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021222324252627» / 3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学习之道 [复制链接]

346#

学习之道各有侧重,每个的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方法。我个人比较相信实践出真知。尽信书不如无书,学习任何知识都要批判的学习,并且用实践加以验证。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一日三省乎己,则知明而无过焉!学习知识要带着问题学,活学活用,学用结合。
TOP
347#

孔子首创私学,主张因材施教,这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非常先进的观念。
因材施教主张通过对不同学生的细致观察,发现他们各自所长并加以引导,以发挥他们最大的可能性。就现在的中国而言,然而我认为,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小班制,这也是孔子的一大创新,,现在中国人口众多,教师资源有限,小班制在目前看来只能在小范围实践,要想在广大农村,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区实行因材施教有些困难。因材施教当然不止指学校的教育,父母对孩子的挖掘培养也是关键。:孔子的根据才能大小培养人才的做法,给我们现代教育提供了借鉴方法。然而我认为很多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给孩子额外安排很多孩子不喜欢的额外活动反而束缚孩子的发展,这非但不是因材施教,反而是扼杀了孩子才智自由发展的机会。“尽人之材,不误人也”尽人之材,非尽人不能之材矣,实尽人之所能之材矣。
TOP
348#

《论语》中有: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意思是广泛的学习又能专心一致又能虚心向别人请教又勤于思考。对于广泛的学习这一点,我认为大数据的信息化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的旧日的思维可能在第二天就被新的观念推翻,广泛的学习,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作为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我在和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师交流时总觉得自己懂得太少,需要学的太多,尤其是历史类,军事类,哲学类的知识,总是似是而非的了解一些皮毛,而没有真正的掌握,文史哲不分家,其实是有道理的。学文学也免不了学文学史,读哲学才能更好地思辨。所谓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读万卷说是知识的储备,只有储备好了才能真正读懂万里路上的无限风景。
专注,对我来说,是最难的一件事情。兴趣,是我选择读书的原因,而专注就是我能沉入书中世界的唯一途径。有时候,为了查一个书中不懂得知识点拿起手机,半个小时以后才想起拿起手机的初衷,而只顾着回社交消息,刷无关紧要的别人的世界,别人的生活。每至此,都深感担忧。
求教,人常说,不耻下问,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哪怕别人有一点值得我们学习,他都可以称作我们的老师。所以这时候,我们不能说不耻下问了,难道我们的老师还不如我们吗?那求教的意义又在哪呢?所以,我们应该时刻铭记不齿上问。多学习,父母上问。
思考,就像机器要用才灵活,一样的道理,学而不思则惘,死而不学则殆就是这个道理最精华的概括了。
TOP
349#

      教育人要依据每个人的特性来因材施教。相对地,每个人在学习时也需要了解自己的特性,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但是人总是存在着惰性,对于之前使用的方法是否适合自己基本不予思考,固执地坚持着或许早已落后甚至僵化的方法。那么原因何在呢?
      人们向往稳定的生活,害怕打破禁锢,害怕创新。虽然可能会有丰厚的回馈,但是风险却不可避免。归根结底是对自身判断的不信任,对自身能力的怀疑。我们需要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充分地了解自己,才能变成更好的自己。
TOP
350#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不学习就难以增长才干,不立志就难以学有所成。因此,一个人如果想要成人成才,必须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此是第一步。紧接着,便应该着眼与如何学习,即学习之道,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却不了解学习的方法,盲目地去学习,显然非明智之举,正如经典学习中所言,学习之道贵在因材施教、博专统一、虚心求教、温故知新、循序渐进、熟读精思、重在心悟、读无字书、尊师重道、启发教学、专心致志、勤奋学习、切记浮躁,在我看来,可用四字概括学习之道:专、精、进、静。专注、精思、进取、静悟。
任它桃李争欢赏,不为繁华易素心。
TOP
351#

       学习之道,除了上面说到的因材施教、博专统一、虚心求教、温故知新、循序渐进等等之外,我觉得还有一点是“学之以时”,《论语·学而》开篇写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论语集释》中讲到:《学记》云“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是也。既必须时,故《内则》云“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八年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学书计,十三年学乐、诵诗、舞勺,十五年成童舞象。”并是就身中为时也。二就年中为时者,夫学随时气则受业易入。故《王制》云“春夏学诗、乐,秋冬学书、礼”是也。春夏是阳,阳体轻清;诗、乐是声,声亦轻清;轻清时学轻清之业则为易入也。三就日中为时者,前身中、年中二时,而所学并日日修习不暂废也。故《学记》云“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是也。这些经典中都讲出了学之以时的重要性。故而,学习还应与时学之。按时以学,在不同的年龄学不同的东西,在不同的时间学不同的知识,然后并不断学习、积累,方能有所精进。
TOP
35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就意味着学习并不只是埋头苦读,还要从身边的人身上学习。因为学习的目的就是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更好的人,这就意味着学习并不只是知识的丰富,还有人格品质的完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或坚毅,或诚实勇敢,或是对他人友善。我们可以从身边的每一个人身上学习,一点点改正自己的不足,成为一个善良温柔的人,而这也正是学习的目的。然而现在我们学习的目的好像就是取得更好的成绩,对我们来说分数就是学习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这并没有错,对于学生身份的我们来说,现阶段学习就应该是在知识上勇攀高峰,但是就长远来说,知识并不是最终目的,成为更好的人才是。
TOP
353#

