且在交谈中还努力把自己拉到和众弟子平等的角度,在平易轻松的氛围中听他们“各言尔志”。他谆谆善诱又不会过于放纵弟子,弟子不能管理好国家时他毫不犹豫的进行“无乃尔是过与”的批评,弟子夸大其词时也会“哂之”,对子由那样莽撞却又不失真性情的人只是用严厉的话语进行教导,从《论语》中便可见他的态度。
TOP
383#

关于学习,消除浮躁,如实反应自己出自己的学习情况,不为虚荣而隐瞒,不懂装懂也是非常重要的。正如孔子所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如是向老师反应自己的学习状况,老师才能了解你哪里不明白,有针对性地给予讲解,这样你才能更好地学习到知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老师就认为你已经明白,你就不能从老师那里学习到知识,这就是学习的智慧。西塞罗也说过:“我们要避免把不知当作知,满足于不知的现状。”所以,对于学习状况的如实反应也是一种学习的智慧。
TOP
384#

对于学习之道,我最有感悟的便是温故。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能从复习旧知识中得到新知识,就可以成为老师了。在复习旧知识的过程中真的可以收获很多。
柏拉图说,知识即回忆,我们学习的知识其实本身就在我们的记忆里,只是我们忘记了,所以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回忆的过程。这就指出了复习的重要性。人的记忆是有限的,当我们有了新的记忆时,久远的旧的记忆就会慢慢地消失,我们不可能记住从小到大经历的每一件事情。学习也是一样,当我们学习了新知识,那些不常用的旧的知识也会在我们的脑海里慢慢地消退,所以我们需要回忆、需要复习。
复习永远都不是一件浪费时间的行为。它可以加强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从而可以较为系统地联系这些知识并在其中发现从前并没有发现的新知识。因此,才有了“每日三省吾身”之一“传不习乎?”,今天你温习了吗?
TOP
385#

    为学入手处究竟为何,在朱熹和王阳明处有不同的观念。程颐认为:“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朱熹继续了格外穷理的思想,认为想要得到知识,就需要研究物的理,“至于用力既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只要努力学习知识,日积月累,就能接近天理,可以说是“读书以观圣贤之意”。王阳明少时格竹子失败,他逐渐反思格外思想为何行不通,他后来给出格物新的解释,结合自己的体悟指出为学认识的路径。他认为:“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也就是说,“格”就是改正恶的念头、去邪归正的意思,正其心,达到心体的纯净,格物不是向外寻求事物而是改变自己的所思。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天理,是人心固有的,因此良知是一切认识的来源,认识来自于内心,人要向里反省内求。
TOP
386#

“慎独”是学习、修养的重要方法、一种可贵的品质。“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朱熹释义,“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大意为君子对那些事物尚未成形的时候也不敢有所懈怠,无人观察的细微之处也会谨慎对待。这种“慎独”思想对于我们人格修养十分重要,生活中过于形式化、表里不一的人越来越多,他们私下里才会展露真性情,而没人看得见的地方的行为更可以去衡量一个人的内在品德,道德行为不是表现,而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道德实践,越隐蔽的地方越显现,友好善良的一面不仅是展现给他人的更是对于任何时候自己的要求。另一方面,比起“不拘小节”我更赞同“细节决定成败”,细微之处的认真态度更彰显一个人沉稳的心性,对自己严格要求的人无论事情大小都会尽心尽力做好。
TOP
387#

    关于教育的内容,孟子主张“教以人伦”,用人伦来教导百姓,具体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还提倡设立庠、序、学、校来教导百姓,主要任务就是使他们明人伦,孟子说:“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孟子·滕文公上》)百姓懂得了这些封建社会的人际关系准则,就能够和睦相处、相亲相爱,封建社会的秩序也得到了维系。孟子还主张因材施教,孟子说:“教亦多术矣。”(《孟子·告子下》)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教育的方式也要随之改变,孟子列举了几种因材施教的方法:“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尽心上》)
TOP
388#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复旦校训的两句话就是由此而来的。用简单的语句来解释,就是博学是从各方面广博的去学习,以开拓知识的范围,笃志是向远处大处立一个志向,立了志向,就要坚定不移,切问是切切实实的问,近思是由近及远的想。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我们平时读书求学,很容易犯一个通病,样样都好像懂得,其实样样都未深入的了解,样样都好像能勉强的做,其实样样都做不好,甚至于都不能做。我们现在研究学问,一定要不仅读古人书,并需要读今人书,不仅读文中的书,必须读外文书,不仅读二流三流的书,还需读原作家的书,必须读报章杂志,听专家演讲,尤其重要的要做札记。要踏踏实实的做学问。天下无难事,天下亦无容易的事,十分一之一的灵感,十分之九的血汗。
TOP
389#

学习首先要专注,我们解决一个问题时,往往会专注到这个问题中去,专注地找问题为什么会发生、怎么解决、怎么避免以后发生同样的问题。反过来说,我们遇到问题时,首先就启动发散模式,这样一来思维就如同脱缰的野马,到处乱跑,无法真正解决问题。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也就创造“费曼技巧”的费曼。有一次,费曼坐在康乃尔大学的自助餐厅里,注意到一名学生把一个盘子扔向空中;这个盘子摇摆晃动着,红色的康乃尔大学校徽在它上面盘旋着。但是,一个特殊的细节吸引了他——盘子上校徽的转旋要远远快过盘子的晃动。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呢?他现在知道,对此着了迷,尽全力解决该问题。他建立了一个表达角度、旋转和晃动间关系的方程式,并解出"质量粒子的运动“。费曼遇到问题,首先是集中精力关注该问题,然后专注地寻找解决方法,这时他启动的是专注的模式。如果说,费曼此时启动的发散模式,那么对该问题的就没有那么专注。所以说,遇到问题时,首先要启动专注模式。
TOP
390#

关于学习,在当今网络数字资源异常丰富的条件下,书籍、课程等都储存在各种网络平台中,对学习资源的查找和筛选变的重要起来,对于善于利用网络学习资源的人来说,不仅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源,顺利地研究、学习,还可以接触很多新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如果不善于查找各种学习资源,缺少有效的学习资源,就不能进行深入的学习、探究,相比别人就更无知一点,就像中世纪时,普通人得不到《圣经》的原文文本,就只能听别人讲,依靠别人,不可能自主自发。查找和获得学习资源是学习的第一步,每个人享有的资源的差距会产生之后的差距,如农村的学习资源和城市的学习资源,有网络资源和没有网络资源,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是明显的。
掌握学习资源之后,重要的是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规律,这样的学习才更有效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