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故,即温习旧的知识点,重复接受的新知识,以在脑海中产生记忆效果。一味地接受新知识,不经记忆相当于做无用功,只有形成记忆才能灵活运用知识,出口成章,下笔有神。形成记忆最原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重复”,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80多岁高龄,一百以内的圆周率竟能脱口而出,很多人请教诀窍,他回答到:“说起来也很简单,重复!重复!重复!”还有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可以背诵14.7万字的十三经,据《先正读书诀》记载:“林亭十三经尽皆背诵。每年用三个月温故,余月用以知新。”这些叹为观止,常人无法想象的事居然真的可以实现,可见,只要功夫下的深,铁杵也能磨成针。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读一遍书,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宋代朱熹在«训学斋规»写到:“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由此见,读一本书至少要读三遍才行。重复阅读次数越多,领会到的东西也就越多。苏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各个击破的读书法。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比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那么就从这个角度去读;要探究史实典故,就换另一个角度,再读一遍。这个方法虽有些笨,但这样读过之后,这本书的各个方面就都经得起考验了。温故以知新,温习的过程也使人振奋,一旦发掘出不同知识,是极具成就感的。陶渊明就有言:“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在学科学习过程中,温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可以使知识高效的被大脑吸收。
人们常说“临阵磨枪,不快也光”,说法不无道理,但是及时复习总归是更好的。身边有很多同学谈论记忆力的问题,影响记忆力的因素有很多,先天因素不可避免,错过后天训练也无妨,我们可以通过减少遗忘来提高记忆力。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在1885年发表了一篇报告,表明人类大脑在接受新事物之后就开始遗忘,循序渐进呈曲线下降,最初的遗忘速度最快,以后逐渐减慢。这就说明在学习之后的这段时期是非常时期,要减少遗忘就要牢牢把握这段黄金时间及时复习。“及时”就是在初期大量遗忘开始前,通常都是两到三天内。
乌申斯曾正确的指出:“巩固建筑物”,而不要等待区“修补已经崩溃了的建筑物”。复习就像打扫灰尘一样,灰尘很少时,吹吹气就随空气飞走了;灰尘很多时,即便用水冲洗也很难再现本色。预防遗忘,只要粗略的回顾即可;而恢复遗忘,就要花费更大的时间和精力。由此可见,及时复习,事半功倍。
复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在脑海中重现一遍原有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对零碎的知识进行整合,在温故的过程中使之构成一套完善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联系旧知识与新知识,连结成一个网络,以点带线,以线带面,这样来所有的知识都可以被覆盖到。思维导图可以多快好省的做到这一点。东尼·博赞就因创建了“思维导图”以“大脑先生”闻名世界,这种高效的思维模式利于人脑扩散思维的展开。把富有逻辑性和严谨结构特征的学科知识构建成学科思维导图,有三大好处,一是使知识脉络清晰,二是从“全局”掌握知识规律,其三,可以从细节上强化零碎知识点。回顾知识的时候还需着重复习容易忘记、易出错、掌握程度薄弱的知识。“麻绳专挑细处断”,最薄弱的环节往往最容易出问题,这就要给予“短板”最大的关注。
书到用时方恨少,懂得温故知新,持之以恒的积累,终有一天也会腹有诗书气自华。