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425262728293031 / 3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学习之道 [复制链接]

391#

关于学习之道,我体悟最深的应该是“因材施教”。我们降生于世,每个人都是截然不同的独特个体,即便有相似之处,但也仅仅是相似而非相同。相似的人拥有相似的颜色,但世界上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颜色。也正是因为有了每个人的不同颜色,整个世界才五彩斑斓。“导人必因其性,治水必因其势。”一句可谓是“因材施教”的最好注解。为人师者,因材施教,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发掘每个弟子的心性才能,并加以引导培养,最终成就一个个栋梁之材。同时,我认为因材施教背后的意义远不止于此。目前我思考出的有两种。第一,因材施教更易使人找到自己的天赋所长。因材施教是“因性而导”“顺势而为”,听力更为敏感的孩子便用聆听的方式学习,善于形成画面感的孩子便用看图的方式启蒙。在不同的教育方法下,他们的天赋能力也得到发掘和培养,谁能说他们不是下一个贝多芬和顾恺之呢?第二,因材施教更易使人发觉自己热爱的东西。获得人生幸福的直接方法之一,便是找到并追求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同时,这也是我们人生意义之所在。但不得不说,这是极难极难的。找到真正热爱的东西便已极难了,否则又岂会有那么多的人只是庸碌地、日复一日地活着?而找到之后,现实又是否会给你永生追逐热爱地机会?但即使再难,我也将穷尽一生去寻找去追逐,在找到它的同时,我也就找到了前行的方向,人生的意义,还有活着的价值。
TOP
392#

在学习中,勤奋和刻苦是最容易被提及的,但同样也是最容易被轻视的。曾有一辩题问“他真的很努力”这句话算不算好话,双方各执己见。认同的一方认为努力是人类的良好品质,不应被否定,反对一方认为这句话强调了勤能补拙、笨鸟先飞,是言其“拙”“笨”。人们一方面追捧羡慕着天才,一方面又暗暗看不起勤奋刻苦。却不知,即使是天才,失去了勤奋刻苦的美好品质,也只能成为下一篇《伤仲永》。而你真正挥洒过的汗水,才能成为在成功路上披荆斩棘的宝剑。嘲笑勤奋的人,不仅不能变成天才,也将被勤奋所抛弃,只能在迷茫与不甘中庸碌一生。所以,让我们再读起那一句“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在春光中,在秋日里,珍惜每分每秒,勇敢追逐,勇敢盛开!
TOP
393#

浮躁是学习之大忌,心浮而气躁,便失了学习之心。朱熹说:“学者之病,最是先学作文干禄。”以获得利益的目的去学习,焉能不浮躁?黄宗羲说:“为学作事,忌求近功。”以急功近利的心态去学习,焉能不浮躁?学习一事,须安定、须沉浸,应一步一脚印,哪怕最初没有看见成效。许多学生在准备考试的过程中,随着考试日期的一天天临近,不是焦虑于准备不好,便是期待着考完试之后的玩乐,这都是浮躁的表现。只要学习了,便是在一点点积蓄力量,沉下心来,投入其中,不以功利为目的,不以急迫为态度,所结硕果反而更为甜美。
TOP
394#

学习之道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书籍是学习的基础,也是学习的基石,只有坚持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才能够领悟到书籍里的人生真谛。常言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此外也要博览群书,不可只读自己感兴趣的,而应广泛读书。也不可泛泛而读,而应有所收获。《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求学的道路上,一定要谦虚谨慎,虚心向他人学习长处,会对自己的人生有诸多益处。再就是学习是一件需要贯彻始终的事情,切不可过于急功近利,知识始终在循序渐进的输入,一定要戒骄戒躁。
TOP
395#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学习重在读书,书读的多了内心就会充实。读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定要沉下心,领悟书籍中蕴含的哲理。我曾经在假期辅导弟弟妹妹学习,从他们的学习中,我感受到,真正的学习应该是主动的、自发的。倘若应付学习,不如先去玩个痛快。其次就是,学习讲究循序渐进,不能给一年级的小朋友讲函数,知识在不断积累,等到他们有足够的能力接受知识了再教授给他们。最后,学习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不管是对于教育者还是被教者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最后编辑云南财经大学王雨晴 最后编辑于 2020-11-22 18:10:50
TOP
396#

很多人学习是为了某种目的,如高分数、好成绩,其实这样的学习很多时候是枯燥的、难受的。正所谓“为学作事,忌求近功;求近功,则自画气沮,渊源莫极。”很少有人是单纯地为了学习而学习,我认为单纯因为感兴趣而去学习才是有趣的,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效的,而不会学完即丢、背完即忘。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TOP
397#

