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920212223242526» / 3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学习之道 [复制链接]

331#

学习是一种享受。学习,不仅是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做人。学习的方法有很多,而学习态度却仅仅只有一种,那就是时时刻刻都要认认真真。学习能提高自身的修养能够使自己的人生变的更好,所以人们需要学习。
TOP
332#

学习的方法有许多,比如因材施教、博专统一、虚心求教、温故知新、循序渐进、熟读精思、重在心悟、读无字书、尊师重道、启发教学、专心致志、勤奋学习、切记浮躁。大体可以概括为:多读、多问、多学、多悟,专心勤奋。
TOP
333#

最富有创造力的人并不是智商最高的人。创造力更多的依靠于非智力因素,也就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人格。
创新人格的特质为:经验开放;评估内在化,不在意别人评价;积极自我想象、自信、乐观;喜欢挑战性工作;试探极限,勇于面对冲突;富于直觉、顿悟;喜欢独自工作;好奇、追求;坚定不退缩、果断;记忆力佳;乐于假设、猜测;能独立判断;追求高远目标;富于幻想、理想;倾向用审美眼光看事物,好接受新事物;兴趣广泛;能建设性批评;有自主性、自发性;能忍受混乱与不和谐;不抑制自我;常被神秘事物吸引;做事专注。
TOP
334#

在学习之道的探究上,大家各有千秋,你有你的高招我有我的妙计,毕竟人不可同一而语。但是我们在学习上的一些共性之道应该是一致的吧。
学贵有志,我们学习的前提是要立好自己的志,并且立长志而非常立志。立好志向后面就是执行了。那得需要坚持的态度,也就是要坚毅果敢,不能优柔寡断。有句雪莱的诗可以共勉:不要问我是否会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只顾风雨兼程……当然,远方就是我们所立好的志,风雨就是许多的坎坷了。这路上肯定有许多的诱惑和艰难,我们要能挺得住,耐得住寂寞。要相信:再难过的日子也会有过完的一天。
TOP
335#

   古往今来有多少知识?你学到了多少知识?你是怎么学到了这些知识的?千百万年来知识由一汪潭水变成一片海洋,我们汲取到的只是其中一瓢亦或更少,舀起来的这一瓢水就是我们学习的能力和方法。学习之道就是方法,行之有效的方法就好像“梯航”、“襟带”总能够让学习者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学习之道有很多,比如因材施教虚心求教、温故知新、循序渐进、熟读精思、重在心悟、尊师重道,切忌浮躁等等,但是我觉得知行合一,践行所学到的知识也很重要。“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是践行,是知识的运用,古人的言论,都是自己亲身经历得来的,流传到后世,难免被人情世故歪曲了,若自己不亲身经历过,如何会得到古人的良苦用心呢?这之于我们,就不能学赵括纸上谈兵,从书本上得到的间接经验,就要亲身实践一下,学得才能更深刻。
TOP
336#

世界冠军,天才神童乔希?维茨金回首20年巅峰体验,为你逐一揭开在所有领域获取成功的共通秘笈:* 学习从热情出发,天才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建立在热爱、激情、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的基础上的。追求卓越的关键在于,要坚持充满活力、长期的学习过程,不再满足于原地踏步、平平庸庸。* 先学会输,才有机会赢
失败的经验比胜利更有价值。学习过程总有挫折,每个人都应该找到让自己疗伤充电、重新出发的方式。每次从创伤中痊愈或从一场败战中走出来时,都要让自己比之前更好。* 让我们攀上高峰的不是奇招,而是熟能生巧的基本功在学习过程中,深度甚于广度,质胜于量。所有的绝妙创意或“神来之笔”,莫不是以扎实的技术为根基的。* 专注当下,使生活更丰富精采,大多数人都曾在危急关头,体会到“极度专注”的经验。学会“专注”,不仅有助于学习和表现,也能提升感受力,发掘日常生活蕴藏的色彩和乐趣。* 学习是一场心智马拉松,障碍并不是障碍,而是有待克服的挑战,是要将弱点化为强项以激励成长的过程,在各种竞争性或专业领域达到表现的巅峰。
TOP
337#

孔子作为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为大教育家,首创私学,提倡“因材施教”“温故知新”等教育理念,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并且其众多的教育理念至今仍很有借鉴意义。但就当下的社会环境而言,“红黄蓝事件”“刺杀老师事件”以及众多的对于老师的争议性话题层出不穷,这极大地损害着老师这一职业的形象,也使得教师的地位变得十分尴尬,进而将影响到我国的教育的发展以至是整个民族的未来。我认为当前要做的首要就应当是要做到“尊师重教”,要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尊重老师、尊重知识的环境和氛围。老师的地位得不到尊重,教师的安全得不到保障,就难以进行优质的教学,这是很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的。
TOP
338#