       学习之道,上文已经很详细的提到了十三种,但最近因看牟宗三的书,上面也涉及到有关学习之道的内容,下面我将做一个简短的概括与分享。牟宗三讲:“凡读书,不可求快,而读佛家书,尤须沉潜往复,从容舍玩,否则必难悟入。吾常言,学人所以少深造者,即由读书喜为涉猎,不务精探之故。”“沉潜往复,从容舍玩”是我们读书的良箴,我们应大量细致地进行阅读,涉及的内容应该是多方面的,等我们积累到一定的程度自然能够洞见全体,游戏自在。熊十力还讲到了“精读的方法”,他讲到:“每读一次,于所未详,必谨缺疑,而无放矢。缺疑者,其疑问常在心头,故乃触处求解。若所不知,即便放矢,则终其身为盲人矣。”对于有疑问的地方,我们要把问题尽可能去推敲,去求解。所以读书要踏实,踏实者,乃“必将论主之经验与思路,在自家脑盖演过一番,始能一一得其实解。若只随文生解,不曾切实理会其来历,是则浮沉不实,为学大忌”。踏实很好,但凡事太过则不好,故而有时也需“凌空”,凌空者,乃“掷下书无佛说,无世间种种说,亦无己意可说。其唯于一切相,都无取著,脱尔神解,机应自然,心无所得,而真理昭然现前”。
TOP
354#

教育学生要因材施教,对此王阳明在“拔本塞源”论中曾有所讨论,其言曰:”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苟当其能,则终身处于烦剧而不以为劳,安于卑锁而不以为贱。“在这里,阳明指出世人之所同者,成德也;世人之所异者,才能也。世人之才能既然不同,就要安于其性,在适合其各人之特质的职位上发挥作用,而安于适合自己的工作,也就是成德之重要手段。这里所要成就的“德”。
TOP
355#

《荀子》首篇是出自荀子的一篇题为《劝学》的论说文。这篇文章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全文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阐明学习的重要性,第二部分讲正确的学习态度,第三部分讲学习的内容,第四部分讲学习应当善始善终。我认为,若要讨论传统文化中的“学习之道”,荀子《劝学》篇是最值得研究的。
在学术研究之外,关于“学习之道”我还有一些感悟,在此发表以期交流。
一个人一生之中的知识来源,最主要的为两方面:学校学习与社会学习。学校是专门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机构,所教学的知识是经过了前人的总结和漫长的历史验证的。当我们在学校学习时,师者所传授的知识于我们而言,是本能的快速接受且完全信任的,当然,这里说的快速接受、完全信任并非是不允许质疑和批判的,我认为质疑和批判是建立在接受、信任的基础之上的。当离开学校,社会不可避免的成为了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地方。在这里,知识的学习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传播而进行的。当我们通过另一个人学习新知识时,哪怕我们具有足够的学习意愿,却还是做不到百分之百的相信,会通过反复检视这个人的品质才能接纳(往往这样的做法是很不礼貌的),然后再通过实践结果加以印证后才能够完全信任,这个“获得”的过程是何其艰难的。
作为一个离开学校参加工作,转而又回到学校读研的人来讲,这种感受是特别强烈的。无论是在学校中还是在社会中,我们对于所学习的知识,信任程度越高,越容易在实践中坚守,信任程度若不稳定,那么在实践当中就更容易波折。因此,我们应当更加珍惜在学校中的学习机会,在书中与圣贤交流、在书外与师长交流,尽量多的储备学识用以实践,毕竟社会中若想获得知识可要艰难多了。
最后编辑湖北大学周雅丽 最后编辑于 2019-05-06 14:33:37
TOP
356#

学习确实有道,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摆正学习态度,做好学习规划,如此在学习方面才能有所长进和提高。古人就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学习有益的话语和例子。《论语》中更是谈到了很多关于学习的内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等诸如此类,即使对于现在学习来说,仍然很有帮助,很有学习之处。
TOP
357#

勤奋学习是我们从小听到大的优秀品质和重要学习方法,勤奋用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可中断,只有不断地思考、温习,才会有更多的问题意识。王阳明曾指出,若是学生减少疑问了,便是用功处有了懈怠,自己以为明了,殊不知私欲越积越多。在我们努力进取的路上,一定不能忘记反思和提出问题,并且及时与老师交流,只有这样我们学习方法中的不足和思维中的缺陷才能被及时发现和纠正。
TOP
358#

学习和教学要讲求因材施教,这不仅是儒家的观点,道家也同样这样认为,例如老子曾强调:“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也就是说,圣人乃得道之人,故而可以了解每一个人、每一个物的德,根据每个人的德来安排他们的工作,就可以使每个人实现其自身,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人都是有用之人。
TOP
359#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每一份努力都是我们成功后收获的一部分,一份看似渺小,但当聚集起来就会是一股无法描述的力量,就如同不断汇入江河的涓涓细流,帮助你慢慢地成长,变得壮阔,深远。可是你怎么知道是哪条汇入的小溪流让黄河成为黄河,让长江成为长江。
TOP
360#

“智”包括重视教育的精神、重视文化的精神、理性精神、科学精神、求实精神、批判精神、反思精神、与时俱进的精神等。要养就智慧,就应懂得学习,了解学习之道。“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表明学习要博专统一;“温故而知新”表明温习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则指出虚心求教的求知态度。
最后编辑武定敏 最后编辑于 2019-11-29 20:59:54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