老子主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其实正适合我们现在的时代。我们被太多功利主义等因素影响,失去了做学术该有的那份初心。我们应该在不断增益的过程中也学会给自己的学习“减益”,子曰“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我们应该先有远大之心,然后再积跬步,驽马争先。学习之道也是明理之道,知是非,辨真伪,学会舍与得,好与恶。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实践是提高本领的途径,且我们青年的素质和本领直接影响着实现中国梦的进程,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生活方式。
TOP
398#

     “有过则改,不失其道”。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日食、月食不是日月本身的问题,而是必然的自然现象。君子不会有意犯错误,对自己无意间所犯的错误也会像日食、月食一样,所有的人都能看得见,不应该加以掩饰。承认过错、改正过错,绝不是“丢面子”“丢威信”,而是对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完善。知过即改,才是君子所为。正是因为这样,在他改正过错的时候,人人都会敬仰他。
    “志在求道,不惧艰辛”。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如果一个人立志于要修道,却讨厌困苦的环境,担心自己穿着破烂,害怕自己吃得不好,这种人是修不成道的。换句话说,立志于修道的人是不会贪图享受的。孔子还认为,如果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一定不会有远大的志向,所以,根本就没有必要与这样的人去讨论道的问题。
  “充实自己,静待机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孔子希望人们少说多做,而不要只说不做或多说少做。在社会生活中,总有一些夸夸其谈的人,他们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说尽了大话、套话、虚话,但到头来,一件实事未做,给集体和他人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对照孔子所说的这句话,有此类习惯的人,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担心自己有没有能力去把一件事做好。真正有才能的人,是不怕没有人知道的。那些整天叹息自己怀才不遇,没有人了解自己,给自己施展才能的机会的人,恰恰是没有才能的人。有才能的人在没有得到机会之前,都会静待机会来临,其间他们能够时刻提高自己,等到机会到来的时候,便立即展示自己的能力,脱颖而出。
    “处处留心,皆为学问”。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观过而知仁”,是说看别人,提醒自己不要犯同样的错误,这就是学问。也就是说,随时随地有思想、要见习、体验、反省,这就是学习。通过这种学习所得的就是学问。这种深植于生活的学习,是一种综合能力,是人生修养的一种境界,是淡泊名利,人情练达,也是一种理解后的体验与提高。它是一诺千金的诚实守信,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随机应变;是碰到挫折时的百折不挠,是正面攻不上时善于迂回包抄的机智;是能够在复杂的情况下,一下子就抓住问题的关键,找到事物内在联系的眼光。
TOP
399#

勤奋学习之珍惜时间。从古至今,多少贤人都告诫我们要珍惜时间。所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浮云朝露,寸阴尺璧,我们应把握如今的大好青春年华,努力学习,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对于学习,我是有一种拖延的习惯,其实这样的习惯很不好。“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学习应从现在开始,切不要让万事蹉跎。养成学习习惯,读书习惯,今天要比昨天更努力!
TOP
400#

之所以能温故知新,是因为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思维想法和人生体验都有很大的不同。一本名著对于孩童来说过于晦涩难懂,对于成人来说却是知识瑰宝。从前只从一个角度来获取知识的某个侧面,但经历过一些事情之后,再联系自己的所学和所感,又能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新的领悟。
TOP
401#