古人的学习之道对于我国的教育改革有非常深刻的意义,并为之提供了足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首先对于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习惯、性格,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采取不同的措施,并启发式教育,课堂不应只是老师的舞台,在引导学生思考后,让学生自寻知识和其中的奥秘,并展示学生的风采。对于学生,在学习之前对课本熟读精思,博专统一,专心致志,切忌求知心切,要循序渐进,毕竟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学生的勤奋学习中而渐入佳境。在学习过后不忘复习也是非常重的,学而时习之,温故知新,才可以说是真正获得了知识。当然作为学生最重要的就是尊师重道,老师是传道受业解惑之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而学生和老师都应该注意的就是虚心求教,俗语称学无止境,知识的探索是一个不断进行的历程,老师如遇困惑之事可以虚心求教,学生更是要及时向老师或者其他同学反映和求助。
由此观之,古人的教育方法和法则对于当下的我们十分受用,我们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TOP
339#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学习之道,这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到今天我们学了十多年了,也未必能参个明白下面就简单谈谈自己的几点理解与感受。学习,首先要熟读精思。朱熹在《读书之要》中告诉我们“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绝非妄言。我们不仅要熟读,更要能背诵;要想理解书中大义,读与背是最简单的办法,却也是最有效的办法了。近期教育部称将高中背诵篇目增至七十二篇,网上众口不一:有人认为根本就没必要背诵,甚至在那里庆幸自己毕业早;亦有人举双手赞成,认为这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而且可以为这些学生们自身积累宝贵的财富。我是赞同后一种观点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若不背过,怎能将这些精华收为己用,怎能提升自己的修养境界呢?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循序渐进,不能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但若自己熟读之后还是有不是甚解的地方,那么便需要第二点——虚心求教了。《论语》道:“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又有“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论是谁(地位身份高低方面),只要是学问精到,高于自己,那么我们就要虚心求教。自然,在受教之时,我们要做到尊师重道,这是为人的基本礼节,若最基本的“礼”都不能做到,那这便是“没余力”,也不必“学文”了。第三点,不论是自学还是学于他人,最重要的就是要心悟。朱熹曰:“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二程文集》中提到:“诵其言辞,解其训诂,而不及道,乃无用之糟粕耳。”所以说,学习一定要自己动脑思考领会,并与实践相结合,如此方能吸收书中精华,方能融会贯通,方能“举一隅以三隅反”。其四,学习上需要具备的品质有很多。比如专心致志,切忌浮躁,勤加练习,温故知新……当然,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对学习、对读书有兴趣、有热情,如此,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当你全心全意地努力地去做一件事情时,那些品质你不需要刻意去培养,它们自然就伴你左右了。最后我想谈一下学习的博和专的问题。在当今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博专须统一,二者不可偏废,即我们作为大学生在学习上既要“博”,又要“专”,只不过二者要有所偏重。既然我们的大学有专业的划分,而我们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那我们首先就要把自己的专业学好,学扎实;此所谓“术业有专攻”。但同时我们也要对其他方面的知识有所涉猎,比如:我们是学文学的,但同时我们也要看一些关于哲学、历史学、逻辑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书籍,因为知识与知识之间都是融会贯通的,亦有“文史哲不分家”之说。这样,一来可以拓宽我们的知识面,开阔我们的视野;二来,我们对本专业的理解也就更为精确深刻了。《论语》有言:“博学而笃志”,窃以为,此乃要言妙道也。
TOP
340#

学习的方法有很多种,科学家们对各种学习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最后发现,其中的几种学习方式相对于其他的学习方法更为有效率,也更符合大脑的机能。这其中就有,视觉记忆,听觉记忆,肌肉记忆,情景记忆这几种最为普遍也相对有效的学习方式。我们可以发现,这几种方式的最终目的都是让大脑进行知识记忆,只不过方式不同而已。从这里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学习是一个反复记忆的过程,愈是要学好某样东西,愈是要将这门最基本的知识熟记于心。而不同学科的知识不断的叠加之后,随着大脑的吸收转化,再次对已知的知识进行复习之时,就会萌生出新的理解和看法,这便就是“温故而知新”。
TOP
341#

就教育而言,如同大禹治水一样,堵不如疏。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如果有人能适当在这一方面进行引导,必然会造就人才。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读书,有的人更像刘翔,姚明一样适合于体育事业,就现在社会而言,读书已经不是唯一的出路了。
TOP
342#

学习之道
智是致良知的基础。道德实践底本质工夫在致良知,并不在绕出去有待于问学(道问学只是助缘),而致良知之工夫所以可能只根据亦正在良知之本身。良知并不是朱子所说的心性为二,心理为二的性或理也。良知本身是理亦是心,是心理为一者。它本身就有不容己地要涌现出来的力量。此只有心才可。若只是理,则无此力量。对诚意而言,说致良知。就良知之“致”而言,实只是良知自致,而非他致。故必肯认良知可不自觉地随时随处有呈露。所以致良知就是一种学习之道。
TOP
343#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
TOP
344#

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明师指路,明师指路不如自己在用中悟”。只有在各种各样的经历中去体验,才能最终丰盈自己的精神世界,才是真正的学习之道。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校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给孩子设计各种经历,让他去体验,去获取足够多的自然经验、社会经验,以及丰盈积极的内心体验,才能真正提升学习能力。可惜的是,传统的学校教育没有很好地做到这一点,或者说传统的学校教育缺失了很多东西,比如没有给到足够的环境经验。
这就需要个人积极的去探索,去探寻自己的学习之道
TOP
345#

如汉代徐干所言:“导人必因其性,治水必因其势。“面对众多门徒,圣人孔夫子也并非等量齐观,他因材施教之举如春风化雨,给予每片叶子所需养料。孔子三问三答:”惰者需勤,莽者需慎,懦者需勇。“对待不同的人当有不同的标准,若皆如丰子恺先生《教育》漫画中一般用模板塑人,这个千人一面的社会将何其悲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