学习是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作用的一个行为。教育家孔子曾提出了“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有教无类”“不教之教”等教学理念,对施教者进行约束,并指引了教授学生应该为之努力的方向。
在古人提出的众多教学方法中,最有感触的是《礼记》中“学不躐等”的观念,这和“双生子爬梯实验”反映的是一个道理:不跨越次第,应该循序渐进。让我想到了近年来国家一再强调的幼儿园不能教授小学课程。有些幼儿园为了吸引生源,满足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需求,在本应该释放孩子天性的阶段教授小学知识。我们不可否认现在的儿童智力水平和接受能力在逐步提高,但是遵照人一生发展的规律而言,显然违背了阶段性的原则。朱熹在《朱文公文集》中也提到“未得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揠苗助长只会适得其反。可能有的孩子智力发展慢,但是提前的与他人的竞争会大大损害他的自信,不利于其后期的健康成长。
学生的学同样是不可缺少的一环。作为学习的主体,受教育者主观能动的学习是关键的一步,而良好学习方法的掌握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读书时要手、眼、脑并用,做到“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熟读精思,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后时常复盘回顾,做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勤奋学习的基础之上,“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万不可在年少时期挥霍青春,换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结局。
TOP
402#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本文记述了我在老师带领下参观博物馆,学习到的寿屏文知识和感悟。
  我通过调查发现,身边了解寿屏文者十之一二,甚至有人对此毫无概念。正因如此,海右博物馆收藏并展览寿屏文极有必要。
   寿屏,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祝寿的一种礼仪形式,是达官贵人及商贾巨富,为表孝心的一种方式,是孝文化及寿文化的一种载体。寿屏是作祝寿礼物的书画条幅,上面题写吉语贺词或画八仙寿星之类内容的画。寿屏有两种,一种是四条幅、六条幅或八条幅,联列组成,用于挂在墙上。另一种是雕刻或镶嵌的祝寿用座屏或插屏,用于陈列在几案之上。所用材质为绫、绢、洒金宣,用泥金粉及松烟墨书写。寿屏文即是写在寿屏上的文字。
2019年6月30日,寿屏止观专题展在青岛海右博物馆举行,孝亲文化传承与发扬研讨会同期举行。此次活动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孝文化有重要作用,孝道一直是永恒不变的主题,通过参观古人的尽孝祝寿方式,能让人们更直观地感受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必然性。
此次参观时,寿屏文位于博物馆里侧位置,虽然位置不是非常显眼,却能够第一时间抓住我们的眼球。我看到的寿屏文大致有三种,一种是通体红色毛笔书写四周镶金边的,一种是通体蓝色以金粉书写的,一种是镶嵌在屏风里的,字体较小。前两种气势宏伟,篇幅很大,红色的喜气洋洋,洋溢着节日的氛围与喜悦。蓝色的庄严肃穆,金粉闪闪发光,一派雍容华贵的气息。这几副寿屏文给我的印象很深,这其中充满着家族晚辈对长辈长寿安乐的祝愿,单单是远望,节日的气氛已经扑面而来。
结合当今,老人过生日总还是在某些家庭中受到重视的,这是理所应当的,应该被提倡。但是也要注意切勿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反而冲淡了祝寿的本来目的。而寿屏文就能避免物质上的浪费,这是精神上的赠礼和祝福。在古代极其看重文采的社会,儿孙为过寿的长辈送上亲笔写的寿屏文,这是比任何东西都宝贵的礼物。
还应当格外注意社会上还存在不尽孝道,将年迈老人弃之不顾的恶劣情况,在欣赏寿屏文时,更应该思考如今的社会现状。如何让优秀的孝文化洗涤社会上的不良之风,警醒人人都应尽孝道,勿忘父母养育之恩?相信通过海右博物馆的寿屏文展览可以寻求一条新的道路。
TOP
403#

《论语》中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孔子教导学生因材施教,是学生学习浴霸不能,可见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教导学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做到“导人必因其性,治水必因其势”。而学生学习既要博,又要专,博才能融会创新,专才能在一个领域钻研地深入并有所成就。选好了学习的方向和范围,“业精于勤荒于嬉”,勤奋刻苦,找到学习方法,自然会在学习上有所成就。
TOP
404#

因材施教
随着成为一名老师的理想确定下来,经历了一些理论学习与实践,越发感觉因材施教的重要。随着我们不断地反思,渐渐的发现以往填鸭式的教育所有的弊端,更发现其实在许久之前,古人早注意到因材施教的重要性。汉代徐干《中论》中说道:导人必因其性,治水必因其势。是说教育人一定要依据人的特性,治理水必须根据水流的态势。而宋代张载《张子全书·语录抄》中说道: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我们很多人其实对于之前有些老师并不满意,老师教之如何,其实很容易分辨,有口皆证。但我们成为老师之后,往往又会走上老路。这其实一方面是没能深刻体会因材施教的道理,但更是因为懒惰,一种思维的懒惰,因袭前人,不能花费时间与精力去深入学生,深入钻研,制定教学方法。且如果要做到因材施教,必须时时变化,因为学生变化,具体方法必将调整。如此看来,虽说着因材施教,但能够做到做好,无论放在哪个时代,都是名师良师。
“圣人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圣人施行教育,必须依据各人的资质。资质差的,就培养成低一级的人才;资质好的,就培养成高一级的人才,不会有被遗弃的人。
TOP
405#

   学习之道是古往今来,从未停止被讨论的事情。我国古代儒家创始人孔子在学习之道生上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些见解放到今天的教育中仍旧能够发挥其重要的价值。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的这句话是在强调“教导学生时,要让学生尽力开动脑筋,不要轻易的给他答案,要让他先自己想明白,让他能够举一反三。”这不就是我们当代教育中所提倡的教师要“启发式教学”吗?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意思是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作为一名学生来讲,读书、看书不正是要做到“学而思”吗,只有这样才能在看书的过程中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这句话正是在教导我们应该用老实的态度来对待问题,不能有任何一点的虚假和骄傲。只有承认自己的不知道才能通过之后的学习变成真正的知道。除此之外,孔子还提出了“不耻下问”、“尊师重道”“温故知新”等众多学习之道。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